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半径判断
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金属性越强,单质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3.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左大下大
同主族
原 子
能层
半
占主导
径 增
大
同周期:左大 同主族:下大
原子半径增大
影响因素及结果: 1.电子的能层越多, 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 越大,将使原子的半 径增大。 2.核电荷数越大,核 对电子的吸引作用也 就越大,将使原子的 半径减小。
注意:这两种作用是
同时存在,相互竞争
的关系。
同周期 核电荷数 占主导
知识拓展 常见简单微粒半径比较的方法和规律: 不同 原子 同周期 左大 r(Na)>r(Mg)>r(Al)>r(Si)>r(P)>r(S)>r(Cl)
同主族 下大 Cs>Rb>K>Na>Li>H
元 素
离子
电子层不同
层多径大
①r(K+)>r(Mg2+) ②r(Cl-)>r(Na+)
4.电负性的应用:
2)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通常
电负性相差很大(相差>1.7)
离子键
电负性相差不大(相差<1.7) 通常 共价键
电负性递变规律:
电负性 0.9
3.0
电负性差 2.1
离子化合物
特例:NaH、 CaS 为离子化合物;
思考: 电负性的差: 化学键类型:
AlCl3(BeCl3)
1.5 共价
电负性 2.1 3.0 电负性差 0.9
第一电离能(kJ·mol-1)
全充满,较稳定
半充满,较稳定
2s22p3 2s2
纵列序数 族序数
价电子排布式 最外层电子数
高中化学专题04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备战2021年高考化学纠错笔记(学生版)

专题04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易错点1 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概念理解错误1.现有下列9种微粒:11H 、21H 、136C 、146C 、147N 、56226Fe +、56326Fe +、1682O 、1683O 。
按要求完成以下各题:(1)11H 、21H 、31H 分别是氢元素的一种____________,它们互称为____________。
(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微粒是____________。
(3)对于X A nZ b ,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要求:每小题分别写出符合题意的两种粒子,且从以上所给微粒中选择):①Z 、n 、b 相同而A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 、n 、b 相同而Z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 、Z 、b 相同而n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Z 、n 、A 相同而b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分析】若对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理解错误,则容易出错。
紧扣概念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试题解析】第(1)题,考查核素、同位素的区别。
第(2)题,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只有1682O 和1683O 符合要求。
第(3)题,①要求Z 、n 、b 相同而A 不同,应该是同位素原子;②要求Z 不同而A 、n 、b 相同,应该是质量数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③n 是微粒的电荷数,要求Z 、A 、b 相同而n 不同,应该是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的离子;④b 是原子个数,要求Z 、n 、A 相同而b 不同,应该是同素异形体。
【参考答案】(1)核素 同位素(2)1682O 和1683O(3)①11H 、21H (或136C 、146C ) ②146C 、147N③56226Fe +、56326Fe + ④1682O 、1683O1.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2.同位素的“六同三不同”3.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同分异构体 同系物概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互为同位素同种元素组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之间互为同素异形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对象 原子之间 单质之间一般为有机化合物之间有机化合物之间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相似,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相似实例123111H H H 、、金刚石与石墨、C 60;红磷与白磷CH 3COOH与HCOOCH 3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甲酸、乙酸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168O 2和188O 3不能互称为同位素B .红磷和白磷是同素异形体C.乙酸和软脂酸(C15H31COOH)不是同系物D.纤维二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易错点2 混淆原子结构中的数量关系2.14C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在高层大气中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或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14N可使它转变为14C。
判断原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判断原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什么是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和最外层电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它体现了原子的大小,也是确定化学特性的重要因素。
对原子半径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费米-沃尔夫力场模型
2、拉普拉斯力场模型
3、Stern_Gerlach实验
Stern-Gerlach实验是一项关于量子性质的实验,是1920年由德国物理学家O. Stern和W. Gerlach建立的一项实验。
它是用电磁场把原子进行离子化,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测量离子的位置,可以从结果中推知原子电子半径的大小,如氢原子电子半径为5.43×10-11m。
4、X射线结构分析
X射线结构分析是用X射线衍射仪来测量原子结构的方法。
通过对X 射线拱的衍射分析可以计算出原子半径。
例如,氢原子电子半径为
5.43×10-11m。
5、电化学探针实验。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及规律

