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最新总结(精选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最新总结(精选篇)随着高中地理学习的深入,同学们需要对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份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最新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 天体的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2. 天体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
3.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银河系位于宇宙。
4. 宇宙探索: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如“东方红一号”、“嫦娥五号”等。
二、第二章地球的物理环境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2. 地球内部圈层: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3. 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了解各圈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 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了解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
三、第三章地球的外部动力1. 地球外部动力的来源: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热能。
2. 地球外部动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 地貌的形成: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如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4. 地震、火山:了解地震、火山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危害。
四、第四章地球的环境问题1. 全球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水资源问题:了解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3. 土地资源问题:了解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4. 环境污染问题: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五、第五章人类与地理环境1. 人类的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服务业生产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人类的居住环境:了解城市、乡村的居住环境特点及规划。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与地图相关的必背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形,两极略扁,赤道稍凸,因此也称为地球的“地球形”。
2. 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3.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地球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0,000立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东向西看,太阳、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东向西,一天自转一周,所以有了昼夜的变化。
2.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周。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倾斜约23.5度,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等物质,并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四、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其他地理要素。
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2.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3. 其他地理要素: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
五、地图的表示方法地图是以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一种表示方法。
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分为线性比例尺和面积比例尺两种表示方法。
2. 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解释和说明地图符号所代表意义的部分,通过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超详细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高中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特点:①物质性: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②运动性:宇宙中的一切在不断运动二、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类型:①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人造天体:由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宇宙空间的飞行体;运行规律与自然天体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宇宙飞行器和空间垃圾等。
3、常见天体天体类型组成物质及成员特点恒星炽热气体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能自己发出光和热;②往往和周围其他天体组成一个系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较小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都会有恒星,呈云雾状;②体积和质量都很大;③因形状的不同,称为狮子状、玫瑰状星云等行星如:八大行星①自己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②沿着固定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质量比恒星小卫星如:月球①绕行星运行,本身不发光;②卫星大小不一,但是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流星体尘埃和固体块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冰物质①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外表,不能自己发光;②绕太阳运行4、天体的判断标准:(1)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2)非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3)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3、主要天体系统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②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大地的形成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的发现与提出1. 科学家对大陆的形状、地质构造以及化石成因的研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如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即南美洲西海岸与非洲东海岸相似。
2. 1912 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次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通过大陆漂移形成的。
(二)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1. 大陆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陆板块上的陆地漂移和地壳的变形。
2. 大陆漂移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包括地幔对岩石圈的对流、板块边沿的俯冲和剪应力,外因主要包括大气力和海洋力等。
二、板块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1. 20 世纪 60 年代,各国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地震活动、地壳断裂和构造变形现象,并认识到这一系列现象与大陆漂移有关。
2. 1967 年,“板块构造学说”正式提出,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小块组成,这些小块称为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使地幔能量得以释放,从而驱动了地球地壳的演化。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在地球地壳上运动,不仅引起了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2. 地球地殊呈现出了大地构造、地震地震、地形地貌和岩浆活动等特点。
三、大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演化(一)地球的形成1. 宇宙起源自大爆炸之后,地球凝聚成为一颗星球。
2. 地球的内部物质由来自太阳的高能量粒子、行星形成时形成的物质组成。
1. 地球地壳是围绕地球质地心的一层坚硬岩石层,它上的地球岩浆能量通过热对流传导到地球地壳上。
2. 地球地壳的演化是通过岩浆活动、地外力的作用和构造的作用来完成的。
四、地球地貌和地形的形成(一)地球地形的主要类型1. 大陆地形主要包括高原、山地、盆地和台地等。
2. 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洋中脊、海沟和地下岩石丘等。
(二)地球地貌的形成1. 地球地貌的形成是通过构造活动、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来完成的。
结语:地球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只有深入研究地球地貌的形成机制和规律,才能更好的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1.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 H——>1 He + 能量2.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直接能源:太阳辐射能;间接能源:矿物能、水能、风能、生物能4、太阳辐射的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结构亮度厚度温度观测条件(最外层) 日冕逐渐增强逐渐变薄越来越低日全食时或使用特殊仪器(中间层) 色球(最里层) 光球眼睛直接可见黑子: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作黑子。
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其变化的周期为11 年。
它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活动周期也是11年,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注: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
这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电磁波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影响飞机和船等航行)(3)高能带电粒子流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常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4)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2、经线和纬线几个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南(北)极圈:66°34′S(N) 南(北)回归线:23°26′S(N)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度纬线);0°和180°东西经的分界线;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3、经度和纬度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加等于180,东西经相反。
4、经纬网及其应用(1)地球上任意一个点都有唯一的经纬度坐标与之对应。
如,B(40°N,40°E)B点关于赤道的对称点坐标(40°S , 40°E)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不变。
B点关于地轴的对称点坐标(40°N , 140°W)规律:纬度不变;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B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40°S , 140°W)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2)判定方向:南北方向:同为南纬,度数大的在南同是北纬,度数大的在北既有南纬又有北纬,南纬在南北纬在北东西方向:都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都是西经,度数大的在西既有东经又有西经,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3)计算距离经线上差一度:111千米纬线上差一度:111千米*cos纬度度数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2)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假想的轴线,经过地球球心,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自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的自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旋转(2)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物)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为24h (以太阳为参照物)(3)速度1)地球自转角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自转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之外,其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360°/24小时)2)地球自转线速度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长度)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任意纬线的线速度=1670*cos纬度(千米/小时))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公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和地球自转具有同向性)(2)(真正)周期: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为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3)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①一年之中,平均而言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约为1°/天≈360°÷365天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2×3.14×1.5亿千米÷(365×24×60×60)秒②地球公转的实际速度并不均匀,有快有慢开普勒定律,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半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近日点(1月初)—A距离太阳最近,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B距离太阳最远,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慢线速度:近日点到远日点—由快变慢;远日点到近日点则相反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变化一致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特点: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一轴:地轴两面: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和黄道的平面的交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90°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但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在变化。
(简称太阳直射点)(1)轨迹(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直射的纬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性周期运动,大约1个月移动8°,与阳历的日期对应。
直射的经度: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2)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4)地方时区间的计算一、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要早。
(早:即体现在时刻数值的“大”)1、地方时之概念: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即:因经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做地方时。
(经度相同,地方时必定相同)2、地方时之表现: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经度差1°时间差4分钟;经度差1′时间差4秒3、地方时之计算:所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已知某地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的经度差)须注意的原则:(1)都是东经或者都是西经时,东边的时间早,求东边的用加号“+”号,求西边的用“-”号;既有东经又有西经时,求东经的用“+”号,求西经的用“-”号。
(2)两地的经度差确定原则:“同-,异+”(3)所求地方时处理原则:A】若所求地方时﹥24: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明天;B】若所求地方时﹤00: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昨天。
当堂训练1:1、当经线0°(即经过伦敦的本初子午线)为06:00时,请问10°E的地方时是多少?30°W的地方时又是多少?答案:10°E地方时是06:40. 30°W的地方时是04:00.2、精彩绝伦的2012伦敦奥运开幕式于当地时间12年7月27日20:12正式开始,请问我国的CCTV (经度为120°E)什么时候会准时直播?答案:2012年7月28日凌晨04:12.3、当五华县(经度为120°E)为10月8日凌晨01:40,请问新疆吐鲁番(经度为90°E)的地方时是多少?答案:10月7日23:56.二、时区如果如果大家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的,那么同一时刻,地方时会有n多种,异常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