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查房--胁痛
干胁痛的护理查房

提供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 识和护理方法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心理问题
提供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 力和焦虑
睡眠障碍的护理
保持安静、舒 调整作息时间,
适的睡眠环境, 确保充足的睡
避免噪音和光
眠时间
线干扰
睡前避免饮用 咖啡、茶等刺
激性饮料
适当进行放松 和舒缓的运动, 如瑜伽、深呼
0
紧张和焦虑
4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疾
0
病发生
6
饮食指导和注意事项
饮食应以清淡、易 消化为主,避免辛 辣、油腻、刺激性 食物。
增加水分摄入,保 持大便通畅,避免 便秘。
避免吸烟、饮酒等 不良习惯,以免加 重病情。
注意饮食卫生,避 免食用不洁食物, 防止感染。
运动和康复训练建议
01
02
03
04
就医原因和病情变化
01
患者因干咳、胸 痛、呼吸困难等 症状就医
02
病情变化:咳嗽 加剧、胸痛加重、 呼吸困难加重
03
诊断:肺炎、胸 膜炎等
04
治疗方案:抗感 染、止咳、镇痛 等药物治疗,必 要时进行手术治 疗
病程和治疗过程
患者因干胁痛入院,诊断为胆囊炎 治疗方案:抗生素治疗,缓解症状 病情好转,出院后定期复查
03
04
应对策略:提供 心理支持和安慰, 帮助患者了解病 情,减轻焦虑和 抑郁情绪
护理措施:加强 与患者的沟通, 提供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参与康 复活动,提高生 活质量
睡眠障碍
原因:疼痛、 焦虑、紧张、
环境因素等
症状:入睡困 难、易醒、早 醒、睡眠质量
下降等
影响: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波动、生 活质量下降等
中医护理查房--胁痛详细版.ppt

精心整理
9
现存护理问题及措施(术后)
1.生命体征改变 护理措施 1全麻术后未清醒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半卧位,保持
呼吸道通畅,双鼻塞吸氧3L/min。 2观察生命征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3保持静脉通畅,遵医嘱用药,止血、抗感染、营养支持。 4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色质量。 5指导暂禁食,次日可遵医嘱进流质
• 切诊:脉玄、数,脘腹腹胀,右上腹压痛,墨菲征(+)
•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毛糙;
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瓣、二尖瓣、主动脉轻度、三尖瓣 轻度返流
中医辩证: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
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
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精心整理
2
护理评估
• T36.7℃ P79次/分 R21次/分 Bp125/77mmHg
• 望诊:患者步入病房,神志清楚,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皮肤巩膜无黄染,舌质红,苔黄腻
• 闻诊:声音正常,口中无异味
• 问诊:睡眠易醒无辅助用药,汗正常,饮食纳呆厌油腻,小便赤黄,
大便正常,听视力正常,焦虑,感右上腹胀痛,无烟酒不良嗜好,家 庭和睦,经济情况好,生活可自理,对疾病认知:不了解
精心整理
12
潜在并发症:出血 感染 胆瘘
护理措施
3.1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加强观察:早期若腹腔引流出血性液 增多,超过100ml/h,持续3h以上腹腔内出血,应立即报 告医师,并配合处理,或病人出现腹胀,腹围增大,伴面 色苍白,脉细数,BP下降等表现时,提示病人可能有。
3.3胆瘘的预防和护理:a.加强观察:病人若出血发热、腹 胀和腹痛等腹膜炎的表现,或病人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 汁样,常提示病人发生胆漏。应及时与医师联系。b.引流 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通畅、引流液观察记录)。
中医护理查房

