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引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美学家,他们的诗学和美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两人被誉为“古希腊诗学的双子星座”。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一系列诸如“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诗歌创作的取材”、“诗歌的社会功用”等问题的探索论证,开创了西方诗学理论的先河,完成了西方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为师徒,但各有千秋。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 年,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在老师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两位大师的学术研究可谓浩如烟海,本人仅撷取两位大师在诗学美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理清二者的理论脉络。
第1章关于诗歌的起源1.1 从概念意义上去认识诗歌诗歌是一种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1.2 客观唯心主义认知下的诗歌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在对诗歌来源的认识上明显受到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的影响,基于认识只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性的理解的观点,柏拉图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出来诗歌,是在诗人沉浸到一种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后来尼采所说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灵的启示,然后把这种神灵的思想通过世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公之于众,这便成了诗歌。
西方文化论文-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诗学》作为西方现存最早的一篇高质量完整的论诗和关于如何写诗及进行诗评的专著,其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大规模、跨学科的研究工程的设计者,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或科学分为三类,分别是理论或思辩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
诗就属于制作科学,制作科学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就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上。
《诗学》集中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精华,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使用价值,后人提炼出了“摹仿说”,其对整个西方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诗学》中有关“摹仿”的思想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技艺摹仿自然。
”因为他认为自然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相反,自然仿佛是有目的的。
它有既定的发展方向并且受内在法则的制约,自然是一种仿佛了解自己的希望和生产目的的运做方式。
在《物理学》中,技艺就和自然一样,是一种生产力量,两者有着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具体的材料,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材料和形态的结合物。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技艺必须采用在自然中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生产程序和方法,“技艺模仿自然”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摹仿。
可以看到,技艺和自然存在于一个互补的机制中,技艺得益于自然的启示,自然得益于自然的辅佐。
技艺可以挖掘自然的潜力,填补自然的不足,纠正自然的缺陷,实现自然的愿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艺是对于自然的一种有益的“增补”。
古希腊人一般不注重区别技艺和艺术,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包含技术制作活动的都是“技艺”,而技艺的特点却是按照规则或可行的方式从事某项生产或推动某种活动的进行,显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对艺术进行诠释。
诗学

美的哲学古希腊的戏剧博大精深,光照千古。
曾有许多的哲人、学者对其美进行了个人的、独特的审美体悟。
但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局限的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终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直至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诗学》的横空出世,这种尴尬的局面才被打破,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部内容较为全面、体系较为整合的论著。
一部《诗学》为我们展开了希腊戏剧的宏图画卷,亚里士多德从个人独特的角度,以哲学的角度对古希腊戏剧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与研读。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化说。
这部作品字字珠玑,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亚里士多德将哲学与美学进行了近乎完美的结合,让两者默然相契,相得益彰。
在这部作品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与喜剧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其两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透视;同时,他也对悲剧的6大艺术成分进行了明细、精确地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的概念甚至为后来成为戏剧范式的三一律的“情节整一律”提供了依据。
但无以回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难以幸免的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限制,他的论点也显然表现着历史与思想的局限性,据推测,这部作品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讲稿,没有经过整理,甚至有些论点有彼此矛盾、阐释不清的缺陷,这是遗憾之一。
此外,《诗学》的风格虽然简洁,论证严谨,但有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甚至有些词语无法为当代人理解,恐怕只有亚里士多德本人及其门徒才懂得。
言而总之,《诗学》这部由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呕心沥血所做的经典著作,虽有不足之处,但仍瑕不掩瑜。
亚里士多德《诗学》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比较
柏拉图认为“理念—现实世界—诗歌”这样一个观念, 因此从本质上否定诗歌的真实性,即认为诗歌对现实 并无意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是反映真实生活的, 是从现实中提炼的。 柏拉图的思想是基于其坚定的神学观念,认为诗歌是 神的启示,而不是人主观去创作的。 亚里士多德则以 人学角度去分析,认为人们创作诗歌是本能,是自身 主观愿意去做,有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诗歌对社会活动毫无意义,贬低其对社会 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对社会有很大作用, 能够满足其对情感,精神的满足。
悲剧的六个成分
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台词、歌 曲和扮相 三个属于摹仿对象的成分 :情节、性格、 思想 两个摹仿手段的成分: 台词、歌曲 摹仿方式的成分:扮相
2014-12-11
情节
情节是悲剧的主干。 悲剧情节摹仿人的完整行动,事件按照 必然性或常规自然地联结,成为有机统 一的整体。 悲剧情节特有引发恐惧与怜悯的情感效 果。 “突转”(peripetia)和“发 现”(anagnorisis)应当是情节进展的自然 结果
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内容概述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 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 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 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 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美学思想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 化说。
