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还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建筑、服饰、工具等;精神文化则包括思想、信仰、道德、艺术、科学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传承性:文化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通过教育、习俗、传统等方式在社会中流传。
2. 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地区、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3. 相对稳定性:尽管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 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不断地被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 文化与经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
2. 文化与政治: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方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文化也能够影响政治,通过塑造公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文化对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三、文化的作用1. 教育功能:文化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2. 凝聚功能: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
3. 导向功能:优秀的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创新功能:文化鼓励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文化发展与创新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第一章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心理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传播过程向社会群体传递和展现了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知识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文化传播的特征在于地点、时间和方式的灵活多变,同时也凸显了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传播逐渐从传统的书面传播方式转化到数字化媒介平台和网络传播。
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广泛性以及深层次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第二章文化产业的基础概念及其分类文化产业是一种较新的概念,指的是在文化领域内,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和生产出的各种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以提供给消费者获取和享受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并最终获得经济回报的一种产业形态。
根据文化产品的特性和生产形式的不同,文化产业可以分为几类,如出版、音像、广播电视、文化旅游、艺术市场、文化创意等。
第三章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性分析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二者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首先,文化传播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素材,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而文化产业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平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文化传播的更广泛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第四章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优化协调与发展针对目前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优化和协调,以推动二者更加有效地互动发展。
首先,需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文化传播的时效性、适应性和互动性。
其次,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平衡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还需要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推广提供条件和保障。
结语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当今信息时代凸显了其更加深刻和细致的联系。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中国古代的概念文:无色交错的纹理——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思想,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2.西方诸多文化对文化概念的定义(1)古典进化论——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2)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3)符号-文化学派——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3.现代化人学者的文化定义4.文化定义——综合多种观点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二、文化的概念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心理——无意识心态文化低层意识形态——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高层意识形态——普世三、文化的几点特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的概念及中国文化1、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中国文化”是国别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的。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1、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2、抬高和贬低传统文化都没有意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第三节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二、有助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找准人生立足点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1.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3.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气候温带气候适中,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暖温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文明最先得到发展的繁盛之区。
社会学原理(第一章 文化45 ) 朱力

主要的三种流传形式
热:一种迅速流传的异乎寻常的行为,追 求者往往投入很大的热情,具有冲动性与 短暂性。 时髦:在服饰上追求新颖入时的行为方式。 时狂:在经济领域为追求某种新的物品达 到失去理智的程度。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大量诞生的流行词语,反映了我 们这个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万元户、下海、打工、 美容、春节晚会、涉外饭店……” 到90年代的“围城、传销、卡拉OK、炒股、BP机、写 真、进口大片、网吧、MBA、盗版、知识经济、酷、隐 私……”, 再到21世纪以来的“MP3、宽带、唐装、手机短信、彩 信、网上购物、谁动了我的奶酪、入世、反恐、与时俱 进、CDMA……” 即便是相类的事物,或者同一领域,流行的说法称谓也 在不断翻新。比如,从“大哥大”到“手机”,从磁带 到MP3,从录像带到VCD、DVD,从国内游到出境游, 从“申办奥运”到“人文奥运”,从“美容”到“人造 美女”,从追求“绯闻”到树立“媒体责任”,从“小 资”到“波波族”,从“复关”到“入世”……
文化中心主义的正功能
A.可以增进我群体的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 的忠诚和士气。 B.减少团体内的冲突。 C.促进文化的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 D.避免产生失范和无根的感觉。
文化中心主义的负功能
A.容易产生偏见。 B.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 C.引起团体间的冲突。 D.维持某些阶级的既得现状。 E.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
品,如车轮、衣服、学校、工厂、城市、书籍、孙宙飞船、图腾 柱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更为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 范、习俗、神话、技术、家庭模式、政治制度。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①可见,当时中国人的理解,“文化”是指通过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而对天下民众实施教育感化的一种方法。
