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题) 2000年上海高考历史题) 年上海高考历史题
大前提: 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 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而产生的 小前提: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义 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第3课 课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 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 认识 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前384 前367 前347 前343 前336 前335 前323 前322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拉图有什么区别? 拉图有什么区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理念论的根本 错误在于它把理念看作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 在的实体,即把事物的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 在的实体,即把事物的一般和个别割裂开来。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从根本上揭露了唯心主义的 认识论根源及其实质, 认识论根源及其实质,这在哲学发展史上有重 大意义。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大意义。 不彻底, 不彻底,因为他在对待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上有时正确,有时糊涂, 上有时正确,有时糊涂,他并没有把他的唯物 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4.伦理思想: 4.伦理思想: 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城,这是雅典的一个商业港口。
他父亲是马其顿君主的宫廷御医,虽他童年丧父,但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7岁时,亚里士多德赴雅典柏拉图学园求学,他博览群书,刻苦用功,据说他每夜手握一只球,球下放一铜制容器,打盹时球便坠入容器,发出叮当声,以此鞭策自己,颇象中国的头悬梁、锥刺股。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20年,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批判老师柏拉图的学说,被柏拉图称为“吃足母奶后用蹄子踢母亲的小驹”,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始终对老师都非常尊重。
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前去小亚细亚的爱索斯办学,公元前342年,接受马其顿王腓力之聘,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当时13岁,天资聪慧,雄心勃勃,十分敬重这位素有盛名的老师,他曾对别人说:“生我身者是我的父母,给我智能者是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36年,腓力在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广招门徒,他习惯于在宽大的回廊下面边散步边讲学,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他在这里讲学、著述,大部分著作都产生于此时。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疟疾病死在巴比伦,雅典掀起了反马其顿的风潮,亚里士多德作为统治者的老师,被人刻骨仇恨,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通缉他,他逃到优卑亚岛,准备风潮平息后重返雅典,但第二年就暴病身亡,享年62岁。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当时雅典的民主制逐步瓦解,祸乱频起,希腊的艺术也日渐衰微,思辨哲学却达到高潮,哲学家们在认真地探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问题,受这种思想背景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养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他没有柏拉图那种恢宏的“理想”,也没有柏拉图那种神秘而玄虚的“理式”哲学,他从资料入手,进行冷静、严肃的分析,通过归纳、概括、分类、推理,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在他著作中专门研究文艺理论的有《诗学》和《修辞学》,其他像《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也有涉及文艺问题的。
亚里士多德简介篇

《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语录

亚里士多德语录标题:亚里士多德语录:追求卓越的道路导语: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人类思维和道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亚里士多德的语录为标题,探讨追求卓越的道路。
一、追求卓越的本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所重复的行为,最终将决定我们的品质。
”这句话表达了追求卓越的本质。
追求卓越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
只有通过不断重复努力,我们才能逐渐培养出卓越的品质。
二、追求卓越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
”幸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而追求卓越是实现幸福的一种途径。
追求卓越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时,追求卓越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三、追求卓越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追求卓越的方法,即“中庸之道”。
他认为,追求卓越不是极端地追求某种特质或行为,而是在各种对立的极端中找到平衡点。
比如,勇敢与懦弱之间的平衡点是“勇敢”,慷慨与吝啬之间的平衡点是“慷慨”。
只有找到这种平衡,我们才能真正追求卓越。
四、追求卓越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的品质决定我们的命运。
”追求卓越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更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当每个人都追求卓越时,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优秀和进步。
追求卓越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为了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结语:亚里士多德的语录为我们指引了追求卓越的道路。
通过不断重复努力,找到平衡点,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卓越的品质。
追求卓越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更是为了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以亚里士多德的教诲为指引,坚持追求卓越的道路,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法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念、法律原则、法律目的以及法律实施等方面,探讨他的法律规定,以期揭示哲学与政治在法律领域的交织。
一、引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在法律领域,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规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从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念、法律原则、法律目的以及法律实施等方面,探讨他的法律规定,揭示哲学与政治在法律领域的交织。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观念1. 法律的普遍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普遍适用的,它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人或事,也适用于所有人。
法律具有普遍性,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法律是一种普遍的规则,适用于所有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和出身。
”2. 法律的稳定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应当具有稳定性,以保障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他主张法律应当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不能随意更改。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说:“法律是一种普遍的规则,具有稳定性,它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和出身。
”3. 法律的公正性亚里士多德强调法律的公正性,认为法律应当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在《政治学》中,他说:“法律是一种普遍的规则,它要求每个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权利和义务。
”三、亚里士多德的法律原则1. 自然法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法是法律的基础,它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说:“自然法是法律的基础,它源于人的自然本性,它要求每个人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权利和义务。
”2. 公正原则亚里士多德强调法律的公正性,认为法律应当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公正原则是法律的核心价值,它要求法律在适用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
3. 普遍性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适用于所有人。
亚里士多德经典名句

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
2.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
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亚里士多德
