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观点亚里士多德,哎,真是个不得了的家伙!想想看,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22年,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简直就是个“物理学老前辈”。
他的物理观点可是颇具震撼力的。
今天就来聊聊这位老兄的看法,顺便唠唠物理的那些事儿。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理解,简直像个热爱自然的老顽童。
他认为,万物都由四种元素组成,土、气、水、火。
哎,这四个元素就像是大自然的调料包,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比如说,土重,容易往下沉,火则轻盈,喜欢往上飞。
他还说,万物都有一种“目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比如一棵树的目的就是长高,开花结果,嘿,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励志?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念也相当有趣。
古代人说到运动,往往就想到物体的移动。
可是亚里士多德却不止于此,他认为运动的背后有一个更深的原因,那就是“动因”。
想想看,你早上赖床不想起的原因,肯定是被温暖的被窝给“吸”住了,这就是你的“动因”。
所以,万物的运动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哲理?再说说他的“重力”观念,这可真有意思。
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物体和轻物体的下落速度是不一样的,重物总是比轻物先到地面。
这可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想法,虽然后来被伽利略推翻了,但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个理论可是让人信服得很。
想想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苹果掉下来的速度一定比羽毛快,谁会去质疑呢?这就像我们现在看见一只肥猫从高处跳下,心里还想“它绝对会比一根细长的香蕉快”,嘿嘿,有点可爱。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不是没有瑕疵。
他对宇宙的构想也很有趣。
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星球和太阳都围绕着地球转。
这种“地心说”就像个老古董,现在想想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谁能说他当时不对呢?毕竟那是个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基于观察和直觉,谁能怪他呢?说到这里,亚里士多德还有个挺重要的观点,就是他认为科学应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他提倡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自然,而不是靠空想。
这点儿可真是个“高招”,现在想想,这就像我们今天要学做饭,光靠想象是没用的,得亲自上手,不然谁知道盐放多少合适呢?所以,这种科学精神在他的时代就是“前无古人”,相当牛。
科学通史复习题(附答案)

科学通史复习题绪论(一)1、科学的本质含义是:A、知识B、创新C、探索D、成果2、对于过去事物的描述称为一阶历史。
正确答案:√3、科学一词来自西方的翻译。
正确答案: ×4、下列属于科学领域的是:A、自然B、思维C、社会D、以上都有5、世界上最早使用科学一词是在:A、公元2世纪B、公元4、5世纪C、公元7、8世纪D、公元13世纪6二阶历史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
正确答案: ×7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正确答案:√8、“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描述”指的是:()A、一阶历史B、二阶历史C、三阶历史D、四阶历史9、现代汉语中来自于日译汉语的学术术语占:()A、0.5B、0.6C、0.7D、0.810、“科学”追溯渊源,它的意思是:(A)A、智慧B、知识C、自然D、聪明11、我们采用何种方案对科学进行分类:()A、本质B、性质C、起源D、家族相似科学通史绪论(二)1、下列属于历史科学的是: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哲学D、以上都有2不能写出来的知识,不能称之为知识。
正确答案: ×3、下列关于默会知识描述错误的是:A、无所不在B、不易察觉C、很容易感觉到D、无所不能4、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A、爱迪生B、门捷列夫C、爱因斯坦D、居里夫人5、理论的知识起源在于人对世界的普遍的领悟。
正确答案:√6、以下哪项属于经验推理:()A、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C、保真推理D、演绎推理7、科学起源于人类对于自身的一般的领域。
正确答案:√8、历史科学可以分为和人类社会有关系的以及和自然界有关的两类。
正确答案:√9、神圣知识指的是:()A、实用知识B、默会知识C、理论知识D、文本知识10、进化论的奠基人是:()A、达尔文B、爱因斯坦C、李嘉图D、亚里士多德科学通史绪论(三)1、大约在七百万年以前,出现了人科动物。
正确答案:√2、根据当今科学研究表明,人类都是由亚洲“夏娃”进化而来的。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科学条件的限制,提出了许多观点,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后来又被科学实验否定,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敢于挑战所谓权威的众多人之一,从下面仅供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科学与谬误针锋相对斗争的一个侧面。
一、关于运动与力1、亚里士多德。
观察现象:马用力拉车,车前进;马停止用力,车就停止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释: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才能运动;不受力,物体就静止不动2、伽利略。
理想实验:小球沿一个斜面的某一固定高度从静止开始滚下,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运动到另一个斜面上,其最后高度与小球原来静止时的高度相同。
