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为各种突发性灾害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根据我镇具体实际,现就推进我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以下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我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基本原则(一)统一规划,分级实施。
从建设安全城市的理念出发,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镇政府主要负责确定、制定本镇应急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规范,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各村(居)抓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村(居)要按照镇政府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与要求,加强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控制和预留,并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突出重点,均衡配置。
以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经济目标附近地区为重点,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和均衡配置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居民群众在发生地震等灾害事故时,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避难场所。
市民居住地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作为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时市民实施快速疏散和临时安置或疏散中转的场所。
(三)因地制宜,安全便捷。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改造,或与上述场所的新建紧密结合,通过增建必要的设施,使之具备避难的功能。
场地的选择应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存放点,以及其它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确保市民有安全避难的空间。
应急避难场所要具备良好的疏散和进出通道,通道保障条件符合消防要求,以保证市民在实施紧急避难时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并方便政府组织抢险救灾、安置居民及在应急时提供各项生活及救助保障。
2023年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

2023年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保护能力,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应急管理部门的要求,2023年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设施配套要求如下:一、硬件设施要求:1. 场所选择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应选择地势较高、易于通行的地方,远离河流、山洪等水患地带,远离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储存或生产场所以及其他危险场所。
2. 建筑和设施要求:(1)建筑结构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结构要符合国家相关建筑设计和建造标准,具备抗震、防火、抗洪等能力。
建筑材料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得使用有害物质。
(2)应急照明和通风: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应急照明设备,保证在停电等情况下仍能提供充足的照明。
场所内应设置合理的通风设施,保证空气流通。
(3)供水和电力:应急避难场所应有稳定可靠的供水和电力设施,确保日常生活所需。
(4)排水系统:场所应配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放、污水处理等,保持场所内干净整洁。
(5)医疗设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基本急救设备和药品,以及合适的医疗器械和设备。
二、人员配备要求:1. 应急管理人员: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人员,负责场所的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管理人员应具备应急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背景。
2. 安保人员: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专门的安保人员,确保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
3. 医护人员: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医护人员常驻,能够提供基本医疗救护服务。
三、配套设施要求:1. 应急通信设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应急通信设备,包括无线电台、电话、网络等,确保信息沟通畅通。
2. 食品储备和烹饪设备:应急避难场所应有足够的食品储备,能够供应场所内人员一定时间的食物。
场所内应配备合适的烹饪设备,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3. 应急供气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应急供气设施,确保在停电等情况下,提供炊事、取暖等生活所需的燃气。
4. 应急救援设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适量的应急救援设备,包括灭火器、救生器材、急救箱等,以应对突发事件。
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

表 1 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指标对比 Table 1 Comparision of planning indexes of emergency shelter at home and abroad
施或其连片场所。总有效避难面积 10 hm2 以上,宿住区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宜小于 3 m2 ( 考虑能够放置携 带的少量生活物品,有睡眠和出入的空间) 。避难救援指挥中心应避开次生灾害严重的地段,并应具备明显 的标志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应有 4 个以上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 2. 2 难救助场所的规模和服务范围
收稿日期: 2011 - 09 - 29; 修回日期: 2011 - 12 - 10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2011BAK07B01 - 04) ; 河北省科普展教资源开发原创及资源共享项目( 11K56920D) ; 唐山市科技计
划项目( 12140208A - 13) 作者简介: 初建宇( 1969 - )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综合防灾研究. E-mail: tschujy@ 126. com
( 1. 天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2. 河北联合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 要: 广大村镇是我国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城乡防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结合我国国情探
讨了村镇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和功能划分、规模和服务范围以及防灾设施配置等规划技术指标和要
求,为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

