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交流稿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7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本书的美好,最好能让人想到童年。
在我们都是孩子的时侯,在大家以一种无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来的时侯,在我们一天天自豪地长成大人的时侯,总有一些事不容我们忘记。
那些美好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和自以为是的小纠纠,无论多久,都尾随成长,永不相忘。
还记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确仗着自己已能说会道而邻居家的孩子还不能利落说话而硬说不是自己,并以为真得能瞒天过海。
还记得一次两个小朋友闹翻了打架被老师训斥,我违心的告诉老师是那个比我小的孩子的错,原因是我也害怕那个大个子的孩子日后找我麻烦。
而不顾那个小朋友哭着离开。
还记得妈妈说和我一起张大的小孩有很严重的病而不让我和他玩。
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总是拿很多的好吃的来唤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会不耐烦的说,你走吧,我不要和你这个病人玩耍。
然后我看着他迟疑着慢慢离开我家的小院,出门的时侯抹了一把眼泪。
后来,因为读书的关系,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穷乡僻壤,来到了城市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渐淡忘了家乡和那些一起玩耍的伙伴。
远离了童年的无知。
这就是小时侯的简单直白的自私和毫无顾及的伤害。
多年以后,早已是相隔遥远,只是我依然不能释怀,依然不能原谅。
虽然他们可能已忙碌的忘了这些,再次见面后是完全与以前的隔离。
我们毕竟不是当初的彼此。
追风筝的人讲述一个善良,惭愧,自救,安心的故事。
复杂的让人不相信的现实,在喀布尔长久笼罩的混乱中,发生着动人心魄的故事。
那是在苦难中提升的至为保贵的美。
追风筝的人也许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当我们已长大,足以面对一前的时侯,在U个人学会自我省悟的时侯,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为了灵魂的安宁,我们应该去找回,应该去挽救。
那么,有理由相信,作者确是给了我们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要我们去求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家庭和救赎的故事。
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
故事以阿富汗的一个小男孩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为起点。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小说开篇便引人入胜,作者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童年友谊的美好画面。
阿米尔与哈桑之间那份超越种族界限的纯真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连接。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美好逐渐被现实的残酷所打破。
书中对于战争、暴力以及人性黑暗面的描写,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使我意识到,在某些时候,人们可能会因为恐惧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但真正的勇气在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勇敢地去弥补它。
阿米尔的成长历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从一个胆小懦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成年人,这一转变过程充满了痛苦与挣扎。
尤其是在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时,阿米尔内心所经历的煎熬与自责,让人感同身受。
通过他的故事,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此外,《追风筝的人》还揭示了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书中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社会不公与阶级歧视所带来的影响。
这不仅引发了我对公平正义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个体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尽管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未来变得更好。
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关于父爱的描写。
无论是阿米尔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还是阿里对哈桑无私奉献的精神,都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这种情感贯穿全书始终,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身边亲人给予我们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激励着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阿富汗人民在历史动荡中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探讨了人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话题——爱与宽恕。
阅读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
它教会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学会原谅自己和他人,并且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
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我会带着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继续前行。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追风筝的人(优秀范文5篇)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追风筝的人(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追风筝的人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分享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
总想着这样的场景,在工作之余的午后,保持一份平常心,放下手头的工作,酌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与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享受那种思想的碰撞。