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释: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若没有摩擦力,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正确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现代验证实验:气垫导轨模拟实验,在无摩擦的条件下,物体的运动与是否受力无关二、关于自由落体运动1、亚里士多德。
观察现象:石头与小木片从统一高度从静止开始往下落,结果石头先落到地面。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大小决定,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
解释:物体的运动速率同物体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由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含的物质多,所以重的物体要先落地,即速度与重量成正比2、伽利略。
逻辑推论:假如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取一个大石头、一个小石头,从相同的高度同时从静止开始落,大石头下落的快,小石头下落的慢;如果将它们栓在一起,情况如何呢结论一:快的会被慢的拖着而减速,慢的会被快的拖着而加速,因而它们将以比原来哪个较重的物体小一点、比较轻的快一点的速度下落。
结论二:栓在一起后,它们的总重量大于大石头的重量,它们的下落速度应该比大石头的速度还快。
焦点:两个结论很明显自相矛盾。
分析:只有假定物体运动速度与重量无关才能消除这一矛盾。
正确结论:无论轻重物体,只要只受重力作用,都是初速度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3、后期验证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大小不同的两个金属球,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开始下落,结果同时落地。
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导言

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导言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被称为古希腊最渊博的学者,是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伽利略和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的基础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自然哲学的理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
例如他认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些论断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结论。
对月亮以上世界和月亮以下的世界的划分,四元素说,自然运动以及合目的性等都被看做是形而上学的玄思。
亚里士多德给人的两种印象很难调和,人们不免像库恩那样产生这样的疑惑:开创了近现代许多学科并做出巨大贡献的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在自然哲学领域却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对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说:“虽然他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但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这些关于他的哲学的传统说法,过去一直被保存着,到今天情形还是如此。
人们把与他的哲学完全相反的观点归之于他。
……亚里士多德则直到最近几乎还未被认识,所流行的乃是关于他的一些最错误的偏见。
”“既不能有运动的运动,也不能有产生的产生,一般地说,不能有变化的变化”;“实体没有运动,因为没有任何与实体对立的存在”;“无论是变化的事物还是变化所经过的时间,都没有任何第一的部分”;“不具部分的事物是不能运动的”;“运动是潜能事物的实现,只是当它不是作为其自身,而是作为一个能运动者活动着而且实现的时候”;在没有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论断的真实含义之前,就断定他的运动学说没有意义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显然太武断了。
此外,对亚里士多德空间方面的运动的解读,也不能把经典力学的概念如力、重量、运动等强加到亚里士多德头上,而只能放到他的自然观中去把握其主旨。
否则,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只能是穿凿附会,无的放矢。
例如,亚里士多德说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而这样的运动是受迫运动,是以天然运动为背景的。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区分了“完全”和“无限”,亚里士多德总是把运动放到“完全”即自然总体中去考察。
古希腊哲学家的健身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的健身思想一、古希腊人将体育运动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追求身心的平衡发展1.把体育运动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高度融合对于古希腊人而言,体育已经渗透到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等诸多领域,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们认为,体育运动是生活的福利,是可以欢庆、祭祀的对象,可以体现他们自由不羁的精神,也是促进城邦间友好交流的载体。
它反映了各个城邦人民对自由的共同诉求,将整个民族从精神上粘合在一起。
同时,它也是政治身份的象征,是城邦公民高贵的代表,它能将身心优秀的公民和地位卑下奴隶区分开。
它也代表着勇气和力量,展现着公民健康的体魄,保卫着城邦的安宁。
他们将运动和生活融入在了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渗透着体育文化。
2.强调身体和灵魂的和谐,追求身心平衡发展受雅思思想家的影响,希腊人追求身心的和谐,认为体育是一种弥补感性灵魂的理性和德性。
人们不仅要追求思想上的丰富和充实,也要追求身体上的健康和强壮。
苏格拉底和帕拉图提出要追求身心的平衡发展,在陶怡情操的同时培育健全的人格。
