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刘铭传主要事迹 从草寇到一品大员

历史趣谈:刘铭传主要事迹 从草寇到一品大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铭传主要事迹从草寇到一品大员导语: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首任巡抚。

刘家世代务农,在刘铭传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台湾省首任巡抚。

刘家世代务农,在刘铭传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病故,母亲带着少年刘铭传艰难生存。

母子二人干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

后遭当地土豪凌辱,手起刀落,恶人授首!当时肥西“豪杰蜂起”,有不少武装堡垒,各寨之间为争夺地盘、筹粮筹款,经常相互攻伐。

当时除了刘铭传之外,还有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两大武装。

其中,张树声是个文化人,廪生身份,与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有交情。

张树声主动联络周氏兄弟和刘铭传,邀请他们归附李鸿章门下,因为那才是一条明路。

刘铭传在平灭长毛,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的战场上都立下殊勋,三十岁就成为一品大员。

成为台湾首任巡抚之后,他更是苦心经营,成为台湾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

刘铭传生平主要事迹刘铭传11岁丧父,生活极为艰苦。

18岁时放弃读书,落入江湖,曾一度上山做强盗。

1856年他的母亲因为受牵连自杀。

刘铭传悲哀不已,还乡做团练。

他曾一度想加入太平天国,但没有这样做,同时他一开始也反对清政府积极对抗太平天国。

1857年刘铭传拒绝当时合肥知县的求救而被捕,此后不久又被释放。

从此他投靠李鸿章的淮军开始加入对太平天国的战争,1862年7月份,接受太平军的投降,收复上海浦东。

1864年刘铭传所率部队攻克常州,俘虏陈坤书,被因此晋升为直隶生活常识分享。

刘铭传与第二故乡六安

刘铭传与第二故乡六安

刘铭传与第二故乡六安刘铭传,淮军名将、民族英雄、台湾近代化之父。

1836年9月7日,出生在与六安交界的合肥大潜山。

1896年1月12日卒于六安麻埠刘新圩。

邹知州义释刘铭传刘铭传幼年读书不多,及长,贩私盐,结交江湖。

16岁时与六安枣树店称氏结为夫妻。

他胆识过人,爱打抱不平,当年,金桥有家当铺典因高利逼死一妇女,刘出于义愤放火烧了当铺,被捉到六安州衙门,按律当死。

知州邹季裳见此人脸上虽有麻子,但气度不凡,又感于他的义气,遂将他释放,并劝导他要为国效力。

铭传逃过这一劫,发迹后知恩图报。

亲自将已告老还乡,过着清贫生活的邹知州一家从无锡接回六安。

在鼓楼街为其买了一处宅院,又在城东南的小华山寺庙附近购置了一些田地,赠给邹知州作为生活来源。

邹知州一家后来就定居在六安。

邹知州的孙子邹一平,抗战初期任六安县动委会指导员,中共六安县委书记,1938年6月15日赴立煌途径流波撞,遭遇日机轰炸,为掩护群众撤离,壮烈牺牲。

邹知州另一位孙子辈邹仁友老先生,曾是城南小学老师。

他原住的房子,就是当初刘铭传赠送的那个老宅,现已拆迁了。

攻六安铭传升千总刘铭传被邹知州释放回乡后,禀性难改,又因杀了恶霸,有家难归,索性拉起了杆子,在大潜山打家劫舍,做了绿林好汉。

后归顺了清廷。

1860刘铭传年与清军一道攻克了被太平军占据的六安城,因功被保举为千总,次年驰援寿州,又晋升为都司,成为军界新星。

1862年以铭字营被李鸿章的淮军收编。

当僧格林沁的骑兵东奔西杀,千里追剿捻军的时候,曾国藩、李鸿章却指使驻扎在六安、霍山的铭字营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僧格林沁被捻子诱至山东曹州,聚而歼之,毙命他乡。