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乡亲们!今天咱们来说说咱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咋设置的,这可关系到咱们在紧急时刻的安全呢!一、选址。
1. 安全性优先。
咱选这个应急避难场所啊,就像给咱自己找个超级安全的堡垒。
首先得远离那些危险的地方,像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山坡脚下,那可不行,一下雨或者有点震动,石头泥土啥的就可能滚下来,那多吓人。
还有河边那些容易被水淹的地方,洪水来的时候,那就成了大水池子了,咱可不能在那避难。
所以呢,咱们找的都是地势比较高,平坦又开阔的地方,就像村里的大操场啊,大空地之类的。
这些地方就像小平原一样,没什么东西能突然砸下来或者把咱们困住。
2. 交通便利。
这避难场所啊,得让咱们能方便地到达。
就好比一条鱼得能游到安全的小水洼里一样。
所以它得靠近村里的大路,要是发生了紧急情况,不管是咱们自己走路,还是救援的车辆、设备要进来,都能顺顺当当的。
可不能选那种七拐八拐、小道特别窄的地方,到时候人挤人,车也进不来,那可就麻烦大了。
3. 资源配套方便。
咱们选的地方周围得有一些有用的资源。
比如说附近有水源就特别好,水可是生命之源啊。
万一被困在避难场所里,能有个井或者小水塔啥的,就不用担心渴死了。
还有啊,最好靠近村里的储备仓库或者能找到食物的地方,像一些小卖部集中的区域就不错。
这样在紧急的时候,找吃的喝的也比较方便,不至于饿着肚子干着急。
二、功能分区。
1. 避难区。
这是最主要的部分,就像咱们的“安全小窝”。
这个区域得足够大,能容纳下咱村里的大部分人。
地面要平平整整的,大家可以在上面搭帐篷或者直接铺个垫子休息。
咱们会在这个区域划好一些小格子,一家一户或者一群人可以有自己的小地方,就像在集市上有自己的小摊位一样,这样大家就不会乱哄哄地挤在一起了。
2. 医疗救助区。
这就像是咱们的“健康小站”。
这个地方要有懂医术的人在,不管是村里的赤脚医生还是有医疗经验的人。
我们会准备一些简单的医疗设备,像体温计、消毒药水、绷带之类的,就像一个小小的诊所。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 A 用词说明 (17)附录 B 应急标志 (18)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场所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至关重要。
场所应远离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比如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区。
其次,场所周边应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交通道路,以便人员疏散和救援车辆进出。
此外,场所应具备充足的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以满足人员生活和救援需求。
在场所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建筑物应符合当地的抗震、防火等建筑标准,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
同时,建筑物内部应设计合理,包括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应急照明设施等,以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和获得必要的救援。
除此之外,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营也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
同时,应急避难场所应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以确保设施和人员的应急准备和反应能力。
总的来说,建设应急避难场所需要综合考虑选址、建筑结构、设施配备、管理运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符合标准要求,我们才能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在面对灾害时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1. 引言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技术标准旨在确保这些场所能够有效地提供临时庇护和保护人们免受灾害和紧急情况的伤害。
本文档将概述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 建筑物选择2.1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具备以下特征:- 结构坚固,能够承受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的影响;- 足够的空间容纳避难人群;- 便于监控和管理;- 便于提供基本生活设施和服务。
2.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靠近易于到达的区域,方便人们尽快到达;- 离开潜在危险区域,避免灾害威胁;- 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3. 安全设备与设施3.1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以下安全设备和设施:- 防火设备和灭火设备;- 应急照明设备;- 紧急通信设备;- 安全出口标识和疏散通道。
3.2 安全设备和设施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作和可用性。
4. 卫生和卫生设施4.1 应急避难场所应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卫生设施,包括但不限于:- 卫生间和浴室;- 饮用水和洗手设施;- 垃圾处理设施。
4.2 卫生设施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卫生条件符合卫生标准。
5. 电力和能源供应5.1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可靠的电力和能源供应系统,以满足基本的光照、通信和能源需求。
5.2 电力和能源供应系统应具备以下特征:- 可靠,能够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持续供应;- 节能,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6. 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6.1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应急预案,以确保避难人员的安全和福祉。
6.2 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应考虑以下因素:- 避难人员的登记和管理;- 避难场所的安全监控;- 灾害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和疏散计划。
7. 结论应急避难场所建筑技术标准对于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可用性和便利性至关重要。
建筑物选择、安全设备与设施、卫生和卫生设施、电力和能源供应以及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都是关键因素,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半径及控制主要内容【模板】

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半径及控制主要内容为切实增强XX市抵御自然灾害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和《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XX市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近期:2017—2020远期:2021—2030二、规划范围本项目的规划范围分市域和中心XX区2个层次。
市域:10122.8平方公里中心XX区:200平方公里三、疏散人口规模紧急避难疏散人口市域:800万人中心XX区:2020年160万人;2030年200万人长期避难疏散人口市域:600万人中心XX区:2020年120万人;2030年150万人人防留城人口规模中心XX区:2020年112万人;2030年140万人。
四、应急避难场所疏散半径及控制指标中心(市级)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0公顷,容纳不少于4万人,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4.5㎡,建筑面积5000㎡左右。
步行1小时可达,服务半径不大于5km。