3.亚里士多德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
4.亚里士多德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
5.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只要我们不断重复,那么优秀将不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个习惯。
6.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7.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时爱着真理,在危险时更爱真理。
8.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亚里士多德(希腊)
9.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10.如果恶完全变成不堪忍受的,它也将自灭。
11.贤者只求不痛苦,而不求快乐。
12.每个人都拥有的幸福与他的美德和智慧相当。
与他的道德行为和明智的举动相当。
13.一只燕子造不成夏季。
14.一个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别说他是幸福的。
15.长期的。
无所事事最能使人衰竭和毁灭。
16.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发生革命和内讧的原因进行了 探讨,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
平民政体的建国观念认为,凡是人们有一方面的平等就 应该在各方面绝对平等;大家既同样而且平等地生为自由人, 就要求一切绝对的平等。寡头政体的建国观念认为,人们要 是在某一方面不平等,就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不平等;那些在 财富方面富裕的人便认为自己在一切方面都是绝对的优胜。 从这些观念出发,平民们便以他们所有的平等出身为依据, 要求平等地分享一份权利;寡头们便以他们所处的不平等地 位,要求在其他事物方面必须高于他人。两者各自坚持其正 义,但是所坚持的实际上都不是绝对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十八世纪绘制的亚里士多德像
百科全书式的大师
苏格拉底和他的两个弟子(绘画)
苏格拉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在向人传授知识时,苏格拉底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 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 “苏格拉底法”。 他喜欢在大街上、市场里或朋友家的客厅里,以提问和交 谈的方式,讨论各类问题。
——亚里士多德
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 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亚里士多德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 后退。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 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 它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 每一物体都是由形式和物质 组成。 研究物质世界只能获得不 物质世界值得研究,尽管认 确定的“意见”,而不能 识中有错误,但也有真理成 获得知识。 分,科学的任务就是鉴别什 么是真正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简介

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
生于卡尔基狄克半岛的斯塔吉罗斯城,父亲是著名的医生,受到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器重。
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到兴趣,可能受他父亲影响。
他17岁时到雅典作柏拉图的弟子,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从事学术研究,这里当时是研究柏拉图哲学的一个中心。
公元前343、342年间,应马其顿王腓力邀请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师傅,主要讲授荷马史诗和悲剧。
公元前335年腓力死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一所学院,收集了不少抄本、地图和其他科学研究资料。
在他的领导下,编成许多有关动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形而上学、数学等方面的著作。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出现反对马其顿统治的运动,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卡尔基斯,次年病死。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传世的有《诗学》和《修辞学》。
《诗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论喜剧的部分已失传。
《诗学》针对柏拉图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两大根本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
第一个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式(一译“理念”,本义是“原型”)世界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则是摹本的摹本。
这样柏拉图就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否定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所摹仿的对象是“人的行动、生活”,他这样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第二个问题是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
柏拉图把感情当作人性中的卑劣部分,他攻击诗人逢迎人心的非理性部分,损害了理性,使人失去对感情的控制。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情是人所不可少的,是对人有益的。
他说,悲剧的功用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使这种感情得到宣泄(或净化),这样,人的心理就恢复了健康。
另一种解释是,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也就是说,使怜悯与恐惧保持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对社会道德可以起良好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摹仿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学》
• 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 1-5章为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艺术的本 质,各种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模仿采用的媒介 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因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 又指出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和喜剧的历史 形成;第二部分(6-22章),讨论悲剧,主要 由悲剧定义、成分、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 (23-24章),讨论史诗,第四部分(25章), 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 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26章),比较史 诗和悲剧的不同。
所包含的意思
• 1,美的东西必须是活东西或者说是有机联 系的整体。 • 2,美的整一性包括各部分的安排和体积大 小。 • 3,美的整一性是可以感知的
•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 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 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 自然间种种形式包含着相对的性质——不 仅有整齐与美丽,还有杂乱与丑陋,而坏 的事物常常多于好的,
• 一件作品只摹仿一个对象;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里面的事情要有紧密的组织,任 何部份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 脱节。要是某一部份可有可无,并不引起 显着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 份。”
• “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
美的整一性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分歧
• 第一,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式看成 宇宙的原型而客观事物只是理式的摹仿的 说法,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 这些事物都具有物质性。任何事物都是理 念与现实、概念与实体的统一。没有现实 和实体,理念概念没有意义。
• 第二,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不知道宇 宙的本质,就无从知道事物的本质的说法, 相反,他认为感觉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 否定感觉,就无从知道世界。而且感觉、表 象和概念都是从实物中派生出来的。
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 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 例如尸首或可鄙的动物形象”
上图:达摩迪纳地狱壁画,约1410年, 博洛尼亚(意大利)圣彼得教堂 左图:尘世乐园之地狱(波许,1506年)
恶龙、母子、米迦勒及天使,取自圣黎巴纳《启示录注》,8世纪
纽伦堡纪事(局部),15世纪,米兰,私人收藏
二、美的体现:整一性
•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 它善。” • “秩序、对称和确定性” ——“整一性”
• “就每一件美的事物来说,无论它是一种有 生命的,还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 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有量度。 因为美是由量度和有序的安排组成的。由此, 一个非常小的生物不能算是美的(因为我们 对它的感觉是瞬间即逝的,因此变得模糊不 清);一个非常大的有生物也不能当作是美 的,例如一个100里长的有生物(因为我们 不能同时看到它的全部,其完整一体性便不 会进入视野范围内)。(崔延强,《亚里士 多德全集》)
美学思想
