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合集下载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第38卷㊀总第161期科学 经济 社会Vol.38ꎬSumNo.1612020年㊀第4期SCIENCE ECONOMY SOCIETYNo.4ꎬ2020收稿日期:2020-07-3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批判哲学的现象学研究 (16XZX009)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 (56120001)作者简介:宋珊(1984-)ꎬ女ꎬ天津人ꎬ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ꎬ哲学博士ꎬ研究方向:分析哲学㊁科学哲学ꎮ符合论与融贯论之争浅析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宋㊀珊(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ꎬ甘肃兰州㊀730000)摘要:通常看来ꎬ语句的真就在于其与事实的相符合ꎬ 什么是事实 是符合论的关键ꎬ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经验事实的表达ꎬ并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ꎮ但随着对观察语句定义的不同ꎬ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真理观ꎬ即符合论和融贯论ꎮ石里克认为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直接描述ꎬ因此坚持符合论的观点ꎻ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并不是科学系统的唯一决定要素ꎬ除此之外还有约定的因素ꎬ因此他既主张陈述和观察的符合又赞成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的融贯ꎮ而纽拉特反对观察语句是对事实的纯粹表达ꎬ因此主张融贯论的真理观ꎮ但对于复杂的科学实践而言ꎬ观察语句中总是掺杂着理论ꎬ因此单纯的符合论是无法实现的ꎮ所以符合论和融贯论是两个不同的层次ꎬ符合论表明了知识的基础ꎬ为科学提供了基本的事实内容ꎬ而融贯论则体现了科学语言的系统性和复杂性ꎮ这两种真理观并不是不相容的ꎬ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践状况ꎮ关键词:观察语句ꎻ符合论ꎻ融贯论ꎻ逻辑实证主义中图分类号:B15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2815(2020)04-0071-0075㊀㊀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重要议题ꎬ在究竟 何为真 的问题上历来众说纷纭ꎮ自古希腊以来ꎬ符合论一直是主流的真理标准ꎮ简单来讲ꎬ符合论在于命题和事实的符合ꎬ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对此的表述是: 凡以不是为是㊁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ꎬ凡以实为实㊁以假为假者ꎬ这就是真的ꎮ [1]虽然符合论看似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真理标准ꎬ实际上什么是 事实 命题 和 事实 如何相符合都是模糊的ꎬ于是又发展出了和符合论截然相对的融贯论ꎮ所谓融贯论ꎬ指的是系统内命题的一致性ꎬ这种观点将真看作是语言本身的性质ꎬ而不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ꎮ20世纪重要的思想流派 逻辑经验主义就曾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ꎮ他们认为事实是知识的重要来源ꎬ凡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都必须还原为包含事实的内容ꎬ出于认识论的需求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护真理的符合论ꎮ随着对 什么是事实 的理解不同ꎬ也产生了融贯论的拥护者ꎮ本文试图以逻辑实证主义的三位代表 石里克㊁卡尔纳普和纽拉特为例ꎬ考察他们关于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争论ꎬ并借此反思科学认识中的真理状态ꎮ一㊁观察语句的定义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命题的真假在于是否与事实相符合ꎮ其关键是 事实是什么? 