柏拉图还主张运动要适度,要有节制,并且进行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完美而非名利。
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闲暇,而人们要努力做自己的主人,利用好和平时期带来的闲暇时间来充实自己。
闲暇是自己主动控制的时间,人们可以从事一切有益于身心的事情,这样他们不仅从中体会到愉悦,而个体的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升。
3.主张运动是一种理性选择,要自主掌握自己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最为倡导这种理念,在他的主张中,工作是为了静止,就如战争是为了和平一样。
人们的行动是理性的,选择运动也是理性的,人必须要“认识你自己”,要会理解和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拥有幸福自主的人生。
二、为何古希腊会产生如此超前的休闲运动观念1.独特的海洋文明造就了古希腊人的运动精神希腊土地三面环海,陆地上土壤贫瘠,而海上却拥有诸多港口和港湾。
这为他们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得天独道的优势,也使古希腊形成了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海洋文明。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力与运动有着自己的主要观点。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
1.自然的运动和强加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可以经历两种类型的运动。
自然的运动是物体根据自己的本性倾向于发生的运动,例如火焰向上升起、石块往下落。
而
强加的运动是外力施加在物体上导致的运动,例如人推动一辆车或拽动一根绳子。
2.运动与势能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现象,并且他引入了“势能”的概念来解释运动。
他认为,物体具有势能,即物体在运动之前具有实现特定
状态的能力。
例如,一个静止的石头具有自由下落的势能,当释放时,它会朝向自然
的运动方向下落。
3.四个因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物体运动的“四个因素”,即材料因素、形式因素、目的因素和运动因素。
材料因素是构成物体的物质基础,形式因素是物体的特定形状或结构,目的因素是物体的目的或目标,而运动因素则是推动或引导物体运动的力。
4.动力和导致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将动力(动力的哲学概念)理解为引发运动的原因。
他认为运动必须由一个外在的动力因素来推动,否则物体将会停止运动。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的观点强调了自然的运动和外力的作用,以及物体
的势能和四个因素对运动的影响。
他的理论在古代对物理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科学思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
的理论在现代科学观念中已被超越和修正。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宇宙观及元素运动观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宇宙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界限的,所有恒星都镶嵌在这个球面上,球面以自身轴线为中心转动,转动一周大约24小时。
地月关系:月球离地球最近,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区域成为月下区,月下区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组成,月球以外的区域成为月上区,月上区由以太组成,月上区是完美的。
元素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基本元素都有其天然的运动趋势,例如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水元素也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但比土元素弱,气元素天然地向土和水以上、火以下的区域运动。
运动观:在月下区,一个运动的物体会自然趋于静止,原因要么是组成这一物体的元素到达了其在宇宙中的自然位置,要么是这些元素被其他东西阻止,不能继续向其在宇宙中的自然位置运动。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是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同时他认为每种基本元素都有其天然的运动趋势,物体会自然趋于静止。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这种说法从公元前四世纪诞生一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近两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人质疑;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而摩擦力这一概念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提出;人们才正确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后来也被伽利略被推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力对于保持物体运动是必要的;他主张,物体只能在推动者推动之后开始运动意识到这一点,他提出了抛物线的问题,好比扔石头后,石头会持续运动一段距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石头之所以运动,是由于运动影响了空气中的微尘,运动力通过微尘传送到物体;但是,运动力随着物体与推动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石头最终回复静止,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相反的力或阻抗;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变化必定开始于一个外部物体作用;例如,在桶上凿洞,洞里的水就会流走,但是他也认为所有自然物都有内在的运动趋向,否则,他们将不会运动;这既适用于无生命的自然物,也使用于生物;这就是它们作为自然物的自然所意味的东西—它们具有自然的运动趋向;亚里士多德认为,四因有其自然位置:火向上运动,地向下运动,它们在到达其自然位置后归于静止;它们的本性要求它们这样运动