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
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然而,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至关重要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城市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利益,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比如,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生物多样性减少。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生产和交通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城市建设理念。
我们不能将城市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该把城市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在规划和设计城市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规律,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实现和谐共生的关键。
在城市的布局上,要留出足够的绿地和公园,形成城市的“绿肺”,不仅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同时,要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系统,减少对自然水系的污染和过度开采。
此外,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鼓励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缓解交通拥堵。
在建筑设计方面,也应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设计自然通风和采光良好的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同时,在建筑周围营造绿色景观,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局部小气候。
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不仅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生物的栖息地。
在城市建设中,要保留和恢复一些自然生态区域,如河流、湖泊、山丘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
同时,在城市公园和绿地中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吸引鸟类、昆虫等生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链。
城市规划与设计角度的城市小气候研究进展

候特点或带有共性的气候状况 叫做大气候. 而各地由 于 局地 相对 高度 、地 形条 件 、坡地 方位 、土壤 性 质及
地 面被 覆等 不 同 , 会 出现 与该 地 区的一 般气候 —— 大 气候 不 同的气候 特 点. 这 种在 小范 围不 同的气候 特点
L . J . B a t t e n认 为小气 候 主要是 指从 地面 到十几
米至 1 0 0 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 5 J ,即前者所说的 “ 微 气候”和部分 “ 局地气候” . 《 小气候学》一书中认为 因自 然及人工构造的变化性 , 下垫面的气候影响范围 有数量级的变化 , 类似于吉野正敏的细分气候尺度实
目前 国内外关 于城 市气 候方 面的研究 很 多 , 且 历 史 进 程 中一 直保 持 有一 个 较 为 完 整 的 总结 与 综 述过
有学者根据下垫面构造特性的广袤及其影响的
铅 直 范 围将 小气 候划 分为 微气候 和 局地气 候 , 并 把尺
程【 1 。 】 .随着学科研究的 日渐深人 ,关 于城市小尺度
收 稿 日期 :2 0 1 3 一 O 1 . 0 3 ; 修 订 日期 :2 0 1 3 — 0 7 — 0 6
后,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局地气候.其起 源 主要 在于 城市 化进程 带来 的人 口密 度增加 , 经 济活 动增强 , 各类不同用地带来的下垫面分异等使得城市 与郊 区的气候有较大差异L 6 J . 奥克 ( O k e ) 在1 9 7 8 年将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第 1 9 卷 第3 期 2 0 1 3 年9月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U r b a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V o 1 . 1 9 No . 3 S e p . 2 0 1 3
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如何协调

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如何协调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求,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前瞻性布局和设计,它涵盖了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而环境保护则是要确保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系统不受破坏,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得以保障。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划分不同功能的区域。
工业区域应远离居民区,以减少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在规划工业用地时,要预留足够的环保设施用地,例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
对于商业区和住宅区的规划,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园的布局,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
这样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改善城市的小气候,减少热岛效应。
交通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往往侧重于道路的拓宽和新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会大量占用土地资源,还会导致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加重环境污染。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等。
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同时,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和自行车骑行,通过建设专用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规划要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供应。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应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加强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节能灯具和电器设备等。
此外,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也需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厂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城市的生态系统保护也是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协调的重要内容。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水体的保护和治理,严禁违规排污和填埋。
浅谈建筑的建造需要必备的条件

浅谈建筑的建造需要必备的条件前言:建筑对于人类,仿佛承载了我们所有的文化,浓缩了今日和往日所有的印痕,随着时光流逝代代相传。
人类对于建筑的追求,了无止境。
如今,和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脚步,建筑不只是生存的空间,也是审美的对象。
建筑将功能与艺术集于一体。
我们进行建筑活动时,建筑功能和实用的要求是制约建筑空间形式的最基本的第一性的要求。