逻辑实证主义者将经验事实看作是整个知识的来源和基础ꎬ而观察语句则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ꎮ对于石里克来讲ꎬ事实或实在不是超越的ꎬ但并非意味着它们是不可认识的可见ꎬ观察陈述满足了我们对实在的真正亲知ꎬ其形式是 这里现在是这样的 (Herenowsoandso)ꎮ但严格来讲ꎬ真正的观察语句是不能写下来的ꎬ因为每当我记下 现在 或 这里 的时候ꎬ它们便成了过去或那里ꎬ因此只能靠实指的手势才能实现ꎮ这是为了强调观察语句的原始性ꎬ即未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ꎬ直接摹画事实本身ꎮ正是由于其原始性和直接性ꎬ这样的 观察 也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即它本身没有对错ꎬ是对经验事实的直接反映ꎬ17科学知识就始于这种 当下的观察 ꎮ卡尔纳普认为观察语句经常表现为如下形式: 实验的安排:在这样和这样的位置有如此和如此种类的对象ꎮ 在卡尔纳普看来ꎬ观察语句的 基本(primitive) 性指的是未经过处理的感觉经验ꎮ比如ꎬ 蓝色的圆圈 可以看作是观察语句的词汇ꎬ是一个整体ꎬ不能把其中的词汇 蓝色 或 圆圈 当作是最基本的ꎬ因为蓝色 和 圆圈 是对 蓝色的圆圈 进行分析才产生的[2]ꎮ可见卡尔纳普和石里克都认为观察语句是对直接经验的记述ꎬ在其中必须出现 我(I) 这里(here) 现在(now) 这些词汇ꎬ因为直接经验是针对 我 而言的ꎬ只有 我 的感觉才算是最直接的体验ꎮ这样观察语句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材料ꎬ而且强调它在认识上是在先的ꎬ以此表明它们是知识构成的基础ꎮ尽管如此ꎬ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ꎬ通过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ꎮ比如ꎬ某个人S1说: 我现在很渴 ꎬ石里克认为当另外一个人S2说出同样的话时ꎬ他表达的绝对不是和S1同样的事态和感觉ꎬ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ꎬ即语言背后所代表的实在是不一样的ꎮ卡尔纳普不同意这样的看法ꎬ尽管感觉因人而异ꎬ 我现在很渴 却是大家都能共同使用的语言ꎮ也可见ꎬ二人的关注点是不同的ꎬ卡尔纳普更关注观察语言本身而不是其所摹画的事实ꎮ维特根斯坦在其未公开发表的手稿中指出:人们只能通过语言来解释语言ꎬ因此语言是不可解释的 如果人们只(总是)在一个语言系统内表达自己的看法ꎬ因此只能通过该系统的命题来解释一个命题究竟意味着什么ꎬ那么最后意指(Meinung)便被逐出语言之外了ꎬ也即被逐出于我们的考察之外ꎮ只有语言才是我们能够考察的东西[3]ꎮ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说法不难发现ꎬ卡尔纳普认为知识就是一个语言系统ꎬ作为其基础的是观察语言本身ꎮ而石里克则是借观察语句指向实在的事实ꎬ知识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观察语句ꎮ石里克更关注事实本身ꎬ当他说真正的观察语句甚至不能写下来时ꎬ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本身只是一串符号ꎬ一种记述的手段ꎬ核心仍是其所表达的实在ꎮ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位代表者纽拉特表达了和上述截然不同的观点ꎮ虽然他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感觉经验的表达ꎬ但在观察语句中ꎬ最好不要出现像 我 ㊁ 这里 或 那里 这样的字眼ꎬ应该用某个人的名字代替 我 ꎬ用时间㊁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ꎮ在一个合法的观察语句中必须有某个人 说话者反复出现ꎬ一个人的名字在其中出现是很重要的ꎮ由于观察语句具有人名㊁时间㊁地点这样的语词ꎬ因此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ꎮ通过对观察语句定义的考察ꎬ我们会发现ꎬ石里克更注重知识的基础问题ꎬ观察指向了知识的最终基础 实在事实ꎬ因此观察语句没有真假之分ꎬ就是关于事实的真实记载ꎻ卡尔纳普虽然认为观察语句是知识的基础ꎬ但它区分了观察语句的所指和观察语句本身ꎬ试图把知识归结为语言问题ꎬ因此他并没有像石里克一样涉及实在ꎻ纽拉特完全没有执着于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他认为观察语句的主语必须是观察者的名字ꎬ这样观察语句成了科学语言的一部分ꎬ与科学系统中其它陈述并无不同ꎮ二、观察语句和真理观观察语句承担了知识的基础ꎬ而知识的基础问题就是真理问题ꎮ上文提到ꎬ对于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是对 实在 的直接表达ꎬ 实在 就是 是其所是 ꎬ即经验事实本身ꎮ这就意味着观察语句具有绝对的确定性ꎬ就像分析命题的确定性一样是不可反驳的ꎬ而科学陈述是假设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最直接代表ꎬ它就是我们所接受的那个样子ꎬ它可以检验科学陈述的真假ꎬ但自身不需要被检验ꎮ这样ꎬ所谓的真或假不是传统符合论中命题和事实的关系ꎬ而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与否ꎮ如果一个科学陈述与无法修改的观察语句相符合ꎬ它就是真的ꎬ反之为假ꎮ卡尔纳普同样认为观察语句是不可修正的ꎬ但由于科学陈述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ꎬ而科学的基础 观察语句仅指向了过去的个人经验ꎬ所以仅仅依赖观察语句ꎬ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科学陈述系统ꎮ因此观察不是知识的决定性要素ꎬ同样也需要约定的作用ꎮ可见观察语句不是构成科学语言系统的充分条件ꎬ只是个必要条件ꎮ证实了科学陈述一方面是观察语句和科学系统的关系ꎬ即理论与事实的关系ꎻ另一方面也要涉及到科学语言系统的形式和结构ꎮ这样真理问题就不仅仅是理论与事实的符合所能决定的ꎬ还必须考虑到语言系统内部的形式 即命题之间是否融贯ꎮ纽拉特认为ꎬ一味地强调观察语句是对个人经验的未经处理的直接描述ꎬ根本无法保证科学陈述27具有稳定的意义ꎮ因为个人的体验是转瞬即逝的ꎬ如果不用公共的语言记录下来ꎬ就是没有意义的ꎮ语言必须在历史 