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式美追求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式美追求

以形式、内容二元观对文学审美向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形式美与内容美。

文学的形式美主要由声韵、节奏、文学修辞、文学体裁等方面构成,而内容美则侧重于思想、情感、心理方面。

在文艺审美过程中,形式作用于感官直觉,其直接结果是形成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整体的印象。

相比较于内容美往往溢出纯粹的审美领域(思想、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更多地与“求真”“求善”相联系),形式美的美学意蕴更为突出。

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对修辞学的重视,构成其文学形式美追求的基本前提。

西方传统的修辞学分为五个主要的部门,分别是发明(invention)、谋篇(disposition)、文采(elocution)、记忆(memorization)、发表(delivery)[1]4。

从文学角度上说,这五大部门是一个近乎完整创作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便在于谋篇与文采,因为它们直接与创作技法相关,关乎文学作品的形式美。

于是,随着对这几个部分探讨的深入,谋篇所涉及的文体学和文采所涉及的辞格学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西方古典修辞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乃至于在现代修辞学未兴之时,成为了西方古典修辞学的代名词。

追溯西方修辞学的源头,不得不提到古希腊,修辞学乃是“古希腊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希腊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

其修辞学之发达,深度影响了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发展,直接体现为文论家们对文学作品中诸多形式要素(如格律、语言、结构)的关注。

依据文学体裁进行划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式批评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诗歌格律、语言、结构,二是戏剧格律、语言、结构。

无论是诗歌之修辞,还是戏剧之修辞,均在此三方面深耕,展现其文学形式方面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范式。

一、诗歌格律、语言、结构批评从文体角度看,古希腊文学以史诗及戏剧见长,如荷马()的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悲剧。

创作的丰产、创作实践的深入,必将推动文学批评发展,进而形成理论总结,催化新的创作。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

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

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

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

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

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三类事中选取摹仿对象,对此三种摹仿不同对象、体现不同创作倾向的艺术,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诗学

诗学

《诗学》读书报告《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诗学》原名《论诗的》,意即“论诗的学术”,应译为《论诗艺》。

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柏拉图的理式说,提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否定了艺术存在的真实性,而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艺术存在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柏拉图唯心主义观点的文艺观。

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探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系统理论化地论述文艺思想。

现存《诗学》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将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做了对比,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摹仿,差别在于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媒介、对象(在行动中的人)和方式不同。

这些摹仿所采取的媒介有颜色、声音、节奏、语言和音调等;摹仿的对象有好人或坏人,他说:“摹仿者所摹仿的对象既然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有品格,因此他们所摹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

”他认为“人的品格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品格是由行动养成的,因此只有在行动中的人才具有品格。

”正如后文所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好的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坏的人;摹仿的方式有荷马的叙述方式,也有戏剧的表演方式。

亚里士多德进而指出诗的起源,他认为有两个原因,都出于人的天性,一个是“摹仿的本能”,另一个是“音调感”和“节奏感”,可见诗有其自然产生的原因。

他随即追溯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

他说:“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喜剧则是从下等表演的临时口占发展来的。

”《诗学》的第六章至二十二章,主要讨论悲剧。

首先,亚里士多德先对悲剧下定义,即“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件应如何安排是悲 剧艺术的第一件事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件 事, 他还进一步明确提出 “情节乃悲剧的 基础, 又似悲剧的灵魂”。 一出悲剧的好 坏, 主要看它的情节安排是否成功。 亚里 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组织情节, 完美的布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诗学》中的悲剧人物论

