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doc》
宁波工程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宁波工程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我校高度重视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组织领导、创新就业工作机制、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人力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经过全校各部门、各学院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截至2019年8月31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63%,签约率为93.12%,圆满完成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
一、就业基本情况1.毕业生规模与结构2019年我校共有3502名毕业生,全部为本科生,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5大学科门类,40个专业。
省内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72.46%,外省毕业生占27.54%,较2018届毕业生增加 3.55%。
省内生源以宁波、杭州、绍兴等附近城市为主。
分别占14.39%、9.88%和8.99%。
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详见表一。
表一2019届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情况地区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杭人人3465042522181483152441274125290965人人人%9.8814.397.20 6.23 4.238.99 6.97 3.63 1.177.20 2.5727.542.毕业生就业情况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今年整体就业形势依旧呈良好态势,整体就业率达到97.63%,圆满完成95%的年度目标。
就业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99.39%)、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99.28%)、经济与管理学院(99.22%),各学院的就业率排名情况见表二。
表二各学院就业率及排名学院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就业率排名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329 327 99.39% 1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416 413 99.28% 2经济与管理学院639 634 99.22% 3机械工程学院502 491 97.81% 4外国语学院380 369 97.11% 5理学院206 199 96.60% 6国际交流学院94 90 95.74% 7电子信息工程学院610 584 95.74% 7人文与艺术学院326 312 95.71% 8签约率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97.81%)、经济与管理学院(97.50%)和国际交流学院(95.74%),各学院的签约率排名情况见表三。
西南科技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西南科技大学编2019年12月目录第一部分重要发现 (1)第二部分总体分析 (4)一就业与培养达成 (4)(一)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学校办学定位基本吻合 (4)(二)培养达成方面:专业培养达成效果、能力知识培养结果有提升空间 (10)(三)就业质量方面: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较高,就业现状满意度有提升空间 (12)二培养过程评价 (17)(一)近九成毕业生对教学表示满意,教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17)(二)师生交流频率有继续提升的空间,部分学院需重点关注 (17)(三)核心课程整体培养水平取得一定成效,个别专业的核心课程效果有提升空间 (19)三校友评价 (22)(一)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均较高,学生的在校体验较好 (22)第一部分重要发现1、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学校办学定位基本吻合就业率达九成以上,本校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3.0%,从供求数量上反映出学校培养取得较好成效。
深造意愿较强,毕业一年后24.3%的人读研和留学,其中读研和留学毕业生的比例是全国非“211”本科2018届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水平(13.3%)的近2倍。
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对本校毕业生的吸纳水平较高,本校2018届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大的行业分别为现代服务业(48.2%)、制造业(24.1%)、建筑业(21.6%)。
对本省贡献度较高,本校2018届六成以上(63%)就业毕业生在本省就业,为本省贡献较多人力。
2、培养达成方面:专业培养达成效果、能力知识培养结果均有提升空间专业培养达成效果可进一步提升,本校2018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专业培养达成效果可进一步提升。
能力知识培养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本校2018届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均为82%)反映本校的能力知识水平可进一步提升。
3、就业质量方面:毕业生的收入水平较高,就业现状满意度有提升空间毕业生薪资水平为5613元,本校2018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为5613元,从行职业月收入来看,在互联网、计算机等战略新兴产业就业的毕业生市场价值表现较好。
长治医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9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 (1)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二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 (4)(一)毕业生的就业率 (4)(二)毕业生的升学情况 (5)三就业流向 (5)第二章就业主要特点 (8)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8)二就业指导服务情况 (8)第三章就业相关分析 (13)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3)(一)收入分析 (13)(二)专业相关度 (14)(三)就业现状满意度 (15)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评价 (16)第四章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6)第五章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8)一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18)(一)对学校的满意度与反馈 (18)(二)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与反馈 (19)(三)对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与反馈 (19)(四)就业对教学的反馈 (19)(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反馈 (20)二对招生的影响 (21)三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21)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1.总毕业生数长治医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总数为2178人。
2.毕业生性别结构在全校16个本科专业中有14个专业女性生源所占比例超过60%,总体女性生源达到72.6%,性别分布较不均衡。
表1-1本校2019届毕业生性别结构13.生源地分布本校2019届毕业生共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分布较为分散。
本省(山西省)生源占据总毕业生人数超过60%,仍处于主体地位。
表1-2本校2019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24.各专业毕业生数表1-3本校2019届本科各专业毕业生人数3二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一)毕业生的就业率1.毕业生的就业率图1-1本校2019届毕业三个月后的就业率数据来源:各院系2019届毕业三个月跟踪评价。