社会中被理解ꎬ对观察的描述也就必定加入了人类已有的生活印迹和概念框架ꎬ这意味着不存在纯粹的观察陈述ꎬ理论和观察之间是相互渗透的ꎮ因此ꎬ观察语句成为科学系统的一部分ꎬ同其他陈述一样是可以修改的ꎮ他说: 在统一的科学中ꎬ我们试图创建一个记录陈述和非记录陈述相一致的系统ꎮ当新的陈述呈现给我们时ꎬ我们将它与系统中已有的陈述进行比较ꎬ检验新陈述是否与系统相矛盾ꎮ如果新陈述与系统矛盾ꎬ我们就将其视为无用(错误)的 即使是记录陈述也会遭遇被抛弃的命运ꎮ对于任何陈述都没有例外[4]95ꎮ这里的记录语句就是对观察的记述ꎬ由于所有的陈述都是可以修改的ꎬ所以没有必要一开始就建立完善的语言系统ꎬ这就像在大海中航行ꎬ可以一边航行一边修船ꎬ我们既可以根据科学系统的需要修改科学陈设ꎬ也可以修改观察陈述ꎮ观察陈述失去了其基础性的地位ꎬ从而也就不具备建立符合论的前提了ꎮ于是纽拉特转向了融贯论的真理观:如果一个陈述与系统内部其它陈述不矛盾ꎬ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陈述是真的ꎮ三、符合论vs融贯论从上文可以看到ꎬ三个人从符合论到融贯论的过渡是与其对观察语句的态度密切相关的ꎬ不同的定义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ꎮ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语句无论如何是不能修改的ꎬ它们作为科学证据的载体ꎬ是科学陈述与实在世界之间的接触点ꎮ石里克一直把事实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观察语句是事实的直接代表ꎬ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坚持符合论ꎮ而卡尔纳普也将观察语句看作是知识的基础ꎬ可是与石里克有所不同ꎬ卡尔纳普清楚地区分了语言和事实这两个方面ꎬ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语言层面的事情ꎮ他区分了实质模式和形式模式的讲话方式ꎬ即不谈论对象而谈论对象的名称ꎬ这样科学就变成了一个语言系统ꎬ因此卡尔纳普更看重观察语句自身ꎬ而不是它所反映的实在ꎮ在此基础上ꎬ他接受了塔尔斯基的语义学真理观ꎬ所谓语义学的真理观是指将语言划分为对象语言和元语言ꎬ对象语言的真假是由元语言决定的ꎮ比如将英语看作对象语言ꎬ汉语看作是元语言ꎬ Snowiswhite 的真假需要 雪是白的 来判定ꎮ语义学的真理观不再将真理看作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ꎬ而是语言内部之间的关系ꎮ语义学的真理观看起来更能体现卡尔纳普的本意ꎬ卡尔纳普甚至都不打算讨论真理问题ꎬ因为他觉得真理不是语言学的词汇ꎮ于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的符合就可以理解为陈述之间是否融贯一致的问题ꎮ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符合论立足于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消解ꎬ真理成为了语言自身的事情ꎮ如果说卡尔纳普还试图保留观察陈述的基础地位ꎬ并因此徘徊于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话ꎬ纽拉特则是彻底的融贯论者ꎮ观察语句的不可修改和确定性是符合论成立的重要前提ꎬ在纽拉特这里ꎬ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ꎮ他把观察语句当作是一种语言现象ꎬ并按照科学语言的方式构成ꎬ即观察语句不是对任何实在或个人直接经验的表达ꎬ而是物理学主体在某时间和地点对某个对象的感知ꎮ这样观察语句就成为了科学语言系统的一部分ꎬ也是可以修改的ꎬ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基础ꎮ 科学有时被认为是一个陈述系统ꎮ陈述是和陈述相比较ꎬ而不是和 经验 世界 或者其它东西相比较 如果一个陈述能够融入其整体ꎬ那么它就可以看作是真的ꎮ [5]这就是融贯论的真理观ꎬ语句的真假必须通过其它语句的比较来决定ꎮ因此科学系统的真假就变成陈述之间的比较ꎬ所谓的真就在于陈述之间的无矛盾ꎮ融贯论的基本想法很简单ꎬ它认为ꎬ如果一个命题与系统中的其他命题相融贯时ꎬ该命题便是真的ꎬ否则便是假的ꎮ这种想法有时换用另一种表述为:真理在于一组信念的各个元之间的一种融贯关系ꎮ [6]139石里克坚决反对融贯论ꎮ他认为ꎬ融贯论只对分析命题有效ꎬ对综合命题无效ꎮ综合命题包含有事实的内容ꎬ如果坚持认为融贯论也适用于事实真理ꎬ那么就不得不承认编造出来的童话小说也可以使其为真ꎮ我们可以描绘一个荒诞离奇的冒险世界ꎬ只要注重内部命题的一致性就够了ꎬ这种做法明显是对经验主义的偏离ꎬ这样的语言系统没有任何认知的意义ꎮ纽拉特反驳道ꎬ放弃符合论并不意味着危机ꎬ相反会更好地支持经验论ꎮ用人名代替 我 ꎬ用时间和地点代替 现在 和 这里 ꎬ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观察语句具有更为稳定和精确的意义ꎮ在决定科学理论有效性的时候仍然需要观察语句ꎬ纽拉特说: 理论不仅要符合一组特定的语句ꎬ还必须要符合记录语句的需求ꎮ [4]60不管对于观察语句的看法有多么不同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ꎬ他们都把观37察语句当作科学内容的重要来源ꎬ是理论与现实不可动摇的接触点ꎬ从而也成为判断真假的重要标准ꎮ逻辑经验主义者著名的证实原则就是用观察语句检验科学命题为真或为假ꎮ只不过纽拉特持有一种弱的可证实性ꎬ即证实并不意味着断定ꎮ如果一个观察语句与某个知识系统相符ꎬ我们就将它看作是对这个系统的证实ꎬ如果不相符ꎬ我们则可以对理论语句进行修改ꎬ或者暂时搁置这个观察语句ꎮ由于观察语句成了科学陈述的一部分ꎬ科学命题与观察语句的符合变成了科学陈述系统内部的融贯ꎬ作为理论系统一部分的观察语句不再具有判决性的地位ꎮ毫无疑问ꎬ观察语句为科学提供了经验事实的内容ꎬ是构成语言意义最基础和最牢固的地方ꎮ基于常识论的观点ꎬ观察者通常对自己的观察更有信心ꎬ比如我们日常所说的 眼见为实 ꎮ符合论在于科学命题和外部事物或事实的符合ꎬ但是问题也恰在于此ꎬ即什么是外部的事物或事实?