2014-12-11
摹仿说
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在实现人的本性 中进化和完善。 摹仿应表现必然性、或然性
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美学

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美学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三章亚理斯多德文/朱光潜一亚理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在《论亚理斯多德的〈诗学〉》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又说,”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1)研究一下从希腊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文艺思想发展史,我们就会明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价是毫不夸张的。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转而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亚理斯多德可以说是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
他是以前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直接继承者,而且也受到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和德漠克利特的影响。
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替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词学》。
除了这两部专著之外.他在他的许多著作例如《形而上学》(涉及艺术与科学,形式与材料,美的客观基础等问题),《物理学》(涉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形式),《伦理学》(涉及艺术的创造性,艺术与认识,艺术家的修养等问题),《政治学》(涉及艺术教育问题)等书中都谈到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他的独到的见解。
他的这些理论著作在后来欧洲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权威,是作为探讨希腊文艺辉煌成就的钥匙而一直发生着深刻影响的。
亚理斯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
拿他和柏拉图来比较,他是既批判师说而又继承师说的,就中批判的部分远比继承的部分更重要。
亚理斯多德标志着希腊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
这转折的关键在于亚理斯多德首先是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放弃了过去的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整体特征与正确性辨析【关键词】悲剧摹仿史诗酒神美学【概述】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握该书的整体特征、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近现代的理论思维来辨析《诗学》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正文】《诗学》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此书虽然因为古希腊的灭亡而一度消亡,并且该书目前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怀疑,但该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与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同成为西方文论的滥觞。
《诗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十六章的,一种是二十六章的。
但目前的通行版本是十六章的,而二十六章的多被疑为伪作。
全书总体来看主要阐述一下任务:艺术和悲剧的大致结构,六分法、五分法、三分发等核心理论、摹仿理论。
本书名字虽然为《诗学》,从本书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诗这一题材,本书更多地是去研究悲剧的结构与艺术技巧,和史诗的艺术技巧比较,对文学的起源也进行了对于同时代来说较为深入的探讨。
因此该书的使用价值也由此体现。
本书大致可以按逻辑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流传媒介和流传方式;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史诗的发展;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主要写作风格;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虽然每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整本书的全部字数也不过数万,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文简义深,每个部分都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含义。
《诗学》是数千年前的作品,虽然是先贤所做,但由于时代造成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也不得不应该重新来商榷一下。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5 No.4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Aug.2016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李 恒(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论。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I06A1671-8127201604-0080-0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
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
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诗学》原名为“”,译为“论诗的PoietikeTekhne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
《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
《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
亚里士多德诗学原文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原文共有三篇,分别是《诗学》(Poetics)、《修辞学》(Rhetoric)和《逻辑学》(Logic)。
其中,《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研究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诗学》的原文摘录:
1.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音、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诗的分类有三种: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性诗。
叙事诗主要叙述事件和故事,抒情诗则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性诗则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3. 诗的特征包括:情感、语言、节奏和韵律。
情感是诗的核心,语言是诗的基础,节奏和韵律则是诗的形式。
4. 诗人应该具备观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和感人之处,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5. 诗歌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词汇、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
6. 诗歌的欣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7. 诗歌的作用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是《诗学》的原文摘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西学院
课题论文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
——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
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摘要: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
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
