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文化的历史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一、对陕茶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发现和利用最早源于神农时期,系农业之神炎帝氏,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他诞生的地方。

所以唐朝陆羽〈〈茶经》中概括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从〈〈茶经》中记载的史料推断延伸,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道:“鲁周公旦,鲁是国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

”按史料所说:在西周文王时,他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辅佐武成王,因而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的楷模,而今岐山县周公庙古遗址就是人们寻根祭祀的圣地。

与茶相关的还有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在〈〈大雅绵》中有这么说:“周原言寺言寺,堇荼如饴”。

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七处,其中三处让人以茶比较,分别是在〈〈诗郸风谷风》中有记:“谁谓荼苦?其甘如养。

”;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璃号鸟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但已经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说茶事。

地处秦巴东南之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的安康地区,是以紫阳茶为代表性的,确是陕茶的“鼻祖”。

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

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白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 的传统产品。

我国茶学界研究认为在宫廷贡茶中:“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年间,距今1700多年)”。

紫阳县也曾惊现出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官府文件,显示在光绪三年(1877)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其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上面写有:“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

其中还提到在今紫阳县境内的麻柳坝、毛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陕西茶文化考论

陕西茶文化考论

① 较为重要 者 , 有陈椽 编著 《 茶业 通史 》 中国农业 出版 社 ,08年 ; , 20 蔡镇楚 等编著 《 祖神农 》 中南 大学 出版 社 ,07 茶 , 2 0 年 ; 国茶叶博物馆编著 《 中 话说 中 国茶文化 》 中 国农 业 出版社 ,0 1年 ; , 21 陈宗懋 主编 《 中国茶经 》 上海 文艺 出版 社 , ,
耒耨 之利 , 以教 天下 。 _ ( ” 3 u而 以神 农 氏著 称 的 部 J
对 于 国人 饮 茶 的起 源 , 以往学 者 多据 成 书 于 战
国至汉代 间的《 神农 本 草 经》中 “ 神农 尝 百草 , 日遇 七 十二 毒 , 荼 以解 之 ” 得 之记 载 , 神农 氏 与茶 叶 联 将
19 9 2年 等 。
8 2
典 型 。从 北 首岭 发 掘 出 土 的 50 00余 件 文 物 和 男 男 合葬 、 女合 葬 的墓葬 制度 来看 , 处 于母 系氏族 社 女 它
会 比较 繁荣 的 阶段 。从 时 间和 地 域 上 判 断 , 首 岭 北
究 结论 , 为炎 帝 、 农 氏 同源 而非 一 人 , 帝 始 祖 认 神 炎
西北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2 1 7月 , 4 02年 第 2卷第 4期 , 1,0 2 V 1 2 N . J .2 1 , o. , o4 u 4 Jun l f o h et nvrt( h ooh n oi c ne dt n ora o  ̄ w s U ie i P i sp yadSca Si csE io ) N sy l l e i
人 ‘ 。 卷
重要 历史 节点都 作 出 了不可磨 灭 的贡献 。本 文将在 对相 关历 史记 载进 行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细 论 述 陕西 详

