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材料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南昌大学开题报告ppt模板

南昌大学开题报告ppt模板篇一:南昌大学-开题报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昌大信管教学网的分析与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系信管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年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在经济越来越发展的中国,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地向前发展。
时至今日,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方兴未艾。
互联网已成为信息化的重要平台、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和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经与信息化分不开,而且相互促进。
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实现教育、购物、交易乃至最新的电子政务。
尤其在教育方面,因特网带给我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论坛交流、视频课程等等来进行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量。
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远程教育的先例,学生不需要在教室里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因特网这个媒介,师生之间就可以进行教学活动。
南昌大学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一所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桃李满天下。
南昌大学以“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为自己的定位,学科设置齐全,设有国际交流学院开展留学生教育,并在海外开办了两所孔子学院,这些都足以体现南昌大学在教学上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国际性。
所以,我选定了这个课题,即以我所在的信管系为基础,构建一个昌大信管教学网,以推进远程教育的应用,走在时代前沿,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以期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得到改进,生活更加便利。
本网站系统采用生命周期法来进行开发,使用技术,以Visual Studio XX 加 SQL Server XX 作为主要开发工具,C#作为开发语言。
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建立动态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是作为.NET框架体系的一部分推出的。
具有方便性、灵活性、性能优、生产效率高、安全性高、完整性强及面向对象等特性,是目前主流的网络编程工具之一。
网站可以实现师生在网络中的教学活动,老师可以在电脑前给学生讲解知识点,可以通过站内电子邮件布置和批改作业,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留言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通过资料下载进行课后自学。
南昌大学开题报告模板

南昌大学开题报告模板篇一:南昌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系机械工程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材成041班学号: 5901204061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本课题来源于江铃汽车集团公司骨干企业,江铃汽车集团公司车厢内饰件厂的全资子公司,江西江铃有色金属压铸厂。
该公司成立于XX年5月。
工厂总投入资金为四千万元人民币,自建立起就本着高起点,现代化的原则,工厂以生产铝合金压铸件及其加工为主,已为江铃汽车、奇瑞汽车及中华汽车配套生产变速器及发动机零部件,产品已出口欧洲,工厂还可生产路灯灯罩、电梯踏板、电机壳体等其它铝合金压铸件。
产品图如下所示:压力铸造是近代金属加工工艺中发展较快的一种少无切削的特种铸造方法。
它是将熔融金属在高压高速下充填铸型,并在高压下结晶凝固形成铸件的过程。
高压高速是压力铸造的主要特征。
常用的压力为数十兆帕,填充速度(内浇口速度)约为16~80米/秒,金属液填充模具型腔的时间极短,约为~秒。
压力铸造特点如下:一、优点:(1)可以制造形状复杂、轮廓清晰、薄壁深腔的金属零件。
(2)压铸件的尺寸精度较高,可达IT11~IT13级,有时可达IT9级,表面粗糙度达~,有时达,互换性好。
(3)材料利用率高。
(4)可以将其他材料的嵌件直接嵌铸在压铸件上。
(5)压铸件组织致密,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6)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
二、缺点:(1)由于高速充填,快速冷却,形腔中气体来不及排出,致使压铸件常有气孔及氧化夹杂物存在,从而降低了压铸件质量。
(2)压铸机和压铸模质量昂贵,不适合小批量生产。
(3)压铸件尺寸受到限制。
(4)压铸合金种类受到限制。
在此之上还发展出多种特殊压铸工艺,以解决压铸件的气孔和疏松问题。
迄今为止主要有真空压铸、充氧压铸、精速密压铸、半固态压铸等。
由于用这种方法生产产品具有生产效率高,工序简单,铸件公差等级较高,表面粗糙度好,机械强度大,可以省去大量的机械加工工序和设备,节约原材料等优点,且其缺点可以通过特殊压铸得到有效的克服,所以现已成为我国铸造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工程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Only they who fulfill their duties in everyday matters will fulfill them on great occasion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材料工程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离心成型技术制备氧化铝-氧化锆陶瓷材料的研究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________,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陶瓷材料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
它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
