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12讲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PPT课件:美的本质及特征
13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4
1、物象性
•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 具体的形象。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感官直接地感受 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2.客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的 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8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9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32
2、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对象形象变化不定、内涵丰富、意义 多解、朦胧、含混。又称丰富性。
• 模糊性的形成有两个原因: • 一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复杂多变和含混。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3
• 二来自于对象内在含义的丰富、含蓄、朦胧、多 解。
28
• 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气韵、风骨、神韵 等就是“意味性”在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 现。
29
30
《咏雪》(唐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地上黑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江雪》(宋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1
(二)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清晰性
所谓清晰性,就是指审美对象的形象是具体的、 可感的,风格是一定的,艺术作品中作家的基本 态度、主导情感是清晰的。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十二讲 -回复

美学十二讲 -回复

美学十二讲-回复美学十二讲是一门关于美学理论的课程。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美和审美体验的学科,深受许多人的关注。

它探索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赏析。

第一讲:美学起源与基本问题美学这门学科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研究。

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以及美对人类的意义。

从那时起,美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的关注。

第二讲:美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根本问题上:第一个问题是美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如何认识和体验美?这个问题探讨了审美体验的本质和方式,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讲:审美经验与主体的角色审美经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了审美体验中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主导性。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都不同。

这意味着审美体验是一个个体化、多样化的过程,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和欣赏美。

第四讲:审美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是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

不同的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价值有不同的标准和偏好。

一些人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品,而其他人则更倾向于抽象艺术。

审美价值的主观性使得艺术成为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领域。

第五讲:美的表现和艺术形式艺术是美的表现方式之一。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和文学,通过不同的媒介和表达方式呈现美。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第六讲:美的对象和艺术领域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实物和抽象概念等各种事物。

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对这些对象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艺术领域包括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第七讲:审美的目的和功能审美的目的是通过欣赏和体验美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情感和思考,带来内心的愉悦和启发。

此外,审美体验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丰富人们的人生经验。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意识
1)人类
实践
2)实践
从物质到精神 追求 自觉有意识的 创造性是人所 特有
精神性需求
3)发现
4)创造
西 安 半 坡 出 土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马 家 窑 文 化 漩 涡 纹 瓶
现展阴 和现阳 谐,双 。象方 征彼 着此 宇依 宙存 万、 象制 遵约 循、 对消 立长 统、 一转 法化 则的 ,动 实态
2)人从事劳动(实践)
动物:本能活动

:自觉的、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图片
3)人有精神性追求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墨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 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恩格斯
2、总结
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
2)黑格尔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 义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 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 美学方面的著作《美学》,共三卷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艺术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 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黑格尔
二、美学的产生
1、美的产生因人有精神性需求
理性:哲学、各种理论学科
1)精神性需求
感性:美的现象
感性
需要上升
理性
结 果
美学的产生
2)结论
当人们用理性干涉感性现象,试图研究所有能够 引起人美感的具体现象中所具有的共同点,也即研究这些 现象到底因哪些共同的特征、因素、条件等,使人们感觉 它们是美的,这时便产生了美学。