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早已使我们的生活追求超越了单一功能性的满足。
功能是决定空间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空间形成在适应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审美的要求、工程技术的实用性等方面的因素。
建筑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并重成为一个建筑是否可成完美的关键因素。
建筑建造所需要的必备条件:一,建造建筑物时应考虑地理位置选择地基和基础形式时需要考虑的:1.建筑物的位置,是否符合市政规划。
2.建筑物位置的土质,主要是土的抗压强度、土质类别。
3.基础形式主要取决于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类别。
二,建筑内外环境和环境微气候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设计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由以前比较狭隘的传统园林尺度扩展到现在几乎全尺度下的环境规划与设计。
建筑是人类日常生活最主要的场所,人的行为与建筑的功能空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此,建筑外环境的设计给人们使用建筑时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理想的建筑外环境设计需要满足人的多样化的行为需求。
本文针对建筑外环境的特点,从种植、游憩、建筑功能等多各方面入手,阐述了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1.建筑物周围应具有能获得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的卫生条件。
2.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水体等不应构成对人体的危害,确保卫生安全的环境。
3.对建筑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气物应进行处理,并应对噪声,眩光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应引起公害。
4.建筑整体造型与色彩处理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5.建筑基地应做绿化,美化环境设计,完善室外环境设施。
6.建筑总体布局应结合适当地的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征,不应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1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错题集:项目建议书中的环境保护说法不正确的是: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加以说明;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地环保部门的意见和要求(而不是国家的)。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包括:(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2)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市场预测和确定的依据;(3)技术工艺、主要设备、建设标准;(4)资源、原材料、燃料供应、动力、运输、供水、通讯等协作配合条件;(5)建设地点、厂区布置方案、占地面积;(6)项目设计方案,协作配套工程;(7)环保、防震等要求;(8)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9)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11)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编制设计文件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标准、规范和程序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的文件,是现场施工的主要依据。
一般按两阶段进行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技术复杂的项目按三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小型建设项目和技术简单的项目可在简化初步设计后即进行施工图设计;对大型开发区、联合企业或特大型项目,可在初步设计前做规划设计。
设计工作程序包括: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配合施工和参加验收、工程总结。
初步设计有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材料表和工程概算。
设计任务书是项目确定建设方案的决策性文件,是编制设计文件的主要依据。
一般包括:⑴建设目的和依据、设计指导思想;⑵建设项目功能要求;⑶确定建设规模,产品大纲、工艺原则、服务设施大纲;⑷资源材料、动力、运输、水文、地质等配合条件;⑸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三废治理的要求;⑹建设地点、占用土地面积、场区布置原则、范围;⑺防空、防震要求;⑻设计及建设工期要求;⑼投资控制额;⑽劳动定员控制数;⑾图纸及文件要求。
内框架承重体系的特点。
其特点包括:(1)墙和柱都是主要承重构件,由于取消了承重内墙由柱代替,在使用上可以有较大的空间,而不增加梁的跨度。
(2)在受力性能上有以下缺点:由于横墙较少,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差;由于柱基础和墙基础的形式不一,沉降量不易一致,以及钢筋混凝土柱和砖墙的压缩性不同,结构容易产生不均匀变形,使构件中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城市规划如何兼顾生态平衡

城市规划如何兼顾生态平衡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需求,还需要兼顾生态平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态平衡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意味着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稳定。
一个生态平衡的城市可以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气候,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吸引投资和人才,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规划之初,充分的调研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了解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特征、气候特点以及现有的生态资源状况,是制定合理规划方案的基础。
比如,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要避免过度的山体开挖和破坏,而是因地制宜地规划建筑和道路;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注重水生态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合理划分城市的功能区,避免工业、商业和居住区域的混乱交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例如,将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集中布置在城市的下风下水方向,并设置足够的防护距离和绿化隔离带,以减少对居民区的影响。
同时,要留出足够的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这些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城市的小气候。
交通规划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建设完善的公交网络和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吸引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此外,规划合理的道路布局,减少交通拥堵,也能降低车辆的怠速时间,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
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能耗。
绿色建筑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
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有何关系