;人造物因其质料,因其所由组成的物质而非形式,只具有静止的趋向;概言之,变化需要内形式和目的外推动力和外力两种要素;亚里士多德说,无生命物有自身“被动的开始”,但没有“引起运动的开始”;位置和时间是运动的前提;位置的存在由下列事实得到证明,即运动包括位移;例如,水蒸发为空气,这样的位移是以空间为先决条件;位置是物体在其中存在的界限;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认识到,这意味着虽然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位置,但是宇宙作为整体却没有位置,所以,惟一可以假定的宇宙运动方式就是旋转;亚里士多德对空间也做了很多的思考与论证,最后他得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位置所处空间不在事物之外存在,事物之外的位置所处空间只是有运动的事物的几何和测量的维度;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谈论宇宙的位置处所空间是毫无意义的;亚里士多德的空间概念绝不是牛顿的空间概念,它不是一个物体可在其中运动的空匣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和它的外围界限是合为一体的;物体本身的属性决定着周围世界的几何属性;所以几何是不可能同物体实际分开的;物理上的位置处所是由思想确定的;是包围着该事物的,对该事物进行测量的场所中的一个点,这个场所本身什么都不是,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希腊人的物理世界一书的作者说:“亚里士多德在构造他的空间概念时把几何同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做法与广义相对论不无相似之处;这种理论也拒绝牛顿的空间模型,空间类似一个匣子,物理运动于其中;”正如作者自己已经注意到的,尽管把亚里士多德空间连续的研究同广义相对论相比较十分有意思,但是,二者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空间的发展与完善,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则是对德谟克里特理论批判反思的结果;相对论无论就基础而言,还是就方法而言,都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继续,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后世相对论的诞生却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亚里士多德对速度的一个观点是,运动的速度一定是运动物体的动力和它通过介质时的阻力的比例关系;“运动的速度受到所通过介质的差异和影响;”他认为,这由于“介质”对运动物体的妨碍作用,如果物体同介质作相反的运动,妨碍作用最大;静止时,妨碍作用次之;另外,不易被分开的介质,即比较致密的事物妨碍作用也比较大,为此,他还推出一个公式;他的另一个观点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物体的重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成正比:“较大的动势—重的向下,轻的向上—的物体,假设结构上的其他方面相同通过同一距离的速度也比较大,并且它们的速度的比等于这些物体的重量之比,这里涉及落体运动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越重,通过同一介质内的同一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因此,这是物体的重量等于下降的力;他对运动的基本主张是:没有无运动的时间;在时间上,运动是永存的;就事物的运动来看,不存在自动的运动;任何运动都必有动力来源,有推动者;所以运动是一个推一个的运动链;既然运动是链,无穷倒退又是荒谬的,所以必有一个推动者;它自身不动,但是一切运动的来源;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运动的空间运动;而且是空间运动中的圆周运动;在空间圆周运动中,只有天体的圆周运动是永恒的,自然同一的,它是一切运动之源;至今,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这个论点是错误,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些论点都是他通过思考由日常经验得出的;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许多成就都为世人所传唱,同时大家也牢牢的记住了他所犯的错误;对他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局限性,应进行历史的分析;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亚里士多德初步提出以物质独立的自然学科,重视对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及物质本原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用数学方法考察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物理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的奠定起了某些先导的作用;这一成就不应抹煞;另一方面,他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缺陷,又造成了被教会加以神圣化的条件,成为继后物理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当伽利略等纠正了他的错误,把物理学牢固地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恢复与发展了他重视逻辑推理和运用数学工具的传统以后,物理学在西欧的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得出了迅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这种说法从公元前四世纪诞生一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近两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人质疑。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
而摩擦力这一概念直到公元后十六世纪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提出。
人们才正确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后来也被伽利略被推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力对于保持物体运动是必要的。