清廷仰仗的“国柱”坍塌,极为震怒。

将刘铭传革职留任,以观后效。

刘铭传戴罪立功,以铭字营为主力的淮军,终将东西捻军彻底剿灭,为朝廷除掉了心腹之患。

刘铭传不仅官复原职,在之前被封赏太子少保后,又晋爵一等男。

刘六麻子与毕鬼子刘铭传排行老六,脸上有麻子,人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简介

刘铭传简介

刘铭传简介黄曾祥刘铭传(1836--1895),清末安徽省合肥县人,字省三,著名的淮军将领。

他十五岁就随父亲贩卖私盐,走遍乡里。

咸丰四年(1854),李鸿章创建淮军,当时十八岁的刘铭传被乡人推为「堡塞长」,相当于团练长官,他招募的兵勇号称「铭字营」,从此展开杀敌卫民的军旅生涯。

1853年,洪秀全率军攻破南京,正式建号「太平天国」,同治元年刘铭传被李鸿章调到上海压制太平天国气焰,同治四年再随曾国藩、李鸿章镇押「捻军」,因战功升任直隶提督。

光绪六年(1880年)刘铭传上书建议修筑铁路,虽未获清廷采用,但他深受西洋建设理念的影响自此展开。

1884年中法战争时受命督办台湾军务,再提出十项整顿海防建议,终获清廷当局采纳,渐渐展露治功。

在中法战争中虽与守军将领刘璈不合而备受牵制,但仍有效保守台北与淡水,并在基隆战役中重创法军。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刘铭传担任首任巡抚。

他大胆建设台湾,举凡兵器制造厂(大炮)、火药局、水雷局、抚垦局、樟脑局、茶厘总局、矿物局、媒务局、税厘总局、盐务总局、邮政总局、电报总局、官医局、东西向横贯公路、轮船航线、台湾铁路局、炮台等都在他的规划与中央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澴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沿海各省的经济支持中顺利展开。

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基隆煤矿弊案告老还乡。

继任台湾巡抚邵友濂则因财政困难与理念不同而放弃许多既定政策,使台湾后继建设宣告中断。

光绪廿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清廷希望刘铭传再次督导海防军务,但被他婉拒,日本据台后的光绪廿二年元月十一日病逝,时年五十九岁,光绪帝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壮肃。

文章合集称为「刘壮肃公奏议」、「大潜山房诗稿」。

刘铭传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他却是清代少见的「奇才」。

一生最大官职是福建巡抚与台湾首任巡抚。

驻台时期许自己「以台湾一隅之设施而成为全国之模范,以一岛之建设基础,增益国家之富强」。

他(1)扩大抚番:改善原住民生活,画明汉山地界,不准军民侵凌,并于台北设番学堂,赠与衣食、教算学、汉文、官话、台语及起居礼仪。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简介刘铭传是清朝末年的人,他家住安徽省,是合肥县人,他也是闻名的淮军将领。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刘铭传人物简介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

刘铭传系贫农、地方游勇出身,因协助平定太平天国、“捻乱”而投入湘军、淮军,转而成为地方团练领袖,并开始接触西学及洋务运动新知识分子,思想转倾向改良主义;后又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并因而介入台湾建省与洋务运动,成为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命刘铭传为巡抚,在位期间实施一系列举措促进台湾发展,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著有《大潜山房诗钞》《刘壮肃公奏议》。

刘铭传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刘铭传,公元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

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6 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

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11 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

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

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

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

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领铭字营公元1862 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军。

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

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

中法战争之台湾沪尾大捷——淮军名将刘铭传的一场生死豪赌

中法战争之台湾沪尾大捷——淮军名将刘铭传的一场生死豪赌

中法战争之台湾沪尾大捷——淮军名将刘铭传的一场生死豪赌1883年底,中法两国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后,台湾就成为了法军的进攻目标之一。