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有何关系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城市带来的便利和繁华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日益紧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合理布局与配置,其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高效、宜居、舒适的城市环境。
而环境保护则是关注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决定了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如果规划不合理,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
例如,将工业区规划在城市的上风上水方向,可能会使污染物随风和水流扩散,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生态环境。
相反,如果在规划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工业区设置在远离居民区且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和处理的区域,就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
不合理的交通规划不仅会影响居民的出行效率,还会增加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如发展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优化道路布局等,可以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的绿化和水系规划对于环境保护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绿化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噪音、调节气温和湿度,改善城市的小气候。
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园、绿地和绿化带,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水系规划不仅能够解决城市的排水和供水问题,还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保护和恢复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增加水域面积,可以增强城市的蓄水和调水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在能源规划方面,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为抵御地震、洪水、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财产而采取预防措施的规划的通称。
下面由为你城市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害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建立等不同阶段,指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根本目标和原那么的纲领性方案。
(p29)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开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立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防灾规划除了规划本身要符合国家标准以外,在规划布局上应当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安排;城市规划也要尽量满足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规划一般仅针对各专业的防灾,各专项之间也应加强相互协作;城市防灾的各个专项总体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
应急决策原理城市减灾对策有技术性措施和社会性措施两大类,而城市灾害应急决策属社会性措施。
它强调城市要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网络及预警预案,在灾害事故到来时能有效地指挥管理,使政府及公众有充分的时间按预案要求有方案地避难、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及控制灾情,应急决策即按应急法令办事。
规划师、建筑师尤其要按防灾要求制定应急规划,如现代化城市应急救灾,必须具有便捷畅通的道路系统,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
这些。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很欠缺,不少新区规划也缺少此内容。
[5] 综合防护原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严重城市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后果都不可能是独立或单一现象。
因此,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评价,使之具有总体和综合的特性,并在此根底上制定城市防灾对策和措施,这就是城市综合防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对于城市灾害的分类,建设部早在1997年就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列为城市主要灾害源;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全球安全格局有了新变化,研究城市灾情,再不能仅从自然灾害、一般人祸上着眼,而必须包括恐怖事件在内的诸项新灾害源。
历史的看: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其主要灾类可归纳为“旱、涝、蝗、震、疫”,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灾科技专家又将它拓展为“气候、污染、交通、火灾、地震、生物”几大类。
显而易见,我们在认知北京灾情时,已将生物灾害、环境公害视为致灾源。
那么,如何重新认识城市规划设计潜伏的致灾隐患呢?建筑物的安全,应该说一直是规划设计界所关注的。
无论是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一直实践着按国家规范及设计标准完成项目设计,可以这么说,常规条件下项目设计是安全的。
然而,对于人们尚不知晓的灾害,过去的规范在客观上就存在欠缺。
进一步讲,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城市已愈发脆弱。
过去安全的系统可能会失稳,过去完善的设施可能会成为摆设或不安全的。
笔者以为,从城市防灾规划设计视角上看,城市建筑的安康设计是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
国内外与建筑有关的灾害事件无休无止,而建筑的卫生设计,在城市管理的层面长期被忽视,应该令人们猛醒,“吃一堑,长一智”,重要的是促使住宅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心中有数”。
虽然,不应该仅仅从一个香港淘大花园,就全盘否定住宅设计的质量与水平;但冷静思考会发现,建筑在许多方面被非典上了一课,我们并未在总体上真正建立起城市减灾与城市安全的意识。
为此未来安康住区设计要求建筑师要有新观念;所以说,要提高建筑规划设计者的安康意识,建筑防灾学与建筑卫生学是必补之课。
建筑卫生学是从医学和卫生学的观点出发,将有关医学、卫生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从而使最终完成的建筑环境能达到符合相应的医学、卫生学要求,以保障人们有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避免造成“病态建筑”或引起人们患“建筑病”。
公共建筑的卫生学问题,以防止细菌、病毒流行、交叉感染为重。
住宅是人一生2/3时间停留的场所,如何保证空气清新、日照充足、微小气候适宜。
内外环境安静、整洁,生活舒适方便,也有相应的建筑卫生学要求。
“以人为本”,建造“健康”“绿色”的人居建筑物成为当今国际科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健康建筑是建设发展的自然结果,它是在满足建筑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
室内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的好坏和人类对其适应的程度决定了人体健康状况的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摩天高楼的建造与空调设备的普遍使用,增加了某些疾病的传播机会,必须引起特别的关注。
根据调查,由于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或疾病,种类达几十种。
