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
慢性肺心病的中医辩证施治

慢性肺心病的中医辩证施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因肺部、胸廓、或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
本病多由肺脾肾虚、外邪侵袭、痰瘀媾合而引起,病机为本虚标实。
1.辩证分型论治“虚”、“邪”、“痰”、“瘀”、“饮”缠绵于一体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
热毒烈盛灼津成痰,灼伤阴血而成瘀血;痰饮为患致肺气郁滞;痰瘀互结,郁而化热,而成热毒;瘀血阻滞,气机不利,水津停滞成痰成饮。
临床实践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本病分为9型而辩证论治,治标常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宣肺行水、温阳行水等法,治本则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调和补益,遵循回阳存阴为准则。
(1)外束风寒,痰湿犯肺型:予以主宣肺散寒,祛痰平喘,小青龙汤加减;(2)痰热郁肺型,治应清热化痰,桑白皮汤加减;(3)脾肾阳虚水泛型:予以温阳利水,真武汤合茯苓桂术甘汤加减;(4)痰浊上犯,心脑受邪型:予以涤痰开窍,醒神通便,涤痰汤加减;(5)痰热内蕴,肝风扰动型:予以清热豁痰,开窍通便,羚羊钩藤汤加减;(6)热瘀互结,血溢络伤型:予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清热地黄汤加减;(7)气阴两虚,阴阳欲绝型:予以益气养阴,回阳救逆,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8)肺肾气虚型:予以补肺钠肾,益气健脾,补肺汤加减;(9)气虚血瘀型:予以固本益气,活血通脉,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近年来我所对9种类型的肺心病的论治进行慨括总结,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双参三紫一术散”、“清热宣肺汤”、“葶苈附子汤”、“强心泻肺汤”四方,与西医常规治疗相结合治疗肺心病,疗效满意。
2.1双参三紫一术散方组为:太子参、紫丹参、苏子、紫菀、茯苓、白术、紫石英、紫杞子、黄芪、仙灵脾等量。
将上药制成冲剂,每包20g。
患者于立春起及冬至起连续服药个三个月,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

肺源性心脏病【文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转载)发表者:赵东奇1000人已访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厚,最终发展成为右心功能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的一种心脏病。
本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病死率较高。
急性发作以冬春季为主,呼吸道感染为急性发病的基本诱因。
早期心肺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肺胀”、“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1.寒痰瘀血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喘,遇寒加剧,胸痛憋气,面青唇紫,恶寒散热。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浮紧或弦滑。
(2)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半夏、川芎、炮附子、五味子、炙甘草各10g,炙麻黄8g,桂枝、干姜各5g,细辛6g.咳嗽加剧时,加款冬花、苏子、枇杷叶各129;痰黏甚者,加桔梗、川贝母各12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痰热瘀血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短,痰黄而黏或有血丝,胸胁胀满,身热口渴,目赤唇紫,甚则出现皮肤瘀斑,大便干燥。