但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能够保持纸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愿你我的生活中不只有微博、微信,更有一两本好书陪伴,能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今天我带来的好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著作的《追风筝的人》。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来自一位名人的好书推荐,我看了下整本书的梗概,便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自我救赎的故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不堪的事,令阿米尔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
不久,战火席卷了阿富汗,他随父亲逃到了美国。
成年后,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的背叛,为了赎罪,他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年的故乡,希望可以为自己的罪行尽一份心力。
然而,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仆人哈桑竟是自己的亲哥哥,他顿时理解了父亲这么多年的痛苦,而父亲也已离世,愧疚之情难以言表。
在阿富汗,儿时的噩梦再次重演,阿米尔艰难地抉择…上面是故事的一个梗概,下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读后感。
我为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感动。
虽很多书中都曾有,养尊处优的少爷与身份卑贱的仆人儿子之间的感情,但是这一个最让我感动。
那份感情,那么纯,那么深。
阿米尔在时,时时处处维护着阿米尔;阿米尔不在时,维护着阿米尔的家园,宁死也不离不弃,尽管他明白阿米尔少爷曾背叛了他,甚至陷害他将他赶走。
他像一匹忠实的野马,你要去走遍天涯寻找欢乐抑或是下马回家满脸厌恶,始终都是为你,为阿米尔少爷…我在想,追风筝的人,追的是什么?风筝就像是藏在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罪行,它时而泛滥时而平静,始终无法消失。
有关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范文(三篇)

有关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范文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这本《追风筝的人》终于看完了。
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来自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的突然变化,更加从容。
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
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节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
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和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的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想要倾诉的一种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不得不说,这些是吸引我继续读完它的一个理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心得体会《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一部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的故事,透过他们的成长与命运变迁,展现了家族、友情、背叛、救赎等人性的复杂情感。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感动,也思考了许多生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故事首先从男主人公阿米尔的童年生活开始,描写了他与家族中的仆人哈桑之间深厚的友谊。
作者以巧妙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与付出,以及阿米尔内心对哈桑的内疚和懦弱,这种复杂的情感令人动容。
小说中的哈桑不仅被描写成个性温和的人,对他的形象深感同情,也坚定地支持阿米尔的追求和成就。
故事的主题之一是家族与友情。
书中阿米尔与他的父亲之间既有亲情的疏远,也有似水的亲情。
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是阿米尔却感到自卑,因为他无法让自己的父亲满意。
在成年后,阿米尔追寻自己的成就,与父亲的关系逐渐修复。
此外,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兼冤家哈桑之间的友情也是小说的重要主题。
哈桑的善良和牺牲精神是永远不会被抹去的。
小说通过这种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友情问题,给予了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
小说中呈现出的阿富汗的历史与背景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赛尼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阿富汗的美丽和悲剧。
战争、压迫、贫困构成了小说故事的框架,这些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权力、信任和正义的思考。
通过描写阿富汗的变迁,胡赛尼传达了对和平、人道、和谐的渴望,也唤起了人们对不公正、邪恶的反思。
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小说中的反派角色阿萨夫,他的出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矛盾和冲突。
阿萨夫代表着金钱、权力和罪恶,他将阴谋和暴力施加在主人公阿米尔及其家人身上。
虽然他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是他象征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和邪恶现象,令读者既憎恶又深思。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触动和反思。
在故事中,阿米尔因为胆怯而失败,他内疚和懊悔了多年。
这引发了我对勇气和胆识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困难和选择,有时候我们难以做出决定。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体会(30篇)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体会(30篇)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体会篇1《追风筝的人》是男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
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有一个同样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
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无论是阿米尔做了什么,他总是一味的信任跟包容.在阿米尔遭受坏孩子的欺负的时候,他也是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