如何防御台湾的问题摆在了清朝当局面前。

为了加强台湾的防御,清廷决定派淮军的著名将领刘铭传到台湾主持军政。

此时,台湾尚未建省,刘铭传被授予福建巡抚的职务,专门负责办理台湾事务。

台湾当地的文武官员均需听从他的指挥。

刘铭传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以偷渡的方式来到了台湾。

到了台湾之后,他发现自己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的台湾兵力不足,武备废弛。

全台兵不满万,而且战斗力都较为低下。

各处的炮台工事也都荒废已久,不堪一战。

刘铭传到任后,立即着手从大陆调兵增援台湾。

当时法国海军已经开始对台湾实施封锁。

刘铭传经过与李鸿章的商议,决定采取雇用外国轮船结合偷渡的方式,向台湾运送兵力。

不过这一做法并没有太大的成效。

到了9月份,只有两千多清军到达台湾,此外还有70万两白银和一批枪支弹药,这些部队并不足以缓解台湾兵力紧张的局面。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新来的部队基本都是刘铭传的嫡系主力,指挥上较为便利。

刘铭传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组织当地团练来补充兵力。

刘铭传作战经验丰富,他到台湾后,很快就意识到台北是整个台湾的防御要点,而靠近台北的基隆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这里有基隆煤矿,是法军很想得到的。

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采用现代化采煤技术的煤矿,比唐山还早。

这里的煤质颇佳,而且靠近海岸,运输方便。

法国海军很想占据这里,为舰队提供燃料。

8月5日,三艘法国军舰突然出现在了基隆附近的海面上。

法舰首先开火,很快就击毁了基隆的炮台。

随后,有大约200名法军乘坐小艇登陆上岸。

刘铭传得知消息,急忙赶到基隆,布置反击。

6日,清军向着法军发起了进攻,打死打伤法军13人,其余的法军被迫退回军舰。

基隆保住了。

但是刘铭传意识到,法军这次进攻规模很小,应该只是一次试探,大规模的进攻还在后面。

同时,通过这次短兵相接的战斗,刘铭传也领悟到法军的舰炮实力强大,正面对抗清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试论刘铭传的海防思想

试论刘铭传的海防思想

试论刘铭传的海防思想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台任职的7年。

在强敌压境,瘴疠肆虐,敌军锁海,饷援皆绝的险恶形势下,英勇抗击拥有优势装备的入侵法军。

抗法胜利后,他在清廷尤其是李鸿章的支持下,以病弱之躯,创惊人之效,在台湾构筑炮台,添置军舰,大力加强海防建设,使台湾成为中国在海上抵御外国侵略的前沿堡垒。

同时,筑铁路,通邮政,开矿山,兴工业,办学堂,“努力把近世工艺的恩泽移植于这一中国东方的孤岛之上”。

因此,人们称颂刘铭传为“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⑴,“台湾近代化之父”⑵。

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说“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⑶。

刘铭传入台前后思考最深、阐述最多的是我国的海防事业。

他广泛涉猎西方各国兴衰的图书报刊,“静研中外之得失”,同时注意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他较为系统的海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海防荡然痛心疾首我国拥有1.8万公里漫长的海岸线,自然海域470多万平方公里,发展海洋事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海防提出了繁重的任务。

刘铭传曾经这样描绘祖国沿海的地理走势:“中国负山俯海,雄绝六州,自鸭绿划朝鲜,北行至旅顺,极山海关,南下经大沽、烟台……抵钦、濂,延万三千里⑷,虎视环球,实有秦人开关延敌之势”。

接着他用简练的文字,讲了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故汉唐之盛,海外万国,奔走来王。

自欧美崛兴,利炮坚船,横轹海表。

中国数千年一统之势廓焉尽变。

”⑸这样一个强盛的帝国竟然很快就“廓焉尽变”,成为一个倍受欺凌的弱国。

这常使刘铭传痛心疾首,仗剑长啸,也是后人不得不认真总结的沉痛历史教训。

古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直到15世纪末,中国制造业占世界份额1/3以上,粮食亩产为西方的3倍。

中国在海上也曾称雄一时,明初郑和率领大型船队浩浩荡荡行经亚非30多个国家,将中华文明、和平友好远播四海。

中国落后是16世纪以后的事情。

西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中国,固然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实行积极的拓海政策。

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

首任巡抚刘铭传与台湾120年前的4月17日,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台湾被日本强行割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重新回归祖国。

