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读《诗学》有感

《诗学》心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不朽之作,我从前也只是耳闻,上学期上文学概论课倒常看到它里面的话。
现在在老师的介绍下,我翻开了这部不朽之作。
《诗学》的内容虽不多,但字字珠玑,不仔细看还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可仔细看,里面的问题也真不少,下面我就举两个我有疑问的例子。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句话太过于笼统了。
我们都知道,在今天的社会,电影电视剧是反映生活的。
而喜剧也是与电影电视剧挂钩。
那我们现在看的电影电视剧会是喜剧倾向于表现差的人,悲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好的人吗?美国喜剧片无疑很受欢迎,综观它们,你会发现里面的滑稽确实令人发笑,可那些人真的会是差劲的人吗?依我看来,他们都是一些大智若愚之人,都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天赋。
一旦他们的潜力被挖掘,普通人就逊色了。
譬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摇滚校园》中的杜威·费恩老师,《小鬼当家》中的凯文,他们都被看做怪人,可他们的表现真的比今天的人差吗?再说,如果说悲剧倾向于表现好的人的话,那不间接说明好的人结局是悲剧,与好人有好报背道而施,人们就不会想做好的人了,颠倒了主流价值观?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摹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
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
上面我已经表明喜剧不一定是摹仿低劣的人;相反,喜剧中的喜剧角色恰恰是一些绝顶聪明的人。
但我承认喜剧滑稽,不然达不到引人发笑的目的,我也认同他后面所说滑稽的事物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
它带给人们的是暂时的欢笑和放松。
乍看当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中,每天沉浸在名利争夺的污泥之中,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时若有一些滑稽的事情发生,让人开怀大笑,那种紧张就可以缓和,人们绷紧的神经也会松弛些,岂不快哉!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喜剧片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吧!我们喜欢喜剧并不是否定悲剧,。
《诗学》读书札记

《诗学》读书札记第一篇:《诗学》读书札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读书札记《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在继承老师柏拉图及其之前的文艺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
他在《诗学》中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在现存《诗学》二十六章中,亚里士多德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接着又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最后分析批评者对待诗人的一些指斥,并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概括的讲,《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它的美学思想可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陶冶说。
一、摹仿说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1.17,并且指出摹仿艺术的区别特征在于“摹仿中所使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用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1.17,而这三者的不同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
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2.20),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划分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肯定摹仿是人的天性。
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4.21这段话足以证明诗起源于摹仿,而摹仿又是人的天性使然,而且具有一种神圣意味。
最后,他强调摹仿所具有的普遍性。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9.39)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亚里士多德《诗学》一阅读西方经典,自然逃不开译本问题。
罗念生先生译本中亚氏此语,初看时感触良多。
只是参照了商务译本,才发现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
“诗是天资聪颖者或疯迷者的艺术,因为前者适应性强,后者能忘却自我”——陈中梅译本显然同罗念生译本迥异。
一方认为艺术中“天才”与“迷狂”两个因素不分优劣,亦无矛盾;另一方则表达“天才”高于“迷狂”,正好与柏拉图“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会饮篇》)的观点相峙。
译本之争其实是西方的版本之争。
根据陈中梅的注解,意大利学者卡斯泰尔维特罗当年把抄本中的字母稍一改动,便将“陈本”之意转作了“罗本”之意。
这种改动其实也表达了西方不少学者共同的理解:“亚里斯多德不是灵感至上论者,他崇尚理性,尊重科学,在论及文学和艺术时一般不多谈灵感的作用。
”至于我的理解,凭着阅读感受,仍旧倾向于“罗本”之意。
原因还是用老一套办法:从亚氏的哲学核心推导而来。
亚氏多言“中庸”、“适度”,至于失去常态的“迷狂”,显然与此相悖。
《诗学》中强调“适当”的篇幅长度、“适宜”的人物性格,也是佐证。
没有阅读阿拉伯原本的能力,以上只是姑妄之言,等待方家考证才是。
在此苟且以“罗本”为依托,想开谈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很短的,并且不难。
可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诗学》中,亚氏文本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重头在都是功夫在《诗》外的,可我依旧选择细读亚氏原文,匆匆地有选择性地看注释、引言和附录(反正我又不是学文艺学的,就算我是,我也不是博士生嘛)。
虽然我觉得我这种阅读方法相当不错,但依然要注意的是,若脱离了亚氏的时代背景,《诗学》是无法被正确理解的。
比如,若我们不知道,文本中的“悲剧”其实不是现在的“sad end”剧,而更相当于如今的“正剧”范剧,我们是会轻而易举地对文中“悲剧摩仿比我们好的人,而喜剧摩仿比我们坏的人”产生疑惑。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