舌质暗或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2)处方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黄芩、丹参、赤芍、桑白皮各10g,金银花、板蓝根各15g,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g,芦根、冬瓜仁各20g.痰热内盛者,加葶苈子、天竺黄各10g,鲜竹沥水lOOml;出血者,加牛角、紫珠草各30g,丹皮、侧柏叶各10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痰浊壅肺型(急性发作期)(1)主症咳嗽气喘,胸满闷胀,痰多黏腻。
舌苔白腻,脉滑。
(2)处方半夏、陈皮、苏子、苍术、厚朴各12g,茯苓15g,白芥子、莱菔子各10g,炙甘草6g.若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见喘咳痰多,色白而有泡沫者,加麻黄、细辛各6g,防风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辨证治疗肺心病58例临床观察

型 ” 痰瘀 水 结 阻肺 型 ” 、“ 。其 中 : “ 热 壅 肺 型 2 痰 4
例 ” 痰湿 伏 肺 型 l ,“ 4例 ” “ 湿伏 肺 型 2 , 痰 7例 ” , “ 痰瘀 水结 阻肺 型 7例 ” 。
2 治 疗方 法 :
医辨 证分 型 ,分 为 : “ 热雍 肺 型 ” “ 湿 伏 肺 痰 、 痰
血液 流 变学 检测 ,其 中慢 支炎 急发 ,肺 气 肿 3 1例 , 并肺 部感 染 者 2 1例 ,并心 衰 水肿 6例 ,其 中 7例 , 症状 、体 证及 指标 有 改善 ,但 感染 未控 制 ,肺部 哕 音不 能全 消失 ,又 采用 了中西 医合 治疗 :其余 病 人 均有 明显 的疗 效 ;5 8例 中有 1 紫 绀 明显 ,6例 6例 心衰 患者辅 以低流 量 氧气 吸入 以改 善微 循环 ,其余 病 人均 内服汤 剂 中药 ,一疗 程后 ,咳喘 、咯 痰 、胸
均 年龄 6 . 8 5岁 ,男 女 之 比 :5 : 1 7,本 病 证 诊 断均 按 实用 中 医内科学 的诊断标 准 ,其 中慢 性 阻塞 性肺
本组 病人 均 经 :胸 部 X线 摄 片 ,肺 功 能 测 定 ,
气肿 2 1例 ,急 性 发 作 期 1 4例 ,缓 解 期 2 3例 , 中
恢 复正 常 。 4 疗程 评定 :
克 、茯苓1 0克 、紫 苏
1 0克 、地龙 1 2克 、苇 根 1 5克 、冬 瓜 仁 1 5克 。 日
煎 一剂 ,分 二次 服 ,鲜竹 沥 lm O l口服 ,一 日两 次 。 2 1 痰 热 壅肺 型 :松 化 痰 汤 的 合姚 氏陷胸 汤 加 咪 . 瓜蒌壳 1 5克 、黄 参 1 0克 、地 龙 1 0克 、陈 皮 1 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论治

2002, 173~178 4 李家邦. 中医学[M].第 6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47
中 西医 结合与 祖国 医学
者方药茵陈蒿汤加减[3], 即茵陈、山栀子、大 黄; 湿重于热者方药
茵陈四苓汤加减, 即茵陈、苍术、猪苓、茯苓、泽泻。均为水煎服,
每日 1 剂, 分 2 次服, 连服 10 d, 均于第 15 天观察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标准为临床症 状和体征完全消 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好转标准为临床症状 和体征消失, 肝功能
表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型肝炎疗效观察结果
分组
患者总数 治愈人数 未愈人数 治愈率( %)
治疗组
51
47
4
92.2
对照组
46
35
11
76.1
合计
97
82
15
84.5
χ2=4.81,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采 用四格表资料的 χ2 检验进行 统计学检 验, χ2=4.81, P<0.05, 说明采用中 西医结合方法进行 治疗的治愈 率 高 于单 纯 采 用 西 医 治 疗 的 治 愈 率 。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痰饮”、 “喘咳 ”、 “水肿”、 “心悸”等范 畴, 本病发生与肺、心、脾、肾 四脏有着密切关系( 现在有学者认 为本病发生是五脏俱虚的全身 性疾病) 。本病是在肺、脾、肾三
老年慢性肺心病并心衰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的过 程 中 ,我们 体会 到 ,科 学合理 地运用 辨证 护理 对 疾病 的治 疗 和患者症 状改 善具有 积极 的作用 。具
体 总结 如下 。 4 1 保 持 呼吸道 通 畅是 最 重要和 最基本 的措施 .