2.各专业的就业率本校2019届毕业三个月后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音乐学(91.4%)、护理(88.9%)、医学检验学(87.6%),毕业三个月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临床医学(58%)。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目录引言 (1)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3)(一)毕业生层次构成及就业情况 (3)(二)毕业生性别构成及就业情况 (3)(三)毕业生民族构成及就业情况 (3)(四)毕业生城乡生源构成及就业情况 (4)(五)毕业生专业性质构成及就业情况 (4)(六)毕业生按学院/专业构成及就业情况 (5)(七)毕业生生源地构成及就业情况 (7)二、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8)(一)非公费毕业生就业特点 (8)1.非公费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8)2.非公费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9)3.非公费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10)4.非公费毕业生就业区域-生源地交叉分析 (11)(二)非公费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13)1.非公费毕业生求职经历调研分析 (13)2.非公费毕业生收入分析 (14)3.非公费毕业生专业一致性情况分析 (15)4.非公费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满意度分析 (16)5.非公费毕业生就业状况其他方面分析 (17)(三)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特点 (18)(四)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19)1.公费师范毕业生从教学校类型分析 (19)2.公费师范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能力分析 (20)3.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满意度分析 (20)三、发展趋势 (23)(一)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23)(二)近三年毕业生分专业性质就业情况 (23)(三)近三年来各专业就业情况 (24)(四)近三年校园招聘单位情况 (26)四、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措施 (27)(一)深化服务工作理念,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27)(二)广建网络信息平台,确保信息传递到位 (27)(三)积极组织招聘活动,提供便利就业渠道 (27)(四)重视就业信息追踪,遴选优质单位合作 (27)(五)开展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28)(六)认真核查就业数据,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28)(七)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28)(八)严格遵守各项规定,扎实完成常规工作 (29)五、调查与反馈 (30)(一)毕业生调查与反馈 (30)1.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满意度调查 (30)2.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 (31)(二)用人单位调查与反馈 (32)1.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 (32)2.用人单位对2019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33)结语 (35)引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创建于1903年2月,始立为湖南师范馆,为全国最早的师范馆之一。
河南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Henan University 2019 Employment Quality Annual Report河南大学2019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河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9)联合发布机构河南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河南英才归来科技有限公司Henan University 2019 Employment Quality Annual Report报告摘要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起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接受社会监督,学校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 号)文件要求,委托河南英才归来科技有限公司对我校2019届毕业生和2018-2019年度到学校进行招聘的用人单位相关领导或招聘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编制《河南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2019届毕业生规模与结构、就业率、就业质量评价、毕业生流向统计与分析、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举措及成效、对学校相关建议八个部分;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河南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主要涉及毕业生总体规模、生源地结构、学院(培养单位)分布、就业率等基本信息;二是河南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问卷调查数据,其中包括毕业生问卷数据和用人单位问卷数据。
通过对就业库数据和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2019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1303人,本科毕业生人数大致为硕博毕业生的4倍。
其中省内生源占比90.78%,省外生源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广东等省份。
2019届毕业生总体年终就业率为88.94%,其中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88.79%,硕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89.46%,博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6.88%,总体就业稳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 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 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 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 2300 余人,专任教师 1600 余人,正高职 称 290 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100 余人。拥有院士 3 名,浙江省 特级专家 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获得者 4 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 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 工程人才 5 人、青年长江学者 2 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3 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6 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15 人。设有国家“111 计划”学 科创新引智基地 1 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1 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学校概况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现设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 及青山湖等 5 个校区,占地面积 2500 余亩;下设 20 个学院及教学单 位,举办 1 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 25000 余人,教职员工 2300 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 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 59 个本科专业,拥有 2 个国家 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 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专业、7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 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 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4 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 业认证。设有 6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8 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 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 个领域的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工商 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 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 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 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 4 个国防特色学科、 2 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 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 个浙江 省一流学科(A 类)、7 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 类)、1 个浙江省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 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
重庆理工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说明根据教育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要求,学校编制和正式发布《重庆理工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系统。