D项中Na、K、Rb、Cs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半径依次增大,故D项错误; 而B项中因S2-、Cl-比Na+、Al3+多一个电子层,故S2-、Cl-半 径比Na+、Al3+大,而S2-、Cl-和Na+、Al3+也分别适用“序小 径大”的原则,则S2->Cl->Na+>Al3+,故B项正确。 答案 B
)
A.Na+<Mg2+<Al3+<O2-
B.S2->Cl->Na+>Al3+
C.Na<Mg<Al<S
D.Cs<Rb<K<Na
解析 A项中四种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离
子半径依次减小,即Al3+<Mg2+<Na+<O2-,故A项错误;
C项中Na、Mg、Al、S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项错误;
3.离子半径 (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2)同主族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3)所带电荷、电子层数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 例如:比较r(K+)与r(Mg2+)可选r(Na+)为参照,可知:r(K+)> r(Na+)>r(Mg2+)。
典例3 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数小于 Y 元素的原子序数,即 Y>X ;而 Z 和 Y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 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 Y元素的原子半径,所以,
Z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Y元素的原子序数。
答案 D
理解感悟
根据微粒半是高考中的常考题型,熟练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可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在应用该方法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给出的条件,找出 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要注意不要因忽视某些条件而出现错
元素周期表中的电负性与原子半径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元素周期表中的电 负性
电负性的定义
电负性是衡量 元素原子吸引 电子能力的物
理量
电负性越大, 元素原子吸引 电子能力越强
电负性与原子 半径成反比, 原子半径越小,
电负性越大
电负性是元素 化学性质的重 要指标,影响 元素的氧化还 原反应和化学
键类型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构型对电负 性和原子半径的 影响:电子构型 决定了原子的电 负性和原子半径, 电子构型越稳定, 电负性越强,原 子半径越小。
电子密度的影响
电子密度与电负性:电子密度 越大,电负性越强
电子密度与原子半径:电子密 度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电子密度与化学性质:电子密 度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如氧 化还原反应、酸碱性等
电子密度与物理性质:电子密 度影响元素的物理性质,如熔 点、沸点、导电性等
电子亲和力的影响
电子亲和力是衡量元素电负性的重要参数 电子亲和力与原子半径的关系:电子亲和力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电子亲和力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电子亲和力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而变化 电子亲和力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电子亲和力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方向
Part Four
电负性与原子半径 的影响因素
核电荷数的影响
核电荷数增加,电负性降低 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 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增强
电子构型的影响
电子构型:原子 中电子的排布和 能级
电负性:原子吸 引电子的能力
原子半径:原子 的大小和电子云 的分布
电负性的应用
预测化学反应:电负性可以预测化学反应的性质和产物
解释化学键:电负性可以解释化学键的性质和强度
化学比例模型比较半径大小

化学比例模型比较半径大小
化学用语-易错集锦
1、很多同学会混淆比例模型、球棍模型。
2、比例模型注意原子的大小
比例模型在书写的时候还需要判断不同原子的半径或者直径的大小,比如CO2的比例模型为“两个小球夹大球”,并不是“两个大球夹小球”。
但是也要注意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半径相差较小。
3、怎么判断比例模型原子的大小?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根据这一规律,CH4的比例模型中,C原子半径大,H原子半径小,CCl4的比例模型中,C原子半径小,而Cl原子半径大。
4、结构式书写注意原子连接顺序、分子的空间构型
(1)HClO的结构式,正确的应该为H—O—Cl。
(2)在书写H2O的结构式的时候,需要注意水分子是一个角型分子,不是一个直线型分子。
(3)在书写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式时需要注意链节的表示方法。
比如聚丙烯的链节中有一个甲基支链。
5、结构简式书写
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的时候注意不要丢掉碳碳双键、三键等官能团。
(教学指导) 时 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Word版含解析

第3节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1课时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价值。
1.影响因素2.变化规律规律原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增加的电子产生的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小于核电荷增加导致的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的影响大于核电荷增加的影响同周期过渡元素(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增加的电子都排布在(n-1)d轨道上,不同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n s)受到原子核吸引作用及内层电子排斥作用的总体效果差别不大利用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可以定性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所呈现的递变规律。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弱,获得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2)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价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减弱―→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获得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弱。
(3)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递变的综合结果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周围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的能力都不强。
二、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1.电离能(1)概念:气态基态原子或气态基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2)符号:I ,单位:kJ·mol -1。
2.电离能的分类M(g)――――――→第一电离能(I 1)失去1个e -M +(g)――――――→第二电离能(I 2)失去1个e -M 2+(g)――――――→第三电离能(I 3)失去1个e -M 3+(g)…且I 1<I 2<I 3。
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判断方法的分类及讨论