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
陶瓷分为传统陶瓷和先进陶瓷。
传统陶瓷主要的原料是石英、长石和黏土等自然界中存在的矿物。
先进陶瓷的原料一般采用人工合成或提炼处理过的化工原料。
氧化铝陶瓷又称刚玉瓷,是用途最广泛,原料最丰富,价格最低廉的一种高温结构陶瓷。
工业上所指的氧化铝陶瓷一般是指以-Al2O3为主晶相得陶瓷。
根据Al2O3含量和添加剂的不同,有不同系列的氧化铝陶瓷,例如根据Al2O3含量的不同有75瓷,85瓷,95瓷和99瓷等不同牌号;根据其主晶相得不同又可分为莫来石瓷、刚玉-莫来石瓷和刚玉瓷;根据添加剂的不同又分锆刚玉、钛钢玉等,各自对应不同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温度。
氧化锆的熔点高达 2700℃,耐热性、耐蚀性优良,热导率在常见的陶瓷材料中最低,热膨胀系数又最大,与金属材料较为接近。
完全稳定化氧化锆( FSZ)易产生较高酌热应力,但部分稳定氧化锆( PSZ)具有强度高,脆性低,较高的断裂韧性,被认为是发动机上最有前途的陶瓷材料。
美国康明斯公司已有该种产品面世,日本也有许多用氧化锆陶瓷制造的发动机部件。
目前使用得最多的含氧化锆陶瓷系列是: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部分稳定氧化锆(PSZ),四方氧化锆多晶体(TZA)。
这三种陶瓷都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
优良的性能起源于四方氧化锆经受应力诱导相变转变为单斜相相变,该相变同时伴有体积膨胀,这种现象称为相变增韧。
南昌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选题的依据: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步入了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各种信息和数据越来越膨胀,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目前,学校规模不断的扩大,研究生不断的扩招,有关研究生的各种信息也成倍的增长。
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旧式的文字管理方式早已经满足不了海量的信息管理要求,就需要有研究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
选题意义:该系统是根据研究生学籍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开发的,内容详细且全面,功能完善且操作简便,具有很强的查询、搜索、统计及打印功能,适用于研究生院计算机系对研究生实施研究生学籍信息电脑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先进的,实用的研究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广大的研究生的管理工作者从繁重,重复的手工记帐式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被管理的信息的正确率,效率也随之提高。
本人设计开发研究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可提供一种较为全新的方式,并达到了信息数据共享和一致。
随着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然通过对这个系统的设计,我可以对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可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可以熟悉掌握目前流行的多种RAD开发工具和提高运用系统设计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国外:早在1989年,英国的Oxford Brooks大学就已经有了一些信息管理系统能力,在那时,联合政府的政策就已经改变了机构地位,这个机构又依次引发了由六个左右构成的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单元的成立。
信息管理系统现在有11个机构,这些机构参与合作体系的开发。
这些扩充反映了对大学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增加的部分是对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策略计划方法的结果。
材料专业——开题报告

山东科技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医用Mg-Li-Ca合金组织与腐蚀性能研究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金属材料07-2班
学生姓名张旭
学号200701130233
指导教师曾荣昌
填表时间:2011年04月10 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范文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是论文写作或研究能否按计划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保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以及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第一步、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内容要求: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
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要求: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
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关于格式的论文范文现代汉语“X什么X”格式的语义分析摘要:“X什么X”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如我们常说和常听到的“看什么看”“笑什么笑”“挤什么挤”等等。
能够进入该格式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等。
南昌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参考模板 4000字

三一文库()〔南昌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参考模板4000字〕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于RSA算法的加解密程序的设计和实现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应用班级: 072班学号: 8000107205姓名:指导教师:林振荣填表日期: 2011 年 2 月 28 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RSA公钥加密算法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
