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知识点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初中地理知识点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初中地理知识点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区时和地方时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理位置处于不同时区而产生的时间差异。

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地方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出入时刻是不同的,导致不同地方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一、区时的计算方法:区时是一种计算工具,用来统一同一经线上的不同地方的时间。

每15°经度代表一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向东每经过15°经度,时间加一小时;向西经过15°经度,时间减一小时。

世界上一共有24个时区,即东经180°至西经180°之间的24个经度范围。

例如,北京位于东经116.4°,所以北京的时区为东八区,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快8小时。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地方时是指其中一具体地点所使用的时刻,它反映了当地的太阳时间。

地方时主要通过观测太阳高度角或太阳出入时刻来确定。

观测太阳高度角可以通过仰角仪进行,观测太阳出入时刻可以通过日晷等仪器进行。

二、计算示例:以北京时间为例,即东八区,计算其他地方的区时和地方时。

1.伦敦:伦敦位于西经0°,所以伦敦的时区为零时区,即格林威治时间。

由于北京比伦敦早8小时,所以北京时间12:00,伦敦时间为4:00。

2.东京:3.纽约:纽约位于西经74°,所以纽约的时区为西五区,比北京慢13小时。

北京时间12:00,纽约时间为23:00(前一天)。

4.莫斯科:莫斯科位于东经37.6°,所以莫斯科的时区为东三区,比北京快5小时。

北京时间12:00,莫斯科时间为17:00。

在计算地方时时,需要考虑夏令时的调整。

夏令时是为了节约用电,将时钟调快一小时。

夏令时通常在每年夏季开始的一些周末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在冬季结束的一些周末将时间调回原来的状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夏令时安排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地方时。

总之,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理位置的时间差异。

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

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

希来学园精细化教育领导者一、知识点梳理1.地方时求地方时的方法: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4分钟×两地的经度差)(注:按照地球运动方向,向东取+,向西取-,简称“东加西减”)。

2. 时区与区时求时区、区时的方法:(1).求某地所在时区号:用当地经度/15°,余数小于7.5,所得整数为所处时区,余数大于7.5,则所处时区为所得整数加1;(2).求区时:T 求=T 知±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

3.国际日界线和自然日界线:日界线与日期:(1).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全球日期相同。

(2).除此之外的任何时刻,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

判断时,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一天的范围;从0时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旧一天的范围。

4.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1)晨昏线的特征: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晨昏线只有在春分,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的判读: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

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6时→晨线 18时→昏线 昼夜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3)确定地方时的四个特殊点→6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晨赤交点)(4)确定昼夜长短:同纬度的各地昼(夜)长是相等的,弧长15°为1小时。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12)x2=(12-日出时间)x2→12时:昼半球中央经线 →0(24)时:夜半球中央经线→18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昏赤线)希来学园精细化教育领导者 →某地夜长=日出时间x2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公式:H=90º-|φ±δ| (H 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直射点的纬度,φ、δ永远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

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

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重要地理时区计算的规律1、确定日出日落时刻:(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时可以用正午时刻+一半昼长,或者,子夜时刻-一半夜长+1日。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赤道上全年昼夜平方,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2、确定太阳高度:(一)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子夜,即地方时0点时。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直射那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某一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纬线与直射纬线的纬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确定日期分界线: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该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该线即是前一日的24点,也是后一日的0点。

(1)0点经线向东到日界线日期早一天;0点经线向西到日界线日期迟一天。

地理学时差计算方法

地理学时差计算方法

地理学时差计算方法时差是指地球上各个地区所处时区的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而产生了地球的日照和夜晚的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存在差异。

地球自转一周共24小时,等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太阳时相差约1小时。

当太阳直射地面时,我们称之为中午,这个时刻每个时区是不同的。

时差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通过经度差计算世界上经度划分为东经和西经两个方向,以本初子午线(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地方)为标准,以此为基准划分时区。

