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推拿按摩学

合集下载

『推拿按摩』五行按摩手法『图文』

『推拿按摩』五行按摩手法『图文』

『推拿按摩』五行按摩手法『图文』
五行中的水、木、金、火、土和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的五脏六俯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研究的附属物与标的,是有必然的联系(既医学原理)。

现将五行经络原理在推拿按摩中的手法简述如下:
我国传统医学里所说的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

五行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按人体脏腑与五行相对应的关系,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五脏与体内各组织的相互对应关系,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肌肉,说明五行与人体内部五脏是相互联系的。

五行按摩法,就是按照上述的理论,将按摩手法与五行相互关联起来,来调整各脏腑失调的功能,使之恢复正常,从而治疗各种相应的病症。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

山东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所有穴位用图说话(一),总共42个穴位(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三字经小儿推拿易学简单,吴老师倾心推荐,天下喜欢,不一定非要相见,总计42个穴位送上。

因为三字经流派和其他流派略有差异,如果有和您学习的不一致的地方,请勿喷。

1、脾穴为三字经中少有的补法中的重穴,非常常用。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

一般用补法,遇热证、实证时可用清补。

脾胃有病,必用脾穴;肺系有病,可以培土生金。

可用于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脱肛、喘嗽、口舌生疮、湿疹等。

2、肝穴食指上节指腹,常用清法又叫平肝,小儿肝多有余爱哭爱闹,肝穴非极虚不补(肝虚用补肾代替),一切炎症用平肝。

临床平肝也极常用。

3、心穴(中指指腹,三字经讲究简单易推,一般都是推整个指面),三字经流派心穴临床一般不用(担心会动心火),用的时候也是清补法,就是来回推,叫清补心法,不单纯用补法,也不单纯用清法(用清天河水代替)。

宝宝哭闹神不安的时候可用心穴。

4、肺穴无名指指腹常用清法,肺非极虚不补。

平肝、清肺、清天河水是肺系、痘疹疾病的基础方。

如果需要补肺,用补脾代替。

呼吸系统疾病用清肺。

5、肾穴小指指腹,肾穴用于虚火,补肾滋阴补肾水,虚火则退,肾穴不用清法。

虚症用补肾。

以上五穴在小儿推拿中称五脏。

6、小肠穴小指外侧,从指跟到之间为清小肠,清小肠利小便,有的人认为清小肠可分清别浊,可以用于腹泻。

需要补的时候只用清补法。

7、大肠穴食指虎口侧面,来回推为清补法,泄泻痢疾,一穴可愈。

用清法可治便秘。

8、胃穴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只用清法,可以清胃热、降胃气,治疗呕吐、积食、口腔问题等。

胃穴不用补法,胃以喜为补,高兴胃口就好。

9、胆穴食指下节掌面,一般不专用,平肝时就一起推过(肝胆相表里)。

10、三焦穴不专用,清肺时一并推之。

11、膀胱穴小指下节侧面,不专用,和小肠穴一起推,利尿。

以上为六腑穴位。

12、板门穴大鱼际中心,板门为脾胃之门,通三焦,虚热实热都能清,主治上吐下泻、胃脘痛、消化不良,揉三万病去如矢(像箭一样)。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者在受术者体表一定部位上施以有规律的一套手法,通过按穴道、走经络,来调整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摩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施术部位的选择是否精当;二是操作手法应用是否到位,二者缺一不可。

按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摩师在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理论和基础手法以后,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际操作磨练,方能提高“功力”,要在实际按摩临床工作中,必须注重点、线、面的理解和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按摩治疗的原理和依据主要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它与按摩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

《灵枢?海轮》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它作为桥梁通了脏腑与体表,从而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调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按摩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手法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之也。

”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正如喻嘉言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从事按摩临床者必须熟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指示,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中医按摩学的发展和创新。

新兴的滚法流派的产生、脊柱按摩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点。

按摩治疗的过程是:手法刺激体表(点、线、面),通过经络系统,传达力、能、信息,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系统功能趋于平衡。

在按摩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点”、“线”、“面”的理解、选择和应用:1、重视“点”的选择和应用按摩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

穴位是与对应的部位在生理学与病理学相关的位点。

推拿练功——易筋经

推拿练功——易筋经

推拿练功——易筋经一、韦驮献杵预备:头正如抵物,双目平视前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收腹直腰,两臂自然下垂,置于体侧,微屈膝,不超过足尖,并步直立。

神态安宁,精神内守,呼吸自然。

[基本动作]一、两臂外展: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外展与肩平,掌心向下,手臂保持平直。

二、合掌胸前:转掌心向前,缓慢合拢,屈肘旋臂,转腕内收,两手指尖向上,腕、肘与肩平。

三、旋臂指肩:两臂内旋,指端对胸,与天突穴相平。

四、拱手抱球:两肩向左右缓缓拉开,双手在胸前成抱球状。

沉肩垂肘,十指微屈,掌心相对,相距约15厘米,两目平视。

五、收势:先深吸气,然后慢慢呼出,两手、两肘同时下落于体侧,收左足,并步直立。

要领:沉肩垂肘、脊背舒展、上虚下实。

作用:平心静气、安神定志。

对神经衰弱、心烦失眠、有一定效果。

重点锻炼: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增强臂力与旋技。

二、横担降魔杵接上式:一、两手下按: 掌心向下,指端向前。

二、提掌前推:两手同时翻掌心向上,上提至胸前,向前推出,高与肩平。

三、双手横担:双手向左右分开,两臂平直,掌心向上。

四、翻掌提踵:翻转掌心向下,两膝伸直,足跟提起,足趾抓地,身体前倾,两目平视。

五、收势:先吸气,再慢慢呼出,同时放下两手和两足。

三、翻掌托举:翻掌心向上,托举上头,同时提足跟。

四、掌托天门: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虎口相对,对向天门穴,头略后仰,双目注视掌背。

