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指标体系浅析

合集下载

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解读

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解读

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解读一、前言随着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为了规范和指导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本文旨在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和解析,以便广大规划编制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

二、指南概述1. 指南的背景和意义该指南的发布是为了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编制工作,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指南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2. 指南的主要内容该指南主要包括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的一般要求、基本原则、流程步骤、技术标准和评估指标等内容。

其中,要求规划编制者充分考虑灾害类型、人口密度、社会脆弱性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配套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规划编制的一般要求1. 规划编制的依据规划编制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划编制相关标准,遵循城乡规划的总体布局和发展定位,确保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相衔接。

2. 规划编制的原则规划编制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科学规划、安全可靠、适宜便民、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原则,充分考虑灾害风险和社会脆弱性,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3. 规划编制的流程步骤规划编制应当按照前期调研、方案设计、论证评价、报批审批、落实实施的流程步骤进行。

规划编制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划编制标准和程序,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四、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1. 场所选址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应当选址在地质条件稳定、交通便利、周边环境安全等方面符合要求的区域,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区域相近,方便人员疏散和避难。

2. 设施布置标准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应当按照人口数量、安全距离、应急物资和设备等要求进行合理布置,确保每个避难场所的容纳能力和生活保障能力。

3. 建筑设计标准规划编制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设计标准和应急设施配置标准,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结构和安全设施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第三章 避难场规划与管理-应急避难场层次性分析

第三章 避难场规划与管理-应急避难场层次性分析

目标
概念:前提要求
目标以外 ,其他 3个要素可以反映设施层次的空间特性 中值问题:“可达性” 覆盖问题:最小化成本(LSCP)最大覆盖(MCLP) 固定费用:最大覆盖问题变形
层次性设施典型结构
多样流、嵌套、空间一致性结构
层次性设施典型结构
单一流,非嵌套,非一致性
层次性设施典型结构
单一流、嵌套型、非空间一致性
场所可以提供低层次避
难场所所能提供的各种 服务;而非空间匹配性则 表现为受灾群众可以不 受行政边界的限制 ,进 行避难。
中长期避难场所的主要功能是物资集散、 医疗救护、现场应急处置、中长期居住 , 不仅接受由短期避难场所转移而来的避难 者 ,为其提供中长期避难服务 ,还可以接受 就近而来的避难者和由临时避难场所转移 而来的避难者 ,为其提供临时和短期的避 难服务。无论物资还是人员 ,疏散方式以 机动车为主 ,部分为空运。
具体需求
中长期
对于房屋未受破坏、或者破坏较小可以及时修复的受灾群众 ,在短期避 难之后、或者政府宣布短期避难结束后 ,可以离开避难场所。而对于房屋 损坏不可修复、或者受损严重难以在短时内修复的受灾群众 ,在短期避难 结束之后 ,需要继续更长时间的避难 ,即开始中长期避难。在中长期避难 阶段 ,避难者对食品、饮用水、居住条件等有更高的要求 ,甚至希望以半 固定的方式获得安置。 安全性好、通风好、宜排水、宜居的场地建设活动板房
5
参考研究
Moore、Revellve、Narula 医疗领域层次选址 Rahman对卫生服务设施选址分配模型 Sahin和Sural对医疗教育生产垃圾处理网络
需求层次分析=》设施层次性 是否还记得选址四要素?可推出?
参考研究
服务变量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浅析--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浅析--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浅析--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董志强;刘垚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快速城市化下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越来越大,在面临灾难时人们对于紧急避难场所有着急切的需求。

本文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对成都市成华区内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都市成华区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对成华区实际情况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预测,结合其各类用地,在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在中心地理论的指导下,对成华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补充。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董志强;刘垚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初探——以乌兰浩特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为例 [J], 尹路
2.基于“高效空间”理念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以三明市城市文化广场为例 [J], 张倩;吴若晖;邓捷铭;洪婷婷
3.成都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探析——以成都市天府新区直管区应急避难场所规
划设计为例 [J], 何昕;张立;王磊
4.城市安全健康发展背景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探索
城市安全健康发展背景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探索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 [J], 李倩
5.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 [J], 李继东;周长兴;荣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导言
1. 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
-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 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与重要性
2.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背景与必要性
- 灾害频发背景
-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现状
-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现状
- 国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经验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1. 多层次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策略
- 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 考虑人口密度和区域特点的规划策略
2. 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要求
- 安全性要求
- 基础设施配置要求
- 设备和资源要求
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环境友好型建设
- 节约能源与资源利用
- 社区参与与自治的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与案例分析
1. 成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案例
- 日本地震灾害中的避难场所建设
- 美国飓风灾害中的避难所建设
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践分析
- 公共设施的复用与改建
- 空间规划与场地选择
结论
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策略的重要性
2. 国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3.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建议
- 加强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 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 大力提升公众应急意识与应对能力
附录:参考文献
注:以上所列小节标题仅为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当展开,以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有深度。