《诗学》中的悲剧人物论
及这些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 : 《 诗学 》;悲剧人物 ;性格 的刻画
Hale Waihona Puke 然 动因 ” 。亚里 士 多德 在第 十 五章 中 ,对人 物性 格 刻画 的专 门论 述 也包 含悲 剧人 物 性格 的刻 画 ,更 好地 完善 了悲剧 人物 论 。这些 原 则即 是 “ 诗人 应做 到 以下 四 点 :第一 ,也 是最 重 要 的一 点是 , 性格 应 该好 。我 们 说过 ,言 论或 行 动若 能显 示人 的抉择 ( 论何 无 种 ), 即能 表现 性格 。所 以 ,如 果 抉择 是好 的 ,也 就表 明性 格亦 是好 的 。每 一类 人 中都 有 自己的好 人 ,妇人 中有 ,奴隶 中也 有 , 虽然 前 者可 能较 为 低劣 ,后 者则 更 是十 足 的下贱 。第二 ,性 格应
摘要 :亚 里士 多德 的 《 学》是 古希 腊唯一 一部较 系统的戏剧 诗 理论著作 ,也是 欧洲戏剧理论 的奠基之作 。其 中,亚里士多德 对悲剧 应该写什 么样的人物 ,怎样刻 画这些人物都作 出了明确 的要 求,从 而 构成 了 《 学》中 自 诗 成一 家的悲剧人物论 。本 文将 主要就 这一悲剧人 物论进行 归纳研 究,浅谈其进 步性和局 限性 、局 限性产 生的原 因,以
注释 :
亚里 士 多德 的 《 学》 是古 希 腊唯 一一 部较 系 统 的戏剧 理 论 诗 著 作 ,也是 欧洲 戏剧 理 论 的奠基 之 作 。书 的主 要 内容之 一就 是 系 统 完整 的悲 剧理 论 。亚 里士 多德 在 《 学 》 中对 悲 剧人 物作 了许 诗 多要 求和 阐释 ,构 成 了 《 学 》中 自 一 家 的悲剧人 物论 。 诗 成 亚 里 士 多德 指 出 : “ 人 ”作 悲 剧 人 物 ,表 现 其 由幸 到 不 好 幸 的过 程 ,不 能引 起人 们 的怜悯 和 恐惧 之 感 ,反而 会产 生 反感 之 情 ;而 “ 人 ”作 悲剧 人物 时 ,表 现其 在逆 境 中求 生存 ,转 为 顺 坏 境 的过程 ,容易 造 成与 悲剧 精神 背 道而 驰 ,更 加不 能 产生怜 悯和 恐 惧 之 情 ; 至 于 “ 恶 的人 ”作 悲 剧 人 物 ,只 会 使 人 同情 ;然 极 而, “ 介于 上述 两 种人 之 间 ”的人 作悲 剧人 物 , 因为他 们 “ 具 不 十 分的 美德 ,也 不 是十 分 的公 正 ,他们 之 所 以遭 受不幸 ,不 是因 为本 身 的罪恶 或邪 恶而 是 因为犯 了某 种错 误 ” ,从而 遭 到恶运 , 这样 的 人和 其在 悲 剧表 现过 程 中所 表达 的苦 难 ,才 能 引起 人们 的 怜 悯和 同情 。这 就 是著 名 的 “ 失说 ” 。在 “ 失说 ” 中,对 悲 过 过 剧 人物 作 出要求 时,亚 里 士多 德没 有 一处提 到 命运 两 字 ,而是 从 悲 剧艺 术 的效 果 出发 ,把社 会道 德 观念 引入 了艺 术欣 赏活 动 。 同 时,把 人物 的厄运 的 悲剧 性 因素 归结 为人 物行 动 上 的失误 ,这就 突 破 了古老 的命运 观念 。 亚 里 士多 德所 认可 的悲剧 人物 具 有局 限性 ,局限 性产 生 的原 因是什 么 呢 ?首先 ,从 希 腊 悲剧 的发 展演 变过 程 来看 ,今 天 我们 所 见到 的大 多数希 腊 悲剧 ,其 中主 人 公确 实如 亚 理斯 多德 所 说 , 只 是 少 数 几 个 家 族 中 的 人物 。这 说 明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悲剧 人 物 观 念 是 受到 希腊 悲剧 特 定 的历 史传 统和 阶级 基础 影 响后 获得 的 。其 次 ,从 《 学》 中提 出此 规 定之前 的各章 节 可 以看 出 ,这 是 亚里 诗 士多 德悲 剧观 发 展和 完善 的 必然 结果 。亚里 士多 德认 为情 节 是悲 剧 的根 本 和 “ 灵魂 ”,优 秀 的情 节 ,应 该表 现有 缺 点或 犯 了某种 后果 的错 误 的好 人 由顺 达之 境转 入败 逆 之境 ,而 这样 的情节 ,往 往只 发 生在 贵族 “ 雄 ”阶 级 的身上 。任何 理论 的产 生 都是 和它 英 所处 的 时代 息息 相关 的 。希 腊悲 剧所 描 写 的种种 冲 突 ,以及 促使 人物 陷 入厄 运 的悲剧 性 因素 ,都 是 有着 深刻 的社 会 历史 根源 ,它 们是 当 时历 史条 件下 善 与恶 、 民主 与独 裁两 种社 会 力量 不可 调和 的产 物。 。可 见 ,悲剧 人物 的形 成 ,有其 自身的客 观社 会因 素 。另 外 ,亚 里士 多德 作 为奴 隶主 时 期 的美学 家和 文 艺理 论家 ,在 当时 的经 济 、文化 社会 背景 下 ,必然 导致其 局 限性 。 最 后 ,因为 亚里 士 多德 认 为性 格 是构 成悲 剧人 物行 动 的 “ 自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比较