中 医护 理 在保 持 呼 吸道 通 畅方 面有 一定 特 色 ,
共 收集 病 例 18例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观 察 组 0
7 例 ,其 中男 4 0 2例 ,女 2 8例 ,年龄 6 8 岁 , 0~ l
平均 7 3岁 ;对 照组 3 8例 ,其 中男 2 9例 ,女 9例 , 年龄 6 7 2~ 9岁 ,平均 7 2岁 ;2组 在性 别 、年 龄分 布 、发 病季节 及并 发症 等方 面 相 近 ,有可 比性 ( P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3 1 期u a fYu n n Unv ri fTa io a hn s dcn o r lo n a iest o rdt nlC iee Me iie n y i
Vo . 3l . 3 1 No
3 结 果
一
在护理 中我们 观 察到 ,各 型病 人 的临床表 现有 定 的差 异 ,因此 中 医 辨 证 护 理 的要 点 也 不 尽 相 痰浊 阻肺 型患者 痰多 、粘稠 ,应 采取雾 化 吸入 以清热解 毒 ,化痰平 喘 ,给予 间断高 浓度 吸氧 ;痰 热 壅肺伴 有高热 者容 易 出现 缺水 和便 秘 ,应 观察发 热 、 口渴 、出 汗 及 二 便 情 况 ,出 现 便 秘 者 给 予 蜂 蜜 、麻仁 丸等 润下 为主 ,避免排 便用 力增加 心脏 负 担 ;心肺 气虚 型病人 ,应 控制 给氧浓 度 ,对 伴有 浮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
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
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则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则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若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则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则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若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则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则泛溢于肌肤,则引起水肿,上则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则喘甚等心气虚的症状,久则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通它脏,所以肺病不但可累计它脏,其他各脏的病变亦可累及肺,正如古人所言:肺不伤不咳,脾不伤咳而无痰,肾不伤咳而不喘。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
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
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那么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那么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症,此时假设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那么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那么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开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假设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病症和体征。
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那么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那么泛溢于肌肤,那么引起水肿,上那么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那么喘甚等心气虚的病症,久那么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病症,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论治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n m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c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3 5・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i t v e :U t i l i z i n g 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t o d e a l w i t h c h r o n i c p u l m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i n i t s a c u t e s t a g e o f a t t a c k
P ANG Gu o—b i a o
Xi e h o n g H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P a n g Gu n—b i a o S i c h u a n x i c h o n 6 3 7 2 0 0
v e n t i o n l a w 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o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c h r o n i c p u l m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i n i t s a c u t e s t a g e o f a t t a c k. t r e a t e d wi t l l T CM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e f i c a c y ,s h o  ̄e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t r e a t me n t ,i m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o f p a t i e n t s ,h a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的方法。
方法研究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效果良好。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和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的心脏病。
据其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支饮”、“血证”、“肺胀”、“喘证”、“喘胀”、“心水”、“水肿”等病范畴。
现代名老中医任继学首次在《悬壶漫录》中提出“肺心同病”的病名,新版中医教材也多以此名为标准。
一病因本病的发生发展,多以久咳、久喘、久哮引起肺胀,肺胀不愈,痰涎内蓄,久而不除,在肺结成窠囊。
又因寒冷,草木烟熏,反复刺激,咳喘反复发作,肺气受伤,肺体受损,肺失宣发肃降,则津血不能循行上下内外,痰瘀蕴结于肺。
进而血行不畅,血脉不利,心气受伤,心体受损,形成肺心同病。
肺心之疾,久而不复,则上焦不治,中焦不运,脾失运化、转输之能。
且肝气内痹,津血瘀积于肝,致使肾失肝气之助、胃气之充、肺之清阳之济,则肾之阴阳不能相互转化,肾间动气亏乏,肾失纳气、封藏之力,清浊相混,水道不通,水气内犯外溢。
甚则五脏失调,经络失用,致使津、水、血、气失和,则清阳不入,浊阴不出,渗入营血,致浊邪弥漫,上闭清窍,脑髓失养,神明失主,阴阳将离,而见喘脱,喘厥之危候。
二辨证论治 (—)辨证纲目本病之成,是以肺、心为本,痰浊、气滞、水饮、血瘀为标。
肾失潜纳之根,脾失运化之基。
一般来说,急性发作期多属本虚标实,缓解期多属本虚。
1.外寒内饮喘咳,心悸,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肢体痛楚,口不渴,舌质淡暗,苔薄白滑润,脉浮紧。
2.痰热壅肺咳吐痰多,色黄,喘不得卧,面赤心烦,心悸痞闷,口干而渴,面浮肢肿,舌红苔少而润,脉多沉数或沉滑。
3.气滞血瘀喘而胀满,心悸怔忡,腹胀纳呆,口干,渴而不欲饮,便秘,颧赤,舌绛无苔,舌质隐青或有瘀点或瘀斑,脉多沉涩或结或代。
4.痰蒙神窍意识蒙咙,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躏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呜,舌质黯红或淡紫,或绛紫,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6.厥脱喘咳,心悸,浮肿,神志不清,腹中坚满,烦扰不宁,四肢厥冷,汗出,面白口唇干,舌红,苔腻或白或黄,脉多沉微而数,或雀啄。
(二)审因论治 1.外寒内饮解表化饮,镇咳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加减:生麻黄15g,川桂枝15g,白芍药15g,北细辛5g,干姜10g,清半夏10g,生甘草5g,五味子15g。
咳痰量多者,加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顺气化痰;恶寒发热,周身关节疼痛甚者,加羌活、白芷祛风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