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代诗文 第1章 第5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译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译文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文:嘻笑农家小伙子,怀抱布泉来买丝。
其实不是真买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
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秋天可以作婚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
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
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
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
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行为有过失。
做人原则你全无,三心二意无德行。
婚后多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
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你见我已跟定你,逐渐对我施凶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本想与你活到老,如今未老生愁怨。
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爱,说笑之间多温柔。
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翻脸不认人。
既然未料背盟事,恩断义绝算了吧。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古代诗歌朗诵加译文

古代诗歌朗诵加译文古代诗歌朗诵加译文精选篇1《太一之歌》(天马歌一)太一贡兮天马下。
沾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跇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西极天马歌(天马歌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天马歌》简介」汉武帝刘彻一生前后两次作《天马歌》,故现存《天马歌》诗赋有两首。
第一首为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所作,当时汉武帝刘彻通西域,平南夷,得乌孙马,称天马,故作《太一之歌》;第二首为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所作,当时大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得大宛马,汉武帝又作《西极天马歌》。
后世通称汉武帝创作的《太一之歌》、《西极天马歌》为《天马歌》。
武帝曾令司马相如等编制歌诗,按叶宫商,合成声律,号为乐府,及得了神马后,也仿乐府体裁,亲制作《天马歌》。
「《天马歌》创作背景」汉武帝时,南阳新野有一个叫暴利长的人,因犯罪被流放到敦煌屯田。
他在渥洼水(今敦煌南湖乡黄水坝,一说为月牙泉)边发现一群野马,其中有一匹长得神异非凡,常到这里来饮水。
暴利长用泥土塑了一个假人,让它手持马笼头和?绳立在水旁。
久而久之,野马对土人习以为常,失去了警惕,暴利长便代替土人,同样手持勒立于水旁,趁马不备时将其套住,献给了武帝。
暴利长想把此马说得不同寻常,便诡称它是从水中跃出的。
汉武帝本是个十分爱马的人,曾从卜卦中得到了点化:“神马当从西北来”,因而派人到乌孙去求神马。
这次暴利长称有马从水中跃出,正好应了“神马当从西北来”的爻文,武帝喜出望外,因而认定此马便是太一神所赐,兴之所至,前116年(元鼎元年),作了《太一之歌》,后世通称为《天马歌》。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为将军,率兵远征大宛。
惨败告终。
前102年(太初三年),李广利再奉命率大军远征大宛。
大军除在轮台遇到抵御外,很顺利地到达大宛。
短歌行翻译全文 《短歌行》译文(优秀5篇)

短歌行翻译全文《短歌行》译文(优秀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的诗呢?作者整理了5篇《短歌行》译文,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短歌行翻译全文。
《短歌行》译文篇一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
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
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较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
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
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
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
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
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
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短歌行》译文篇二《短歌行》是较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5节文言文专题综合演练

第5节文言文专题综合演练一、(2012·济宁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劝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①者不化,召师②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也。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④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吕氏春秋·劝学》,有删节)【注】①往教:指老师去找学生,这是有失师道之尊的。
②召师:指把老师叫来。
《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
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
”与此同。
③堇:草药名,有毒,能毒死人。
④畏:通“围”。
下文的“孔子畏于匡”即“孔子围于匡”。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得好)B. 圣人生于疾.学疾:努力,奋力C.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兑:通达D. 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硾:使物下沉解析C项,兑,通“悦”,喜悦,使动用法,使人欢喜,让人感兴趣。
《中庸》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中庸》第一章原文及翻译《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一章翻译【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第一章原文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梅花岭记》全祖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梅花岭记》全祖望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作品原文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江都围急2。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3,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4。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5,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6:“我史阁部也7。
”被执至南门8。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9。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10:“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11。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12,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13。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14,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15,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16,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17,实未尝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18!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19,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
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20为作传、铭、哀词。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五柳先生传](https://img.taocdn.com/s3/m/0d071bf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d.png)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
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原文内容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yān)。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huì)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bì)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lǚ)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衔(xián)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折叠译文解释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话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的时候的百姓吧,又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折叠重点语句翻译1.原文: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文: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2.原文: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译文: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就叫他来一起喝酒。
3.原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译文: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竹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第5节
题组1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xiònɡ)无与比(自认为没人赶得上他)。
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
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
颖士见其散冗(普通平常的样子),颇肆陵侮。
逡巡(一会儿),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父上马,呵殿(前呼后拥)而去。
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
”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
明日,具长笺造门谢。
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夷(斥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语出《论语》,意为父亲教训子女)之耳。
”复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选自《唐摭言》)
1.
(1)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
在郊外寻找美景,偶尔在旅店休息。
(2)颖士常造门,未之面。
萧颖士曾经好几次前去拜见,未见到王尚书。
(3)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你依仗文才之名,如此骄傲,做一个进士就到顶了吧!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之宋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子路怒,奋戟将下斗。
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
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
”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节选自《说苑·杂言》)
2.
(1)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不学习《诗经》《尚书》,不振兴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3)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
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花云,怀远人。
貌伟而黑,骁勇绝伦。
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
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兵至,遂克滁州。
太祖渡江,云先济。
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
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
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
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
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
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
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
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
”云被执,郜赴水死。
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
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逾年达太祖所。
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
”赐儿名炜。
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3.
【答案】C
4.
【答案】B
5.
【答案】B
【解析】
“谒太祖于临濠”
“在临濠拜谒太祖”,属介词结构后置。
A.太祖在太平建立行枢密院
C.花云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
D.他的五世孙向明世宗请求”
B.军队陷入山中洼地长达八天
题组2 考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曹锡宝,字鸿书,一字剑亭,上海人。
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
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大学士傅恒知其欲以甲科进,乃不为请迁,二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
三十一年,散馆①,改刑部主事,再迁郎中。
授山东粮道。
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
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
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
锡宝将论劾,侍郎南汇吴省钦与锡宝同乡里,闻其事,和坤方从上热河行在,驰以告和珅,令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
锡宝疏至,上诘和珅。
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
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又令步军统领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冒昧。
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坤“杜渐防微”,乃有此奏。
复谕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覆询,锡宝又承“杜渐防微”语失当,请治罪。
下部议,当左迁。
上手诏略言:“平时用人行政,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
若委用臣工不能推诚布公,而猜疑防范,
据一时无根之谈,遽入人以罪,使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断无此政体。
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託为正言陈奏。
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
”五十七年,卒。
仁宗亲政,诛和坤,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坤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
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馀万。
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
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锡宝,一士从子,再世居台省,敢言名。
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散馆:明清时期庶吉士学习期满称“散馆”。
6.
【答案】B 第:副词,只是,尽管。
7.
【答案】D
8.【答案】C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
这样(看来),曹锡宝所弹劾的内容没有虚假,应该加以优待奖赏,来表彰他的敢于直言。
(2)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曹锡宝的)家里有个瓮,(用来)焚烧谏书的草稿,曹江曾经向那些能够写文章的人请求(给曹锡宝)写诗歌,(这些诗歌)被传诵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