柏拉图认为“理念—现实世界—诗歌”这样一个观念, 因此从本质上否定诗歌的真实性,即认为诗歌对现实 并无意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是反映真实生活的, 是从现实中提炼的。 柏拉图的思想是基于其坚定的神学观念,认为诗歌是 神的启示,而不是人主观去创作的。 亚里士多德则以 人学角度去分析,认为人们创作诗歌是本能,是自身 主观愿意去做,有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诗歌对社会活动毫无意义,贬低其对社会 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歌对社会有很大作用, 能够满足其对情感,精神的满足。
悲剧的六个成分



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台词、歌 曲和扮相 三个属于摹仿对象的成分 :情节、性格、 思想 两个摹仿手段的成分: 台词、歌曲 摹仿方式的成分:扮相
2014-12-11
情节



情节是悲剧的主干。 悲剧情节摹仿人的完整行动,事件按照 必然性或常规自然地联结,成为有机统 一的整体。 悲剧情节特有引发恐惧与怜悯的情感效 果。 “突转”(peripetia)和“发 现”(anagnorisis)应当是情节进展的自然 结果
亚里士多德《诗学》
《诗学》内容概述
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 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 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 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 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 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 美学思想归结为三个要点:摹仿说,悲剧论,净 化说。
2014-12-11
摹仿说


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 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在实现人的本性 中进化和完善。 摹仿应表现必然性、或然性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整体特征与正确性辨析【关键词】悲剧摹仿史诗酒神美学【概述】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握该书的整体特征、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近现代的理论思维来辨析《诗学》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正文】《诗学》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此书虽然因为古希腊的灭亡而一度消亡,并且该书目前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怀疑,但该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与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同成为西方文论的滥觞。

《诗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十六章的,一种是二十六章的。

但目前的通行版本是十六章的,而二十六章的多被疑为伪作。

全书总体来看主要阐述一下任务:艺术和悲剧的大致结构,六分法、五分法、三分发等核心理论、摹仿理论。

本书名字虽然为《诗学》,从本书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诗这一题材,本书更多地是去研究悲剧的结构与艺术技巧,和史诗的艺术技巧比较,对文学的起源也进行了对于同时代来说较为深入的探讨。

因此该书的使用价值也由此体现。

本书大致可以按逻辑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流传媒介和流传方式;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史诗的发展;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主要写作风格;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虽然每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整本书的全部字数也不过数万,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文简义深,每个部分都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含义。

《诗学》是数千年前的作品,虽然是先贤所做,但由于时代造成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也不得不应该重新来商榷一下。

亚里士多德诗学喜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喜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喜剧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论述了喜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喜剧是一种戏剧形式,通过嘲笑或讽刺来揭示人类的缺点和荒谬之处。

与悲剧相比,喜剧更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智慧。

它的目的是让观众欢笑,并通过笑声来提供娱乐和教育。

亚里士多德将喜剧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旧喜剧(Old Comedy)和新喜剧(New Comedy)。

旧喜剧是古希腊时期的一种喜剧形式,以其夸张的幽默和讽刺社会问题的能力而闻名。

旧喜剧的代表作品是亚里士多弗尼斯(Aristophanes)的剧作,如《蝙蝠》和《青蛙》。

这些剧作常常以政治和社会上的问题为基础,通过滑稽的场景和语言来嘲笑政治家、名人和社会阶层。

新喜剧是在古罗马时期兴起的一种喜剧形式,以其更加现实和浪漫的情节而闻名。

新喜剧的代表作品是普鲁塔克(Plautus)和特伦图斯(Terence)的剧作。

这些剧作通常以爱情、家庭和社交关系为主题,通过利用误会、混乱和喜剧场景来制造笑料。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喜剧的一些基本原则。