普通外科中医护理查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的护理)查房者:XX责任护士:周霞查房患者:16床宋玉梅诊断:西医:胆囊结石中医:胁痛(肝郁气滞型)查房目的:1.评估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解决患者护理问题。
2.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的运用。
3.讨论、发现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整改,接受各位护士长的指导,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病史介绍:一般资料:16床、宋玉梅,女,64岁、已婚,南县华阁镇老河街,无业在家务农,初中文化,有农村合作医疗,主管医生是陈志刚,住院号为2014112201,发病季节为小雪后3天。
主诉:因反复右上腹疼痛30余年入院。
诊断:西医:胆囊结石中医:胁痛(肝郁气滞型)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否认输血、外伤、手术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护理评估:入院时体温36.0℃、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68mmHg 体重55Kg。
体查望诊: 发育正常,神志清楚,体形适中,巩膜及皮肤无黄染,舌质淡红,舌苔薄黄。
闻诊:口中无异味,声音正常。
问诊: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视力轻度远视,听力正常,无辅助用药,无烟酒不良嗜好。
切诊:腹部平,上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弱,脉弦细。
患者家庭关系和睦,经济状况良好,生活可自理,但对疾病的认识不太了解。
阳性指标:B超示:胆囊结石,胆囊炎。
血液检查示:正常心电图示:心动过缓。
胸部X片示:正常。
治疗护理经过:11-22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
11-24 08:00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20返回病房,一级护理,禁食禁饮,予以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
11-25 患者术后第一天,遵医嘱停心电监护,停吸氧,停禁食禁饮改流质饮食。
遵医嘱予以柴胡舒肝散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以达到疏肝理气的疗效。
予以耳穴压豆一次,取穴肝、脾、胃、大肠、小肠,以促进肠蠕动恢复。
术前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2、注意气候寒暖变化,避免六淫外袭,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中医胁痛》课件

总结与展望
本课件介绍了中医对胁痛的理论和治疗方法,针灸、中药等具有一定疗效。 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提升中医治疗胁痛的技术和方法。
《中医胁痛》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对胁痛的独特视角,包括胁痛的概述、中医治疗方法、配 合针灸的方案、中药治疗中胁痛的常用药材,以及预防胁痛的生活方式建议。
胁痛的概述
胁痛是指身体胸腹部的肋旁区域出现疼痛感。胁痛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 括肌肉紧张、骨骼问题、内脏疾病等。
中医理论与胁痛的关系
中医认为胁痛是气机不畅引起的,常与肝胆湿热、寒湿困滞等病机相关。掌握中医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胁痛的 本质和治疗方法。
胁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
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舒缓胁痛症状。
中药疗法
使用中药来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胁痛不适。
外治法
使用外部药物、热敷等方式来缓解胁痛引起的不适。
配合针灸的胁痛治疗方案
经络定位
通过准确定位痛点,进行针灸治 疗。
推拿按摩
运用推拿手法刺激穴位,舒缓胁 痛。
艾灸疗法
使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 位,舒缓胁痛不适。
中药治疗胁痛的常用药材
1
当归
活血化瘀,缓解胁痛。
川芎
2
祛风除湿,舒缓痛感。
3
香附
活血理气,改善胁痛症状。
预防胁痛的生活方式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体位
2 适量运动
3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不良 的体位,减少胁痛的发生。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可以பைடு நூலகம் 强肌肉和韧带的协调性, 减少胁痛的风险。
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 的均衡和多样性,对胁痛 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医内科学——胁痛

辨证论治
主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证:胁肋下或见有徵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 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炙香附、川楝 子,广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
虚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 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辨证重点:气血虚实。
治疗: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实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利湿热
课后思考题:
1、胁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2、造成胁痛的病因有哪些及其病理机制是什么?
3、辨胁痛的病理性质?
4、胁痛的治疗大法?及根据病理性质不同有何区别? 5、胁痛的证、治、方、药? 6、治疗胁痛在用药上应注意哪些方面?
二、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胁痛的基本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实证: 理气、活血、清利湿热;
虚证:补中寓痛,滋阴、养血、柔肝。
证治分类 1、 肝郁气滞证: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肾则引及胸背肩臂,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证: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 纳少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调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 疏肝理气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方: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 郁止痛;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胁痛兼砂石:加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
胆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宜清肝利胆通降 排石,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药:大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鸡内金、海金厦、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 莪术、炮山甲、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精编】胁痛护理查房PPT课件