可是,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却清楚的感觉到,自己并没有把这个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当作自己的朋友。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冬天赛风筝的传统,并且按照惯例,那些被击落的风筝可以被看作是胜利者的奖赏,哈桑聪明机灵,是个追风筝的能手。
某年冬天的赛风筝会却让阿米尔和哈桑友情彻底的决裂。
那次的比赛,阿米尔成了冠军,哈桑为小主人去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
习惯了哈桑的一诺千金,阿米尔知道他肯定能顺利完成任务,他满心欢喜地等着哈桑为自己带来战利品,可哈桑迟迟没有回来,阿米尔只好出去寻找。
可却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惊呆了。
原来,追到风筝的小哈桑遇到了麻烦:正被几个曾经找过阿米尔麻烦的坏孩子胁持,对方逼迫他拿出风筝,而哈桑不愿意,于是,势单力薄的他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耻辱&&被这几个坏孩子强暴了!而即使在这样,他死命地保护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
&&残酷的一切,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部看在了眼里,可是,他却没有勇气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他知道自己很对不起朋友,自己懦弱,虚伪愧对朋友的忠诚。
这样的感觉一直把他压不过气来,终于,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赶他们走。
而即使是这样莫须有的伤害,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
虽然父亲执意留下他们,他们还是黯然地离开了。
几年之后,阿米尔随父亲去了美国,先前优越的生活没有了,在美国的日子,他们过的很窘迫,可父亲还是一贯地有担当,靠着父亲卖力的打苦工,阿米尔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开始工作,恋爱,结婚,直到父亲去世。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读书感受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参加这次读书交流会,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受。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让我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养。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好书——《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阿富汗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背叛和救赎。
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感受。
一、友谊的力量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追风筝。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哈桑。
这种背叛让阿米尔深感愧疚,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决定去救赎哈桑。
这本书让我明白,友谊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我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二、人性的复杂《追风筝的人》中的角色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阿米尔虽然背叛了哈桑,但他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
哈桑则忠诚、善良,默默承受着一切。
这本书让我看到人性的复杂,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接纳人性的多样性。
三、救赎的意义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为了救赎自己的过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去寻找哈桑的儿子苏海尔。
这种救赎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救赎。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努力去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四、家庭的重要性《追风筝的人》中的家庭关系错综复杂。
阿米尔和哈桑的家族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都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家庭是我们成长的重要依托。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能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五、生命的意义《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们在战争和困境中挣扎,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它,如何去珍惜它。
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让生命更加精彩。
总之,《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追风筝的人》个人读书心得(七篇)

《追风筝的人》个人读书心得(七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追风筝的人》个人读书心得(七篇)《追风筝的人》个人读书心得篇1为了考试,专业,成绩,读了一堆理论。
为了放松,放空,弥补空虚,盯着手机。
早已失去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岁月静好,零散的时间略显喧嚣。
阿米尔和哈桑。
我们或许也曾像他们那样,将“你与他”刻到树上,石桥,或是任何一个可以证明你们关系的地方,表忠诚,宣示主权,或是求长久。
有多少人在过去的日子里,心甘情愿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大赛获胜,为了父子之间的关系,那种渴望关注,阿米尔用哈桑的忠诚和友谊,作为交换的砝码。
想在众多高飞的风筝中受到关注,赢得父亲的赞许和夸奖,就用自己风筝的线,去和其他风筝的线斗争。
阿米尔是那想“获胜”的风筝,哈桑是那个为他斗争的线,在这过程中,用自己做牺牲,最后还要去追,去保护那个“风筝”。
或是那个时期的阶级观念,注定在这段感情中哈桑就是要默默付出的人,或许更多的是哈桑在这段感情中选择了忠诚和守护。
阿米尔为哈桑受到欺负时,自己的胆怯,痛哭自责,为了让自己能够舒服一些,逼走哈桑,在离开的那一刻,哈桑依旧选择维护,选择忠诚。
故事残忍细腻。
生活中,有多少情感让我们恃宠而骄。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关于阿富汗历史政治,种族文化的故事,我就不在这儿班门弄斧啦。
而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
与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很相似,我想这应该是他能把心理活动描述得这么符合人物形象的原因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关于友谊的故事,它还关乎亲情、人生、内心和救赎。
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
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抢回少爷赢得的风筝,遭受了异端份子的强暴。