每经过15度经度的地方,时间上差异一个小时。

计算时差时,只需要知道两地的经度差即可。

例如,如果一个城市的经度是120度,另一个城市的经度是150度,那么两地的时差就相差2个小时。

2.通过时区计算全球共有24个基准时区,每个时区的标准时间是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准。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东部与北京时间保持一致,属于东八区。

当你从东部前往中国西部时,时区逐渐向西移动,每经过一个时区时间会减少一个小时。

所以,从东八区到中国最西部的新疆,时差为2个小时。

3.通过太阳高度角计算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角度,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可以估算出时差。

当太阳达到最高点(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90度。

根据你所在地的太阳高度角与中午时的太阳高度角的差异可以计算出时差。

4.通过计算时间差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接,就是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当地时间差异。

例如,如果你想知道中国与德国的时差,可以查询两个国家的当前时间,并计算差异。

例如,如果中国是上午10点,而德国是下午4点,那么时差就是6个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夏令时也会影响时差的计算。

夏令时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措施,通过将时间向前或向后调整一个小时来利用更多的自然光,减少电力使用。

有些国家和地区会在夏季实行夏令时,这会对时差计算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时差的计算可以通过经度差、时区、太阳高度角以及计算时间差这几种方法来进行。

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高考地理中的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

高考地理中的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

高考地理中的时间计算与日期界线一、地方时及其计算1.地方时及产生原因: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即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产生了时间差,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时刻早。

2.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若B地位于A地的东侧,计算时取“+”号,若B地位于A地西侧,计算时取“-”号,可概括为“东加西减”)。

二、时区、区时及其计算1.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2.区时及其计算(1)区时:中央经线经过的地方时。

(2)区时的计算:B时区的区时=A时区的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其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可概括为“同减异加”;“+”“-”号的取舍:若B时区位于A时区的东侧,用“+”,反之用“-”)3.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二者又密切联系。

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整数个小时。

三、日期界线2.人为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时间计算公式

时间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一、时间的计算1、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2、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3、求地方时: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二、太阳高度的计算1、求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纬度差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差2、求子夜太阳高度:H=︱纬度和︱-90°纬度和指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纬度之间的和3、求南北两楼的楼间距:L=h•cotH h为楼高,H为该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三、昼夜长短的计算1、求昼长:1昼长=昼弧∕15°2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3昼长=24-夜长4昼长=12-日出地方时×25昼长=日落地方时-122、求夜长1夜长=夜弧∕15°2夜长=24-昼长3夜长=24-日落地方时×24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四、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1、求日出时刻:1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2日出时刻=12-昼长∕2 2、求日落时刻:1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2日落时刻=12+昼长∕2五、球面距离的计算1赤道和经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2纬线上的距离=111Km×度数•COSθθ为当地的纬度3对趾点的计算:经度互补,一东一西;纬度相等,一南一北;六、比例尺的计算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缩放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比例尺缩放的平方七、相对高度的计算1陡崖相对高度:n-1d≤H<n+1d n为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2H=T∕6°×1000米 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八、有关人口的计算1人口密度=人口数∕总面积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3生育率=出生人口数∕育龄妇女数九、地理坐标的计算1利用正午太阳公式求当地纬度2当地纬度=北极星的仰角3当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时差十、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1角速度=360°∕24小时=15°∕小时2线速度=周长∕时间=2∏RCOSθ∕24小时 R为地球半径, θ为当地纬度。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

高中地理区时计算

高中地理:计算题通关公式大全,文科生再也不用头疼了!1、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 cosφ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55ˊΝ,11°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78°55ˊ)≈1221km2、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Ε地方时为12点时,60°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Ε+60°W=180°);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15°=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Ε位于60°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3、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高一地理必修一主要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于高一新生来说难度较大。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计算公式1.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3)Hmax-Hmin: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4)H差=纬度差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①H=90°-集热板倾角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3)H极点=直射点纬度(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4.北极星高度: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5.日升日落偏角: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6.日升日落早晚:(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2)南北纬40°的昼夜最大差值=5小时42分钟;(3)南北纬60°的昼夜最大差值=12小时58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