评估与观察
疼痛部位
观察患者胁痛的具体部位,判 断是单侧还是双侧疼痛。
疼痛性质
了解患者胁痛是刺痛、钝痛还 是放射性疼痛,以初步判断病 因。
伴随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恶心、 呕吐等症状,以便进一步诊断 。
疼痛程度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便制 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休息与体位
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多与肝胆疾病、脾胃疾 病、情绪等因素有关。
胁痛分类
肝气郁结型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 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 ,伴胸闷、嗳气、腹胀
等症状。
瘀血阻络型
胁肋刺痛,固定不移, 疼痛夜甚,胁肋下或见 有痞块,舌质紫黯或有
瘀斑。
肝胆湿热型
胁肋胀痛,口苦咽干, 恶心呕吐,小便黄赤, 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
肝阴不足型
胁肋隐痛,绵绵不休, 口干咽燥,心中烦热, 头晕目眩,舌红少苔。
胁痛病因
01
02
03
04
肝胆疾病
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 炎、胆结石等。
脾胃疾病
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 疡等。
其他疾病
如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等。
情绪因素
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变 化也可导致胁痛的发生。
02 胁痛护理常规
案例二:慢性胁痛护理
总结词
长期反复发作,需耐心护理与治疗
详细描述
慢性胁痛多因慢性炎症、肿瘤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引起,疼痛反复发作,持续 时间长。护理时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 和饮食习惯,遵医嘱治疗,以缓解疼痛。
案例三:特殊类型胁痛护理
总结词
病因复杂,护理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

胁痛(胆石症)中医辨证护理常规胆石症多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所致。
病位在胆,与肝、胆、脾、胃等有关。
单纯性胆囊炎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1、腹痛:呈绞痛,为持续性发作。
阵发性加剧,常伴有右肩背部放射痛。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3、高热寒战:体温高达39℃~40℃,呈弛张热。
4、黄疸:黄疸多呈间歇性和波动性变化。
辨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脓毒壅滞症。
【临证护理】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1、疼痛的护理:遵医嘱予四黄散调水蜜外敷右上腹,必要时应用镇痛药。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腹膜刺激征。
如腹痛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消化道症状: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
3、高热:遵医嘱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或协助医师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退热。
密切观察寒战、高热情况。
4、黄疸:观察黄疸的进退情况及大小便的颜色。
5、脓毒症者,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遵医嘱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菌药物等抢救。
【手术护理】1、按外科手术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护理:(1)遵医嘱应用维生素K1,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2)胆肠吻合术者,术前三天予半流质饮食,遵医嘱口服肠道灭菌药。
术前一日晚餐后开始禁食,术晨清洁灌肠。
3、术后留置T管护理(1)告知患者留置T 管的重要性,嘱其翻身或活动时勿压迫或拉脱管道。
昏迷或烦躁者予适当约束。
(2)T管引流的观察:每日观察记录胆汁引流量、性状、色泽的变化。
术后24h内引流量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术后1-2d胆汁呈浑浊墨绿色或淡黄色,可夹有泥沙样物,以后逐渐清亮、呈黄色。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提示管道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若引流量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应立即检查处理并报告医师。
(3)拔管:一般在术后2w以上,夹管试验患者无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发热、黄疸等不适,医师考虑拔管。
中医护理方案-胁痛

