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简介(精华版)

合集下载

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

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

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17-38岁,亚里士多德一直在柏拉图学院进修哲学。

这20年的是亚里士多德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给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柏拉图学院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的成绩十分优秀,各方面才能也比较出色,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为了钻研自己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四处收集图书论文资料,久而久之,竟然创建了一个小型的图书室,成为他创造个人学说理论的基础。

因和学院首脑观念不同,亚里士多德毅然离开了雅典,离开了柏拉图学院,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游历到了马其顿,受马其顿国王腓力浦二世的邀请,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二世去世,亚历山大上台,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返回雅典。

亚里士多德从马其顿返回雅典,表面上是为了雅典的教育,实际上还有可能担负着说服雅典人屈服马其顿统治的任务。

来到雅典后,亚里士多德受到了多方优待,不仅拥有了比较显赫的政治地位,还得到了足够的财物和土地。

依仗这些,亚里士多德占用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创办了哲学学校。

亚里士多德在教学期间成立了自己的学派——逍遥派(因这一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在上课学习的时候,喜欢一边在花园漫步,一边商讨学术问题而得名)。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抗马其顿的统治。

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土多德也被牵涉其中。

因亚里士多德创建的学校占用了阿波罗神庙周围的土地,因此亚里士多德简介,人们便控诉他犯了“不敬神”罪。

当初,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处死的。

亚里士多德为活命,只能匆忙逃出雅典。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病逝世,终年63岁。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死因,主要有三种猜测:①因长期劳累,久病成疾而病逝;②亚里士多德得罪了统治者,被人毒死;③亚里士多德无法解释出潮汐现象的原因,终日郁郁寡欢,最后自杀而亡。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城,这是雅典的一个商业港口。

他父亲是马其顿君主的宫廷御医,虽他童年丧父,但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7岁时,亚里士多德赴雅典柏拉图学园求学,他博览群书,刻苦用功,据说他每夜手握一只球,球下放一铜制容器,打盹时球便坠入容器,发出叮当声,以此鞭策自己,颇象中国的头悬梁、锥刺股。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20年,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批判老师柏拉图的学说,被柏拉图称为“吃足母奶后用蹄子踢母亲的小驹”,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始终对老师都非常尊重。

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前去小亚细亚的爱索斯办学,公元前342年,接受马其顿王腓力之聘,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当时13岁,天资聪慧,雄心勃勃,十分敬重这位素有盛名的老师,他曾对别人说:“生我身者是我的父母,给我智能者是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36年,腓力在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广招门徒,他习惯于在宽大的回廊下面边散步边讲学,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他在这里讲学、著述,大部分著作都产生于此时。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疟疾病死在巴比伦,雅典掀起了反马其顿的风潮,亚里士多德作为统治者的老师,被人刻骨仇恨,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通缉他,他逃到优卑亚岛,准备风潮平息后重返雅典,但第二年就暴病身亡,享年62岁。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当时雅典的民主制逐步瓦解,祸乱频起,希腊的艺术也日渐衰微,思辨哲学却达到高潮,哲学家们在认真地探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问题,受这种思想背景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养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他没有柏拉图那种恢宏的“理想”,也没有柏拉图那种神秘而玄虚的“理式”哲学,他从资料入手,进行冷静、严肃的分析,通过归纳、概括、分类、推理,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在他著作中专门研究文艺理论的有《诗学》和《修辞学》,其他像《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也有涉及文艺问题的。

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生平简介科学成就一、生平简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公元前384年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特基拉城。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

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作一些外科手术。

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

他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

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

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

由于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回师巴比伦的途中病故。

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

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院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

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葬在卡尔基,终年62岁。

二、科学成就1.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与物理学关系较多的有:《物理学》(8卷,有中译本,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天论》(4卷)、《起源与衰灭》(2卷)、《气象学》(4卷)。

另有一本《力学问题》为后人伪作。

2.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φνσιδ(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