紫阳茶文化

紫阳茶文化

1987年紫阳富硒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1988年被评为省地方名牌产品,同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食品 博览会银奖; 1991年获中国优质保健品金奖; 1990年获陕西省优质保健品金奖; 1991年获中国优质保健食品金奖,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奖; 1992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旅游购物节金鹰奖, 1994年荣获中国亿万群众最佳喜爱的国家用品最佳消费奖; 1998年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2009年9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八届中国 长春国际农业· 食品博览(交易)会上,“春独早”紫阳富硒茶 喜获金奖; 2010年4月16日,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高峰论坛”在紫 阳举行。 紫阳富硒茶,被医学专家称为“抗癌之王”“抗衰老明 星”,被营养学界誉为21世纪健康佳品和绿色保健饮料。
紫阳富硒茶对致癌物亚硝胺的体外平均阻断率为 84.46%,证明紫阳富硒茶有防癌作用。 紫阳富硒茶对人喉致癌细胞的抑制率为24.4— 48%,而云南绿茶仅为1.4—4.5%,紫阳富硒茶的抑 癌效果是云南绿茶的3—30倍。 紫阳富硒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因此 具有抗癌、抗氧化、抗辐射、提高免疫力、延缓衰 老、减肥、保健的作用。
紫阳文化
目录
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艺作品已有相当 数量和水平。民歌如《顺采茶》、《倒采茶》、《春到茶山一片新》、 《喜采春茶把歌唱》等, 在群众中都曾广来传唱。诗如清朝的“自昔关 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已被广泛引用。又如《紫阳茶话》(作者张 宣强,发表于《陕西日报》),《茶山作证》 (作者曾德强,发表于 《现代人事》)都曾产生较大影响。书法如贾平凹题写的“茶中极品”, 以及名钟登舜书写的关于紫阳茶的条幅,都受到行家的高度评价。邱永锡、 朱清树等人的一批反映茶山自然景观、加工工艺和营销的摄影作品被刊印 在书籍,报刊、产品包装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西安饮食文化

西安饮食文化

西安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状况分析1104000140 会计学院CGA1101 王玉一、西安概况:(一)地理位置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人口741余万。

(二)历史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西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2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

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

(三)气候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

(四)民族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

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

高中时我的同桌就是一个回族小伙。

(四)宗教西安的宗教也丰富多彩。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截至2012年,西安有佛寺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

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

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比较发达,全市现有道教宫观27所,道教职业人员约200人,信教群众约5万人。

当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存在很多。

我的外婆就是一位基督教徒。

汉中茶文化

汉中茶文化

4
同时,茶艺表演还融合了音乐、 舞蹈等艺术元素,使整个过程 更加生动、形象
Part 5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人们在这里聚集,品茶聊天, 交流心得
在茶馆里,人们可以品尝到 各种茶叶,了解茶叶的历史 和文化,还可以结交志同道 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人生
在汉中,茶馆是一种重要的 社交场所
茶馆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 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
20XX
汉中茶文化
演讲者:xxx
-
历史渊源 1 茶道文化 3 茶馆文化 5
目录
2 茶叶资源 4 茶艺表演 6 现代发展
汉中茶文化
1
2
3
汉中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 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
化丰富的地区
汉中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
茶叶资源而闻名
汉中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 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
一种精神的象征
人们通过泡茶、品茶来 感悟生活,追求内心的
平静与和谐
Part 4
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
1
汉中茶艺表演是汉中茶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2
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以熟练 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将茶叶 的冲泡过程演绎成一场视觉与 味觉的盛宴
3
表演中,茶艺师会根据茶叶的 特点和泡茶工具的不同,采用 不同的泡茶技巧,如凤凰三点 头、回旋高冲法等,使茶叶充 分释放出独特的香气和味道
总之,汉中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 汉中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充满活力和韵味的文化
15
-
THE END
感谢您的观看

品味古老的茶道 探寻陕西的西安六安砖茶

 品味古老的茶道  探寻陕西的西安六安砖茶

品味古老的茶道探寻陕西的西安六安砖茶品味古老的茶道探寻陕西的西安六安砖茶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茶文化,茶道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将踏上一段探寻陕西西安六安砖茶的旅程,品味古老的茶道,感受历史与美味的交融。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是中国的国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

最初,茶叶主要被用作药物,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其泡饮,发现了茶叶的独特香气和清新口感。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传承。

茶道的兴起,使得茶成为了一种融合了文化、审美和品味的艺术。

二、陕西西安六安砖茶的特点西安六安砖茶是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地区的一种传统茶叶。

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以其特有的外形和口感而闻名。

砖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宋代,是为了便于贮存和运输而特别制作的茶叶。

它以茶叶经过蒸烘再压制而成,呈现出砖块状的外观,色泽红褐。

砖茶在经过陈化后,口感更加醇厚,香气独特,充满了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三、品味茶道的艺术茶道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制茶和品茶的技术,更是一种精神和修养的体现。