“文”与“化”两字合用则在汉朝正式出现。
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②意谓圣人治理国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众人服从,不通,然后才运用武力压服。
不难看出,文化是相对于军事战略的一种治国方法。
这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
在此之后,人们大抵就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开始了“文化”一词的使用,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
”③的句子。
西晋诗人①程颐. 周易程氏传[M] //李光地. 周易折中. 成都:巴蜀书社,1998:558.②刘向. 说苑校正[M]. 北京:中华书局,1987.③王融. 全齐文(第十三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7:2860.感谢你的观看谢谢你的观赏束晳的六首《补亡诗》的最后一首《由仪》,讲为政的原则,就是以“文化内辑,武功外悠”①作为全诗的结束。
古人对“文化”这种规定意义的使用从汉唐一直持续到清代。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表述的“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基本上就是代表了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是“文化”的含义。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多是在“文治教化”的意义层面使用“文化”一词的,其中的精神内涵远大于物质内涵。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在清末民初时出现的。
像许多其他新名词一样,“文化”是经过日文而进翻译入汉语的。
梁启超是近现代以来最早使用“文化”的学者之一。
他在1901年发表《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一文,两次使用了“文化”一词:当往昔文化未开之代,争城争地,草菅人命,流血成河,曾无停晷,此所谓春秋无义战者,审其时势,度其人心,亦不深怪。
今也轮船、铁路、电线之道通,而地球之面积日形缩小,渺沧海于一粟,视异邦若比邻,风教之盛,文化之隆,开亘古未有之新景,诚人群进化之时期。
正宜讲和平之人道,顾万国之公法,博爱仁义,以达世界文明之目的,使天下率土,弹丸莫非公国,匹夫莫非公民,国民皆公,共享世界公权,不言自明矣。
孰意计不出此,而竟至令人可惊、可惑、可憎、可恶者,所谓文明固如是耶?②(二)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1690 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意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这类活动与物质的自然界紧密关联,是一个全然的物质过程③。
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是指一种生产活动和生产行为,也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生存能力。
后来西方古代“文化”的含义逐渐从物质活动转向了精神的层面。
古罗马的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最早使用了“cultura animi”(灵魂的培植)的说法。
17世纪,英国的培根使用了“the culture and manurance of minds”(心灵的培育与垃圾)。
18世纪开始以后,对“文化”的认识就从物质层面扩展到了精神层面,并进一步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的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1744年)在其《新科学》中指出,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
他①束晳. 补亡诗六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641.②梁启超. 清议报全编:第16册.③Terry Eagleton. The Idea of Culture, Blackwell Publishers[M]. 2000:1.谢谢你的观赏认为,国家、政体、社会、机制、宗教、习俗、规范、艺术等都属于人的创造。
他还认为,人类有共同的文化起源,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①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在其《论民族道德和精神》中认为,人在把握自然环境中的创造精神构成了文明的根基,人的习俗远大于自然的领域,它延伸到道德、风情和所有的习惯中,这些非自然的领域形成了文化的主体。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在《判断力批判》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理性的实体为达到最高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这种“创造”是指人从受自然能力统治的“原始状态”向人统治自然能力的状态的逐步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以及结果。
因此,在康德的论证中,“文化”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精神发展,也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最高阶段。
德国哲学家和浪漫主义的先驱赫尔德(1744—1803年)在其《语言的起源》中认为,人首先是文化的创造,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
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在于人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清醒自觉地反思自我,并获得抉择的自由。
19世纪初,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1822—1888年)在《文化与无政府》中指出:“文化可以恰当地描述为并非起源于好奇心,而是起源于对完美的热爱;它是一种对完美的探索。
它不仅或者不主要由追求纯粹知识的科学激情所驱动,而是要由追求善的道德和社会激情所驱动。
”它包含了“美”和“理智”(beauty and intelligence)两个特征。
②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了“文化”以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表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③这个界定强调了“文化”的无所不包和“复杂的整体”(complex whole)特质。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做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即“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①维柯. 新科学[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6.②Mattew Arnold. Culture and Anarch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58-80;马修·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 韩敏中,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32.③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感谢你的观看谢谢你的观赏因素。
”这一文化的综合定义基本为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有着广泛的影响。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2006年)的归纳,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有以下12条内涵特征:①①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②个人从群体那里活动获得的社会遗产;③一种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④一种对行为的抽象;⑤就人类学家而言,是一种关于一群人实际行为方式的理论;⑥一种汇集了学识的宝库;⑦一组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标准化认识取向;⑧习得的行为;⑨一种对行为进行规范性调控的机制;⑩一套调整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关系的技术;⑪一种历史的积淀物;⑫一种行为的地图、筛网或矩阵。
由此可见,克罗伯的定义将人类的一切行为表征和观念体系都归入了“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中。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汉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二、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并传承的。
人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然交换能量与信息,并将自己的主观与客观逐步地紧密融合,形成了特有的生产与生活、行为与思想,创造出了独特的人类习惯、风俗以及语言、文字和宗教、艺术。
文化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人化”,人是文化的主体。
所以,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理性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的展开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