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
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
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
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
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三类事中选取摹仿对象,对此三种摹仿不同对象、体现不同创作倾向的艺术,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诗学读后感

诗学读后感第1篇: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巨著《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著作。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他的说法是十分贴切的。
《诗学》虽篇幅短小,但理论精辟,气度非凡,是部值得我们仔细研读的文艺理论著作。
关于《诗学》首先值得我们研析的便是“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把“摹仿”当做是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强调摹仿是人的本能,摒弃了柏拉图的“理式”,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摹仿的艺术真实性,看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第一章中,他提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
”也就肯定了摹仿是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艺术要表现美,就离不开摹仿。
“有人用色彩和形态摹仿……而有一些人则借助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舞蹈者通过糅合在舞姿中的节奏表现人的性格、情感、行动。
”肯定了摹仿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同时也要也内容相结合,一切艺术,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艺术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另外,在第二章一开头他提到既然摹仿是表现行动中的人,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就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
”进一步说明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所表现的人,要么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要么是在其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塑造,不限于单纯的摹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对人物进行升华,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更有美感,用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
在第二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主张照事物或人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是他认为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时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现实性。
描写人物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所以在第十五章中,他对人物性格塑造要求性格应该好,应该适宜,应该相似,应该一致,必须始终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
《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
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一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
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宁称为自然哲学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
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
“种差”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诗学》有感

《诗学》有感读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由得想起了马克·布洛克,当然不是为了把他们俩拿出来做比较,而且就个人来说,文学这种东西是最不适合拿来一较高低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都是个人的意见或是兴趣而已,无关其他。
至于想到马克,只是因为他们俩都是开辟者一样的人物,无论是诗学还是历史学,都新颖而且深刻。
一如创造和发明,不管是什么,背后总得有个理论支撑,才能站得住脚。
而《诗学》则是深刻的理论探讨。
整本书的章节简短,我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充满诗意的悲剧世界的大门。
《诗学》针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的两个问题作了深刻论述:一是文艺对现实的关系问题;二是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
涉及的方方面面十分广泛,实在不是简简单单的读后感能够比拟,所以针对《诗学》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
我认为艺术是一种创作,也是创造。
但无疑都与现实密不可分,艺术是理念的物质化,而理念是意识个深化,意识则来源于现实存在。
但艺术也绝对不是摩仿。
所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摩仿”应该是创造的意思。
在第九章或是十五章都可以看见“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普通现实或是艺术可使事物比原来更美的”等相关阐述。
那么我体会到的“艺术高于现实”主要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源,即创作;二是作用,即效果。
首先,艺术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加入自我思维的创作,再通过物质化来体现自我意识。
现实世界都遵从着某种法则或规矩,一加一就等于二,不会是三。