对石里克来讲ꎬ观察陈述是对实在的直接代表ꎬ当然很容易满足符合论的标准ꎮ如果考虑到认识上的优先性ꎬ的确应该把这种观察算作知识的基础ꎬ符合论的真理观更能凸显科学陈述系统和观察语句之间的联系ꎮ但是观察语句本身并不是纯粹的㊁只对实在的简单摹画ꎬ而是丰富的ꎬ它本身就加进了已有的理解和认识框架ꎮ一个观察语句包含了许多理论因素ꎬ如特定的光学规律㊁物理对象的时空以及其他规律ꎮ因此纯粹的观察是找不到的ꎬ科学系统也不是一个纯粹事实和理论截然二分的系统ꎬ而是观察和理论相互渗透的陈述系统ꎮ既然我们无法识别出纯粹的观察语句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符合论了ꎮ纽拉特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指出符合论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ꎬ戴维森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ꎬ他说由于我们只能基于语言这一工具来讨论事实ꎬ而语言凝结了人类生活㊁实践的精华ꎬ这注定我们无法跃出语言到达真正的㊁中立的事实本身ꎮ 事实 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ꎬ它到底是实在的ꎬ还是人类语言的产物?石里克设置了实在对象ꎬ且这个对象是可以通过观察陈述表达的ꎮ但是人们拥有的终究是认识而不是对象ꎬ凡是经由语言ꎬ就已经不是实在本身了ꎮ所谓的语句与 事实 相符合ꎬ也就变成观察语句和科学陈述之间的关系了ꎮ反过来再看融贯论ꎬ大多数融贯论者太过于强调陈述之间的无矛盾性ꎬ当然满足相容性这个要求不难办到ꎬ正如石里克所说的ꎬ一味地强调陈述之间的一致性ꎬ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编造出一个融贯的童话系统ꎬ却并不反映任何实际情况ꎬ但相容性只是语言系统的最低要求ꎮ从上文可以看出ꎬ纽拉特的观点显然不属于单纯的融贯论ꎮ虽然纽拉特没有特别强调知识的基础问题ꎬ但也没有完全脱离经验主义ꎬ而是在符合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ꎬ即不但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符合ꎬ同时还要求系统命题之间的无矛盾性和融贯性ꎮ正像戴维森所认为的ꎬ融贯论是信念之间的融合ꎬ所谓信念ꎬ不是我发明了信念ꎬ信念是我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ꎬ经验依然是所有知识的源泉[6]150ꎮ也就是说ꎬ信念不是空洞的ꎬ是建立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之上ꎬ同时包含了人在交流中所形成的共性ꎮ可见ꎬ合理的融贯论也要求理论语句和观察语句的相符合ꎬ只不过符合论并不是知识构成的唯一因素ꎮ如果说石里克的符合论是一种理想的认识论状况ꎬ纽拉特的观点更像是植根于实践之上的ꎮ他反复提到意义是由社会 历史的因素所决定的ꎬ并建议最好不说 真 或 假 ꎬ而是说 可接受性 ꎬ因为 可接受性 描述的是人类的行为ꎬ属于实践探讨的范畴ꎮ这样真理问题就成了科学实践中的可接受性问题ꎬ而不只是认识论的问题ꎮ当然ꎬ这种倾向也不难理解ꎬ纽拉特讨论的是日常语言ꎬ真理问题也相应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接受与否的问题ꎮ相比于纽拉特ꎬ卡尔纳普的观点系统更偏重认识论ꎮ在他的真理观中ꎬ分出了两个层次ꎬ一方面承认观察语句的基础性ꎬ并主张以此为标准的符合论ꎬ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从语言角度考虑问题ꎬ真理问题就是观察语句和科学命题之间的关系ꎬ从而也披上了融贯论的色彩ꎮ由此可见他们所倡导的是包含着符合论的融贯论ꎬ只不过卡尔纳普更执着于形式化的人工语言ꎬ而纽拉特则考虑到了语言在科学实践中的形态ꎮ综上所述ꎬ石里克是出于认识的理想状态选择符合论ꎬ纽拉特更多的是出于科学实践的要求选择融贯论ꎬ卡尔纳普则徘徊于这两者中间ꎮ实践的状态远比认识的理想状态更为复杂ꎮ 有人认为符合论和融贯论结合的观点是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ꎬ同时面对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命题ꎬ其指称对象的存在与否需要同时经由两个标准加以判别ꎬ即融贯标准和实用标准ꎮ这里把观察标准或实验标准归入实用标准ꎬ因为完全中立的观察和实验是没有的ꎬ对于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的解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们实践目的的影响ꎮ [7]科学认识是一个复杂的47过程ꎬ从科学认识的实践出发ꎬ我们应该从两方面考虑符合论和融贯论之间的关系ꎮ一方面ꎬ符合论表明了观察陈述是科学语言系统建立的基础ꎬ为科学陈述提供经验内容ꎬ是科学构成的前提ꎬ因此符合论是一个最基本的需求ꎻ另一方面ꎬ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由于观察的有限性和可修改性ꎬ完全的符合是达不到的ꎬ我们绝不能忽视符合论表达了知识的最基本诉求ꎬ但也不能把符合论当成真理理论中唯一的要素ꎮ融贯论突出了科学作为一个陈述系统的复杂特性ꎬ对符合论构成了补充ꎮ因此ꎬ对于复杂的科学陈述系统而言ꎬ符合论和融贯论都是不可缺少的ꎬ或者说包含了符合论的融贯论更符合科学的实际情况ꎮ符合论和融贯论两者不是矛盾的ꎬ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ꎬ符合论摹画了知识的基础ꎬ表现了知识和世界的联系ꎬ而融贯论则描述了语言之间的情况ꎬ表明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命题ꎬ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ꎮ符合论和融贯论是认识的统一过程ꎬ两个都是真理的必要条件ꎬ却都不是充分条件ꎮ参考文献:[1]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鹏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5:79.[2]㊀RudolfCarnap.TheUnityofScience[M].TranslatedwithanIn ̄troductionbyM.Black.London:KeganPaulꎬTrenchꎬTrubner&Co.Ltdꎬ1934:46.[3]㊀鲁道夫.哈勒.新实证主义[M].韩林合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1998:211.[4]㊀OttoNeurath.PhilosophicalPapers1913-1946[M].Dordrecht:D.ReidelPublishingCompanyꎬ1983.[5]㊀A.C.格雷林.哲学逻辑引论[M].牟博ꎬ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90:195.[6]㊀RamonCirera.CarnapandtheViennaCircle ̄EmpiricismandLogicalSyntax[M].TranslatedbyDickEdelstein.Amsterdam ̄At ̄lanta.GA:Rodopiꎬ1994:139.[7]㊀陈晓平.真之统一多元论[J].科学技术研究ꎬ2014ꎬ31(2):1-8.Argumentbetween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TakeLogicalEmpiricismasanExampleSONGShan(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ꎬLanzhouUniversityꎬLanzhou73000ꎬChina)Abstract:Ingeneralꎬatruestatementisacorrespondencewithfact.Thekeyofcorrespondencetheoryis whatisthefact? Thelogi ̄calempiricismthoughtthatobservablesentencesexpressthefactsandsupport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Butasthedifferentdefini ̄tionofobservationꎬthusitcameouttwodifferentviewsꎬnamelycorrespondencetheoryandcoherencetheory.Schlickinsistedthatob ̄servablesentencesistheimmediatedescriptionoffactsꎬsoheholdthecorrespondencetheory.Carnapbelievesthatobservationstate ̄mentsarenottheonlydeterminantofscientificsystemꎬbuttherearealsotheconventionsꎬsoheadvocatesboththecorrespondencetheoryandthecoherencebetweentheobservationandthetheoreticallanguages.Neurathopposedthatobservationsentencesarethepureexpressionoffactsꎬsoheadvocatedthecoherencetheory.Butconsideringthescientificpracticeꎬitimpossibletofindpureobservationsentence.Sothecorrespondenceandcoherencearetwodifferentlevels.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showsthebasisofknowledge.Thetheoryofcorrespondencecannotbearrived.Andthetheoryofcoherencereflectsscienceisacomplexlanguagesystem.Inotherwordsꎬthetheoryofcoherencewhichcontainscorrespondenceismoresuitableforthescientificpractice.Keywords:observablesentenceꎻthecorrespondencetheoryꎻthecoherencetheoryꎻlogicalpositivesm57。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