它易于理解操作,也十分流行。
算法的名字以发明者的姓氏首字母命名:Ro Rivs,Adi Samir和Loard Adlma。
虽然自19xx年提出以来,RSA的安全性一直未能得到理论上的证明,但它经历了各种攻击,至今未被完全攻破。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应用和标准化工作,RSA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公钥加密技术。
VISA、MasrCard、IBM、Microso等公司协力指定的安全电子交易标准(Scur lcroic rasacios.S)就采用了标准RSA算法,这使得RSA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网上交易加密连接、网上银行身份验证、各种信用卡使用的数字证书、智能移动电话和存储卡的验证功能芯片等,大多数使用RSA技术。
当今公钥加密更广泛应用于互联网身份认证,本课题将公钥加密算法RSA应用于小型文件加密。
将任意文件加密成文本的解决方案,使其使用更加灵活。
整个工程的分层设计,给引用移植和后续开发带来便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密码学以研究秘密通信为目的,研究对传输信息采取何种的变换,以防止第三者对信息的截取。
在密码学中,需要变换的原消息称为明文消息。
明文经过变换成为另一种隐蔽的形式,称为密文消息。
完成变换的过程称作加密,其逆过程(即由密文恢复出明文的过程)称作解密。
对明文进行加密时所采取的一组规则称作加密算法。
加密和解密操作通常在密钥的控制下进行,并有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之分。
因为数据以密文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文件中,或在数据通信网络传输,因此数据被未授权者非法窃取,或因系统故障和操作人员误操作而造成数据泄漏,未授权者也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数据保密的目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分析报告模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作者:————————————————————————————————日期: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铝硅合金电导率研究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成控0802班学生姓名:王峥指导教师:李润霞开题时间:2012 年 3 月19 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上世纪50-70年代,铜作为稀缺战略资源,在我国工业与民用电气应用方方面的国策就是“以铝代铜”,铜质线缆不可能在民用建筑中使用,到80年代中期,蠢驴制线缆在使用中的问题暴漏出来,尤其是铝导线接头氧化引发多起火灾,加之当时铜、铝价格差别不大,铜导体在电气、机械、耐久性等方面的诸多优越性,在应用上就逐渐变成了以铜为主,到了90年代以后,多项国家标准、规范也要求在民用建筑中使用铜线缆,铝导体基本就没有采用了。
但在今天,随着铜价格的持续走高,铝合金导体在成本上的优势又体现出来,同时,铝制导体的密度低,柔韧性好,耐腐蚀等特性又优于铜质导体,又逐渐回到人们视线中,同时,由于现代铝制线缆导体是合金成分,回收同时要提纯,成本和技术要求都很高,在回收市场的行情非常不好,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盗窃事故的发生。
由于以上所述的各项优点,铝合金导体的研究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二、铝硅合金导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高导电铝硅合金兼具良好的铸造性、高导电性、较高强度、耐腐蚀和耐摩擦等综合性能,是一种优异的结构功能材料,并在一些场合如高压电器开关、输电缆线等逐步取代铜等传统电气材料。
铝硅合金相对于铜、钛等材料价格低廉,相对于钢铁具有轻质特征,在大规模电工基础建设工程方面的应用将会有广阔的前景,然而目前高导电铝硅合金还缺少很有效的可以用于工业生产的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并研究各种因素对合金电导率的影响以期获得制造拥有更好的电气性能的铝硅合金元件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太阳电池表面光谱响应增强研究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物理班级:材料物理102班学号:5703110048姓名:涂志明指导教师:孙喜莲填表日期:2014 年 2 月25 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从太阳电池的应用角度来说,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特性与光源的辐射光谱特性相匹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光能和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最佳状态当然是全太阳光谱响应都是100%,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就要让太阳光能量集中的光谱波段(STC标准是400-1100nm)得到尽量大的光谱响应百分比。
研究证明,利用各种金属纳米微粒在薄膜太阳电池表面产生的等离子光散射与俘获效应,可以有效地增加太阳电池对入射光子能量的吸收,由此达到提升太阳电池效率的目的。
对太阳电池表面光谱响应增强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太阳电池光吸收效率。
这对太阳能能源应用,普及,科研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晶硅太阳电池研究中为了提高太阳电池对太阳光各波段的吸收,太阳能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提高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
其中提高短波响应的方法主要有扩散浅结、在电池片光照面制减反射膜。
扩散浅结可以减少“死层”的影响,增加光生载流子的收集率,提高短波响应。
提高长波响应的方法主要制作背场电池,高低结减少了表面复合损失,在铝深扩散尾部的吸杂作用有助于增加体少子寿命,高温处理形成的金属间相有利于光的囚禁,从而增强了光谱近红外区的响应比。
国外对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非常重视,国内主要在光谱响应测试方法的改进上进行了一些研究!,而在提高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1】。