也没有所谓“绝对”的存在,只有束缚着的“相对”可取。
而艺术,它就像是个绝对自由的圣地,异于法律框架下的相对自由,一加一可以不等于二,甚至可以天马行空。
所以在创作来源上更加丰富多元。
其次是效果,如悲剧,总能引发共鸣;喜剧,总是让人忘却不愉快。
当人们把经过大脑加工的东西再现时,它本身便带着双重含意。
一方面是本义,即现实意义。
这是通过现实得来的一部分,往往人们首先体会到的都是这一层。
另一方面则是创作者的意识,是个人想要通过物质来表达的思想,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所在。
亚里士多德诗学思考

亚里士多德诗学思考阅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思考前几天,有幸拜读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学》一书,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论述,给我以极大的启示。
本文试从此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作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文艺理论著作,影响极为深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时。
提出了悲剧具有卡塔西斯的作用。
他在该书第六章给悲剧下定义时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起卡塔西斯作用。
”定义中最后一句的“卡塔西斯”一词即涉及到悲剧的作用。
但现存《诗学》已为残篇,书中不能找到对这一词的详细论述。
这使后来的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争执不休。
我国学者罗念生把这些观点概括为两类七派,并对其一一进行了驳斥。
在此,本文不再详述西方各派学者的观点及解释。
而是在对我国学术界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的含义。
我国学术界对“卡塔西斯”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以罗念生先生为代表的“陶冶”说。
罗先生在1961年撰写了一篇《卡塔西斯笺释》,来论述自己的“陶冶”说。
后来。
他又在自己翻译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译后记中概述了自己的观点。
罗先生认为“卡塔西斯”是“医疗”的同义语,悲剧的医疗作用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得到解释。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美德须求适中,情感需求适度。
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就是使我们的情感达到适度。
该过程是:悲剧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是受理性指导的、是适度的。
观众每看一次悲剧。
他们的情感都受一次锻炼;经过多次锻炼,即能养成一种新的好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使它们发生得恰如其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
主要探讨了史诗和悲剧两大主题。
身为古希腊哲学家,他似乎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更加地敏感多才,更为亲切地感受到悲剧的存在。
他在创作的成就上似乎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位试图创造理想国的伟大哲学家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他阐释美学的开始,也是阐述诗与悲剧关系的开始。
他用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美学世界和诗意的悲剧世界的大门。
身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似乎有足够能力做到这一点。
浏览一遍他的著作,会发现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等等众多种形式。
我想,在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中,能够够同时涉及这些科目的怕也是没有几人了吧。
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一句名言:求知是人的本能,甚至被学者吉剑当做网站“心海时空”的灵魂语句,由此可知他的求知欲是多么强烈。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主要探讨了悲剧与史诗的关系,如果他的后半部分没有遗失的话,想必就是喜剧与史诗的优劣了吧。
这倒是纯属臆测了。
《诗学》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个人浪漫主义悲剧情怀,它像自由女神高举的宝剑,呼唤着更多的人进入诗的世界。
古往今来,我们对美女的标准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对于艺术之美的态度却是永远不会改观。
因为美女会老,会死,而艺术,却是永恒。
亚里士多德是个诗人,所以他对于悲剧有着属于诗人的浪漫情怀。
这成就了他的艺术之梦,美之梦。
也许当初他在诗的世界里探寻摸索悲剧时,就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艺术的存在,只是他还来不及抓住,这些东西便消失地无影无踪。
他这时候才意识到,诗学跟悲剧是相通的,彼此都蒙着一层如同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不知道鲁迅先生是否看过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论点。
或者,我们能否这样换个概念:悲剧是诗,诗是在悲剧的气氛中形成的。
那么,鲁迅先生谈悲剧的本意是不是其实是想谈诗呢?当然,关于这一点,相比我们是永远不能得知了。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
似乎很多时候一直在和悲剧纠缠不清。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
诗即艺术创造。
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
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研究悲剧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和悲剧难舍难分。
诗所营造的悲剧气氛和诗人本身的悲剧。
是不是从一写诗开始,就注定了这一生与悲剧如影相随?当然不是。
诗首先是美的成分居多,其次才是悲剧成分。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享受美,就要不怕悲剧的后果。
在诗的世界,有舍有得,似乎这才是亚里士多德真正想告诉我们的。
他在《诗学》第二十六章讲到,“不能把演技等同于诗艺。
悲剧优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或目的。
”在我看来,史诗中虽然常常并不缺乏悲剧的成份,但并不能将它跟悲剧挂钩,毕竟相似不代表相等。
