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钓鱼的启示》电子备课

合集下载

《钓鱼的启示》教案

《钓鱼的启示》教案

《钓鱼的启示》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和启示。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感受作者的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

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钓鱼的了解和经历。

1.4.2 阅读文章开头,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

1.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第二章:文章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2.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的钓鱼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

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2.4 教学步骤2.4.1 介绍作者的钓鱼经历。

2.4.2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2.4.3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

2.4.4 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第三章:情感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使用情感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

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3.4.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3.4.2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3.4.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四章:启示分享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启示,应用于生活。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启示。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启示。

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启示的应用。

4.4 教学步骤4.4.1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启示。

4.4.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启示。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主题和启示。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5.3 教学方法使用反思教学法,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

人教版小学语文13《钓鱼的启示》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13《钓鱼的启示》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13《钓鱼的启示》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目标: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导入,引出“启示”。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13课,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齐读出示: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身的启示。

3、给作者留下永久的回忆的是件什么事?出示: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你能用这四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说说吗?4、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终身启示呢?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10自然段,找找。

2)、交流出示,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读了这一启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小组讨论。

质疑:不解之处矛盾之处空白之处联系上下文等。

学生质疑预设: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钓鱼这件事中,“是”指什么?“非”指什么?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指什么?二、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文中“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板书:放是留非2、这一留一放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作者来说为什么这么难取舍呢?(板书:难)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找出“我”舍不得放鱼的理由。

先自己研究然后小组讨论。

2023最新-《钓鱼的启示》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钓鱼的启示》教案优秀5篇

《钓鱼的启示》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钓鱼的启示》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课文《钓鱼的启示》教案篇一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设计理念:“黑板”使用权的易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亲身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

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练读中把课文逐步读正确、流利。

具体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设计理念: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他们将更乐于参与读书。

同桌、小组竞赛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师:下面,我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理念:创造始于问题。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五上13钓鱼的启示备课案

五上13钓鱼的启示备课案

小学备课案年级 五 学科语文第四单元 2.由于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所以在鲈鱼生育期间禁止打捞, 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开放捕捞的那一天 ,叫鲈鱼捕捞开放日。

备课人:执教人:授课时间:日总顺序号:课题13钓鱼的启示教学 目标1、 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 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1、学会并正确书写14个生字词语。

重点难点教具 学具预 习 要 求2、了解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

课件。

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 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1掌握生字字词、多音字组词(整理到课本上)挣、尽、转2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解释词语。

(整理到课本上)小心翼 翼皎洁告诫筋疲力尽3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4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 要“我”这么做。

【知识连接】1.厘米)黑斑。

淡水,产卵。

【鲈鱼】鱼名。

鳍科。

体长(可长达6 0多 ,侧扁,口大,下颌突出。

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 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

栖息于近海,也进入 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

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 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13钓鱼的启示 放鱼 钓鱼不放鱼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课前复备(手与)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在钓鱼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受到启发的。

齐读课题。

课题质疑。

一、自主学习学生说一说自己钓鱼的收获。

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受至到; 了什么启示?小学备课案年级五学科语文第四单兀备课人:执教人:授课时间:年月曰总顺序号:。

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案(4篇)

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案(4篇)

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案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案(4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钓鱼的启示》的教案1那年,我刚满十一岁。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

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人教版小学语文13《钓鱼的启示》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13《钓鱼的启示》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13《钓鱼的启示》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目标: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导入,引出“启示”。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13课,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齐读出示: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身的启示。

3、给作者留下永久的回忆的是件什么事?出示: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你能用这四个表示作者心境的词语说说吗?4、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终身启示呢?(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10自然段,找找。

(2)、交流出示,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读了这一启示你有甚么问题想问吗?小组讨论。

质疑:不解之处矛盾之处空白之处联系上下文等。

学生质疑预设: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钓鱼这件事中,“是”指什么?“非”指什么?“道德理论勇气和力量”指甚么?二、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文中“钓鱼”这件事来讲,甚么是“是”,甚么是“非”?(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板书:放是留非2、这一留一放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作者来说为什么这么难取舍呢?(板书:难)(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1-9自然段,找出“我”舍不得放鱼的理由。

13.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

13.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天知地知,就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2、读课题,谁能告诉大家“启示”是什么意思?(启示就是启发。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过渡语:那么,钓鱼能得到什么启发呢?读了课文你自然会明白的。

)二.完成前置小研究: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圈出来,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句子划出来,读通顺。

2、读完后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分别是哪几小节?3.有感情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三.交流展示交流展示一字词汇报交流展示二生字词自学得不错,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能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课文写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父亲让我把鱼放了,我很难受,最后写了我得到的启示。

)那么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吗?哪几小节分别写了这些内容呢,你们都划出来了吗?(课文先写了我和父亲去钓鱼,再写了父亲让我放鱼,最后写我得到的启示。

一至三节写钓鱼,四至九节写放鱼,十至十一节写启示)请你们拿起笔在书本上作上记号,划上两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3课《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3课《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备课时间:课题钓鱼的启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讲解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和父亲当时的心里变化。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言:观看图片,谈话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3、介绍作者: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被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因为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也要做得对做得好。

后林润生将其改编。

选入课本时改为《钓鱼的启示》。

4、检查预习:鲈鱼鱼饵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三十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时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

我钓到一条大鲈鱼。

由于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在父亲不容争辩的要求下,“我”只好把大鲈鱼放回了湖里。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三、品读“钓鱼”,体会情感。

1、请用心读课文1--3自然段的钓鱼部分,一边读一环节时间6分钟15分钟边想,看你能读懂什么?2、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找一找作者是如何钓鱼的词,找出我和父亲钓到鱼时高兴的语句。

“我”钓到鱼是什么心情,父亲是什么心情?请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备课格式(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增加栏目)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
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
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
好——天知地知》。

天知地
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一篇课文。

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理解:启示的
意思,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启示)我们要学会从课题中捕捉课文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
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
(在钓鱼和启示中间还写
了什么?):放鱼
3、浏览全文,根据板
书,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
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
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