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循环系统总论

教案课程名称:内科学心血管病本课内容:总论授课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45分钟授课教师:曹月娟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内科学心血管疾病总论,使学生掌握循环系统的定义,了解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心血管病的分类,熟悉当前心血管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定义和循环系统疾病2.心血管病与人口死亡率3.心血管病的分类4.心血管病的诊断5.心血管病的预后6.心血管病的防治7.心血管病研究进展三、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有两个:①心血管病的分类;②心血管病的诊疗方法。
掌握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是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病例举例,对心血管病分类加以诠释;对于当前心血管病的诊疗手段进行举例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能较好的理解加深记忆。
四、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所以对于每一中诊疗手段的讲解,除了对教材上知识的详尽讲述外,还特别举实例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方式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创新模式1.教学内容在详细讲解教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讲解过程中,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学生介绍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各种诊断手段和不同治疗措施,枚举经典实例,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推荐相关的专业性网站,便于学生随时浏览,使学生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知识。
2.教学方式采取板书和PPT结合的教学方式,PPT具有直观性和快捷性,利用多媒体展示重要的概念、直观图片和影像资料。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列出一些专业英文词汇,便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获得最新、最好专业知识,也为以后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
第9版内科学循环系统总论

循环系统疾病
包括心脏和血管病,合称心血管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
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
名人的意外事件
2005年7月2日晚,成功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在广东省 三水区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6岁。
2005年8月17 日晚,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长春的家中因心脏病 突发辞世,享年46岁。
心脏彩超检查
二维超声心动图是各种心脏超声技术中心最重要和 最基本的方法
X线胸片
观察心脏的结构,心肌,心包和大血管改变
心脏CT
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核素 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右冠状动脉 LAO 45
圆锥支
右室支
PLV PDA
支架置入处 4.0*19mm
心脏电生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 综合分析
诊断思维
病史——仔细询问 症状——描述具体 体征——认真检查 实验检查——全面分析 器械检查——有的放矢
诊断格式
需将各分类诊断先后同时列出 病因诊断 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
诊断举例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二尖瓣狭窄 3.心律失常-心房纤颤 4.心功能IV级(D级)
心血管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ICD CRT 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封堵术 外科治疗
心血管病的预后
大多数器质性心血管病预后较严重,但不同 病种间预后不一。
心血管病的病程中常发生并发症使预后更为 严重。
心血管病的防治
冠状动脉 栓塞
心肌缺血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让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3. 让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 培养学生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的认识二、教学内容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4. 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循环系统疾病病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2. 循环系统疾病案例素材3.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循环系统疾病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循环系统总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2. 介绍现代医学在循环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心内科,了解临床医生是如何诊断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
2. 安排学生进行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访谈,了解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循环系统总论习题及答案

循环系统总论习题一、单选题20分1.长期卧床的心力衰竭病人,其水肿最易出现的部位是:()A、胫前B、踝部C、腹部D、腰骶部E、眼睑2.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A、心脏、血管和血液B、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C、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体液D、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3.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A、主动脉B、冠状动脉C、肺动脉D、肺静脉4.心源性呼吸困难最先出现的是( )A、急性肺水肿B、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C、劳力性呼吸困难D、端坐呼吸二、多选题10分1.下列有关心悸的叙述正确的是:()A、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伴心前区不适感B、心悸的出现表明心脏有器质性病变C、心动过缓也会导致心悸发生D、烟、酒等刺激性物质可加重或诱发心悸E、心悸常使病人产生紧张不安感三、填空题30分1.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 ,频率是-------。
2.心源性水肿的特点是-------。
是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
3.心源性呼吸困难按程度不同可表现为--------,---------,----------,----------四种形式。
四、简答题40分1.左心衰竭病人出现“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其相关因素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护理措施?2.心源性水肿病人的饮食护理包括哪些内容?循环系统总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D2、D3、B4、C二、多项选择1、ACDE三、填空1、窦房结60-100次2、首先出现在身体的最低垂的部位右3、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四、简答题1、相关因素:肺淤血、肺水肿或伴有肺部感染护理措施:1)、环境:病室的安静整洁,适当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次15-30分钟,注意对病人保暖,穿宽松的衣服,被盖轻柔,减轻闷感。
2)、体位:采取适当的体位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
利于功能的恢复,劳力性呼吸困难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不引起症状为度。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应加强巡视,及时帮助患者坐起,端坐呼吸者,加强生活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协助大小便,协助端坐位,颖使用床上书桌让患者伏桌休息。
循环系统疾病总论

(二)压力容积曲线变化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心血管病的分类
(一)病因分类
1. 先天性心血管病 常见的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缩窄、 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下移畸形、主动脉窦 动脉瘤、法洛四联症、艾森门格综合症
掌面、脚掌面。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Janeway点
手掌及足底可出 现小结带状出血 点,无压痛
(Janeway点)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心血管病的诊断】
(三) 实验室检查
血尿粪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血脂等)、微生物、免疫学等,根据相关病因检查:如 急性心肌梗塞查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心肌酶学,心力
【心血管病的诊断】
(一)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性呼吸困难、
平卧性呼吸困难
发绀——紫绀 咯血——粉红性泡沫痰 心悸 —— 心脏跳动的不适感
心脏博动增强
心律失常
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心血管病的诊断】
胸痛——心前区闷痛
1. 心肌缺血 2. 心肌梗死 3. 主动脉夹层 4. 肺梗塞 5. 心包炎
3.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腔内心电图
第六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4. 腔内成像技术
(1) 心腔内超声实时分层
第六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2)血管内超声
第六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3)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第六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点 三十九分。
内科循环系统总论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大,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V,决定毛细 血管血压及体液分布。
容量血管:V量多、壁薄、可扩张性较大、容量大。
短路血管:小A与小V之间的直接联系
01
03
02
04
1
心肌耗氧量; ②冠脉灌注压; 舒张期长短; 血管活性物质对冠脉状态的影响;⑤心脏收缩时心机对冠脉的压迫作用。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大A干,具扩张性和弹性。 功能:间断射血持续血流。 (2)分配血管:大A与小A、微A之间的血管。向器官输出血液,参与血量的调节。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A、微A,血流阻力大,调节外周阻力和局部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位于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控制真毛细血管网的开闭。
病理解剖诊断:与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和预后密切相关。
病理生理诊断:反映疾病的程度和对整个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内容和分类
举例
01
风湿性心脏病(病因)
02
二尖瓣狭窄(病理解剖)
03
心脏增大(病理解剖)
04
全心衰竭(病理生理—心功能情况)
05
心功能Ⅳ级(病理生理—心功能情况)
预测性、预防性
避免针对病因可完全预防和治愈的疾病,如:梅毒性心肌病。
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有明确危险因素存在的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
PCI:冠心病
4
瓣膜成形(或置换)术:二尖瓣狭窄
5
目前已有明确治疗手段(介入治疗)的疾病,积极治疗,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
单击添加副标题
循环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教案总览:一、循环系统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的定义、功能和组成。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的定义、功能、组成及其重要性。
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脏的生理功能及其调控。
三、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血管的分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生理调控。
四、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目标: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内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
五、血液循环的调控教学目标:理解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心脏和血管的协调调控。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续)六、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教学目标: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血液的功能(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
七、淋巴系统与血液循环教学目标:了解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教学内容:淋巴系统的结构、淋巴系统的功能、淋巴系统与血液循环的联系。
八、血液循环的障碍教学目标:认识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内容: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栓塞、炎症等)、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及预防。
九、心脏疾病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的心脏疾病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十、血管疾病教学目标:掌握常见的血管疾病及其危害。
教学内容:动脉硬化、静脉曲张、血管瘤等血管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
循环系统总论教案吕(续)十一、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检查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常用检查技术。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常用检查技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十二、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教学目标: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抗心脏病药等)、非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预防措施(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内科学(继教)PPT课件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01第一章 总论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尿常规检查 2. 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
(1)体液的微生物培养、血液的抗体检查、体液及细胞的病毒核酸检查; (2)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的血液检查; (3)动脉粥样硬化时可行血液各种脂质检查; (4)血清心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 (5)脑钠肽测定。
(四)心血管系统检查
二、诊断
(一)症状 (二)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四)心血管系统检查
(一)症状
常见症状:呼吸困难、心悸、水肿、胸痛、发绀、咯血、头昏或眩晕、晕厥和抽
搐、上腹胀痛、恶心、呕吐
(二)体征
常见体征有:心界扩大、心脏杂音、心音的异常变化、额外心音、心包摩擦音、
心律、脉搏的异常变化、动脉杂音和“ 枪击音”“ 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 异常搏动、肝大和肝脏搏动、 环形红斑、皮下结节、两颧呈紫红色、皮肤黏膜瘀 点、Osler 结节、Janeway点、Roth斑、脾大、杵状指(趾)。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中国循环杂志,2017, 32(6):521-530.
一、分 类
(一) 按先天性和后天性分类 (二) 按解剖部位分类 (三) 按病理生理变化分类
(一)按先天性和后天性分类
1. 先天性心血管病 (简称先心病),是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发育异常所致 2. 后天性心血管病
(1)动脉粥样硬化 (2)风湿性心脏病 (3)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 (4)感染性心脏病 (5)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6)全身疾病的心脏损害 (7)心脏神经症 (8)其他
(二)按解剖部位分类
1. 心内膜 2. 心肌 3. 心包 4. 血管病 5. 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
(三)按病理生理变化分类
1. 心力衰竭 2. 休克 3. 冠状循环功能不全 4. 乳头肌功能不全 5. 心律失常 6. 高动力循环状态 7. 心包压塞 8.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