美学原理第十二章

美学原理第十二章

李白 (701—762年),生于 701年2月8日,祖籍是陇西成纪 (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汉 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
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
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
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
❖ 鲁迅的小说是沉郁的风格,充满了人生的悲 凉感。
❖ 《孔乙己》、《明天》、《祝福》等等
三、飘逸的文化内涵
❖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 游有两个意思 ❖ 一是精神的自由超脱 ❖ 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 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 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和描绘出各种诗歌 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 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 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 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顾沉郁未易强求,不根柢于风骚,乌能沉郁。 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 沉郁之至,词之源也。不究心于此、率尔操 觚,乌有是处。
❖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 蓄。“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 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 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 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 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 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 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 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 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 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 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 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 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美学原理》整理版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结论: 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 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由审 美客体来决定。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 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 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 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 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 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 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 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 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 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 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 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 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 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 朴素风格。
第二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 上探索美的本质
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的哲学探讨 1.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理念”或“美本身” 是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 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 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
四、博克(1727—1797;英) 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 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 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 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 融成一片;
“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 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 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c.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 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 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 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 同感。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 教学课件
2020/5/26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历史演变
❖ 一、审美意识发生阶段 ❖ 时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与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
可分。 ❖ 特征: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 ❖ 表现:生产生活与政治生活。 ❖ 什么是功利? ❖ 《汉语大辞典》:“功效和利益”,即用处和好处。 ❖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 定位:知——理智——真——逻辑学
意——意志——善——伦理学 情——情感——美——美学 ❖ 评价:(1)给予美学独立的地位和存在的合理性。(2)把美学 定义为感觉学,有合理一面。(3)把美学看作低级认识论,不如 逻辑学和伦理学,感性低于理性。这不合理。
74.7 77.8
2020/5/26
0
10
20
❖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 (1)直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 二、狭义角度 ❖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 样造成和谐的。”——希腊人体艺术
2020/5/26
❖ 三、美学学科阶段 ❖ 时间: ❖ 特征:(1)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独立研究美学问题。(2)有不
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与范围。 ❖ 标志: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他被称为“美学
之父”。 ❖ 定义:美学是研究感觉、情感的学问。Aesthetics意即“感觉学”。
体。(2)有理论的形态。 ❖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经验与美好生活
• 在现实人生中,审美经验是一种最能体 现生爱乐的经验,所以我们常说审美创 造(生)、审美移情(爱)、审美愉快 (乐)。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审美化 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生活,艺术化志
• 一个拥有美好生活的人是一个生动之 人、豁达之人、快乐之人,是一个充分 展示自己内在气质之人,因而是一个具 有完整人格和独特风格之人。
实践本身就能提供审美经验或 就是审美创造
• 造成实践美学的困难在于:实践是同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打交道,而审美则是同可以 虚拟、服从想象的艺术形象(意象)打交道。 用朱光潜的话来说,实践是同“物甲”打交道, 审美是同“物乙”打交道。
• 如果实践的对象也是可以虚拟或服从想象的, 那么实践与审美就没有本质的区别。
美学原理第12讲
审美与社会
社会美的概念
• 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 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 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与善的区别
• 社会美于善有密切关系,但不同于善。善直接 地与功利相联系,集中表现为人的利益和需 要;社会美虽以善为前提,但功利的直接性已 经消溶在感性的形式中,它成为对人在改造世 界的社会实践中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 等的积极肯定。对善的把握主要通过概念来揭 示出对象的功利性质或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 美的把握则呈现为对生活的形象观照。善是意 志的对象,以社会的阶级的道德规范指导人们 的行动;社会美则是欣赏的对象,它把善变为 个体内在的情感要求合自由的创造活动,因而 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具有不同于道德训诫 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 化妆 • 表面装饰 • 各种人造景观如城市景观的涌现
10
11
12
13
14
经济生活的审美化
• 符号具有价值。 • 科学技术决定产品的质量 • 经济运作决定产品的价格 • 美学决定产品的符号价值 • 消费符号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
方式。生活方式本身也具有符号价值。
社会现实的审美化
• 日益发达的传媒改变了社会现实。 • 社会现实经过传媒的叙事之后被故事化
• 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全面的审美化进程模糊了实 践与审美的差异。社会美成为可能。
全面的审美化进程 (aestheticization processes)
• 外表的审美化 • 经济生活的审美化 • 社会现实的审美化 • 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 • 物质世界的审美化 • 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社会外观的审美化
社会美的位置
• 康德:自然美、迎合一般社交乐趣的艺 术、天才艺术
• 阿多诺:自然美、通俗艺术(文化工 业)、前卫艺术。
• 根据西方美学这种流行的三分法,社会 美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对社会美的实践观解释
•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建构的美学被 视为实践美学。
• 实践美学区分了美和美的根源。所有美 的现象的根源都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因 此所有美在根源上都是社会美。
实践美学的困难
• 1、根源不等于本质。 • 2、实践作为美的根源不具备任何解释力(因为
所有人类现象都以实践为根源)。 • 3、作为美的根源的实践劳动仿佛自身不美,
如果其自身就美的话,为什么还需要表现美的 艺术?如果生产劳动本身就能够提供审美经验 或就是审美创造的话,为什么还需要与生产劳 动不同的审美方式。美与美的根源的区别,暗 含着作为美的根源的实践本身不美。
了、审美化了。 • 传媒对人的生活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人们开始模仿传媒的故事将日常生活故 事化。
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
• 基因技术使得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成为 可能。
物质世界的审美化
• 新材料技术可以改变物质结构,创造出 令人赏心悦目的新物质。
伦理生活的审美化
• 如果现实世界从表到里都可以虚拟化和审美 化,那么我们的伦理生活也可以虚拟化和审美 化。
• 美好人生是一些同样的不一样的人生。
对全面的审美化的不同反应
• 以罗蒂为代表的欢呼(人类的彻底解 放)。
• 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忧虑(对非理性的 忧虑)。
• 以威尔什为代表的审慎。
对审美化的批判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审美化只不过 是一种新的、更巧妙的控制形式。在表 面的自由和轻松愉快背后隐藏着政治的 控制、资本的控制和技术的控制。
• 在全面的审美的时代条件下,理想的人格是自 我丰富和自我创造的人格。
• 自我丰富和自我创造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实际生 活中实现,但可以通过语言叙述来实现。
• 理想的人格是批评家(不断占有更多的词汇, 因而实现了自我丰富)和诗人(不断创造更新 的词汇,因而实现了自我创造)。
• 理想的伦理生活形式:阅读和写作。
• 审美化普遍采取平均美的标准。以美的 名义扼杀审美敏感力。
后人类未来
对后人类的拯救
• 摆脱平均美的追逐的最好方式,是恢复不可定 义的美的本来面目。对于不可定义的美的欣 赏,不可能给我们关于真善美的确定知识,但 能够培养起我们面对真善美的三种行为方式: 生、爱、乐。鉴于关于真善美是什么的问题处 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因此美好生活的三要素 实际上是生爱乐这三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只要 一个人做到了生爱乐,他/她就拥有了美好生 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