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学风格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3章 文学风格)【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3章 文学风格)【圣才出品】

第13章文学风格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道德文章”?答:对“文如其人”“道德文章”观点的正确理解:(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道德文章”的阐释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

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2)外国学者对“风格与内容”的理解歌德看到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

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这是对“文如其人”较全面的理解。

2.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此定义的要点是:(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3.试述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答: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1)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2)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第十三章-结构主义文论PPT课件

第十三章-结构主义文论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7
二、所指与能指
(三)基本原则 2、线条性
(1)句段关系(组合关系):在话语中,各个词一个挨 一个地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彼此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 或时间特征为基础的关系;
(2)联想关系(聚合关系):在话语之外,各个具有共 同点的词语,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 种关系的“集合”。
(三)结构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各要素间的关系。
(四)结构主义研究的目标:发现潜在于各种文学文化 现象之下的共同规律。
2020年9月28日
2
概述
二、代表人物
(一)索绪尔,瑞士语言学家,被称作“现代语言学之 父”。
(二)1966年,《结构主义者的午宴》,列维-斯特劳斯、 巴尔特、福柯以及拉康。
(三)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马克思的著作。
3、其实,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原则之一,就是阴阳辩证 思维,阴阳范畴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两者是可以相 互转化的。
2020年9月28日
18
第三节 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符号学家和文 学理论家,其理论发展跨越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 不同时期。代表作有《写作的零度》,《神话——大众 文化诠释》,《符号学原理》,《批评与真理》, 《S/Z》,《文之悦》,《罗兰·巴特自述》等。
(三)雅各布森: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正 是列维-斯特劳斯开始把“结构主义”作为一个哲学名 词正式运用,并以一系列著作的出版,使结构主义取 代存在主义而发展成一种影响广泛的思潮。
2020年9月28日
4
第一节 索绪尔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被称作“现 代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把结构的观点运用于语言学 研究,并以“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 指”“共时性”与“历时性”“聚合关系”与“组合 关系”等一系列的二元概念,奠定了现代语言科学的 基础,并作为一种可供操作的方法模式广泛应用于诸 多学科领域。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ppt课件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认 为,修辞的高明 就是风格。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扬雄《法言·问神》: “心画心声” 曹丕《典论· 论文》:“文以气为主”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 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正确理解“文如其人” 、“风格即人”(法 国 布封)(人:创作个性)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 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独特的言 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的载体。
(一)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风格特色也总会通
过语言呈现出来。在形式的各要素中,语言对于表 现作家的风格有着突出的意义,它体现着作家的思 维特点和精神个性,也最直接地作用于读者的阅读 活动。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所构成的 语言风格,如鲁迅的凝重精深、郭沫若的华丽奔放、 老舍的幽默灵活等。(如王蒙)
——(明)谢榛:《四溟诗话》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 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 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内在根据——创作个性 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外部特征——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
一、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P281)
三、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二)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体裁
①体裁是风格的基础,不同的体裁要求与之相应的风格。体裁与风格的关 系也十分密切。(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早就有对文体风格的探讨,例如,曹 丕《典论·论文》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 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如诗歌的抒情风格、小说的叙事风 格。悲剧表现崇高的风格、喜剧表现幽默的风格、正剧表现严肃庄重的风 格等等 )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童庆炳版)十三到十四章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童庆炳版)十三到十四章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

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

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

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

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

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首先,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文学风格多种多样,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一般不分轩轾。

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这是不足为奇的。

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

郎加纳斯推崇崇高的风格,狄德罗喜欢简朴的风格,歌德赞赏雄伟的风格,雨果爱好单纯的风格,姚鼐主张“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也有人偏爱朦胧、新奇、怪诞,都是个人性情所致。

其次,风格欣赏中的偏好,归根结底是因为读者与作者通过风格的纽带达到了个性间的吸引,灵魂与灵魂的相通,如不相合,则不可勉强。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古典文学1.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

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

13文 学 风 格

13文 学 风 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 学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的 修辞特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 明就是风格。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扬雄 ‚心画心声‛ 曹丕‚文以气为主‛ 《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正确理解‚文如其人‛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 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 响和制约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时代风格 魏晋风度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 时代,然而确实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 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 精神的一个时代。
民族风格
俄罗斯大地的声音
屠格涅夫 契诃夫 肖 洛 霍 夫
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域风格
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 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 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 茫乎其不可测矣。屈乎之文,音涉哀思,矢耿介,慕灵 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 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 相同。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我国古代风格分类理论十分丰富,独具特色。