注意使用合适的段落结构和过渡句,使文章逻辑清晰、流畅。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3.12.26•【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解读《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

应急管理部和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问:请介绍一下《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出台的背景。

答: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发挥转移避险、安置避难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超过13.7万个,但场址选择、分级分类、功能设施等布局设计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统一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应急管理部等12部门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有关意见,我国将在2025年底前,全面开展省、市、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

制定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加强指导和规范各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促进构建全国多层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2问: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方向重点?答: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及分析、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方向重点:一是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新建、改造和指定应急避难场所,统筹防灾防疫防空等多功能兼用设计。

三是加强室内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条件改善的需求。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建设引言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城市管理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自然灾害频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制定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案,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危害程度。

1.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系统风险评估是指对城市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包括灾害的概率、强度、影响范围等。

而灾害预警系统则是指通过监测、预测和预警技术手段,及时提供灾害发生的预警信息,使城市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2.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中,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因素,合理划定各类用地的界限,避免在潜在的灾害区域规划和建设。

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加强对于易受灾区域的建设管理。

3.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城市排水系统、供水系统、交通道路、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其抗灾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了提高城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抗灾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1.避灾场所选择与规划避灾场所的选择应考虑到市民的人口分布、流动情况以及易受灾区域等因素。

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选择适宜的避灾场所。

例如,在地震灾害中,应选择坚固的建筑物或震后容易修复的建筑物作为避灾场所。

2.避灾场所的建设与维护避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相应的安全建筑标准和规范,确保避灾场所在发生灾害时的安全性。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抗震、防风、防水等因素。

同时,对于已有的避灾场所,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功能完好。

3.避灾场所的管理与服务避灾场所的管理与服务包括场所的日常管理、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灾后救援等工作。

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

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政府指定的用于居民集中进行疏散和避难生活,配 置有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的一定规模场地和按照应急避难要求建设的建筑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009)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995) 等法律法规均提出 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1]。在难以迅速提高村镇建筑和生命线设施防灾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规 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受到灾害威胁或危害的村镇居民,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且符合我国村 镇实际情况。
Abstract: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are the weakest points i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and thus are most vulnerable to disast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ypes,functions,sizes and servicing scopes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in China,as well as the alloc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facilities and other technical index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nning of emergency shelters. It is hoped that such discussions will provide a constructive reference to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Key words: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emergency shelter; planning; technical index

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通常是在相关应急管理和灾害防范工作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和总结,以评估和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准备程度和效能。

以下是一个可能包含在这样的报告中的主要部分:1.背景介绍:•提供调研的目的和范围。

•简要介绍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口密度等基本信息。

2.法律法规和标准:•总结国家或地区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法规和标准。

•分析法规要求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规定。

3.调研目标和方法:•阐述调研的具体目标和预期结果。

•说明采用的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面访等。

4.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情况:•列举和描述调研区域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名称、地址、容纳人数、建筑结构等。

•评估这些场所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讯等。

5.场所管理和维护:•评估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度和维护情况。

•调查场所的清洁状况、安全设备配备情况等。

6.人员培训和演练:•调查应急避难场所的工作人员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

•分析应急演练的频率和效果。

7.资源储备和供应:•调查应急避难场所的食品、水源、医疗设备等物资的储备情况。

•评估这些物资的保质期和更新频率。

8.社区参与和宣传:•分析社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探讨提高社区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的宣传方式和效果。

9.风险评估和改进建议:•评估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风险和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建议,包括设施改善、培训加强、资源更新等方面。

10.结论与建议:•总结调研结果,强调应急避难场所的优势和改进方向。

•提出为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准备程度的具体建议。

这些部分可以根据具体的调研需求和背景进行调整和扩展。

在整个报告中,清晰的数据和实地观察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指标体系浅析
【摘要】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损害程度,避免次生灾害发生。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标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防灾避难水平。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南昌;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abstract 】emergency shelter of construc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ublic emergencies brought about by the damage degree, avoid secondary disaster.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 index directly reflect a city of refuge level.
【keywords 】emergency shelter; Nanchang; The index system; Comparative study
1前言
据地震部门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国有68个大中城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但很多城市都只是零星试点,并没有系统的规划。

2008年4月,汶川地震爆发,全国各地在支援灾区建设的过程中开始反思与总结自身城市的避难场所建设。

从2009年开始,深圳、重庆、广州、西安、山西等多个省市开始密集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专门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标准与规范。

2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一、灾害类型
依据《南昌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避险手册》,可能影响我市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类。

结合南昌市现实情况,对4类突发事件进行细分,总结出中心城区内需要重点提供避难场所的有洪涝灾害、火灾、重大危险源事故灾害、核设施事故灾害、低温冰冻、地震灾害等,其余突发事件灾害可以兼顾考虑。

