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1 亚里士多德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生于古希腊伟大的科学与哲学中心——雅典,是古希腊哲学家彭贺安斯的再生活体。
他在希腊哲学中拥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在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第一个应用观察实验和实验结果来证明其推断的思想家,他创造了唯一的科学与哲学体系,并将新概念、新原理应用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哲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2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首都雅典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不仅是希腊哲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对古希腊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根基,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希腊文明,以及夏娃哪·罗斯和泰勒斯的作品。
据传,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思想的完善过程中,受希波克拉底的影响非常深远。
他曾参与滨海城市的政治活动并担任评论家,曾被派去克里特岛宣讲古希腊文化,还参与了雅典的战争,在条约中争取希腊的利益。
3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而且,亚里士多德也创立了一种新的推理方法,叫做纳克米利亚分析法,是取代彭贺安斯声明:“真正的科学哲学家不会使用任何种类的排除法,因为他们将不排除任何类型的可能性。
”他的理论涵盖到自然哲学中的医学、物理学、数学与航海学,将传统的古希腊物理哲学融入新理论框架,用实际实证进行验证,也为让西方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亚里士多德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并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批判性地探究自然事物的本质。
4 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哲学影响巨大,他拓展了彭贺安斯尚比耳思想的深刻认识,更加注重实践,他引入新的实用主义哲学,将真理和现实结合,使哲学进入实践的领域,受到西方文明的激励,他提出的哲学思想在毫不犹豫的试验中产生了显著的结果,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对古代和现代的文明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生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城,这是雅典的一个商业港口。
他父亲是马其顿君主的宫廷御医,虽他童年丧父,但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7岁时,亚里士多德赴雅典柏拉图学园求学,他博览群书,刻苦用功,据说他每夜手握一只球,球下放一铜制容器,打盹时球便坠入容器,发出叮当声,以此鞭策自己,颇象中国的头悬梁、锥刺股。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20年,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批判老师柏拉图的学说,被柏拉图称为“吃足母奶后用蹄子踢母亲的小驹”,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始终对老师都非常尊重。
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前去小亚细亚的爱索斯办学,公元前342年,接受马其顿王腓力之聘,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历山大当时13岁,天资聪慧,雄心勃勃,十分敬重这位素有盛名的老师,他曾对别人说:“生我身者是我的父母,给我智能者是我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36年,腓力在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广招门徒,他习惯于在宽大的回廊下面边散步边讲学,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他在这里讲学、著述,大部分著作都产生于此时。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疟疾病死在巴比伦,雅典掀起了反马其顿的风潮,亚里士多德作为统治者的老师,被人刻骨仇恨,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通缉他,他逃到优卑亚岛,准备风潮平息后重返雅典,但第二年就暴病身亡,享年62岁。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当时雅典的民主制逐步瓦解,祸乱频起,希腊的艺术也日渐衰微,思辨哲学却达到高潮,哲学家们在认真地探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问题,受这种思想背景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养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他没有柏拉图那种恢宏的“理想”,也没有柏拉图那种神秘而玄虚的“理式”哲学,他从资料入手,进行冷静、严肃的分析,通过归纳、概括、分类、推理,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在他著作中专门研究文艺理论的有《诗学》和《修辞学》,其他像《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等,也有涉及文艺问题的。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一、生平经历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367年在柏拉图主持的学院里学习长达二十年左右,但与柏拉图的观点有分歧。
公元前343年开始任马其顿王子(即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柏拉图逝世后,他离开雅典来到亚洲的密细亚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
3年后,波斯帝国攻陷城池,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
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由此,他的学园被称为“吕克昂”。
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被作为政治打击的对象,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
他把学园交给泰奥弗拉斯多,避难于卡尔基,次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二、思想观点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贡献:1.哲学观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
亚里士多德简介

•
3、具体划分六类
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僭主政治→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三)理想城邦的设计
1、首先,在土地制度方面,他提出私有公用的原则。 2、其次,在政体主张方面,将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混合起来, 集中两者的优点而避免其弊端。 3、最后,他探讨了城邦的自然和地理配置。 4、此外,城邦应时时关心公民的教育,以培养良好生活所需 的品德与素质。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 年6月20 21/6/2 72021/ 6/27202 1/6/27 6/27/20 21
•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 6/2720 21/6/27 June 27, 2021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亚里士多德简介(精华版)

《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
【精选】亚里士多德简介

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简介(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本体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哲学体系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等。
其中,他的本体论研究了存在的本质和属性,探讨了实在物体的基本特征、种类和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从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形而上学部分展开,该部分也被称为“第一哲学”或“智慧的科学”。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属性,试图回答关于实在物体的起源、结构和目的的问题。
在本体论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物体分类的体系,通过对实在物体的种类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质。
首先,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两种形式:潜在存在和实际存在。