此外,他对地球的大小作出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合理的估计。

3.亚里士多德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奇妙的生物世界进行了大量调查。

他带领助手周游各地,搜集标本,分门别类,并且尽可能了解同动物和植物有关的各种知识。

亚里士多德简介篇

亚里士多德简介篇

《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

【精选】亚里士多德简介

【精选】亚里士多德简介

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简介
亚里士多德(前公元前384年-前公元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开创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之父”,综合古今之学,为人类精神文明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五脉绝尊的哲学家,系统地概括古今世界的知识,分析研究客观事物的本质,把结构归结为形而上学中的归纳法。

亚里士多德还从实践出发,介绍上帝的存在,认为上帝的元首原则以及上帝是宇宙的中心,推出以上帝之名进行追求真理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把自然科学、数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等学科发展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打下足够的基础,并为新古典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演变集中发挥学术上的指导作用,被尊为古今思想史界的“古典之父”。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谁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谁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谁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生在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一个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亲尼各马可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宫廷医生,母亲菲斯蒂丝家境十分富有。

亚里士多德18 岁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谟学园,在那里学习长达20 年之久,直到老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47 年去世才离开。

离开学园后,他开始游历,后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 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关于两人之间究竟是否是师徒关系,一直存有争议。

黑格尔就认为亚历山大在事业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可能师承亚里士多德。

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亚里士多德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因为亚历山大任性而且冲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

即使亚里士多德做过他的老师,他也不把这位父王派来的老师放在眼里。

而且在政治方面,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几乎没有交集,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国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亚历山大那里,却是帝国制。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传授哲学。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的教学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学园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园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漫步的哲学”。

[总结范文]亚里士多德简介

[总结范文]亚里士多德简介

[总结范文]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带给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

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物体或者生物到达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先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

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简介(三):亚里士多德简介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

生于卡尔基狄克半岛的斯塔吉罗斯城,父亲是著名的医生,受到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器重。

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到兴趣,可能受他父亲影响。

他17岁时到雅典作柏拉图的弟子,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从事学术研究,那里当时是研究柏拉图哲学的一个中心。

公元前343、342年间,应马其顿王腓力邀请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师傅,主要讲授荷马史诗和杯具。

公元前335年腓力死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一所学院,收集了不少抄本、地图和其他科学研究资料。

在他的领导下,编成许多有关动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形而上学、数学等方面的著作。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出现反对马其顿统治的运动,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卡尔基斯,次年病死。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传世的有《诗学》和《修辞学》。

《诗学》主要讨论杯具和史诗,论喜剧的部分已失传。

《诗学》针对柏拉图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两大根本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

第一个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式(一译理念,本义是原型)世界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则是摹本的摹本。

这样柏拉图就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否定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所摹仿的对象是人的行动、生活,他这样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第二个问题是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

柏拉图把感情当作人性中的卑劣部分,他攻击诗人逢迎人心的非理性部分,损害了理性,使人失去对感情的控制。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情是人所不可少的,是对人有益的。

他说,杯具的功用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使这种感情得到宣泄(或净化),这样,人的心理就恢复了健康。

另一种解释是,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也就是说,使怜悯与恐惧持续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杯具对社会道德能够起良好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摹仿自然。

他所说的摹仿是再现和重新创造的意思。

他认为诗人应创造合乎或然律或必然律的情节,反映现实中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所以艺术就应比普通的现实更高,诗也比历史更高。

这种摹仿既然要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艺术能够帮忙人更好地认识客观现实。

这个看法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思想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对于摹仿自然的作品总会感到快感,杯具能给人以快感,情节的安排、色彩、文字、音乐的美都能给人以快感,他这样肯定了艺术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把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作一种理性活动,而不归功于灵感。

他所要求于诗人的是清醒的头脑。

亚里士多德指出,杯具艺术的组成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思想(指思考力)、形象(指面具和服装)和歌曲。