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

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真理概念是哲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主题。

从认识论真理到本体论真理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但两者都有合理和欠缺之处,合理的真理观应该是两者的融合和互补。

标签:认识论真理观;本体论真理观;合理真理观真理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赫拉克利特曾宣称:“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

〔1〕真理性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内在特性,也是哲学绕不开的主题。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诠释学的兴盛,与真理密切相连的客观性概念遭到质疑,于是真理问题被凸显,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理解。

一、传统真理观:认识论中的真理众所周知,科学真理观主要有三种形态: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首先,我们要与一种古老的思想传统相遇——符合论真理观,它主张真理性在于与现实相符合,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从符合论的立场对真理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他说:“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2〕在亚氏看来,作为理性的人,具有将事物的形式和质料综合统一为认识对象的能力。

人通过感官获得经验材料,同时又能通过思维把握形式或共相,认识事物或实体。

思维与对象相符合,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两者的统一就是真理。

亚氏解决真理客观性的努力所蕴含的思想在于:强调命题或判断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是否如实描述了客观事物。

后来,罗素、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基本上持符合论立场,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到达认识的基础层次,语言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其次,我们回顾一下哲学史上融贯论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黑格尔,他认为:“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真理的特性之一就在于“真理是全体”,这就否定了亚氏“真理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的思想。

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他在工作等等,简洁的结论本身不是真理,真不等于真理。

真理是“作为一个体系存在”,“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体系才是现实的才可以被陈述出来”。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融贯论的真理定义主要是指作为真 理负荷者的一个系统内部应是协调 的、 一致的、无矛盾的、无可怀疑 的;系统内诸元素是彼此相关的。 融贯论的真理的核证标准是一个信 念被核证必须与信念者的其它信念 相融贯;信念的任何子集合都不比 任何其它集更根本;没有信念是确 定无疑的 。
(3)真理实效论 它是本世纪初产生的一种真理观。 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概念或命 题的意义是参照其应用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决定的,因而真的信念 是那些富有实效的信念。
(4)语义真理论(the semantic theory of truth) 语义真理论与符合真理论有着 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它认为, 语句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事实 相符合。语义真理论旨在为古 典的符合真理论做出精致的语 义解释。
真理论的几种代表类型
(1)真理符合论(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它是最古老的真理论的形式, 从亚里士多德初步形成至今已 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符合论是 从命题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上来 定义真理的。符合论认为,如 果认识或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荷者与它所表 达的对象相符合,则是真理。
(2)真理融贯论(theory of conerence) 从古代的柏拉图至今也已有着长久的 历史。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康德 和黑格尔都有这一思想。例如,黑 格尔认为,“真理既是具体的,必 是自身发挥其自身而且是联系的谐 和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必是一 全体。”

浅谈真理的认识

浅谈真理的认识

对真理的认识自古以来,各种哲学派别对真理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

不同的哲学派别对真理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真理观。

各种真理观都要回答,什么是真理,真理有哪些属性,真理如何发展,真理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

因为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所以分为唯心主义真理观,形而上学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即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是从唯物主义基本前提出发的。

真理是认识论问题,但有深刻的世界观性质。

真理观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决定于(人或是神的)意识的特性,也就是说真理是主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虽然都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但是,它们都否认真理是一个过程,而认为真理是一次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它不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而且认为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即是否承认客观真理,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

由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形成两种基本的真理观:即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

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必然承认认识的客观源泉,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这等于承认客观真理。

而唯心主义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因而必然否认认识的客观内容也许真理只有一个,但是真理观却会多种多样。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真理问题就会形成不同的真理观。

以上七个真理观是一个大致的概括,它总结了哲学发展过程中对真理问题的基本探索,但并不是全面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研究。

这样七个真理观也不是一盘散沙,它们之间不仅有一个核心问题,而且在逻辑上也是紧密相连的。

七个真理观所探讨的核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或者是“思想的客观性问题”。

只有把真理观问题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之上,我们才能对真理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真理符合论的历史与理论