1885年,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曾为保卫、开发、建设台湾殚思极虑、建树卓著。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西北、西南内陆边疆和东南沿海地区,都受到列强的武力侵犯,史称“边疆危机”。

其中祖国的宝岛——台湾,先后遭遇法国、日本的侵略战火,并在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后,被日本强行割占,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段让人心碎的历史,曾令无数中华民族儿女痛心疾首甚至抱恨终天。

其中,就有曾为保卫、开发和建设台湾殚思极虑、建树卓著的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

中法战争与台海战火1885年,安徽人刘铭传受命出任台湾首任巡抚,此时的台湾,战火不断,清廷软弱,中国不败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刘铭传是安徽合肥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追随李鸿章与太平军交战崭露头角,成为淮军的一员大将,历任总兵、直隶提督等要职。

他在1885年中法战争的炮火刚刚平息时,受命出任责任重大、广受瞩目的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

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就已侵入越南,首先是占领了越南南部,继而又进军北部,目的除了侵占整个越南,矛头还指向中国。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彼此也有传统的宗藩关系,清朝政府对越南负有保护的责任。

1882年4月,已经侵占越南南部和中部的法国军队,又向北推进,攻占了北部重镇河内。

法国的意图很明显,即在占领越南全境后,侵入中国。

应越南国王的要求,同年6月清朝政府派兵赴越增援,抵御法军的进一步推进。

同时委派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

至同年12月达成初步协议,规定外国商人可到中越边境从事对华贸易;法国表示无侵占越南国土的意图;中国军队从北越适当后撤等,可见双方都有所让步。

这项初步协议,原是为双方的进一步谈判奠定基础,但由于法国内阁更迭竟被废弃。

史纲刘铭传介绍

史纲刘铭传介绍

可编辑ppt
5
保卫基隆港
刘铭传时期台湾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 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抵达基隆,在他 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
这是台湾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的一次规模最大、历时 最久、战斗最为激烈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战争。也可以说,这是近代 台湾真正的大保卫战 。
感悟重温历史历史魅力
可编辑ppt
1
台湾近代化之父
可编辑ppt
刘铭传
2
走近 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
12日),字省三,汉族,安徽合肥人。
淮军将领,洋务派骨干,台湾省首任
巡抚,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且
编练新军,从事建设铁路等一系列洋
务改革,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
的基础,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以台湾为限,他还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台湾“一 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他在台期间振兴工商业、引进外资和培养新式人才,有力地 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而其最伟大的 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功绩则为“建台省”——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正因此, 他被称为“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 。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 勇杀敌,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 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10月1日,法军在十余艘军舰百余门大炮的猛烈炮火掩 护下再犯基隆,同时进攻沪尾。考虑到沪尾 对台北府城的重要性, 刘铭传便移师沪尾。最终在刘铭传的率领下,守军给予法军重创, 使其没有再次发动进攻的能力。
可编辑ppt
3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 1861年,李鸿章回合肥为曾国藩募兵 , 刘铭传参与镇压太平军。 • 1873年因故辞职回乡居闹,住在刘老圩。 •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奉旨进 京,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抚衔督 办台湾军务。 • 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九月初 五),清政府宣布台湾正式建省,刘铭 传被任命为台湾省的第一任巡抚(省长)。
刘铭传所写诗词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三百丈岩腰新辟,云梯石栈,居然人力胜天工。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地近杏花村,栏槛留春,潇洒林泉新画稿; 我来梅子雨,琴樽消夏,清凉世界小神仙。
【相关文献】
姚永森著,《刘铭传传:首任台湾巡抚》,北京:时事出版社 姚永森著,《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王明皓著,《台湾巡抚刘铭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余沐著,《正说清朝十二臣:图文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 苏同炳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百花文艺出版社 孔祥军,《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世纪回眸,第168期, 李莉,《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万方数据库 来新夏,《刘铭传与台湾开发-——兼论历史人物评价应从大节 着眼》,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5期 林其昌,刘铭传抗法斗争研究的独到见解——读《中法战争诸役 考》札记,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苏小东,《刘铭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兼论台湾在中国海防中 的战略地位》,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台湾建省,百废待兴,财力不济,且汉番杂 处,首先需要抚番,以缓和民族矛盾,不受 外敌势力利用。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期间,积 极开展对高山族居民的招抚工作,由于方针 正确,措施得力,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整军备战
创办军工企业刘铭传聘用洋教习,以新式 操典训练军队,重在提高战斗力。还在基 隆护尾(今淡水)澎湖等地构筑了多座 “铁水泥”结构的炮台,在港湾内暗埋沉 雷、碰雷以待敌。他创办了机器局、军械 所、火药局。这些,极大地提高了台湾的 防御能力。
台湾首任巡抚
刘铭传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汉族,
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
洋务派骨干,台湾第 一任巡抚,不但打退 了法国舰队的进犯, 而且练洋操,议铁路、 建台省,为台湾的现 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被称为“台湾近代化 之父”。
历史上,刘铭传曾经以刽子手的形象出现,即 “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捻军的刽子手”。 1985年,“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一百周年学术 研讨会”举办。会上,与会人士把“刘铭传刽 子手的形象”翻了个,认为他可以归入近代爱 国者的行列,为保卫和建设台湾出了力。
相关影视剧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2004年中央电视台(央视)中国 国际电视总公司、中中共安徽省 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连续剧; 由黄力加导演、张笑天等编剧, 刘德凯饰演刘铭传。 《台湾1895》:2007年央视制 播的连续剧;刘德凯再度饰演刘 铭传。
谢谢观赏!