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判断方法的分类及讨论
碳游离基是指碳原子上附有一个或多个游离的电子对,可以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或分子。
碳游离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碳游离基在化学反应中稳定性的相对大小。
判断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这些方法分类进行讨论。
1.基本稳定性原则
基本稳定性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原子间的键的数量成正比。
这个原则是基于碳原子极有可能会转移电子对来维持八电子规则的基础上推出的。
根据这个原则,单键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最低,四键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最高。
2.氧化还原性原则
氧化还原性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在化学反应中是否易于氧化或还原成正比。
根据这个原则,易于氧化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低,易于还原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高。
3.原子半径原则
原子半径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原子的半径成反比。
这个原则是基于碳原子原子半径较小,
因此能够更紧密地键合其他原子的基础上推出的。
根据这个原则,原子半径小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高,原子半径大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低。
4.电贡献原则
电贡献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电贡献的大小成正比。
电贡献是指碳游离基的原子或分子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贡献的电子的数量。
根据这个原则,电贡献大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高,电贡献小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低。
以上就是判断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的常用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另外,这些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所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
原子半径或离于半径的大小,与其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有关。
在中学化学里主要比较主族元素和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的大小,尽量其中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因此只能说是大致的规律。
1.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除外)。
如第3周期中各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Na>Mg>Al>Si>P>S>Cl。
1.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如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Li<Na<K<Rb<Cs;卤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F<Cl<Br<I。
1.3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它形成的相应离子半径的大小比
较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它形成的相应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情况:
①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的原子半径。
如Na+离子半径小于Na原子半径,Mg2+离子半径小于Mg原子半径。
这是因为阳离子比相应的原子少了一个电子层。
②阴离子半径远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
如Cl-离子半径远大于Cl原子半径,S2-离子半径远大于S原子半径。
这是因为阴离子与相应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阴离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已达稳定结构,比相应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要多。
1.4相同元素的原子显示不同价态(共价)时,价态越高其原子半径越小
如H
2SO
4
分子中S原子的半径小于H
2
SO
3
分子中S原子的半径。
1.5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离子半径比较
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如碱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大小为:Li <Na <K <Rb <Cs ;卤族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大小为:F-<Cl-<Br-<I-
1.6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比较其半径大小时应分成两段分别进行
①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阳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如第3周期中阳离子半径的大小为:Na+>Mg2+>Al3+
②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阴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如第3周期中阴离子半径的大小为:S2->Cl-
必须注意到,同一周期中的阳离子半径均小于同周期的阴离子半径
1.7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的半径比较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不管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其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如第2周期中的阴离子与第3周期中的阳离子,其核外电子排布相同,这些离子半径的大小为:O2-> F-> Na+> Mg2+> Al3+
1.8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的半径比较
同一元素形成的带不同电荷的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多的离子半径小。
如Fe3 离子半径小于Fe2 离子半径。
1.9常见短周期元素的离子中,以H 离子半径为最小
其它常见离子半径的大小,可归纳成下表:
表中所列Ne、Ar是为了比较时便于划分周期,它们左边的离子是与它们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它们的右边的离子是它们下一周期元素的离子。
同一横行中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边一横行比上边一横行多一个电子层。
Ne、Ar 原子半径特殊,不在比较之列。
表中所列F-与K+离子的半径大小差不多。
N3-、
P3-只存在于干态,如Mg
3N
2
、Ca
3
P
2
在水里立即与水反应,由离子态转化为共价
态:
Mg
3N
2
+ 6H
2
O====3Mg(OH)
2
+ 2NH
3
↑
Ca
3P
2
+ 6H
2
O====3Ca(OH)
2
+ 2PH
3
↑
O2-也不能存在于水溶液里,它与水反应生成OH-,由此可知Na
2O、K
2
O、BaO、
CaO与水完全反应生成碱溶液。
2.0离子团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零价记心间。
2.1常见原子团化合价口决: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还有负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2.2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按照下面的口诀来记: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2.3周期表口诀
周期表分行列,7行18列,
三短(1,2,3)三长(4,5,6)一不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