全部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问题 , 而真理问题的要害在于如何判明理论的性质和命题的真 假问题。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 , 符合论都是诸种真理论中最为古老、 最为经典、 且在当代仍不 失其重大影响的一种。何谓 符合 ? 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如何才能做到 符合 ? 这是符 合论哲学家长久以来为之殚精竭虑、 苦心孤诣必欲加以解决而又终究未能完全解决的一个重 要问题。从哲学上看 , 符合论表达的是一种从人的知觉经验的可靠性前提出发解决真理客观 性问题的方向和努力。制约着符合论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问题的基本方式的 , 是对作为符 合之基础的 经验 特性如何加以探究和限制的问题。本文尝试从经验范畴在历史中发生的流 变入手, 比较和探究西方符合论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问题的理论方式和一般逻辑。
一、符合论: 基础和逻辑
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 , 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而任 何认识与对象、 思想和实在的关系 , 无不关涉到两个基本的方面 , 即对外, 涉及知觉与对象的关 系; 对内, 涉及知觉与理性的关系。如何说明这两个问题, 取决于如何看待知觉 , 如何看待主体 与客体, 以及如何看待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 , 在哲 学史上始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亚里土多德给真理所下的一个符合论定义是 : 每一事 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1] ( P33) 黑格尔在其 哲学史讲演录 中分析古希腊斯多ຫໍສະໝຸດ 二、近代符合论: 经验论哲学
符合论在近代哲学中的存在, 主要是通过经验论哲学家的真理理论体现出来的。符合论 如果仅从字面的含义看, 是各种极不相同的哲学都可以为之赞同的理论。因为符合论所强调 的认识与之符合的对象, 思想与之一致的实在 , 哲学家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之加以规 定。但是 , 从哲学史的实际情况来看, 符合论在其本质上是一种专属于以强调知觉作用为特征 的经验论哲学的真理理论 , 则是无可怀疑的。在近代, 随着作为符合论之基础的知觉概念的内 容在哲学家的视野中发生的变化, 符合论也从它早期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表现为较多地强调 客体对知觉的作用, 转向更多地关注主体因素在知觉过程的作用 , 从而导致对作为知觉活动的 结果的真理本身的理解也发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变化。下面, 我们以洛克、 见克莱、 休谟的观点 为例 , 说明经验论哲学家面对真理的符合问题分化出来的三种选择。 1. 洛克 在真理问题上, 洛克的符合论是一种间接符合论, 即所谓 图像论 。作为一 个经验论哲学家 , 洛克不否认在人的知觉之外存在着一个独立于知觉的物理世界, 但是, 洛克 又不同意早期经验论哲学家所主张的, 人们意识到的东西与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是等同的, 人 们已获得的经验材料与经验所表征的对象是等同的, 人们通过知觉的性质可以直接地、 绝对地 把握外在物体的本然状态的观点。在洛克看来, 我们固然应该承认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性, 但 是我们却不能由此认为, 我们的知觉与物理对象就是完全等同的。由于事物的性质可区分为 专属于物理对象本身的 , 以大小、 形状、 重量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第一性的质, 以及与人相联系 的、 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之中的第二性的质, 这就决定了我们知觉到的东西 决不可能与物理对象是完全等同的 , 它们至多只是对现实的物理对象的一种摹写。不仅如此 , 洛克还认为 , 由于事物本身是否互相契合 , 即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经验到的 , 因而人所能知 觉的只是观念自身是否契合的问题。所谓真理, 只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 , 而进行的各 种符号的分合 。[ 5] ( P43) 不难看出 , 当洛克把真理看作代表观念的 各种符号 之间是否契合 的问题时 , 他不仅远离了知觉摹写赖以依存的物理对象 , 而且在逻辑上埋伏下了后来的符合论 哲学家从纯粹主观经验论的角度理解真理问题的先机。 2. 贝克莱 在真理问题上 , 贝克莱也是从符合论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 并且他的逻辑简 洁而明快: 可感觉的东西都是可以直接知觉的 ; 而直接知觉的东西就是观念, 而这些观念只存 于心中。贝克莱的这一推论, 是针对洛克 图像说 的矛盾而发的。在洛克哲学中, 由于存在着 不能解决的物体与观念的对立 , 第一性观念与第二性观念的差异 , 表现出在实体与知觉关系上 彷徨不定的矛盾状况。贝克莱以其作为一个经验论哲学家特有的敏锐 , 发现了洛克哲学的这 一矛盾。在贝克莱看来, 洛克 图像说 承认的知觉与之符合的物理对象实际是不存在的 , 知觉 符合的对象只能是纯粹的感觉经验的事实。贝克莱指出, 就第二性观念而言, 洛克固然指出了 55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题目: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课程名称:西方哲学专题研究姓名:郭瑞芳专业:美学学号:2090302036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开创了逻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求真的工具。

关于真理问题,亚里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他的符合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局限,后人也在对他的不断批评和继承中对真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键词:符合论真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一、亚里士多德真理的内容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也是他不懈追求真理的最嘹亮的口号。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符合论的真理观,是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看待真理问题的。

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①……“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就是假。

凡以是为是,以假为假,就是真。

”②根据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的描写或陈述。

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

真理就是命题与相关的事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的符合关系。

或者像黑格尔所说的:“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

③这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实就是:主体观念和观照对象的契合即为真理,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内容其实是更加丰富的,他的真之符合论思想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他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他反对“天赋观念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这些客观对象就没有认识,而没有对某一对象的认识,该对象却可以很好地存在。

认识上的真与假,由客观对象所决定的,其标准在于我们的认识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3页②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46页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301页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他举例说:“并不因为我们说你脸是白的,以你脸才白,所以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们这样说才算说得对。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吴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真理问题是哲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的核心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符合论真理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往今来的一些哲学家们在接受它的同时试图对它进行修正,康德、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存在的困境却使它越来越难以为继,直到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纳入真理观之中,才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研究真理符合论到实践论的演化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符合论真理观革命性中图分类号:G11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0.06.03从哲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真理的追问就不曾停止,不同的哲学家对真理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真理问题的核心是评价理论或者命题的真假,真理符合论是对真理问题认识的经典理论,自古希腊先哲起到今天都在被广泛讨论,无论从什么方面看,真理符合论都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真理观之一,但是真理符合论的理论困境同样致命,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重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回答了真理的本质问题,才将真理问题从符合论理论困境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

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理论困境(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演变符合论真理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从知觉与思想的符合出发,提出人们获得的与事物的理念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印和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的,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1](PP93)尽管柏拉图说的这个符合是知觉与思想的同一,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窥见符合论真理观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吴娜(199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
题目: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姓名:***
专业:美学
学号:**********
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开创了逻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求真的工具。

关于真理问题,亚里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他的符合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局限,后人也在对他的不断批评和继承中对真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键词:符合论真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
一、亚里士多德真理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也是他不懈追求真理的最嘹亮的口号。

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符合论的真理观,是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看待真理问题的。

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①……“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就是假。

凡以是为是,以假为假,就是真。

”②根据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的描写或陈述。

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

真理就是命题与相关的事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的符合关系。

或者像黑格尔所说的:“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


这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实就是:主体观念和观照对象的契合即为真理,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内容其实是更加丰富的,他的真之符合论思想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他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他反对“天赋观念说”。