刘铭传在台湾实行的一系列改革, 不可避免地遭到清廷内顽固派的反 对,也受到台湾岛上一些人的忌恨。 1891年(光绪十七年),他被迫辞 官还乡。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 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刘铭传在 内忧外患中,积郁沉疴,于1896年1 月12日凌晨辞世 。
人物评价
《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称赞曰:“台湾三百 年间,吏才不少,而能立长治久策者,厥维 两人:曰陈参军永华、曰刘巡抚铭传。”刘 铭传在抵抗法国侵略、台湾建省和建省后经 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 是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先躯,是中国近代史上 杰出的爱国人物,受到海峡两岸人民长久的 怀念。如今,台湾岛上还有许多刘铭传的纪 念设施。
二、“通商惠工”
以商战来求富随着局势的相对安定,台湾 迅速办起了近代工业和商业贸易。刘铭传 先后倡办了煤务局、煤油局、伐木局、盐 务总局、通商总局、招商局(设在新加坡, 专门洽谈侨资“引进”)、以及樟脑官营 等。还重划行政区,加强市政建设。他的 ‘育战”做法的核心,是“求富”。
三、修筑铁路
发展近代交通刘铭传亲自督阵,修筑的基 隆至新竹铁路,全线近100千米,耗银129 万余两,为我国自筹资金、享有主权的第 一条铁路。当大清邮票还在海关总税务司 外国人控制下时,台湾邮政总局已独立发 行邮票了。极大地便利了台湾与大陆和台 湾岛内的通讯联系。
刘铭传的精神世界
刘铭传所受的教育是很有限的,不仅时间 短,而且所学内容也很粗浅。并且,他的 学业成绩也很平平。然而,后来他却迸发 出一种罕见的学习热情,如痴如醉地阅读 中国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对于传统的诗词, 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终于,经过刻 苦的学习和生活的磨练,他的诗文达到了 一个令人惊羡的境界。写诗成为他生命里 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他抒发怀抱、表情 达意的重要形式。
四、清赋理财
广泛罗织人才刘铭传决意在经济上达到“以 台之财,供台之用”,减轻大陆负担。他清 理田赋,整顿税收,引进外资,广开财源。 他还进山“抚番”,安定民心,并单独为中 部山区的少数民族山民办了学校。他不计较 湘、淮系,不论台人大陆人,任人唯贤,实 事求是,难能可贵。
他于台湾巡抚 任上六年,积 极实行“新政” 办洋务,推动 台湾现代化建 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