• 朱光潜 :最显著的是他从生物学里带来了 有机整体的概念,从心理学里带来了艺术 的心理根源和艺术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两个 重要的观点,从历史学里带来了艺术种类 的起源、发展与转变的观点。 • 车尔尼雪夫斯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 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 竟雄霸了二千余年”
美学著作
•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 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 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 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一个非常小的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 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至模糊 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 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 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wholeness)。” ((罗念生《诗 学》))
• 第三,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主张的, 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对立物,情感会戕害理 性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情感并不一定和 理性对立,适度的快感的满足反而会使人 的品质有所提高。
• 第四,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说的,人们 借思维的反省,回忆到灵魂在理念世界中 的经历才能认识真理。相反,他认为世界 是在永恒的变动当中,但它是可以认识的, 有规律可循的,现象中就包涵着本质。
• 非洲畸形动物和龙,取自《怪物志》1642
带角毒蛇与阿维西纳毒蛇,1590,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 耶稣之死
• 马拉之死
• 产生快感的客观原因: • 一是人们在欣赏绘画时满足了求知。人们 在求知判断中,通过作品认识生活中反映 的事物; • 二是欣赏者不认识摹仿的对象,那么,作 品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使人产 生快感。
• ④目的因——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即事物“最善的终结” • 质料因 • 形式因
动力因 目的因
• • • •
“质料”相当于组成(材料); “形式”相当于“结构”; “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 “目的”相当于功能。
• 事物存在状况分两种: • 潜能 • • 质料
实现
形式
第一推动力
• 奴斯(Nous) ——“心灵”(Nous)。亚里士多德又 把它称为“神” ——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和首要原因 的代名词 • 从动力因看,奴斯是宇宙运动的原则,是第一推动者。 宇宙是美的有机体,宇宙运动者,奴斯是一切运动的原 因。同时他又是永远不动的,因为它仅仅依赖自身,没 有其他物推动他,同时它已经包容了一切,没有地方可 动。 • 从目的因看,奴斯是一切运动的目的,是万物追求的绝 对目的,(神)是一切事物运动追求达到的最后结果和 最高目标,也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本 法则,同时,它本身也完美无缺,也是至高无上的善。
• 1,人的天性 • 2,音调感和节奏感
第三,摹仿应表现可然性、必然性 和类型
第一,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 • • • • 节奏 舞蹈 语言 散文-摹仿(笑剧,苏格拉底对话) 节奏+语言 挽歌,史诗 节奏+曲调 器乐 节奏+语言+曲调 抒情诗,面的好人, 一般人和坏人。
• "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 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 "比较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行动,即高尚的 人的行动,比较轻浮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 的行动"
• "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他造形艺术家一样, 是一个摹仿者,那么他必须摹仿下列三种 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 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第二,摹仿是人的天性
•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 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 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 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 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 去尽管引起痛感,但维妙维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 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 (其原因也是由于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 对一般人亦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 了。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 一面再在看,一面在求知,断定每一事物是某一事 物,比方说,“这就是那个事物”。
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
亚里士(斯)多德(前 384—前322年),是世界古 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 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 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 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 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 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 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前384—前322年 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四、摹仿理论
• “摹仿”的希腊词(mimesis)的含义,并 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临摹、仿效。它 本来有双重含义: • 一是指表现或表象(representation); • 二是通过英译的imitation,有外部现象摹本 的意思。
• “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 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 •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 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 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 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 同。”
• 假如我们从没有见过所摹仿的对象, 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的 作品,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 的原因。)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 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 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 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 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艺术起源
亚氏的科学分类
• 理论性科学 ——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观 ) • 实践性科学——政治学、伦理学,理财学(行) • 创制性科学——诗学、修辞学(言)
• 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 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 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 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 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 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 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 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 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 强烈的常识感。”
一、本体论美学
• 他认为,应该在客观世界中去寻找美和艺 术的本质,而不是从超感性的理念世界去 寻找。每一个事物的本身与其本质是合一 的,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从最具体的个别事 物(第一实体)出发,然后找出它们的原 因,由此描述出整个宇宙的现实图像。
&四因说
• ①质料因——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即 “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 在着的那东西” • ②形式因——事物的实现形状; 即事物的 “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 • ③动力因——事物形成的动力;即“那个 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 事物”
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 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 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 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 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 metaphysic翻译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