五、收势:先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同时放下两手及足跟。

要领:两臂上托,切忌贯力,双足立稳,目注视掌背,是指经天门穴内视,不须过分仰头。

作用:调理三焦,激发脏腑之气,引血上行,增加头部血流量,对脑供血不足、低血压、心肺疾病、脾胃虚弱、妇科病等均有一定疗效。

(高血压患者忌炼此式)重点锻炼:上肢前肌群,上肢后肌群。

背阔肌,臀大肌、斜方肌、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

增强臂力、腰力与腿力。

四、摘星换斗接上式:(左式)一、握拳护腰:两手握拳,(握固法)上提至腰侧,拳心向上。

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

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

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手法推拿、按摩、揉捏等手段,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

以下将介绍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

一、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中医推拿按摩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气血理论:中医推拿按摩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通畅,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3. 病因病机理论:中医推拿按摩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的操作,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 经络与脏腑相互关系理论:中医推拿按摩通过刺激和调理经络,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和代谢过程。

二、中医推拿按摩的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的操作技巧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手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用的技巧:1. 推拿:推拿是一种用手掌或掌根按压、推动、揉抓的手法,常用于调理经络和舒缓肌肉酸痛。

2. 捏摩:捏摩是一种用双手指的指腹、指根或指尖来刺激、摩擦经络或穴位的手法,常用于提高气血循环和调理脏腑功能。

3. 按揉:按揉是通过用手掌或手指旋转、按压经络或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和调和阴阳。

4. 摇摆:摇摆是一种用手臂或手腕做转动或颤动的动作,常用于舒缓紧张的肌肉和经络。

5. 抖颤:抖颤是将手指或手掌快速而短暂地抖动,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

除了上述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还可以结合热敷、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段,以增强疗效。

总结:中医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揉捏等操作来调理人体的疗法,其基本理论包括人体经络理论、气血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经络与脏腑相互关系理论。

常用的操作技巧有推拿、捏摩、按揉、摇摆和抖颤等。

中医推拿按摩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具有独特的疗效。

五行按摩推拿示意图

五行按摩推拿示意图

按摩推拿示意图常用穴位按摩方法(附图解)----五脏相对五行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

人体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及图解!!!

⼈体经络⽳位按摩⼤全及图解!!!⼈体经络⼆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 “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们制成了⾦属针,称为微针,并⽤微针对经脉进⾏治疗。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中⼈体最重要的⽣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平衡阴阳、濡养筋⾻、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象的描述。

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千多年前的,给现代⼈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的困难。

因此,从⽂献和实验等多个⽅⾯揭⽰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经络系统组成经络作为运⾏⽓⾎的通道,是以⼗⼆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体内外连贯起来, 成为⼀个有机的整体。

⼗⼆经别,是⼗⼆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脉,沟通脏腑,加强表⾥经的联系。

⼗五络脉,是⼗⼆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前、后、侧三部的重要⽀脉,起沟通表⾥和渗灌⽓⾎的作⽤。

[精彩]刘开运老中医五经按摩经历介绍

[精彩]刘开运老中医五经按摩经历介绍

刘开运老中医五经推拿经验介绍刘开运(1918 2003),生前是吉首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著名推拿专家。

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首批名中医之一。

刘教授数十年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造诣精深,尤擅长应用五经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屡有效验。

笔者随师习研多年,现将刘教授五经推拿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五经推拿方法五经推拿(简称推五经)是刘教授推拿经验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病证(包括相应腑病)。

五经是指与五脏相应的五个腧穴,各穴位置在相应手指的螺纹面,从拇指至小指分别称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

五经推拿手法有:①旋推:为补法。

医者以大拇指螺纹面在患儿手指螺纹面作顺时针方向推动,推动1圈为推1次,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②直推:为泻法(或清法)。

医者以大拇指螺纹面从患儿手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作直线推动,亦须连续而快速地推动,从指根退回螺纹面时不用力。

推动频率为每分钟200次左右,推动的节律要均匀,力度适中,以顺利推动并保持规定的频率为宜。

2五经推拿特色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是刘教授五经推拿运用的理论依据。

五经应五脏,五脏应五行,彼此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推拿五经时,刘教授十分重视五行生克的关系和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和五脏病候的虚实,提出: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即泻法),若用清法,清后要加补法;肝经、心经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若用补法,补后要加清法;肺经既可用清法,亦可用补法;肾经宜用补法不宜用清法。

从而确立补母、泻子,或以补为主,或以泻为主,或补泻兼施的具体治法,确定适度的手法次数与疗程,对五脏进行系统调控,使疾病向愈,是刘教授五经推拿的特色所在。

3五脏病证与治法阐析3.1脾病证3.1.1脾气(阳)虚证①脾气虚:症见纳食欠佳,食后胀闷,身倦气短,大便稀薄,舌淡,指纹浅红,脉虚。

②脾阳虚:症见食谷难化,怠倦嗜卧,面黄肌瘦,大便稀溏或久泻不愈,甚则浮肿,舌淡白,指纹浅红或隐而不显,脉沉迟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