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作为哈桑最亲密的朋友,他并没有站出来阻止。
阿米尔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但他却选择了对自己和对哈桑更残忍的方式,嫁祸哈桑偷了他的表,把哈桑和哈桑爸爸一起赶走了。
后来,因为恐怖分子对阿富汗的占领,阿米尔和他父亲一同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受着煎熬,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背叛自己朋友的煎熬,为了赎罪,他再次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希望可以得到救赎。
却发现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阿米尔再也不能挽回什么。
但是,哈桑的孩子还处于危难之中,这时候,阿米尔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形影不离。
可是,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一个是普什图,一个是哈扎拉;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
身份的不同,注定了命运的差异,哈桑永远不能成为阿米尔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小时候,他们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哈桑口里吐出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阿米尔吐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
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之后所有的故事,似乎早已在这五个字里埋下根源。
通常,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出生那一刻起,哈桑就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了,或者可以说是“心理妈妈”。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
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以伤害哈桑为代价。
阿米尔的性格从小就有些怯弱,跟他爸爸完全不像,甚至让他爸爸怀疑阿米尔不是他的亲身儿子。
相反,哈桑勇敢、善良,并且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他的阿米尔少爷。
阿米尔很想获得父亲的赞同,急切地渴望父亲的爱。
所以,他想单独和父亲外出,不愿意父亲一起带上哈桑,并会为此撒谎说哈桑有事不能去。
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吧。
但让我有点讨厌阿米尔的,是他对哈桑无私的付出的冷漠和逃避。
他取笑哈桑,然后用一些旧玩具什么的给哈桑来弥补,以此来让自己心里好过。
哈桑从来不会拒绝阿米尔少爷要求的任何事,当阿米尔拿起石榴扔他的时候,他毫不反抗,相反地,他拿起石榴撞自己的头,并说:“这下你满意了吗?”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无数次“为你,千千万万遍”,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
哈桑对阿米尔无私的付出一切,最后甚至为了保护阿米尔家豪华的住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阿米尔,却并没有把哈桑放在和自己相同的位置上,更没有相应的对哈桑付出他的爱。
都说爱是相互的,当被爱的一方并不能回报爱他的那个人时,这时候,别人的付出对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重量。
让我们能够愉快地接受被爱的方式,就是给予那个人相同的甚至是更多的爱,但阿米尔没有,所以他就只能陷入痛苦和内疚中。
这个时候,能让阿米尔好过一点的方式,就是逃避和贬低哈桑。
所以,在哈桑为了追回阿米尔那个象征他胜利的蓝风筝而受到那么大的侮辱后,阿米尔选择了软弱的逃避,并安慰自己地位低下的哈拉扎人不值得他付出什么。
他为了免受内疚和悔恨的折磨,冤枉哈桑偷了他的表,由此逼他离开。
哈桑什么也没说,再一次为了他的阿米尔少爷牺牲了他自己。
但阿米尔并不是个良心泯灭的人,即使后来逃离到了美国,定居娶妻,那些内疚和痛苦仍然深埋他的心底。
哈桑实在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忠诚到不拒绝任何阿米尔少爷的要求,容忍他对自己的伤害,还依然对其毫无保留的付出。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付出让我觉得心痛和沉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友谊吧,还有哈桑自身地位的卑微,以及这样的卑微背后深深的恐惧。
“为你,千千万万遍”应该是相互的,应该是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喊出的才最合适吧。
自我的救赎
小说的其中一大线索就是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因为年少时的懦弱和胆小,多年来都承担着对哈桑的愧疚,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活得轻松,当拉辛汗在死前打电话告诉他,让他回喀布尔救哈桑的孩子时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于是,阿米尔义无反顾地回到已经受塔利班统治的面目全非的故乡,在与阿塞夫的斗争中救赎自己。
他曾经欠哈桑太多了,背负着沉重的无法偿还的良心债,让他恨自己。
所以,当他在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被阿塞夫打的嘴唇开裂、肋骨一根根断掉的时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轻松,以致于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
他太想为哈桑做点什么了,即使只是替哈桑的儿子多挨几拳。
到底,我们弥补,我们救赎,是为了那些曾经被我们伤害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呢?不只是阿米尔在救赎,他爸爸也在救赎。
因为年轻时候对阿里妻子所做的事让他背负了良心债,于是他发钱给穷人,修恤孤院,以此来为自己赎罪。
他不能公开承认哈桑这个儿子,给哈桑正常的父爱,所以只好把哈桑留在身边,尽可能地照顾他。
如果真如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那么,阿米尔的爸爸算是获救了的,他选择了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而当年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以致于一直活在背叛朋友的痛苦里。
还好,他最后救回了索拉博,获得了解脱。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的犯错,然后弥补,然后又无可避免的犯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弥补。
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们承担的责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懒惰,以为可以逃掉,却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后,再拼命地爬出来。
或许我们可以在看过小说之后,想想自己,是否有难以忘怀的自责,是否还有对曾经的悔恨,如果有,那么去救赎吧,去寻找内心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
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