品味古老的茶道,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感知和体验。

首先,选择合适的茶具。

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场合的需要进行选择。

其次,掌握正确的泡茶技巧。

水温、茶叶的量、冲泡时间等都会影响到茶水的味道和质量。

最后,欣赏和感受茶的香气、滋味和口感。

品味茶道的艺术,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内心深处的宁静对话的过程。

四、探寻陕西西安六安砖茶探寻陕西西安六安砖茶,我们可以选择去当地的茶庄进行参观和品茗。

茶庄是一个以制茶和品茶为主题的场所,通过观摩制茶过程和品尝砖茶,可以更好地了解砖茶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

在茶庄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工艺师傅的精湛技艺,感受到时间和智慧的积淀。

同时,茶庄还常常举办各种茶艺表演和茶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人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将重点研究唐代时期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并探讨这些茶具的用途。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茶文化在此阶段达到了高峰。

而法门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寺庙,其出土的唐代茶具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茶文化发展和人们对茶的热爱。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茶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进一步认识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同时也为研究唐代茶具的学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这样: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来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首先,将介绍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以及茶具在唐代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将详细描述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特点,包括器型、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特征。

最后,将深入探讨唐代茶具的用途,包括在宫廷、寺庙、私人家庭等场景下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茶具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特点及用途,进一步认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影响。

最后,结合唐代茶具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和启示进行展望,探索茶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样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脉络,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法门寺出土唐代茶具的用途。

通过研究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和法门寺出土茶具的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具在其中的角色。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唐代茶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唐代茶具对现代茶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唐代茶具的历史背景,包括茶文化的兴起背景以及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

泾阳茯砖茶历史文化版1

泾阳茯砖茶历史文化版1

泾阳茯砖茶历史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唐代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运输往来的,不仅仅只是丝绸,还有最重要的陶瓷和茶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茶叶和瓷器几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带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历史意蕴的标志。

茶叶随着丝路驼队的足迹缠绵不绝,一路流淌着醇厚绵长的清香。

要说到陕西的茶文化,可谓多姿多彩!唐长安城是中国茶文化向海内外传播的中心。

从唐朝中期在陕西开创并延续到明清的“茶马互市”中,中原的茶叶和西域的马匹一直是最重要的贸易品种。

而陕西泾阳人在600多年前发明创制的茯砖茶鉴证着近代“茶马互市”那段尘封的历史。

茯砖茶曾经成就了陕商“华夏第一商邦”的地位,今天它更加牵系着陕西茶人深藏心底的那份思念。

泾阳茯茶是明洪武元年间,陕西泾阳人发明的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因为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状好似砖块,所以也叫“茯砖茶”当年茯砖茶曾是中国最大宗的加工茶,一直是“茶马互市”的核心商品,而陕西正是茯茶发明地和发源地。

目前,“泾阳茯砖茶”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

泾阳茯砖茶,肇始于宋代,兴盛于清至民国。

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

数百年来,“泾阳茯砖茶”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谊的见证。

一、泾阳茯砖茶简介1、泾阳茯砖茶的由来—不产茶的泾阳产出有名的“泾阳茯砖茶”【茯茶的由来】据考,自汉朝张骞出塞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开始,泾阳就是川茶、湖茶销向西北牧区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茶文化的历史
陕西是文化大省,陕西人津津乐道地下的宝贝一锄头就能挖出来,提及茶文化也难免气短。

但不为人知的是陕西的茶文化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江南茶文化的发展与陕西茶文化的繁荣有着很大的关系。

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

巴蜀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历史位无可替代。

虽然陕西不是饮茶文化的发祥地,但与蜀地的饮茶文化哟密切的历史渊源。

陕西南部的巴人。

据《山海经·海内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史料记载古巴国在夏代之前就已在汉水流域立国,川山之间皆为巴族的根据地。

此后到商代,陕南的巴人东迁至今河南雎县东部建立巴方国。

商王武丁时,商王妻妇好率军攻巴方。

《殷墟文字乙编》记载:甲骨卜辞有“辛未卜,争,贞妇好气从盾戈伐巴方”。

巴方国力不济,被迫迁往今山西永济一带。

商王穷追不舍,巴方退避三舍,继续西迁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30里的巴邑镇一带,并投靠岐周。