二、场所分类与场址资源
(一)场所分类与分级
1、场所分类
规划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室外避难场所和室内避难场所两类。

室外避难场所:主要适用于地震及其它需要室外避难场所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受灾人员的疏散和安置。

室外避难场所具有整体需求、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均衡分布等特点,主要为公园绿地、广场、大型体育场馆、中小学校体育场等。

室内避难场所:主要适用于气象灾害、核设施事故及其它需要室内避难场所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受灾人员的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

室内避难场所具有局部需求、规模小、建设标准一般等特点,主要为学校、社区(街道)中心、展览馆、体育馆、条件较好的人防工程等室内场所。

市民需要较长时间避难时,也可在灾后利用室外固定避难场所。

2、场所分级
根据灾害发生后的服务时间、服务范围、配备设施要求的不同划分等级。

一般分为三类。

按行政区划分为市级、区级、社区级避难场所;按灾害响应等级分一级、二级、三级避难场所;按时效分为临时、长期避难场所。

《城市抗震防灾标准》分为紧急、固定、中心避难场所。

参考国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分类,根据应急避难场所承担的不同功能、不同等级,南昌市避难场所应按Ⅰ级、Ⅱ级、Ⅲ级应急避难场所设置。

市应急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各类各级避难场所的行政管理级别。

(二)场所分级与场址资源
1、Ⅲ级应急避难场所:供市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场所,也是受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主要为空地、绿地、停车场、公园、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室内外场地以及学校、社区(街道)中心、展览馆、体育馆、条件较好的人防工程等室内场所。

2、Ⅱ级应急避难场所:供市民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固定设置避难场所。

主要为防灾改造过的面积较大的公园、体育场馆、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综合车场等室内外场地。

Ⅱ级应急避难场所可兼作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3、Ⅰ级应急避难场所:从Ⅱ级应急避难场所中选取出来的,是规模较大、功能较全、安全度高,承担指挥和避难救援中心作用的固定设置避难场所。

主要为防灾改造过的大型城市公园、大型体育场、大型市政广场、大学等场所。

4、本次南昌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所应对的灾害除了地震灾害外,还兼顾多种其它灾害。

场所分类时须考虑到各种灾害类型特点、灾害发生时段所对应的应急避难场所不同,如地震灾害发生一般损害程度较高,受灾人口安置时间长,从临时安置到长期安置全过程覆盖,需分不同避难场所进行室外安置;而局部火灾、洪灾、冰冻、高温等灾害安置人口较少,安置时间较短,一般只需临时室内安置,若长时间安置也可在灾后利用室外固定避难场所。

针对这些特点,将本次规划三级场所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规定的三类场所进
行区别匹配如下:
表3-1:避难场所分级对比表
国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南昌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议行政管理级别设置配置安置
时间存在
状态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Ⅰ级应急避难场所市级综合设施≥30固定
Ⅱ级应急避难场所Ⅱ级应急避难场所区级一般设施10~30
Ⅲ级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10
—Ⅲ级应急避难场所社区(街道)级供水公厕等设施≤1临时
根据地震等灾害突发特点,参考国内其它地区与城市的经验,在灾害发生三分钟内,人员有潜意识的自发寻求紧急躲避场所的行为,这时避难空间载体一般以基地内开放空间(室内与室外)、居住区及居住小区公园、较开阔的城市道路、小区道路,高层建筑避难层等为主。

该部分工作有待市应急主管部门根据《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要求组织各社区在防灾减灾建设工作中进行细化,宜将该部分工作宜纳入到《南昌市突发公共灾害应急预案》或社区管理之中。

三、场所建设标准
(一)避难场所最小面积指标
考虑救灾经济性,便于防灾救治活动的展开,所规定的最低规模避难场所面积。

南昌市避难场所最小面积指标确定:Ⅲ级避难场所指标采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2007)》,最小避难场所面积不小于1000㎡;Ⅱ级避难场所采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2008)》,最小避难场所面积不小于2000㎡;Ⅰ级避难场所采用其它城市平均指标,最小避难场所面积不小于100000㎡,用地特别紧张地区不小于50000㎡。

(二)人均避难面积:
南昌市人均避难面积指标确定: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南昌市实际情况,参考中规院汶川抗震救灾实地经验值来制定南昌市避难场所人均面积指标:Ⅲ级(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1.5㎡/人;Ⅱ级(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4㎡/人;Ⅰ级(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10㎡/人。

(三)防灾人口比例
本规划中,防灾人口是指灾害发生后受灾的城市居住人口。

防参考其它城市的标准,旧城区受灾人口预测为总人口的30%;新城区受灾人口预测为总人口的20%,该部分人口全部纳入Ⅱ级(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安置。

Ⅰ级应急避难场所从固定避难场所选取按每50~150万人设一个,每处面积不低于10公顷,按人均避难面积10平方米计算,该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2%。

Ⅲ级避难场所应安置全部城市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