亚里士多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3页
②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46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301页
德认为,没有这些客观对象就没有认识,而没有对某一对象的认识,该对象却可以很好地存在。

认识上的真与假,由客观对象所决定的,其标准在于我们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他举例说:“并不因为我们说你脸是白的,以你脸才白,所以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们这样说才算说得对。

”④。

所以,那么在他这里,知识的对象即客观事物就比知识本身存在的更早,因为通常我们获得的总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知识,所以“用不着说,并没有什么先前就有的前在的知识。

……如若说知识也许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对诸科学中最强大的科学却毫不知晓那就奇怪了”。

不是主观认识决定客观实在,而是客观实在决定主观认识。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判断真理的标准,也是他符合论真理观的典型说明。

既然正确的主观认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那么,主观认识在逐步深化过程中,只有最终与客观实际相相符合才能说达到了真理。

这与柏拉图认为真的知识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没有真实性的唯心论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第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普遍必然性的认识。

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对特殊的认知,即感觉经验,一类是对普遍必然的认知,即理性认识。

而要知道个别事物主要通过感觉要,但感觉经验充满偶性,是不能提供真理性的认识的,只有靠理性能获得真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了本质和普遍必然性才能真正认识该事物,从而将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还透露出了一层意思就是,事物同他自身相符合,应该从永远保持同一的东西中去探索真理。

事实上总是由于事物有相同而普遍的性质,我们才得以真正认识一切事物。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独立于心灵的客体,它们与主体相对立,如果没有客体,也就无所谓符合。

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符合论的先决条件。

第二,认识能够达到客体。

如果人的认识达不到客体,人也就不存在主体的认识与客体是否符合的问题。

“符合”因也而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词。

因此,真之符合论是以实在论和可知论为基础的。

二、亚里士多德真理符合论的影响和意义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思想评价甚高,他指出:“真理的通常定义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191页
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

……只有在思维里面,才有客观和主观的真正相符这。

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点;人们不能希望认识比这更深刻的东西了”。

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思想对他之后的哲学思想影响是非常大的。

如在他以后,真理标准的问题谈论越来越激烈,晚期希腊哲学流派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讨论。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对真理符合论问题也提出各自不同主张。

皮浪主义者首先对真理符合论从判断者、判断的工具和依据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论证真理标准的不可能性,真理是不可知的。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真理摹本说”;詹姆士的真理的符合变成了对人有用的符合;罗素对真理符合论的解释是,“符合”就是命题对事实的符合。

哲学家们的观点尽管不同,但真理符合论经过他们的批判、发展,其地位一度被提升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

说符合论的真理观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是因为一切关于真理的理论,都要回答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和动如何达到正确、取得实际效果的问题,都要在真理所关系的最基本的两极(即认识与对象)之间寻找一种‘真理的道路’,都离不开主体、客体、认识、实践、环境、条件、途径、标准、概念、逻辑、价值、结构、创造、发展等基本概念”。

⑤亚里士多德的寻求这种真理符合论正是致力于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对象的符合。

“不同真理论之间之所以区别开来,主要的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回答了符合不符合的问题(有的人确实提出真理不是与对象的符合,甚至提出真理的概念是多余的),而在于回答为什么符合以及怎样符合的问题”。

⑥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是一个逐步深化并最终与客观相符合的过程。

在回答主客观如何符合的问题上,他说认识要从感觉开始,然后到达理性。

人运用理性思维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性,从经验获得普遍必然真理。

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主要贡献就在于提出了这种主客体的符合从而达到真理的观点,他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在认识对象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列宁对此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亚里士多德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这里的关键是‘外在’——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

这就是唯物主义”。

揭示了真理是对事物本质、普遍必然性的认识,确定了认识的可知性。

⑤董玉整《试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5期
⑥董玉整《试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5期
三、亚里士多德真理观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

他的真理的符合论定义确实抓住了认识与其对象的符合关系这一真理问题关键所在,但过于抽象和一般,以至于在哲学上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真理观仍然存在着唯心主义的苗头。

他认识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到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提出了判别真理的符合论标准,这些都包含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但是,亚里士多德没有将辩证法贯彻到底。

在他设置通向真理的方式——从质料向形式的发展过程本来没有终点,他却设置了最后终极,认为任何低一级事物的形式作为质料都以追求高一级事物的形式为目的,最后必然存在一个自身只是形式而不是质料的绝对现实的“纯形式”,它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

当他承认有一个“纯形式”的神作为最后本体时,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最终变成了同神的符合,从而陷入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这是他辩证法中僵死的东西,后来被唯心论者黑格尔利用并构成他的“绝对观念”。

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对于“符合”的真正涵义是什么?那里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解释。

他的符合论的真理观也没有解决“怎样才能证明认识确实是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

正如他说的:“一般而言,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有证明,不然便会步于无穷。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也是一种真理符合论,强调认识与对象之间的符合与一致,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的不同就在于提出了实践的标准,真理是主客的统一,因此,真理也就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实践是真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至此,真理主客观如何符合的问题才得以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②董玉整:《试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