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tics亚里士多德诗学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
《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
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
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
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
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
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
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
”(第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
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宁称为自然哲学家”。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
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
“种差”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

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注释
《诗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系统阐释艺术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美学论著。
该书现存26章,或有散佚。
前5章总论,分析了诗歌艺术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在此基础上了阐发了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指出诗歌起源于人类的本能模仿,人类通过模仿获得认知并由此得到满足;诗歌作为艺术的模仿形式之一,是由那些善于模仿韵律的人在即席创作中渐趋使之完善并丰富起来;然后,追溯了悲剧和喜剧的由来与发展,以及悲剧与史诗之间的本质异同。
第6章至22章,主要探讨了悲剧这一诗体类型。
指出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构成悲剧特征的6大要素,其中情节最为重要,是悲剧的灵魂所在。
然后就其他要素进行了理论阐释,为悲剧创作提供了性格塑造、修辞及风格等方面应当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题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
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
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
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
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
“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
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比较诗学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四、研究范例
通感 李贺 变轻清者为凝重,使流易者具锋铓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荒沟古水光如刀 虫响灯光薄 鬼灯如漆点松花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麦克白》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 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表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 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坟墓去的道路。熄 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 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比手划脚的拙劣伶 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 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 不到一点意义。 散文体
Macbeth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blank verse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内容
1. 《诗学》讲了悲剧呢!你看像《哈姆雷特》就是个悲剧的经典例子呀,它那跌宕起伏的剧情,人物的悲惨命运,不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悲剧的典型嘛!
2. 《诗学》对史诗也有深入探讨哦!比如说《荷马史诗》,那宏大的叙事场面,不就很好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史诗的特点嘛!难道不是吗?
3. 《诗学》提到了情节的重要性呀!就好像一部好电影,情节引人入胜才能吸引人,像《盗梦空间》那样让人看得欲罢不能,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呢,对吧!
4. 模仿在《诗学》里也很关键呢!想想那些模仿明星的人,他们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亚里士多德说的模仿嘛,多有意思啊!
5. 《诗学》还强调了人物性格呢!像孙悟空那样鲜明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这不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嘛,哈哈!
6. 还有啊,《诗学》说的净化作用!看一场感人的悲剧,让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净化,就像大哭一场后心里会舒服很多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呀!
7. 亚里士多德对诗的种类的分析也很精彩呢!诗歌有那么多种类,每种都有独特的魅力,就像不同口味的糖果,各有各的好呢!
8. 诗的语言在《诗学》里也有讲究哦!优美的语言能让诗更动人,就像动听的歌声让人陶醉一样呀!我觉得《诗学》真的是很有深度和价值的著作呢,它对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重估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中的亚里士多德《诗学》

重估16世纪文艺复兴诗学中的亚里士多德《诗学》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学术在当时发展迅速,其主要领袖和思想家之一便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为当时的文学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他的著作《诗学》(Poetics)尤其突出。
此书的出版正好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其内容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乃至文学理论研究中。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诗歌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涵盖了诗歌的核心思想,也给新近兴起的文艺复兴诗歌学术体系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在书中明确指出,诗歌不只是散文表达的另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学表达形式,要求诗歌创作者以歌曲的方式去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而这种表达的精神力量,正是诗歌的最重要的内涵。