他主张,物体只能在推动者推动之后开始运动意识到这一点,他提出了抛物线的问题,好比扔石头后,石头会持续运动一段距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石头之所以运动,是由于运动影响了空气中的微尘,运动力通过微尘传送到物体。
但是,运动力随着物体与推动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石头最终回复静止,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相反的力或阻抗。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变化必定开始于一个外部物体作用。
例如,在桶上凿洞,洞里的水就会流走,但是他也认为所有自然物都有内在的运动趋向,否则,他们将不会运动。
这既适用于无生命的自然物,也使用于生物。
这就是它们作为自然物的自然所意味的东西—它们具有自然的运动趋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四因有其自然位置:火向上运动,地向下运动,它们在到达其自然位置后归于静止。
它们的本性要求它们这样运动。
人造物因其质料,因其所由组成的物质而非形式,只具有静止的趋向。
概言之,变化需要内(形式和目的)外(推动力和外力)两种要素。
亚里士多德说,无生命物有自身“被动的开始”,但没有“引起运动的开始”。
位置和时间是运动的前提。
位置的存在由下列事实得到证明,即运动包括位移。
例如,水蒸发为空气,这样的位移是以空间为先决条件。
位置是物体在其中存在的界限。
有意思的是亚里士多德认识到,这意味着虽然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位置,但是宇宙作为整体却没有位置,所以,惟一可以假定的宇宙运动方式就是旋转。
亚里士多德对空间也做了很多的思考与论证,最后他得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位置所处(空间)不在事物之外存在,事物之外的位置所处(空间)只是有运动的事物的几何和测量的维度。
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谈论宇宙的位置处所(空间)
是毫无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的空间概念绝不是牛顿的空间概念,它不是一个物体可在其中运动的空匣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和它的外围界限是合为一体的。
物体本身的属性决定着周围世界的几何属性。
所以几何是不可能同物体实际分开的。
物理上的位置处所是由思想确定的。
是包围着该事物的,对该事物进行测量的场所中的一个点,这个场所本身什么都不是,不可能独立存在。
所以《希腊人的物理世界》一书的作者说:“亚里士多德在构造他的空间概念时把几何同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做法与广义相对论不无相似之处。
这种理论也拒绝牛顿的空间模型,空间类似一个匣子,物理运动于其中。
”正如作者自己已经注意到的,尽管把亚里士多德空间连续的研究同广义相对论相比较十分有意思,但是,二者从根本上是不同的。
广义相对论是对牛顿空间的发展与完善,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则是对德谟克里特理论批判反思的结果。
相对论无论就基础而言,还是就方法而言,都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继续,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后世相对论的诞生却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速度的一个观点是,运动的速度一定是运动物体的动力和它通过介质时的阻力的比例关系。
“运动的速度受到所通过介质的差异和影响。
”他认为,这由于“介质”对运动物体的妨碍作用,如果物体同介质作相反的运动,妨碍作用最大。
静止时,妨碍作用次之。
另外,不易被分开的介质,即比较致密的事物妨碍作用也比较大,为此,他还推出一个公式。
他的另一个观点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动物体的重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成正比:“较大的动势—重的向下,轻的向上—的物体,(假设结构上的其他方面相同)通过同一距离的速度也比较大,并且它们的速度的比等于这些物体的重量之比,这里涉及落体运动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越重,通过同一介质内的同一距离所用的时间越少。
因此,这是物体的重量等于下降的力。
他对运动的基本主张是:没有无运动的时间。
在时间上,运动是永存的。
就事物的运动来看,不存在自动的运动。
任何运动都必有动力来源,有推动者。
所以运动是一个推一个的运动链。
既然运动是链,无穷倒退又是荒谬的,所以必有一个推动者。
它自身不动,但是一切运动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运动的空间运动。
而且是空间运动中的圆周运动。
在空间圆周运动中,只有天体的圆周运动是永恒的,自然同一的,它是一切运动之源。
至今,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这个论点是错误,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这些论点
都是他通过思考由日常经验得出的。
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许多成就都为世人所传唱,同时大家也牢牢的记住了他所犯的错误。
对他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其局限性,应进行历史的分析。
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亚里士多德初步提出以物质独立的自然学科,重视对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及物质本原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用数学方法考察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物理科学在实验基础上的奠定起了某些先导的作用。
这一成就不应抹煞。
另一方面,他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重大缺陷,又造成了被教会加以神圣化的条件,成为继后物理学发展的严重障碍。
当伽利略等纠正了他的错误,把物理学牢固地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恢复与发展了他重视逻辑推理和运用数学工具的传统以后,物理学在西欧的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得出了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