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B.又何间.焉夹杂C.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可以.一战必以.情C.三而.竭足肤皲裂而.不知 D.下视其.辙欲穷其.林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
B.曹刿入见与鲁庄公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文章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小惠未遍.遍:遍及、普遍 B.忠.之属也忠:忠诚C.小大之狱.狱:诉讼事件 D.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必以.信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与之.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肉食者.谋之行者.休于树 D.战则.请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B.文章前后照应,如第一段“肉食者鄙”与第二段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第三段“公问其故”,互相照应,说明鲁庄公的“鄙”,与曹刿形成对比,反衬出曹刿的“远谋”。
C. 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D.语言极其精练,如曹刿指挥长勺战斗说的话,只用“未可”、“可矣”四个字,但是却有力地反映出他的智谋。
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多个字,但却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军事论文,是一篇简言意明的作品。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1.阜新市(09辽宁省)(一)阅读回答9~12题。
(10分)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2.河南省(09)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2)忠之属也。
属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3.怀柔区(09北京市)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3)小大之狱狱: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1)肉食者鄙翻译:(2)可以一战翻译:(3)一鼓作气翻译: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答:4.莆田市(09福建省)(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5分)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3)既克,公问其故。
故: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5分)(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小惠未徧.(2)又何间.焉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8)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8)[题目]阅读、回答文后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相传作者是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间:______ 虽:_______3. 下列加点的“者”字与“肉食者谋之”中的“者”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募有能捕之者B. 后遂无问津者C. 陈胜者,阳城人也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4. 曹刿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哪一件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解]第1题。
考查文学常识。
答案: 《曹刿论战》左丘明第2题。
解释字义。
答案: 参与即使第3题。
考查“者”字的用法辨异。
答案:C第4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第5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6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1)做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
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
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
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邀,邀击、迎击。
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曹刿论战》十年中考试题汇编

《曹刿论战》十年中考试题汇编2019年(2019·佳木斯市)(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暗中(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②阡陌..(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案:(1)①参与②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2019·北部湾区)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
05—10年《曹刿论战》中考真题集锦 2

页眉内容《曹刿论战》中考真题集锦导学案主备人:范振华审核:九年级语文组课时:8课时一、(2005广州市)阅读下面两个文段。
完成12~14题[甲]公与之乘……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
《公输》12.词语理解。
(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________________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________________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2005长沙市)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故逐之。
”[乙] 故曰……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三、(2006湖州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7-19题。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6)

中考文言文试题—《曹刿论战》(6)[题目]①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②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文中“公”指鲁庄公,“刿”指曹刿。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与之乘(战车)B. 遂逐齐师(追击)C. 彼竭我盈(士气)D. 望其旗靡(萎靡)2. 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于长勺(表处所,译作“在”)B. 登轼而望之(代指齐军)C. 再而衰(表并列,可不译)D. 视其辙乱(代指齐军)3.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
(齐军大败)B. 公将驰之。
(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C. 夫战,勇气也。
(打仗,要靠勇气)D. 夫大国,难测也。
(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4. 第①段划线的两个句子之间,意思有较大的跳跃,如要补出省略的内容,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按要求填在下面横线上。
庄公:_______ 鲁师:_________5. 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
根据上文内容推测,齐军之败,在哪一方面证明了孟子“人和”最重要的观点?A. 城非不高也B. 池非不深也C. 兵革非不坚利也D. 米粟非不多也[题解]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辨正。
答案:B第2题。
考查理解虚词用法辨误。
答案:C第3题。
考查对句意理解辨误。
答案:D第4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 鼓之一鼓作气第5题。
考查联系有关课文推测论证。
答案:C。
2010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语文(word版)

大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四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分)镇定自若运筹帷幄2.给加点的字注音,依据拼音填写汉字。
(4分)(1)匀称.(2)蹲.踞(3)润如油(gāo)(4)大(chè)大悟3.在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
(2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国学素养,我校将开展古诗文背诵活动。
4.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和冰心的散文《谈生命》,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B.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醉翁亭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C.从表达方式角度,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石壕吏》都是叙事诗。
D.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变色龙》均使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手法,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5.仿照下面句子续写一句话。
(2分)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用动情的诗篇,来讴歌大海的波澜壮阔;,,。
6.默写填空。
(10分)(1)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3)北国风光,,。
(毛泽东《沁园春·雪》)(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
7.请依据名著阅读积累,填写下列表格。
(6分)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曹刿论战》2010年北京燕山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
(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衣食所安安然尢恙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11.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答:_______12 •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2分)答:_______10. C ;(2 分)11. 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
”(1分)12. 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共2分。
解题和分析文章内容各1分)2010年河北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14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 _________________11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4分)10. (2分)(1)战胜(攻破)(2 )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11. (3分)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12. (4分)(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3. (3分)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分),理由合理得2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14. (2分)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2010年江苏盐城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
(15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O 1。
宋人既成列O2,楚人未既03济。
司马o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O 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06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O 7伤,不禽二毛08。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0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O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O 2成列:指摆好阵势。
O 3既:尽,全部。
0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0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O 6门官:国君的卫士。
0 7重(ch eng):重复,再次。
0 8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
0 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 ___________11、请用“ / ”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11、(1 )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2、(1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
(共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躬为调药。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舍:驻扎休息。
②课:督促。
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
此处指练兵。
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⑤徇:示众。
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
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 .解释下列短语。
(2分)(1)三鼓:▲(2)败绩:▲(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______ ▲ ____1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新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19 .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A. 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 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 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 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 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