=胁痛(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郁气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善太息,嗳气频作。
苔白腻,脉弦。
(二)肝胆湿热证:脘腹满闷,恶心厌油,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肝阴不足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舌红体瘦,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处刺痛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沉弦或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胆俞、阳陵、丘墟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胆囊、胃、内分泌、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肝俞、胆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脾俞、胃俞、中脘、阳陵泉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小肠、大肠、神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足三里等穴。
(五)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穴位注射,取曲池等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为筋之会穴)
功效:清泻肝胆、通经活络
丘 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太
(足少阳胆经所过为原)
冲
功效:疏肝利胆,消肿止痛,通经活洛。
太 冲: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功效:平肝泄热、清头明目、调理下焦
期 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
(为足厥阴肝经穴,是肝之募穴)
功效:疏肝理气、化瘀活血
日 月: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胆的募穴)
收募胆经气血
曲 泉: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足厥阴肝经所入为合)
功效:舒筋活络、清湿热、利下焦
胆囊穴: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 下2寸
经外奇穴
功效:利胆通络
• 2、不寐--与肝郁化火 上扰心神有关
护理措施: 1.安定情绪,嘱其注意精神调摄,喜怒有节,勿思虑过度。 2.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床单元整洁,及时更换污湿
普外科中医护理查房
胁痛
2014-11-09
病史介绍
• 一般资料:44床,易XX,住院号:115990,女,65岁, 已婚,重庆江津朱杨镇人 发病季节:立冬后
• 主诉:反复右上腹胀痛6年 • 诊断:西医:胆囊多发性结石
中医:胆胀(胁痛) • 既往史:有“支气管扩张,冠心病”史
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 否认传染病史 否认输血史、手术史 • 过敏史:无 •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教育。 2介绍胆石症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发生发展、病因、临床
表现,让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讲解禁食的重要性,及胆道疾病饮食调养知识。
4讲解手术相关知识,消除病人焦虑感。做好术前指导,教
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练习床上排尿。
现存护理问题及措施(术后)
1.生命体征改变 护理措施 1全麻术后未清醒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后半卧位,保持
治疗护理经过
• 11-07 入院后予完善相关辅查,解痉:30在全麻下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1:35术毕返回病房 一级护理 禁食 吸氧 心监 抗炎 补液
• 11-09 二级护理 生命体征平稳 停心监 吸氧 改流质饮食 • 11-10 停引流改半流质饮食
护理评估
• T36.7℃ P79次/分 R21次/分 Bp125/77mmHg • 望诊:患者步入病房,神志清楚,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皮肤巩膜无黄染,舌质红,苔黄腻
• 闻诊:声音正常,口中无异味 • 问诊:睡眠易醒无辅助用药,汗正常,饮食纳呆厌油腻,小便赤黄,
大便正常,听视力正常,焦虑,感右上腹胀痛,无烟酒不良嗜好,家 庭和睦,经济情况好,生活可自理,对疾病认知:不了解
3术后如有出汗,及时擦身并更换衣服。
4如有腹胀术后未排气,与穴位敷贴,取穴天枢、气海、足 三里。
潜在并发症:出血 感染 胆瘘
护理措施
3.1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加强观察:早期若腹腔引流出血性液 增多,超过100ml/h,持续3h以上腹腔内出血,应立即报 告医师,并配合处理,或病人出现腹胀,腹围增大,伴面 色苍白,脉细数,BP下降等表现时,提示病人可能有。
被服,保持病人舒适。 3.睡前温水泡脚,听悠闲和缓的音乐,以颐养心神。 4.耳穴埋籽:神门、心、肝、胆,指导按压方法及注意事项。 神门:三角窝外1/3上部
心: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肝: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胰(胆):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
耳穴示意图
• 3.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口头形式进行健康
呼吸道通畅,双鼻塞吸氧3L/min。 2观察生命征的变化,并及时记录。 3保持静脉通畅,遵医嘱用药,止血、抗感染、营养支持。 4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色质量。 5指导暂禁食,次日可遵医嘱进流质
• 2 疼痛 与手术切口有关 护理措施: 1.术后6小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为患者摇高床头,使患者半
坐位,减轻腹部张力 2.指导患者咳嗽或活动时,用双手托住腹部,减轻对腹部伤口
的牵拉。 3.分散患者注意力 4.指导病人深呼吸放松,缓解疼痛,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予穴
位按摩,取穴合谷、内关、足三里。
5.必要时遵医嘱用止痛药
• 3舒适的改变 护理措施
1.妥善固定引流,妥善固定,严防因翻身、起床活动时牵拉 脱落,并减少引流管牵拉引起的疼痛。
2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引流液是 否外漏或渗出,并及时换药。
3.3胆瘘的预防和护理:a.加强观察:病人若出血发热、腹 胀和腹痛等腹膜炎的表现,或病人腹腔引流液呈黄绿色胆 汁样,常提示病人发生胆漏。应及时与医师联系。b.引流 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通畅、引流液观察记录)。
3.3感染的预防和护理:a.采取合适体位:半坐,平卧时引 流管远端不可高于腋中线,坐位或行走时不可高于手术切 口。b.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c. 加强引流管的护理
护理问题及其措施(术前)
• 1疼痛 与湿热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有关 措施: 1.指导患者通过与家人聊天、看电视等方法分散注意力 2.遵医嘱用止痛药。 3.穴位按摩:常用穴为阳陵泉、丘墟、太冲、期门、日月、
曲泉和胆囊穴等,以拇指指腹点按穴位,力量稍重,局部 有明显酸胀感为度,每穴按摩约1分钟。
阳陵泉: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 切诊:脉玄、数,脘腹腹胀,右上腹压痛,墨菲征(+) •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毛糙;
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瓣、二尖瓣、主动脉轻度、三尖瓣 轻度返流
中医辩证: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 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 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健康指导
• 1.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 2.注意气候寒暖之变化,避免六淫外袭。生活起居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 • 3.饮食以营养、易消化、无刺激为宜。忌食辛辣、油腻、
酒浆、浓茶等。 • 4.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肥胖者,适当减少食
量;高脂者,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丰富的饮食,养成 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 5.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6.早期发现,早期诊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