而对于有机太阳电池,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合成窄带隙的有机共轭分子来提高太阳光的吸收效率【2】同无机半导体的宽光谱吸收不同, 有机共轭半导体材料的光谱吸收通常为谱带式吸收, 因而具有吸收波峰及波谷位置.因此, 传统的单一共混异质结结构的太阳电池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会在材料吸收的波谷处较低, 不能充分利用这个波段的光子能量. 例如,Yu 【3】报道了(4,8-二烷氧基苯并二噻吩)-(4-氟代噻并[3,4-b]噻吩)共聚合物(PTB4), 其薄膜光谱吸收带在600-750 nm, 而在400-550 nm处的吸光较弱, 利用其与PC61BM 制得的光伏器件在400-550 nm 处的外量子效率仅为4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器件的整体效率. 利用在可见光区有更强吸收能力的C70富勒烯衍生物PC71BM 替代吸收较弱的PC61BM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光谱响应能力的不足, 提高器件整体的光电转换效率【4】【5】。
之后又有研究证明利用光谱具有互补性的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来制备叠层电池是解决单结有机太阳电池光谱响应局限的一种有效手段【6】【7】。
Janssen【8】利用苯并噻二唑-咔唑交替共聚物(PCPDTBT)与吡咯并吡咯二酮聚合物(PDPP5T)制备了效率达7.5%的双结电池. Yang【9】则利用苯并二噻吩-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物(PBDTT-DPP)与聚(3-己基噻吩)(P3HT)制备了效率为8.6%的高效叠层电池。
另一种增强光谱响应的方法则是利用三组份材料共混制备光学活性层弥补单一材料光谱吸收不足, 扩展器件对光谱的响应能力(图1(c))【10】。
例如You等【11】利用苯并二噻吩-苯并噻二唑交替共聚物共混实现了7%的光电转换效率, 其器件的短路电流(JSC)相对于单节电池提高了40%. Thompson【12】等利用不同给体材料的组合, 可以有效地调节器件的开路光电压及光电转换效率. Brabe【13】和Chen【14】等则详细地研究了PCPDTBT及P3HT组合形成三组分共混异质结的器件性能。
结果表明, 由于PCPDTBT及P3HT在光谱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调节PCPDTBT及P3HT 之间的浓度比例, 可以有效调节器件对太阳光谱的响应能力,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图(1)有机太阳电池的器件结构示意图最近,有人报导了一种新型的采用小颗粒(直径小于100 nm)金属纳米粒子增强光吸收的方法,它来源于光照引起金属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该方法已经在有机太阳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池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并相应的增加了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
然而,在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中,虽然发现了纳米粒子具有很强的LSPR增强光吸收以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但并未发现量子效率的相应增加。
有人在晶体硅和非品硅太阳电池表面制备了大颗粒金属纳米粒子,并通过纳米粒子LSPR增强光散射使太阳电池光吸收和光谱响应得到增加。
研究发现,当纳米粒子和纳米结构直接与太阳电池n层接触时,纳米粒子和纳米结构还存在着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吸收损耗,该损耗可以通过覆盖一层比硅薄膜折射率低的介质层在纳米粒子上使共振光吸收损耗蓝移而得到有效抑制。
这为我们提高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流和减少光吸收损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纳米微粒在半导体表面的光散射效应,最初是由H.R.Stuart等人【15】于1996年发现的。
他们利用紧密排列的纳米微粒阵列作为共振散射元,将入射光耦合到SOI光探测器上!使光电流增加了近20倍。
其后,人们又陆续在单晶硅、非晶硅、量子阱以及GaAs太阳电池中观测到了这种表面等离子增强的光散射现象。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小组在Si基薄膜表面等离子增强太阳电池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2007年他们采用Ag纳米微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效应,有效增强了薄膜Si太阳电池的光吸收特性。
实验发现,表面等离子几乎可以在整个太阳光谱范围内增加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
在接近于Si禁带宽度的波长,对薄膜Si和晶片Si两种太阳电池都观测到了有效的光吸收增强现象。
【16】如果将具有一定尺寸的纳米粒子沉积在多量子阱结构表面,并通过纳米微粒诱导产生的光散射效应可以有效改善量子阱结构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
D.Derkacs等人【17】分别利用电子束蒸发工艺和溅射沉积方法,在晶格匹配的InP/InGaAsP多量子阱(MQW)太阳电池结构表面形成了金属纳米膜层和介电纳米膜层,由于这些纳米微粒对入射光的强散射作用,对多量子阱有源区的光吸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它可以改善入射光子向器件有源区的传输,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垂直入射光耦合到多量子阱层的横向光学封闭通路中,因此导致了光子吸收(光电流密度和转换效率的提高。
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K.Mapel等人【18,19】研究了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对C/CuPC双异质结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指出,60波长550nm的光吸收系数为104cm-1外量子效率可达12%,光电流增加了200%。
2008年T.H.Reilly等人【20】利用随机的Ag纳米孔薄膜所导致的表面等离子增强光电转换效应,有效改善了P3HT:PCBM太阳电池的光伏特性。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1、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2、热蒸发制备薄膜原理及薄膜生长理论。
3、太阳电池表面金属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
4、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光谱与形貌分析方法。
5、金属岛状薄膜对太阳电池光吸收效率的影响。
6、金属岛状薄膜对器件光电导、IV特性的影响。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工作进度:二月初---选定论文的题目,收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