文学概论 第13章风格

文学概论 第13章风格
• 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 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 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 ——《西厢记》
文学风格与流派【P296】
• 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 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 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 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 表现。【P296】 • 1 、组织性文学流派(自觉、正规) ,如 “文学研究会” • 2 、地缘性流派,如“桐城派” • 3 、自发性流派(非正规 、后人冠之), 如古典派、浪漫派
第13章 风格
风格
• 风格:在中国,风格一词最初的含义 是指人的精神气质及其外在的显现, 后来风格被用于指文学作品和作家个 人的精神特点。文学理论所谓的风格 是指在作家一系列创作活动及作品中 的、具有独创性的、相对稳定的创作 个性。文学活动的独创性是风格的基 本涵义;风格也因此成为一个作家的 艺术创作达到了某种境界的标志。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 1、简分法:
• 中国文论:阳刚之美:“骏马秋风冀北” • 阴柔之美:“杏花春雨江南” • 刚柔交错 • 西方文论:崇高与壮美:动如醉,酒神精神 • 优美与秀美:静如梦,日神精神
2、繁分法
• 1)罗列法;《文赋》《诗式》《沧浪 诗话》《二十四诗品》 • 《二十四诗品》:“雄浑、冲淡 ……” • 2)对举法:《文心雕龙· 体性》“八 体”说——“四对八体”说。 • ”雅与奇反,奥与显反,繁与约舛,
风格与创作个性【P281】
• 1、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 [一致性+矛盾性] • 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 风格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就作家风格而言)
(一)独创性 布封:“风格即人。” 刘勰:”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二)稳定性 钱钟书,文如其人,在“言之格调”不在“所言 之物”。 • (三)多样性 • 作家:多种本领和几副笔墨 ——作品风格 • 作品:不同题材和体裁、创作的不同阶段和背景 ,如李清照等。 • • • • •

骆驼祥子第13章的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第13章的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第13章的读书笔记一般积极和坚韧。

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

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

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

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

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

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

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

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作品本生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

”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

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

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1.观念
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2.思路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1.观念
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2.思路
从主体根据的角度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显然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1.观念
主体内在依据和篇章修辞之外的角度,即强调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现出来的特色。

2.思路
风格必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对应性的角度,或者说主体要去迎取、去契合对象的角度上去理解。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1.观念
这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2.思路
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使读者获得持久的美的愉悦。

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一)文学风格的定义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定义的要点: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1.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1)三者关系
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而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把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区别开来
①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

当它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甚至体裁等的影响。

(3)把创作个性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人格区别开来
①日常个性人皆有之,人格则是在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等。

创作个性却并非人所尽有,它是茌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世俗生活往往为俗世功利所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精神的想象活动往往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③日常个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另外缘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而创作个性则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体现在作品中的个性特征。

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1)日常个性必须通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才可能在作品中形成独
特的艺术风貌。

(2)三者的转化
创作实践外化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人格结构)审美升华(艺术人格)形式化(艺术独创性)(3)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也要在审美中得到升华之后才能化入作品的风
格之中。

(4)题材对象方面的特点、体裁类别方面的要求、技巧形式方面的规则等客观因素,也都必须由作家的独特的审美个性所把握、浸润、渗透、点化和整合,才能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

(三)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1)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2)独创性来自于对象的特征,而对象的特征来自于创造者的主体性。

(3)文学风格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四)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
1.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都是由“言语”组织而成的。

中性的语言素材经过编码后,不但传递了信息,而且带有感情色调,从而体现了风格特征。

(2)不同作家喜爱使用某些词语及句式,其频率的疏密也会各不相同。

2.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1)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恰当的文体中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

(2)“文体”的三个层次
①体裁
体裁是风格的基础,不同的体裁要求与之相应的风格,选择特定的体裁也就规定了相应的风格。

同样的体裁,风格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②语体
a.语体的含义
语体是作家根据对各方情势的研判和理解后,在大体确定的体裁中,进一步地通过语言、艺术手法和各类技巧设计体现出来的一种在内在的语气、声音、意态、文脉、格调上的更具特征性的体式或体势。

b.语体的分类
语体可分为品格之格与体格之格。

“体格之格”,大体类似于体栽,而“品格之格”,也即作家自由地实现了“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后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体势和语体,更为充分地体现创作个性。

③风格
a.含义
风格主要指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趋于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b.风格的形成
作家独创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摆脱、自成一家。

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一)风格类型的划分
1.简分法
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但以刚柔两字分类影响最大,并且源远流长。

2.繁分法
(1)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其《文心雕龙·体性》归纳文学的风格有“八体”。

(2)唐代诗歌空前繁荣,对诗歌各种风格类型的理论探索大为加强。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1.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读者,尤其是作为一个鉴赏家和评论家,应广泛涉猎,这样才能遍识各种风格之美。

2.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应注意
(1)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2)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四、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2.文学的时代风格
文学的时代风格,是指作家怍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2)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3)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完全可能体现在同一个作家身上。

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
(1)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2)在好的文学译作中,尽管一民族的语言转换成另一民族的语言,但仍然可以看到原作的民族特点,这是因为民族风格不仅见诸作品的语言,而且体现在一切方面,如题材、主题、气质和韵味,以及作品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
(1)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2)地域文化不仅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而且与在此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忉相关。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
1.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
(1)自觉是自然形成的,既无组织,也无纲领,甚至可能是跨时代、跨国界的。

(2)不自觉是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组织,有纲领,甚至有刊物和出版社,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2.流派风格的含义
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