此外,亚里士多德也深入剖析了诗歌所涉及的不同文体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和风格,他提出了“叙述诗”、“赞美诗”、“哀悼诗”和“悲情诗”等形式,并将这些形式划分为叙事诗和描写诗两大类,使诗歌的研究具有系统性、规范性。
在诗的内容上,他指出了“善恶”、“新旧”和“温酷”三大原则,即诗作需要充分凸显其主题,不能太过激情,以符合诗歌的艺术美的要求。
最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讨论了诗歌出神入化的独特性,他认为,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描写诗,都能让诗人进入“象征性”的境界,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原本深刻抽象的概念,如“思想”“爱”“和平”等,变得如实描绘,从而唤起读者的精神共鸣。
以上,只是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涵盖的内容的简单概括,因为此书的内容及其复杂,内容甚至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但不管怎样,亚里士多德对早期文艺复兴诗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在当时受到的影响就已经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并成为了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主要根源。
他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文艺复兴的诗学,至今仍然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深远而恰切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诗学原文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原文共有三篇,分别是《诗学》(Poetics)、《修辞学》(Rhetoric)和《逻辑学》(Logic)。
其中,《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研究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诗学》的原文摘录:
1.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音、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诗的分类有三种: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性诗。
叙事诗主要叙述事件和故事,抒情诗则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性诗则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3. 诗的特征包括:情感、语言、节奏和韵律。
情感是诗的核心,语言是诗的基础,节奏和韵律则是诗的形式。
4. 诗人应该具备观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和感人之处,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5. 诗歌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词汇、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
6. 诗歌的欣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7. 诗歌的作用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是《诗学》的原文摘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研究成果。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概述亚理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生在马其顿的斯塔革拉城。
公元前367年,他赴雅典,在柏拉图门下求学,后来兼任讲学任务。
这时期他写的有关文艺理论的著述,有《诗人篇》和《修辞学篇》两篇对话,均已失传。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死后,亚理士多德离开雅典。
公元前342年,他接受马其顿王胖力的邀请,做亚历山大的师傅。
公元前335年,他重赴雅典,在城的东南郊租了房子,办起了学校,取名鲁开昂(或译作吕刻翁)。
在校园的建筑物中,有一处带遮盖的庭院或走廊,据说亚氏讲学时喜欢在里面来回踱步,可能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逍遥学派”(或“庭廊学派”)以后成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同义语。
《诗学》(以及《修辞学》)大概是这时期写成的。
亚里士多德在鲁开昂讲学和从事著述凡十三年。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去世后,希腊各地反马其顿的情势日趋明显。
以他的家族背景以及和亚历山大的私交,亚氏在当时自然难免受到某些雅典人的怀疑和猜忌。
在这种政治气候下,亚里士多德为了不让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决定离开稚典,去他母亲的老家,即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
一年后,即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亚理斯多德根据人类活动的区别,把科学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理论或思辨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第二类为实践科学,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等;第三类为制作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诗学》意即“论诗的学术”,译为《论诗术》更为精确。
亚氏的论述分两类,一类面向广大的读者和听众,因而是“公开的”或对外的;另一类则专供小范围内使用,其听众和读者主要是亚氏的学生,因而是“不公开的”或对内的。
前一类论著一般用对话体写成(但不像柏拉图“对话”那样具戏剧性),结构严谨,文句经过推敲润色,具较高的文学价值,颇受西塞罗的推崇。
第二类论著一般用论述文形式写成,内容相对艰深,用词比较简炼,文句较少润色,某些篇章的结构亦比较松散。
《诗学》可能是一篇对内的或者说未经正式发表的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Ⅹ 三论情节
• Plot are either Simple or Complex. • an action which is one and continuous. • an action in which the change is accompanied by Reversal or by Recognition or both.
part Ⅺ 论逆转与认识
• Reversal • a change by which the action veers round to its opposite, subject always to our rule of probability or necessity • Recognition • a change from ignarance to knowledge, producing love or hate between the persons by the poet for good or bad fortune
• beginning • middle • end
• A well constructed plot must neither begin nor end at haphazard, but conform to these priciples.
part Ⅷ 论情节的统一
• 主要论点 • Unity of plot does not consist in the unity of the hero. • 情节之统一并不在于只写一个人物。
On Poetics
论诗学
by Guo Yanqing
• • • • •
part Ⅶ 论情节的完整与规模 part Ⅷ 论情节的统一 part Ⅸ 再论情节 partⅩ 三论情节 part Ⅺ 论逆转与认识
论情节的完整与规模
• 主要论点 • the proper structure of the plot • A beautiful object must have an orderly arrangement of parts and be of a certain magn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