此后,巴方南迁至汉水中游,在今陕西南部安康、汉阴一带。

西北五省只有陕西的陕南汉中和安康两地区。

陕南茶经历过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陕青茶几个历史阶段。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是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发展了汉朝和中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张骞是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

打通丝绸之路实乃丝茶之路。

直至明、清至民初,陕西茶在大西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且仍旧沿着丝绸之路运销西亚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伊拉克,及北非的埃及、得黎波里、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

至唐代,陕西茶进入辉煌时期。

陆羽《茶经》记载全国茶叶生产情况时写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

”即今安康、紫阳、石泉、岚皋几县沿汉江山谷。

又云:“梁州生金牛、襄城。

”即今宁强、南郑、汉中、留坝、勉县一带。

———当然,陆羽对陕南茶评价并不高,那原因在于江南茶得其天时地利后来居上,中国茶业的重心也就是从唐代以后渐向东南倾斜。

但陕南茶在中国西部地区独领风骚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新唐书·地理志》载:“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干漆。

”“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红枣……柑、枇杷、茶。


陕西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自唐代始。

据西安“清盛魁”茶行的传人回忆,他们家清代还保存有唐代在长安经营“山南茶”的帐册,上面记有唐代名臣秦琼、尉迟敬德买山南茶的帐务。

说明在唐代的陕西已有较成熟的茶叶市场,茶业的消费者不仅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达官贵人。

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48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

当时的贡献就是为唐王朝换回纥马,是隐性的国防战略物资。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场的时代。

当时,山南人以种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苏辙《栾城集》中说:“洋州(今洋县、西乡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区)人户以种茶为生。

”周靖文的《宋代的茶叶产区》一文言道:秦岭以南包括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0%。

宋熙宁七年实行“茶马法”,在京西路金州设买茶场6处,全陕西设卖茶场332处。

在当时,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由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

熙宁七年后,属京西路金州所辖的茶区和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

全陕西卖茶的边贸市场共计有332处。

榷茶政策的实质是带强制性的统购统销,由国家制定价格,低价收进,高价卖出,官
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军队急需的马匹。

国因马强,茶因马贵。

当时一驮茶可换回一匹马,陕西每年输边茶叶20000驮,可换回20000匹马。

南宋时马价增值,20000驮茶只能换3000匹马,朝廷每年购马11900匹之多。

宋代茶风旺盛,且盛行斗茶之风。

汤色白,喜欢选用黑色茶盏以衬托汤色,便于评判胜负。

由此可见,饮茶自然已成为山南人的普遍嗜好,且以斗茶为乐。

明代的汉中是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汉中茶的产量最高达到500万斤(1557年),合2500吨。

明承宋制,不改以茶易马的国策。

朱元璋认为“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

汉中茶作为间接的“国防资源”又升了级别,《茶法》90%的文字皆针对汉中茶和川茶。

《明史》载:“用汉中茶300万斤,可得马30000匹。

”100斤汉中茶可交换1匹回纥良马,可见当时汉中茶价之昂贵。

朝廷鉴于边境烽火绵绵,敌国又善骑射,便加大了扩军备战的力度,以茶易马更见其重要,对汉茶的生产成了当务之急。

茶的产供销完全成了政府行为,全力以赴,有效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

加之明王朝由于遭到了襄阳流民起义军的打击,不得不废止“禁山政策”,大规模的移民开发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万历《陕西通志》卷8载:明正德七年(1512)以后,金州、汉阴、紫阳、石泉一州四县在官府注册的茶户为2000余户。

陕南的茶叶产量在陕西大地震之前,“正额茶易马外,多开中以左公家,有至500万斤者”。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率湘军镇压回民起义。

左宗棠是湖南人,见“汉茶”充斥大西北茶叶市场,有意提携湖茶,为湖南茶商争得一些份额。

如左宗棠驻军的甘肃省,添设南柜,涌来大批南方商人。

发展的历史机遇,重新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并转输鄂北、豫南。

陕西茶业又有较大发展,仅兴安地区就达300万斤,合1500吨,其中紫阳一县的产出超过200万斤,合1000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