史诗。《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
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
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
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同时,
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
言语、唱段和戏景。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在《诗
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
塔西斯”。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
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
“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
思。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作为悲剧的“灵
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使读者
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
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
据” ③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 情节 净化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一、悲剧的定义
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
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
演,及“酒神送”。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
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
利、成功的到来。 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
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④
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
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
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
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
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 。而后人也大都认同这个定义,并延续至今。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到“悲剧就是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那么首先,悲剧要表现出“价
值”让人感受到美好,而后再进行毁灭,令这种美好破灭。让人产生
怜悯,让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悲剧所带给人的
独特美感。古往今来,无数学者都在研究悲剧美学,探索悲剧所能给
人带来的美学感受。悲剧究竟如何归类,有何作用,能给人带来怎样
的情感寄托、宣泄以及净化,都是众多学者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话题。
作为美学范畴或妹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一颗称为悲、悲剧性或悲
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
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而亚里士多德《诗学》则是体
现悲剧审美意义的一部优良载体。
二、悲剧的灵魂——情节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也应具有模仿的三个要素,
即模仿的媒介,方式和对象,同时他又认为悲剧应该包括以下六个艺
术成分: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而其中“情节是悲
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⑦ 。 可见情节对于悲剧
的重要性。在上述六个悲剧成分中,情节、思想有隶属于模仿对象的
成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是悲剧的灵魂”情节反
映出人物的行为,性格在行为中展示,而思想则是到导致行为的决定
因素。
情节就如同将整个悲剧串联起来的主线,没有了情节的悲剧,就
如同一盘散沙,更不要说给读者带来任何的视觉享受和心灵的寄托
了。或者用亚里士多德最爱拿来作比的画,情节就如同线条,却是线
条画不成画,色彩再明丽,也无法动人。一副黑白素描比各种好看的
颜料的胡乱堆砌更能使人产生快感⑧。 情节的设计,决定了悲剧中
悲感的艺术体现。为谁而悲,为何而悲,怎样感到悲,又如何将这种
“悲”得以宣泄,寻求到心灵的寄托与净化,都是情节所展现给读者
的。情节不仅是故事的设计,也能更完善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无法
直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性格因素,都可以通过情节侧面表现。同样,
人物的思想也可以通过行为(情节)侧面反映出来,相比于直白无味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的叙述,通过情节的表达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从而产生共鸣。
三、情节的净化、美的感受
“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
和发现”在悲剧中,极度冲突的主题与客体在不断对抗、拼搏中把悲
剧的情节推向高潮,激发出巨大的本质力量。观众在宏大的力量和气
势中,在主人公将人不把。不屈不挠的与逆境的抗争中,体会精神上
的崇高美,寻求情感的宣泄。悲剧中所表现的英雄的豪情壮志,高尚
品格,以及因这种品格而生的种种行为,都让读者在精神上得到陶冶。
在冲突和对比中,悲剧并不遵循因果报应的结局,并不一定以好人就
有好报,恶人就有恶报这样的结局为美。而是以好人遭受厄运,并在
与这样不公命运的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昂的气质为美。好的悲剧不
顺应现实主流的思想,在因果互不对应的情况下体现生活真实残酷的
一面。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乐观生活,无畏无惧的意识,让人的
心灵得以净化。
亚里士多德在给悲剧下定义的时候就曾说过,悲剧具有“卡塔西
斯”的作用。对于“卡塔西斯”的含义也存在着很多争论,主要分为
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
生也将“卡塔西斯”一词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
有宣泄的意思。
而情节作为悲剧的灵魂,无疑是是悲剧达到“卡塔西斯”作用的
最佳手段。人们刚刚进入会场准备观看悲剧,或者是准备翻开一本著
作的时候,大多是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作者情节的设计,而产生快乐、伤感、
愤怒、怜悯等情绪。好的情节能将读者平静的心态打破,让读者随着
故事发展,情节的深入而产生不同的心态情绪。悲剧的情节使人痛苦、
感伤、愤慨,让人沉浸在人生的忧患和人性的崇高之中。而随着结局
的展现,这种心绪得以纾解,使读者在心态上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
是心灵的扩张和升华,是精神的扩张和高扬。
在长期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在审美情
感中,爱与恨、悲与喜、苦痛与崇高、哀怨与怜悯……都是经常交织
在一起的,各种情感的交织产生心绪的波动。而情节设计恰恰就是为
了打破读者平衡的心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到无处纾解的难受
与苦痛,最后跟随悲剧的结尾一同宣泄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快感。自
然情感、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就在这样的宣泄中得到净化,达到另一
种新的平衡,从而产生审美。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净化的要义在于
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
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⑨情节的设计,正是使人打破平衡,
继而建立新平衡的始作俑者。情节是悲剧的目的,是悲剧的灵魂,也
是悲剧的最美之所在。是让人心灵得以净化的最好手段。
注释:
①《诗学》第二十六章(本文所出现的《诗学》摘录均参考1996
年,商务印书馆陈忠梅译注版)
②《诗学》第六章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
汉语言文学辅修《西方文论》课题论文
页
④《诗学》第四章p48
⑤《诗学》第六章p63
⑥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5期(1925年2月23日)
⑦《诗学》第六章p64
⑧《诗学》第六章p65
⑨西方美学史》上册, 第8 一89 页,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7
9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