固定(区级)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7000平方米,容纳不少于2000人,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3.5㎡,步行30分钟可达,服务半径不大于1.5~2.5km。
紧急(街道级)避难场所对有效避难面积不做特定安排,安全即可,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步行5~15分钟可达,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
五、规划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结合城市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应急避难场所为主的灾时人员防护体系。
达到“平时灾时”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协调发展。
近期目标:至2020年,完成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南等5县中心避难场所各1处;完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心(市级)避难场所建设,完成城市防灾公园、古西湖生态公园、岳家湖公园、芦桥沟公园等4处中心(市级)避难场所核心区建设;完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心(市级)避难场所建设,完成城市防灾公园、古西湖生态公园、岳家湖公园、芦桥沟公园等4处中心(市级)避难场所核心区建设;完成105处地上固定(区级)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其中新增地上固定(区级)避难场所66处,人均地上避难面积约3平方米,总避难疏散能力满足120万人;完成地下避难场所168万平方米,满足人防留城人口84万人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are the weakest points i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in China,and thus are most vulnerable to disast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ypes,functions,sizes and servicing scopes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in China,as well as the alloca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facilities and other technical index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nning of emergency shelters. It is hoped that such discussions will provide a constructive reference to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Key words: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emergency shelter; planning; technical index
( 1. 天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2. 河北联合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 要: 广大村镇是我国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城乡防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结合我国国情探
讨了村镇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和功能划分、规模和服务范围以及防灾设施配置等规划技术指标和要
求,为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4·
自然灾害学报
第 21 卷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已有部分研究成果( 见表 1) 。我国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 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分别按避难时间和功能对地震避难场所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场所规模、人均 面积和设施配置等指标[2 - 3]; 《镇规划标准》规定了疏散场地的面积和疏散距离[4]; 苏幼坡研究了城市防灾 避难场所防灾设施的功能[5]; 陈志芬等[6 - 7]提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层次性结构; 台湾周天颖等[8]将避难 场所分为四类,给出了每类避难场所的规模、服务范围等; 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指南》和《防灾公园技术 遍览》给出了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规模的规划准则[9 ; - 10] 美国 FEMA361 等提出了避难所的人均面 积指标和设施要求[11]。以上研究成果偏重于城市防灾,很少涉及村镇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相比,村镇基 础设施的综合防灾能力普遍较弱,造成应急避难和救援的难度更大,而且村镇的规模要比城市小。因此,不 能照搬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技术指标。
广大村镇是我 国 灾 害 最 为 严 重 的 地 区,同 时 也 是 城 乡 防 灾 体 系 中 的 薄 弱 环 节。 以 最 主 要 的 自 然 灾 害———地震灾害为例,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 2001) 我国大陆 6 ~ 9 度地震区占国土面 积的 60% ,其中农村面积占 90% 以上,历次大地震有 90% 以上发生在农村。而广大村镇由于经济相对落 后,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抗震能力薄弱,在遭受同等地震烈度破坏条件下,人员伤亡和建筑倒塌破坏程 度均远高于城市,越贫穷的地区,受灾越严重。
本文依据我国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和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我国村镇行政组织管理现状等,借鉴国外相关 标准和指南以及参考我国现行国家和地方标准,从类型和功能划分、规模和服务范围以及防灾设施配置等方 面,探讨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和要求。
( 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2.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9,China)
收稿日期: 2011 - 09 - 29; 修回日期: 2011 - 12 - 10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2011BAK07B01 - 04) ; 河北省科普展教资源开发原创及资源共享项目( 11K56920D) ; 唐山市科技计
划项目( 12140208A - 13) 作者简介: 初建宇( 1969 - )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综合防灾研究. E-mail: tschujy@ 126. com
第 21 卷 第 5 期 2012 年 10 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灾害学报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文章编号: 1004 - 4574( 2012) 05 - 0023 - 05
Vol. 21 No. 5 Oct. 2012
村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技术指标的探讨
初建宇1,2 ,苏幼坡2
关键词: 村镇; 应急避难场所; 规划; 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标志码: A
Exploration of technical indexes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s in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CHU Jianyu1,2 ,SU Youp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