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所谓情节,指事件的安排。

他强调文艺作品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他说:杯具是一个严肃、完整、有必须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情节要有必须的安排,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且要完整,就是说要有头,有身,有尾。

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是可有可无的,变动它并不引起显著差异,那它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亚里士多德只强调情节的统一,这是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至于后世提出的三一律中的时间的统一和地点的统一,则是出于对《诗学》的误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务必善良,性格还务必适合人物的身份,务必与真人相似,而又比一般人更好,更美,也务必合乎事物的必然律或或然律。

《诗学》在古代曾长期被埋没。

它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开始于15世纪末叶。

17世纪的法国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就是摹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写成的,成为权威性的美学经典,在古典主义文学运动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成为西方美学概念的主要根据。

修辞学指演说的艺术。

古希腊的演说辞是主要的散文,因此演说术也就是散文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是论辩术的对应物。

论辩术指哲学上的问答式论辩的艺术。

问者根据对方所承认的命题推出引论来驳倒对方,从而获胜。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术也是一种艺术,这是对柏拉图把修辞术贬低为卑鄙的骗术的回答。

演说中提出的证明主要是用修辞式推论(演绎法)推出来的。

修辞式推论的前提是或然的事,因为演说中所讨论的事都有另一种可能,所以修辞式推论就是或然式推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听众对演说者的态度不同,他们的决定就不同,所以演说者务必懂得听众的心理。

他进而分析感情,如忿怒、友爱、恐惧、怜悯等。

演说者还务必了解听众的性格,要了解人们的不同性格才能激发或抑制他们的感情。

这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性格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头两卷主要讨论修辞术的题材和说服的方法,他认为这些是修辞学的主要资料。

第3卷讨论演说的形式──风格与结构。

亚里士多德首先指出,文章应求其容易诵读,这是一条有用的原则。

关于风格,亚里士多德说,散文的风格不同于诗的风格。

散文的美在于明白表达思想,散文的风格不能流于平凡,也不能过分夸张,而应当求其适度。

他个性重视隐喻的使用。

他说,隐喻能够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不要说生命的老年,而要说生命的夕阳。

这一类的隐喻最能使文章风格鲜明,引人注意。

至于附加词(包括性质形容词),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如果用得太多,会暴露作者的技巧,而且使散文变成诗。

然而这种词又非用不可,因为它们能够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

使用这种词要掌握分寸,否则比不使用更有害。

亚里士多德又指出,各种技巧的使用,都务必掌握分寸。

他强调说,作家务必把技巧掩盖起来,使语言显得自然而不矫揉造作;话要说得自然才有说服力,矫揉造作适得其反。

这是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

至于散文的句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应当采用紧凑的环形句,而不应当采用松弛的串连句。

环形句指本身有头有尾,有容易掌握的长度的句子,这种句子有如圆圈,自成整体,有别于用连系词连接的直线式的串连体。

至于节奏问题,他主张散文的形式不应当有格律,但也不应当没有节奏,没有限制;因为没有限制的话是不讨人喜欢、不好懂的。

在西方语言里,这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一部论述古代散文写作的科学著作,它为罗马以及后世欧洲的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简介(四):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生在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一个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亲尼各马但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宫廷医生,母亲菲斯蒂丝家境十分富有。

亚里士多德18岁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谟学园,在那里学习长达20年之久,直到老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47年去世才离开。

离开学园后,他开始游历,后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关于两人之间究竟是否是师徒关系,一向存有争议。

黑格尔就认为亚历山大在事业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可能师承亚里士多德。

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亚里士多德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思想构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因为亚历山大任性而且冲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

即使亚里士多德做过他的老师,他也不把这位父王派来的老师放在眼里。

而且在政治方面,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几乎没有交集,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国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亚历山大那里,却是帝国制。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向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传授哲学。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的教学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学园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园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漫步的哲学。

同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是系统而有条理的。

他的著作淡化了宗教成分,没有激情主义,语气平和却富有内涵,这或许是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描述细节与进行批判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