再者,悲剧所构造的场景远远没有史诗那么气势恢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悲剧与史诗本无法放在一起比较。
就像是在中国,明明有那么多的悲剧长篇诗歌,比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等,但谁又能说中国有史诗呢?因此唯独在悲剧与史诗放在同等位置比较的这一点上,我是不太赞同亚里士多德的。
有一部分悲剧是来源于我们的天性的。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
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
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
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诗的发展依作者性格的不同形成两大类。
较稳重者摹仿高尚的行动,即好人的行动,而较浅俗者则摹仿低劣小人的行动,前者起始于制作颂神诗和赞美诗,后者起始于制作谩骂式的讽刺诗”。
以他之见,诗的技艺是来源于人的天性,我们无从改变。
那么是不是也表明我们的天性中就带有与生俱来的悲剧成分,既然是天性,除非死亡,自然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
我身边有很多写诗的朋友,他们或是写现代诗,或是写古体诗,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诗的热爱超乎常人的想象,而不是他们本身有着悲剧的世界观。
相反,他们因为热爱诗,所以热爱生活,对这个世界永远抱着积极的态度,在他们身上,没有任何悲剧的影子,在他们眼里,诗可以囊括一切美好,摈弃一切悲剧成分。
在世人眼里,诗也许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值一提的,可是在诗人眼里,诗就是他们的命,他们的魂灵,缺了什么也不能缺了诗。
诗是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东西。
这种似乎也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说,在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只不过,常人先入为主的观念里,常常觉得诗是一种悲剧的东西,其实是他们错了,诗人懂得什么是悲剧,并不代表他们都要把自己活成悲剧永垂不朽。
他们只是对世界对生活的摹仿者,对这个有悲剧存在的世界的挑战者。
就悲剧本身及其与观众的关系来看,它的成分是否已臻完善,此乃另一个论题。
不管怎样,悲剧——喜剧亦然——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
即兴表演是最原始的表演,它是人天性的自然挥发,像极了一种本能的冲动。
它不需要任何后天的矫饰和打磨,只需要一个最原始的胚胎放在那里,像璞玉一般任演员们去开发。
在后来的表演中,人们开始追求各种技巧各种表现力,肆无忌惮地将外界的东西不断添加进去,像添防腐剂似的。
再后来,人们似乎又意识到了天然的好处,开始追寻最原始的美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便逐渐开始走上了正轨。
从上升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强调了诗的自我发展,又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却终究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其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种种社会原因。
悲剧人物固然应该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付出责任,但是在某些作品里,命运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
《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
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
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
此刻想想,忽然意识到,我们写诗不就是为了追求其中的那份美么?《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正如马克·布洛克在他的历史巨著《历史学家的技艺》当中写到的。
在这里我将马克·布洛赫单独提出来与亚里士多德做比较,是因为他们都是各自领域中一个开天辟地者。
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另辟蹊径,而亚里士多德为诗学创建理论。
当然,他们都谈到了彼此学科在各自领域的悲剧性存在。
敢于直面悲剧,才能真正认识它,从而将悲剧升华到艺术角度。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创建一门学科在其业内的理论呢?在中国古代,祖先们常常只注重技巧和实用性,似乎从来没想过把很多珍贵的民族技艺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因为他们觉得,靠人就够了。
可是后来怎么样了呢?多少祖传手艺还有技巧绝活在一代代相传的时间浪潮里湮没了身影。
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不管是技艺还是一门学科,它都要靠理论支撑。
也许你还会说那些记忆在古中国的失传只是因为他们传男不传女,所以才失传了。
如果他们人丁兴旺男女同传就不会出现失传的现象了。
可是想过没有,战争,瘟疫,飞来横祸......这些都可以将一个人杀死于无形之中,酿成足以成就一部史诗的悲剧。
因此即便是悲剧本身,也是需要理论支撑的。
再者,亚里士多德所认可的人物悲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也许是因为他所身处的时代,也许是个人观念执拗的导致。
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的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形成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
可以说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我们在看待西方悲剧的同时,常常也会联想到东方自身的悲剧,虽然我们没有一首称得上是东方悲剧史诗的代表作拿的出手,但这不代表我们不会从中找寻自身潜在的悲剧史诗成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的完整定义的文艺大师,并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决定悲剧的六个成分,而且一一作了分析和说明,也对悲剧的产生、发展、与其他文学题材的差异等等都有涉猎,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他所认为的悲剧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不止这些,他还对后世乃至是世界的文艺理论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后世的文艺理论家开始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悲剧的塑造,从而打开悲剧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