潜在存在指的是物体所具备的潜在特性和可能性,而实际存在则是物体真正拥有的特性和实际发生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存在才能真正理解物体的本质和属性。
其次,亚里士多德将实在物体分为四个层次:物质、形式、物质与形式的组合体和最终目的。
物质是指物体的物质基础,是物体的潜在存在。
形式则是物体的特性、品质和本质,是物体的实际存在。
物质和形式的组合体是指物体的具体实例,即将物质与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个体。
最终目的是指物体的存在的目的和目标,是物体存在于世界上的终极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和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式赋予物质以存在和实际特性。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质(substance),它指的是物体的本质和实际存在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质是物体最重要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实质的补充和附属。
例如,一张椅子是由木材制成的(物质),并具有可坐的形式(形式),但实质是指椅子作为一种座位的本质和存在。
在物质和形式之间,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一种因果关系,即物质因素和形式因素对于物体的存在和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物质因素决定了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特质,而形式因素则决定了物体的形态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和形式的统一是物体存在的基础,它们不可分割且互相依存。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研究了物体之间的关系和等级。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谁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谁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简介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生在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一个叫斯塔吉拉的小城,父亲尼各马可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的宫廷医生,母亲菲斯蒂丝家境十分富有。
亚里士多德18 岁进入柏拉图的阿卡德谟学园,在那里学习长达20 年之久,直到老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47 年去世才离开。
离开学园后,他开始游历,后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 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关于两人之间究竟是否是师徒关系,一直存有争议。
黑格尔就认为亚历山大在事业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可能师承亚里士多德。
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亚里士多德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对亚历山大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但也有人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因为亚历山大任性而且冲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人。
即使亚里士多德做过他的老师,他也不把这位父王派来的老师放在眼里。
而且在政治方面,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几乎没有交集,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国家是城邦制的,而在亚历山大那里,却是帝国制。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贵为国王,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创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传授哲学。
作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独特的,他的教学方式是教授式的。
他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所以,他经常带着学生在学园的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园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漫步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生平和世界观1.生平:学园精英---亚历山大导师---研究著书2.世界观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物质世界---感觉与经验---理性思维与概念教育思想1.灵魂说2.白板说3.教育的作用4.公立教育5.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白板说1.人的灵魂正如一块白板。
2.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
教育的作用影响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遗传、环境和教育教育作用:使天性和习惯服从于人的理性,但并不万能。
公立教育与教育立法“既然全邦具有一个目的,显然所有人就应该受到同一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1.分阶段教育2.兴趣“如果一个人感到写和算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他就不肯再写,也不肯再算了。
”3.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成员对家长的依恋与服从最初是自然发生的。
此外,个别教育优于共同教育。
”夸美纽斯一、生平和教育活动《大教学论》“教育学之父”生平(1592—1670)和世界观捷克兄弟会家庭兄弟会学校教派争端文科中学校长(《大教学论》)“泛智学校”世界观具有矛盾性:民主与宗教思想二、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3.普及教育4.教学原则5.教育管理思想---论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1.教育要遵循宇宙万物的“秩序”2.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与儿童年龄特征论普及教育“泛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教学原则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1.学年制:各年级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学年结束,同时升级。
2.班级授课制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一、生平1712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由于母亲早逝,卢梭小时受父亲的影响很深。
10岁时,父亲因受一贵族的诬告而远走他乡,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随一位牧师学习。
由于生活贫困,卢梭在十二岁停学以后,开始独立谋生,16岁开始流浪生活,先后当过学徒、伙计、随从等。
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卢梭读书成癖,博览众家著作。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49年在法国狄昂学院的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的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卢梭在征文中认为,人类在自然或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由的、平等的,道德上是纯洁的。
到了文明社会,才出现道德堕落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1761年,卢梭的文学著作《新爱罗伊丝》出版,谴责封建等级偏见在青年的婚姻问题上造成的恶果。
1762年,卢梭出版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论教育》。
前者是卢梭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也是世界政治学说史上最著名的古典文献之一。
后者是卢梭论教育的巨著,共有五卷。
1770年,卢梭完成了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写成的自传《忏悔录》。
1778年,卢梭在极端贫困、孤独中与世长辞。
二、《爱弥儿》简介《爱弥儿》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
该书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
前四卷提出儿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斥责天主教会和传教士是骗子,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愚昧、丑恶的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其中所宣扬的自然神论以及性善论等等触怒了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他们开始对卢梭进行疯狂的迫害。
