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让磨课磨失自己——小议磨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磨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然而不少教师有赛则磨,无赛不磨,忽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历练,背离了磨课的初衷和本质,舍本逐末。磨课不仅是磨“课”,更多的是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磨“课”,更需要磨理念、磨学情、磨反思等全方位的磨砺。

关键词:磨课、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是一位科研型的教师。于是磨课开始走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磨课”就是指某个教师在教研成员的协作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以达到“精品课”的标准。可以说,磨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磨课成就了许多教师的梦想。然而聚焦磨课,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所磨的课往往以“优质课、公开课”的身份展示,有赛则磨,无赛不磨,却忽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历练。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反思。如果磨课教师急功近利,缺失思考,磨出的课就易变成简单华丽的堆砌;如果磨课教师浅化思考的程度,自己就易变成磨课组的课堂傀儡,无疑就卡住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咽喉,赶进了成长的死胡同!这些都背离了磨课的初衷和本质,舍本逐末。

美国卡内基大学的教授说过:“中国百花园中有很多很美的鲜花,千万不要丢掉自己而移植别人的花。”因此,我们要静下心,立足常态下的磨课,少一份追名逐利,多一份静心钻研。从本质上说,磨课不是磨“课”,更多的是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磨课为学生,让学生可以享受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磨课为教师,让教师可以享受驾驭课堂的乐趣。“磨”的过程是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应从哪些角度来打磨才不会舍本逐末呢?

一、打磨理念,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教师是新课标的实践者,教师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点,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设计中,这样的课才是有生命的。理念把握不准确,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

例如,《历史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某位教师在执教《文化的交融与选择》中为体现对话这样设计——我们以“洋快餐”——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为例。同学们去过肯德基餐厅吗?

生:去过。

师:经常会买哪些口味的产品?

生:汉堡包、鸡翅、薯条(学生回答偏离教师预设)

师:(自行举例)如老北京鸡肉卷……肯德基在中国的变化体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接下来我们就来举办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专场”,全班分成四组,分别从音乐、体育、服饰、休闲娱乐四个方面举例。

生小组讨论交流,气氛不甚热闹。

师:接下来老师也为你们介绍两个精彩的专场——戏剧和舞蹈专场……

以上片段中,课堂上左一个交流,右一个讨论,气氛看似热闹,然而在精彩热闹的背后,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发展下去,教师在思想、语言、行为上都表现出一种“强加于人”的倾向,比如片段中通过“中西文化交流

专场”的活动来实现小组合作,试图实现生生互动。可是由于活动是在老师已有的结论下开展的,教师也已经准备了两个精彩的专场,没有给学生的讨论活动留下多少创造的空间,缺少真正的思维交锋,学生的讨论成为摆设。新课程的对话倡导真正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上述片段中的教师对对话理念的把握只是形式的,把握不到位,并非主体之间真正的双向交流、沟通和对话。

这样是事例还有很多,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打磨理念,才能高屋建瓴,而教师理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惟有将对新课标的理解落实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才有希望使从事教学的人不断认识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真正与新课标同行。因此,磨课必须从提高老师的教育理念出发。

二、打磨学情,成就有“温度”的教师

新课程追求人性、人文课堂,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我们精心准备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显得无动于衷,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脱离学情,无视学生的所思所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打磨学情是教育的根本,教师在磨课中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学生观”,走出教材,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只有这样的课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在《保护个人隐私》一课中,立足学情进行了三轮的修改:

初试,利用新闻宁波郭力的邮件在网上被晾晒长达30天之久,作为导课,启发学生思考:①电子邮件可能会泄露哪些个人信息?②你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和别人分享吗?整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还算顺畅,重难点也比较突出。但只能说是学生很“配合”,但课堂没什么气氛。

再试:在第二次的修改中,磨课教师特地找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希望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能让他们更加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比如:“小丽:小萍,你这件衣服很好看,是什么牌子的?多少钱买的?” “啊,你胖了,你现在体重多少啊?” 学生似乎很有同感,一看到材料就议论开了“我也是这样的。”然而令教师意外的是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对材料中的做法都持赞同意见,站起来发表反对意见的同学竟受到底下很多同学的“集体围攻”。教师无奈只好强行停止了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慌忙再做解释。

三试:于是磨课教师做了第三次的调整,这次调整的重点在于,激起学生对隐私权重要性的重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郭力这个例子导入,引导学生思考:①当家庭电话,个人信息被曝光之后,郭力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②对于网络公司事后做出的反应,郭力对万网公司表示不满?郭力可以怎么做?③郭力有足够的理由将网络公司告上法庭吗?整节课显得非常轻松,学生用最真实的声音表达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下课铃声响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郭力这则案子。

从没有反应到意犹未尽,这堂课没有新颖花哨的形式,朴实无华,却实实在在征服了学生,学生的这一转变得益于教师在磨课时始终抓住一个中心——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的心理。正如磨课教师课后总结到:这一次的失败在于过于关注新的课程资源,把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抛到了一边,离开了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学习热情,课堂当然就如一潭死水,更不用说什么情感的升华了。“磨”课,有付出就有收获,应该说这堂课成功了,从这堂课后教师不仅在教材解读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