三月份---拟定论文提纲,提交开题报告,交老师审阅,并继续在各类期刊杂志上查阅最新资料。
同时,完成一篇英文文献的翻译。
四月份---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研究。
五月初至五月中旬---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五月中旬至五月底---修改论文,定稿。
预期目标:通过对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实验研究,分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机制,进一步理解表面等离子体光学结构在纳米尺度上对太阳能电池表面光谱响应的调控。
六、参考文献(1) Ajay Upadhyaya,Manav sheoran,Ajeet Rohatgi. Study of derect PECVD SiN x induced sueface emitter and bulk defect passivation in P-type silicon solar cells[A].photova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Thirty-first IEEE[C],2005,1273--1276(2)Ye, H. Y.; Li, W.; Li, W. S. Chin. J. Org. Chem. 2012, 32 (2),266. [叶怀英, 李文, 李维实. 有机化学, 2012, 32 (2), 266.]doi: 10.6023/cjoc1104062,(3) Liang, Y.; Feng, D.; Wu, Y.; Tsai, S. T.; Li, G.; Ray, C.; Yu, L.J. Am. Chem. Soc. 2009, 131 (22), 7792. doi: 10.1021/ja901545q,(4) Chen, H. Y.; Hou, J.; Zhang, S.; Liang, Y.; Yang, G.; Yang, Y.;Yu, L.; Wu, Y.; Li, G. Nat. Photonics 2009, 3 (11), 649.doi: 10.1038/nphoton.2009.192,(5) Liang, Y.; Xu, Z.; Xia, J.; Tsai, S. T.; Wu, Y.; Li, G.; Ray, C.; Yu,L. Adv. Mater. 2010, 22 (20), E135,(6) Ameri, T.; Dennler, G.; Lungenschmied, C.; Brabec, C. J.Energy Environ. Sci. 2009, 2 (4), 347. doi: 10.1039/b817952b,(7)Sista, S.; Hong, Z.; Chen, L. M.; Yang, Y. Energy Environ. Sci.2011, 4 (5), 1606. doi: 10.1039/c0ee00754d,(8)Gevaerts, V. S.; Furlan, A.; Wienk, M. M.; Turbiez, M.; Janssen,R. A. J. Adv. Mater. 2012, 24 (16), 2130. doi: 10.1002/adma.201104939(9)Dou, L.; You, J.; Yang, J.; Chen, C. C.; He, Y.; Murase, S.;Moriarty, T.; Emery, K.; Li, G.; Yang, Y. Nat. Photonics 2012, 6(3), 180. doi: 10.1038/nphoton.2011.356(10)Chen, Y. C.; Hsu, C. Y.; Lin, R. Y. Y.; Ho, K. C.; Lin, J. T.ChemSusChem 2013, 6 (1), 20. doi: 10.1002/cssc.201200609(11)Yang, L.; Zhou, H.; Price, S. C.; You, W. J. Am. Chem. Soc.2012, 134 (12), 5432. doi: 10.1021/ja211597w(12)Khlyabich, P. P.; Burkhart, B.; Thompson, B. C. J. Am. Chem.Soc. 2012, 134 (22), 9074. doi: 10.1021/ja302935n(13)Ameri, T.; Min, J.; Li, N.; Machui, F.; Baran, D.; Forster, M.;Schottler, K. J.; Dolfen, D.; Scherf, U.; Brabec, C. J. Adv. Eng.Mater. 2012, 2 (10), 1198. doi: 10.1002/aenm.v2.10(14)Chang, S. Y.; Liao, H. C.; Shao, Y. T.; Sung, Y. M.; Hsu, S. H.;Ho, C. C.; Su, W. F.; Chen, Y.F. J. Mater. Chem. A 2013, 1 (7),2447. doi: 10.1039/c2ta00990k(15) STUART.H.R, HALL D G,Absorption enhancement in silicon-on insulator waveguides using metal island films [J]. Applphys Lett ,1996,69 (16):2327-1-2327-3(16) PILAI S,CA TCHPOLE K R,TRUPKE T,et al. Surface plasmon enhanced silicon solar cells [J].J Appl phys,2007,101 (9): 093105-1-093105-8(17) DERK ACS D ,CHEN W V,MATHEU P M, et al. Nanoparticle induced light scattering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quantum-well solar cells [J].Appl Phys lett.2008.93 (9):091107-1-091107-3(18) MAPEL J K , SINGH M,BALDO M A,et al. Plasmonie excitation of organic double heterostructure solar cells [J] . Appl phys Lett,2007,90 (12):121102-1-121102-3.(19) HEIDEL T D,MAPEL J K,SINGH M,et al.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mediated energy transfer in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 [J].. Appl phys Lett,2007,91 990:093506-1-093506-3. (20) REILL Y T H .LAGEMAAT J V D,TENENT R C,,et al.surface plasmon enhanced transparent electrodes in organic photovoltaics [J].Appl phys Lett, 2008,92 (24): 243304-1-243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