他认为,喜剧中的角色应该有缺点和错误,但最终应该通过聪明才智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他还指出,喜剧中的情节应该是现实的,符合人们的经验和常识。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喜剧的论述强调了其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以及通过嘲笑和讽刺来揭示人类的缺点和荒谬之处。

这些理论对后来的喜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
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
论的源头。《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
“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
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
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
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
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
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
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在亚里士多德
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
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史诗和
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第
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
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
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
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
宁称为自然哲学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
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
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
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种差”
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而这三者的不同
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
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
划分的。这种好坏人的划分,我们可以嗅到柏拉图的气味,这就是道德主义的气
味。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相同的。在亚里士多
德看来,现实的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的存在,具有多样的意义;诗摹仿
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象外在的形象,
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诗学》的仔细研读,我总结出了关于摹仿学理论的几个个重要观点,
可以概括为三个点。首先,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其次,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
在实现人的本性中进化和完善;最后,摹仿应表现为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
我认为《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
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他在《诗学》第六章里说到: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言词,具有
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
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
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亚
里士多德说,悲剧艺术之所以是一种特别的艺术,是由六个成分组成的(情节、
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所以后来便有“悲剧六成分”这一说法。
因为本着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易及难的原则,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
我对其中言词和歌曲的理解。言词,包括语气、音缀、连接词、名词、动词、词
形的变化以及语句的处理等等。歌曲则指的是对歌队里的合唱队所唱的歌。悲剧
是由歌队的形式演变而来的,我们知道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就是以歌队在悲
剧中的地位和意义来重新估计古希腊悲剧神话意义的。在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时
代,古希腊悲剧已经由极盛转衰,他已经无法体会到悲剧自酒神崇拜中诞生之际
那种如火如荼的狂热,所以他说,悲剧只是靠阅读也可以看出它的性质(第二十
六章),他已经把悲剧作为标本处理了。当亚里士多德把歌队的作用等同于一个
演员(第十八章)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出一点古希腊悲剧自身堕落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从他的哲学观、伦理观和摹仿说出发,认为:各种艺术形式从不
同角度表现人和现实生活。艺术是求知活动,它表达的情感属于人皆应有的人性,
受理性指导;包括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在内的雅俗艺术,对社会与人生皆
有不同的价值。他的《诗学》,可以说是回应柏拉图的挑战,为卫护全部“诗”的
形式,维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写出一部深刻有力的“辩护词”。他提出“净化”
说解释悲剧的目的,可以说是以悲剧这一高级艺术为范式,肯定一切优美的希腊
艺术,在领悟人生哲理、陶冶道德情操、谐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皆有积极、良益
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些人沉溺于宗教狂热,当他们听到神圣庄严的旋
律,灵魂感发神秘的激动,我们看到圣乐的一种使灵魂恢复正常的效果,仿佛他
们的灵魂得到治愈和净洗。那些受怜悯、恐惧及各种情性影响的人,必定有相似
经验,而其他每个易受这些情感影响的人,都会以一种被净洗的样式,使他们的
灵魂得到澄明和愉悦。这种净化的旋律同样给人类一种清纯的快乐”。我们主张
净化那就是旨在宣泄情感。而他们所谓的宣泄,是重复人们潜有的怜悯与恐惧等
病态情感,满足强化而发泄它们的欲望,达到“以毒攻毒”、泻尽它们的目的。这
种像是弗洛伊德式的解释,未免牵强附会。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作为悲剧效果的
怜悯与恐惧是病态的,而认为它们是正常合理的。净化作为一种艺术鉴赏中的审
美移情,在各种艺术中有普遍的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这样理解,符合亚里士多
德的诗学理论。
对于《诗学》这样一部在世界悲剧文学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凭借
我现在的能力是不可能完全把它读懂。其中我也产生了诸多的疑问,如《诗学》
是怎样确立人的理性精神为本的人本主义的?在亚里士多德谈到诗与哲学的争
论时他发现他的诗学理论必然受制于他所讨论的特定题材,这一点他无法理解,
所以他用了一个很勉强的理由“碰巧”,那么真的是“碰巧”吗?亚里士多德为
什么在“过失学”中为什么没有试图从英雄习俗的角度去考虑,亚里士多德不就
是想到英雄习俗中这样一些事例才替诗艺下的定义吗?
车尔尼夫斯基曾经也学过“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两千余年”。 它较为切实、深
刻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艺术认知社会人生、
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它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