1762年6月,教会和巴黎高等法院下令逮捕卢梭并焚毁《爱弥儿》,卢梭连夜逃往日内瓦。
但日内瓦政府也焚毁了他的著作,并下令逮捕他。
因此,卢梭被迫逃往各地。
《爱弥儿》的问世,如同向当时的法国封建专制社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三、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1.三种教育卢梭否认先天观念和先天道德,认为人们生而所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
(1)自来自然的教育: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完全不由人们决定。
(2)来自周围人们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
(3)来自外界事物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
后两种教育要配合自然的教育,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2.人性论持人性善而社会恶观点。
否定教会传统的“原罪说”,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3. 培养目标——“自然人”自然人是“自由的”、“自食其力”、“对任何职业都有所准备的人”。
“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体脑两健、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士,也不是憎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
”4.教育方法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5.教育对象穷人不需要接受教育,富人需要接受教育。
6.教育场所在家庭中实施自然教育。
送孩子到乡村接受自然教育。
四、儿童的年龄分期与各个时期的教育第一阶段:出生到两岁: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第二阶段:两岁到十二岁:继续进行体育和发展各种感觉;第三阶段:十二岁到十五岁:进行广泛的学习,接受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十五岁到成年:进行道德教育。
1.婴儿期(0-2岁)身体养育,训练和培养儿童的感觉能力;保证营养、充分活动;反对襁褓。
注意儿童好哭的问题,防止儿童任性性格的产生。
2.儿童期(2-12岁)(1)锻炼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反对12岁之前读书与学习,特别反对教儿童学习古典语文与历史。
(2)注重注意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健康强壮。
(3)获得财产的观念。
(4)纪律教育方面,反对口头说教,反对严酷的记录和惩罚,提出通过儿童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来纠正过失的原则。
3.少年期(12-15岁)“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
”(1)应当学习有用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是那些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
(2)要学习可理解的知识。
(3)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4)强调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兴趣)。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5)劳动教育“劳动是社会人不可或免的责任。
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4.青年期(15岁—成年)(1)施以道德和情感教育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变化。
“一种暗暗无声骚动预告危险期即将到来。
”“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这一时期,爱弥儿需要回到城市了。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
“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2)自爱:“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
”从第一个情感出发就会产生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直至爱人类。
让儿童明白,爱是相互的,“为了要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可爱的人。
”五、女子教育通过对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亚的教育,说明了女子教育观点。
女子应该服从父母和丈夫的权威,而且是为了丈夫的安乐和使家庭生活舒适才受教育的。
卢梭名言1.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2.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3.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之美誉。
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目录一、一生二、思想发展三阶段三、“六”理论四、评价一、一生二、思想三阶段第一阶段: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先后写出了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著作当属《普通教育学》。
第三阶段:哥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对心理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且侧重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
三、“六”理论用数字1,2,3,4,5,6来诠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1”——赫尔巴特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2”——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理论基础(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3”——管理,教学和训练(实现教育目的的三个手段)“4”——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教学过程四个阶段)“5”——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6”——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和宗教(六种兴趣)心理学理论灵魂肉体统觉: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人与各种各样的物质发生关系,创造出自我保存的观念。
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
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
意识阀下意识伦理学理论维护普鲁土君主专制秩序,提出五种道德观念:1.内心自由:有了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就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2.完善:多方面的意志力和毅力,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3.仁慈:绝对的善,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
4.正义:守法的观念。
5.公平:当人“故意作祟”时应予以应有的惩罚。
教育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
可以分为两部分: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者又称为“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1.可能的目的:一个人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
其实,这是教育的职责,不是教育的目的。
2.真正目的是必要的目的,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顺序:管理、教学、道德教育,这一顺序不可更改!一、管理1.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还有一种“盲目冲动的种子”。
对儿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使其形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不会向“反社会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儿童管理的政治意义在于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忠于普鲁士君主的人。
2.管理的方法:首先是威胁,第二是监督,第三是命令和禁止,第四是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
教学:中心问题1.特别重视智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必须给学生以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编制在教材,靠老师向学生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