初次就业率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9年8 月31 日,年终就业率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9 年12 月17日。
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就业率、就业状况等方面;二是来源于第三方调查(重庆市教育研究学会)调研数据。
调查面向全校2019届毕业生,自2019年6 月17 日至2019年12 月11 日,共回收有效问卷4275多份。
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三是来源于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纵向比较,使用数据主要涉及就业发展趋势和相关分析比较等。
前言重庆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为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称“士继公学”),是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校现有花溪校区、两江校区和杨家坪校区,总占地面积2591亩,校舍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拥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
设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5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个、大数据智能化等市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个。
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示范性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28000余人,累计为社会输送10余万人才。
一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
201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获得“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首批“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
河南工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
河南工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9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摘要
本报告由河南工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就业工作相关同志基于“河南省毕业生就业管 理系统”、“ 河南工学院智慧就业平台”、“ 河南工学院就业信息网”及“河南工学院 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等统计数据共同完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河南工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共 5351 人,其中专科毕业生 5295 人,本科毕业生 56 人;2019 届毕业生分别归属于 46 个不同的专业。 其中,机械机电类、电子电气类毕业生占比相对以往继续减少,电子电气类毕业 生人数占比(36.55%)首次超过机械机电类(32.23%),商科类(管理、贸易、艺术、 外语)毕业生占比继续增加,其占比首次超过 30%,达到 31.22%。 2019 届毕业生中,女生比例继续升高,占比首次超过 30%。男生约占 69.69%,女 生约占 30.31%;男、女生比例约为 2.3:1。 二、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高校中保持领先 截止 2019 年 8 月 30 日,2019 届毕业生就业率为 97.24%,继续保持省内领先。 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好”的品牌效应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三、就业数据真实性领跑全省高校,失真度极低(0.38%) 河南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中心委托河南省社情统计调查队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 数据进行核查,具体核查我校 278 人,其中 1 人数据有误,失真度 0.38%,就业数据真 实性领跑全省高校。 三、多场专场校园招聘满足不同专业毕业生求职需求 2018-2019 学年,我校组织召开电缆、智能装备、商科等多场专场招聘会,使得招 聘时间分布和专业覆盖更加科学。据学校智慧就业平台统计,2018-2019 学年我们接待 入校招聘单位和来函招聘单位共计 799 家,提供招聘岗位信息 31877 个,生均招聘岗 位信息 6.0 个。 四、2019 届毕业生就业流向格局继续调整 1.2019 届毕业生“专升本”学习比例继续增加 数据表明河南工学院 2019 届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到各类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占全部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就业基本情况 (1)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二、毕业生就业率 (3)三、毕业生就业质量特点 (6)四、就业流向 (8)五、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9)第二部分就业主要特点 (11)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1)二、就业指导服务 (12)第三部分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4)一、就业率变化趋势 (14)第四部分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6)一、对专业结构调整的反馈 (16)二、对人才培养的反馈 (16)第五部分人才培养调整措施 (18)一、教改深化 (18)二、岗位拓展 (18)三、就业指导能力提升 (18)四、就业服务水平提升 (18)五、品牌影响力铸造 (18)六、就业质量提升保障 (18)第一部分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1. 总毕业生数通辽职业学院2015届总毕业生总数为1922人。
其中普通专科1789人,五年制专科133人。
2. 毕业生性别结构我院毕业生按性别分是:男466人;女1456人。
男生是毕业生总数的24.25%;女生是毕业生总数的75.25%;男女比例为1:3.12。
性别结构比较特殊,主要是护理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较多,两类毕业女生930人,占毕业女生的63.87%。
表1 本校2015届毕业生性别分布3. 毕业生生源类型我院2015届毕业生生源分三类。
其中,普通高中生1391人;三校生398人;五年制高职133人。
表2 本校2015届毕业生生源类型4. 生源地分布表3 本校2015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5. 民族结构通辽市是全国主要蒙古族聚居地,因此,我院本届毕业生主要是汉族和蒙古族,占毕业生的93.76%。
其中,汉族1234人;蒙古族568人;其他少数民族120人。
表4 本校2015届毕业生民族结构6. 各专业毕业生数表5 本校2015各专业毕业生人数二、毕业生就业率1. 毕业生的就业率截止2014年8月31日,我院201届毕业生1922人,就业1590人,总体初次就业率为82.73%。
2015届毕业三个月后的就业率为77.2%,本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4.8%,2013届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为88.8%,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
20406080100毕业生的就业率本校2013届本校2014届本校2015届全国高职2014届(%)数据来源:麦可思-通辽职业学院2014届、2015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2. 不同就业地点的就业率我院2015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在本市和区内。
具体分布是:通辽市就业523人,内蒙古地区就业796人,,北京市就业99人,天津市就业36人,辽宁省就业35人,吉林省就业55人,河北省就业15人,其他省市就业22人。
表6 本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分布3. 毕业生基于不同生源类型就业率普通高中生源就业1157人,占其生源的83.18%;三校生生源就业330人,占其生源的82.91%;五年制高职就业103人,占其生源的77.44%.4. 各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汉族就业1032人,就业率83.63%;蒙古族就业460人,就业率80.99%;其他少数民族就业98人,就业率81.67%。
5. 毕业生不同性别就业率毕业生男生就业341人,占其男生的73.18%;毕业生女生就业1249人,占其女生85.78%。
6. 各系就业率我院2015届各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表表7 本校2015届毕业生各系就业率就业率最高的是财经管理系(96.99%)和师范教育系(93.50%)。
就业率较低的是和化工系(15.56%)和信息技术系(56.36%)。
7. 各专业的就业率我院2015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如下表表8 本校2015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由上表可以看出,就业状况最好的专业是英语教育(100.00%)、初等教育(100.00%)、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方向)(100.00%)、物流管理(100.00%)、学前教育(92.59%)。
就业状况比较差的专业是食品营养与检测(15.56%)、计算机应用技术(平面设计方向)(50.00%)、计算机网络技术(52.63%)。
8. 毕业生的升学情况本校2015届升学率为0.88%。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特点1. 毕业生收入分析本校2015届毕业生的转正月收入为2639元,本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572元,本校2013届毕业一年后的月收入为2738元,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200元。