根据其对人体的危害,疾病的性质,致病的病源等,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肺炎、加湿器热病等)以及“病态建筑物综合症”。
空调系统对于室内空气品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排除或稀释空气中各种污染物;又可以产生、诱导和加重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室内空气品质。
从卫生学角度来讲,空调系统不仅要保证热舒适,更要保证人体健康,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热舒适是不足取的。
SARS之后,一位艺术家感慨地说:“病毒触及城市肌理,规划缺少人文关怀”。
笔者同意此说。
事实上,SARS所警示的住宅及环境健康问题,要求建筑师、工程师必须从住区及住宅设计两大层面上,去重新审视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在居住环境的规划上,首先要切实选好不存在污染源的场地,切不可贪图廉价的土地而把住区建设在垃圾场或废气排放点附近。
其次要保护好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诸如绿林、清水、青山等的保存利用。
还应保证有效的日照与通风,从SARS蔓延的教训看,阳光普照、空气流通是阻断传染源的最佳条件;但不少城市为了“有效”利用土地,竟然降低日照标准。
住区内有足够的绿地与健身设施也是保障健康的条件之一,需注意树种的选择和水体的流动;否则,花絮飞扬或污水滞留也能造成病菌的传播或繁殖。
追求过高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与安康人居环境是不相容的;因为这会形成人口密集、空间堵塞、环境恶化。
还应关注住区各种废物的处置,要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站、污水处理场等。
住宅设计中要将功能合理划分,公私、动静分区是保证居民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而洁污分区是生理健康的保证条件,但在设计实践中有时却被忽略。
住宅设计规范要求,不同功能空间应有直接采光与自然通风,并且还规定了无直接采光的厅的控制面积;但是有的住宅仍然出现“黑”房间和大面积“暗”厅,有的把佣人房设计为无窗的,这既不人道,还会成为污染源。
规范强调一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获得日照,不能因有空调而放弃日照,空调不能替代日照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虽然已经颁布,但在住宅设计中应考虑气流流向合理、密闭门窗时能补充新鲜空气的功能,即所谓的“穿堂风”。
但是,城市建筑的安康设计属于正在研究探索中的新事物,它既是现有技术规范层面上的设计工作,又是新的设计理念,这就需要纳入到城市防灾规划及安全设计方法论中。
城市灾害学原理就是亟待完善的,与建筑安康设计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它是城市学与安全科学技术交叉后的新学科,所以其学科建设应遵循如下原理:一、应急决策原理城市减灾对策有技术性措施和社会性措施两大类,而城市灾害应急决策属社会性措施。
它强调城市要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网络及预警预案,在灾害事故到来时能有效地指挥管理,使政府及公众有充分的时间按预案要求有计划地避难、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及控制灾情,应急决策即按应急法令办事。
规划师、建筑师尤其要按防灾要求制定应急规划,如现代化城市应急救灾,必须具有便捷畅通的道路系统,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等。
这些。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还很欠缺,不少新区规划也缺少此内容。
二、综合防护原理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严重城市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后果都不可能是独立或单一现象。
因此,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评价,使之具有总体和综合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城市防灾对策和措施,这就是城市综合防灾。
它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
城市防护与减灾的综合性原理,本质上是要求建立统一的城市综合防灾体制。
对此,不论是对战争的防御,还是对灾害的防抗,都要走上整体化和综合化的道路。
鉴于两种灾害有着多方面的共同性,又同样关系到城市总体抗灾抗毁能力的提高,应进一步将城市的防护与防灾功能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领导下的城市综合防灾体制。
这将使城市在任何情况都处于强有力的防灾体制保护之下,在安全的环境中得到保存和发展。
城市防护与防灾功能的统一,完全可能出现“1+1>2”的结果。
三、可控性原理有效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属于大系统范畴,必须实行分层控制,并加强系统反馈机制。
其系统控制功能有:把握城市危险源的事故信息;把握灾害事故危险分析技术,加强城市的本质安全化建设等。
具体讲,实现城市防灾减灾的可控制性要重视如下几点:(1)事故与灾害的计量,重在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缺陷提出安全改进措施;(2)安全风险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发现城市系统中潜在的事故危险;(3)城市防灾减灾强调可控制性,它指危险本身的一种固有特性,它反映了控制投入与系统总价值的比例关系;(4)•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城市安全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措施,安全控制要求从本质上去认知事故,从而使安全控制更具有工程意义,城市设计的安全性、城市建设的安全性都成为城市安全的基础保障条件。
现代城市的防灾规划,主要包括消防、防洪(防潮汛)、抗震、防空及恐怖袭击等。
由于城市综合减灾的思路涉及防御灾害的工程措施,还包括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及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保险补偿等方面,所以必须要有在城市规划基础之上的综合防灾规划。
不仅要有各灾种独立的防抗系统,还要具备协调指挥各灾种系统的能力,强化综合利用,这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必需。
具体而言,确定城市消防、防洪、防震、防地质灾害、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城市生命线系统等各项防灾及备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并进行科学布局。
应急预案。
人类防范事故的策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以城市为例,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到预防型的本质安全,从单因素的就事论事到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从事故致因理论到城市灾害学,都体现了当代城市在应对突发事件、危机局面上的能力。
城市减灾应急预案,即指面对城市突发事件如自然巨灾、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
它一般应建立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之上。
它的几大重要子系统为:(1)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2)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3)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4)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5)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建立城市防灾应急预案计划的基本思想有两点:其一,必须建立城市的最大风险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把握城市所有灾害状态及其隐患程度,从而模拟出城市在最大危险图景下人员伤亡及其损失度;其二,城市应急预案必须是多方案,必须有对应不同灾种的特性预案,必须是操作性强,并能够分层、分级别管理实施的,否则将无从动作。
要营造建筑的安全小气候,不仅在于建筑本身的安康设计,更在于对周边环境到位的城市安全设计。
从城市备灾角度看,现在的中国城市应考虑设防灾公园,这绝不是要再建什么新设施,而是要在做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时充分考虑其防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