10002000300040005000毕业生的月收入本校2013届本校2014届本校2015届全国高职2014届(元)图3-1 本校毕业生的月收入数据来源:麦可思-通辽职业学院2014届、2015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2. 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本校2015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本校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7%,本校2013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3%,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2%。
20406080100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本校2013届本校2014届本校2015届全国高职2014届(%)图3-2 本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的人数%数据来源:麦可思-通辽职业学院2014届、2015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3. 总体就业现状满意度本校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2%,本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4%,本校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3%,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9%。
20406080100就业现状满意度本校2013届本校2014届本校2015届全国高职2014届(%)图3-3 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数据来源:麦可思-通辽职业学院2014届、2015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四、就业流向1. 就业去向分布我院2015届毕业“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82.5%,比2014届毕业生一年后(76.3%)高6.2个百分点;“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为17.5%,比上届毕业生一年后(11.4%)高6.1个百分点。
2. 毕业生从事的职业流向我院2015届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如下表所示。
由于医学类和师范类毕业生较多,近58%多的毕业生从事卫生专业和教学工作。
表9 2015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前五位3. 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我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类如下表所示。
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教育业”行业类的毕业生比例较大,占毕业生的近53%。
表10 2015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前五位4. 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流向我院2015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55.5%)和医疗卫生(23.1%)。
就业于国有企业的较少(2.8%),但比上届毕业生(1.9%)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
表11 2015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单位类型前五位5.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城市本校2015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32.9%的人在通辽就业,在内蒙地区其他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有50%,只有17%的毕业生在区外就业。
表12 2015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城市前五位五、未就业毕业生情况1. 未就业毕业生的数量截止2015年9月1日,2015届毕业生共有332名毕业生未就业。
2. 未就业的原因学生就业观念不同。
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较好,不着急就业;想找和自身专业相关、薪酬水平达到预期的工作,以致一直在寻找,而不急于就业;一部分学生希望找到更稳定、更理想的职业(如考公务员、事业编、考专升本等)。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待遇及工作条件要求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地段、挑待遇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第二部分就业主要特点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工作保障体系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于2008年起全面实施由学院、系两级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出台并完善了《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评估办法》、《通辽职业学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院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努力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到位;建立了学生服务中心大楼,专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洽谈室、创业培训室。
学院切实保障“政策、机构、人员、场地、经费”五到位,已经形成了“领导主抓、部门统筹、系部为主、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有效应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就业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促进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建设,提高就业教育水平,推动我校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年初我们根据新形势,在广泛征求意见,认证梳理整改的基础上颁布了学院2014年招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2. 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学院于2006年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面向全院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列为必修课,学校还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生入学集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以课堂的形式组织各院系新生进行集中学习。
利用就业指导课这个平台来补充学生的就业知识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012年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创建创业技能实训、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技能。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教育(SIYB)培训,2012-2015年已培训六期培训学员300人,学员均通过相关部门考核验证,同时学院培训室经市就业局验收,已成为《通辽市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基地》。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
就业指导必修课设置单独的创业基础环节,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创业教育环节,提升了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企业和自己,了解供需关系和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做好就业创业心理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3. 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在学院领导的高度关注下,我院一大批工科类、医药类、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顺利签定就业协议,就业工作进展基本顺利。
但是,部分专业受就业形势和专业服务方向限制,仍有一批毕业生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就业依然存在较大困难。
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落实教育部有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等精神,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学校、学院两级实时掌握困难群体学生的就业状况,依托院系提供重点指导、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等措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就业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为此出台了《通辽职业学院就业困难生帮扶工作实施方案》,以困难生就业帮扶为切入点,细化服务层面,拉动和提升整体毕业生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