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筝曲《西域随想》音乐形态及其演奏表现分析
浅析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音乐风格

浅析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音乐风格作者:魏淑杰娜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9期【摘要】古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拨奏弦鸣乐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乐器构造、演奏风格、演奏技巧发生很大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思想百花齐放,高校设立音乐學院培养源源不断的音乐人才,更多好的现代作品犹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
本文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从曲子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创作意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此曲中浓郁的西域风情。
【关键词】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木卡姆;创新意义【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109-03【本文著录格式】魏淑杰娜.浅析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音乐风格[J].北方音乐,2020,10(19):109-111.《西部主题畅想曲》是由著名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古筝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周望女士,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黄枕宇先生于2005年共同创作完成的一首具有神秘新疆风格特色的筝独奏曲。
作品取材于周望老师去新疆田野调查所见所感,大量运用新疆少数民族木卡姆音乐素材,用变化多样的“舞蹈性”与热烈碰撞的主题,表现粗犷豪迈西域风情和灵动温柔的美丽景色。
这部作品最亮眼的地方在于将某些钢琴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古筝乐器的表现中,将新疆鼓乐融入节奏、指法中,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技术演奏。
总的来说,此曲一方面坚持传统音乐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尝试将一些西方演奏技法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东方与西方音乐的灵魂碰撞。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新疆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歌舞之乡,”古称西域。
处于中原与它或接壤的边境。
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由于长期受到外国影响,人民善于歌舞艺术。
在长期的历史脉络中,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音乐艺术,它们伴随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名扬天下。
《西部主题畅想曲》是以新疆少数民族——维吾尔族木卡姆的音乐特点为主线进行创作,全曲具有典型的新疆乐曲风格特色,让听众具有即视感。
浅析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演奏技巧

从乐曲的调式看,作曲家并没有采用传统五声音阶的手法,而是根据人工调式设计出具有新疆风格的特色调式,从倍低音区和低音区是以“F(fa)”为中心音,并在音阶中出现增二度音程,构成两个对称的四音列,构成了乐曲的七声音阶排列特点,其中包含很多减七度的音程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调式,使整个乐曲的构思赋予新疆风格的特色。
人工调式是古筝现代作品中的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3的定调,通常情况下都叫做一曲一调。
二、传统演奏技巧《艺文类聚》卷四十四:“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禀清和于律吕,笼丝木以成资。
身长六尺,应律数也。
故能清者感天,浊者合地,五声并用,动静简易,大兴小附;重发轻随。
折而复扶。
循覆逆开,浮现抑扬,升降绮靡,殊声妙巧。
不识其为,平调足均,不疾不徐。
[2]”从五声并用的音阶到右手指法的强弱要求,再到左手技法的吟揉按颤的要求都记录其中。
可见演奏技法在筝曲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在特定的人工调式的现代筝曲中也无一例外。
(一)夹弹与提弹的运用在演奏曲谱中的每一个音符和旋律,技法是核心。
换句话说就是用哪种方法可以弹奏出更好的音色。
常用的弹奏方法有夹弹法和提弹法这两种,其一夹弹法为传统的弹奏方法,多运用于北派风格的筝曲,同时也是初学时一种重要的基本触弦方法,它以大关节发力为主,手指弹弦方向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弹后借惯性靠在下一根弦上使手有所依托即贴弦,弹奏出来的音色浑厚饱满;其二提弹法为一种悬手弹奏的方法,它以小关节发力,指甲向掌心方向弹弦,弹奏时要求手指、掌、腕、关节相互配合,多运用于南派筝曲中演奏欢快活泼、典雅的音乐曲调,音色清脆、干净、颗粒感强。
而在现代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中,这两种弹奏方法交替使用。
例如;引子部分两种弹法相互结合,根据音乐曲风的需要,变化音色,交替使用;而在演奏到快速指序时或者较多重复和弦时需要用提弹的方法演奏,这样可以增强手指触弦后产生音色的颗粒性,避免触弦时的杂音。
《西域随想》作品结构与演奏浅析

《西域随想》作品结构与演奏浅析作者:刘乐洋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8期【摘要】古筝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经过几代人承袭和创新,古筝将西方的优秀音乐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并将音乐元素与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创作体裁相结合,从而创作出了很多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古筝作品,王建民先生的西域随想,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关键词】《西域随想》;作品结构;演奏浅析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王建民,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无锡人氏,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
自从事专业作曲以来,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擅长民族器乐类的创作,运用少数民族地方曲调与与近现代作曲技法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一些作品曾在国家级的音乐创作比赛中获奖。
这首《西域随想》,是以新疆地方民族音乐为素材,并运用了现代乐曲的创作结构,是一首具有狂想曲特征的古筝曲。
“西域”是我国古代对现今中亚,西亚阿拉伯国家的泛称,由于地理位置毗邻,我国西部的新疆地区,也在广义的“西域”概念之中。
这首曲子有自己独特的定弦,它突破了传统的五声调式,创造性的在五音列中加入了两对小二度音程,从而改变了古筝的定弦,将整个音列中的小二度音程突出,营造出了浓郁的新疆地区色彩,凡是弹奏过西域随想的学员,都会对其独特的音阶排列产生深刻的印象。
作者根据乐曲本身的需要,设计出了区别与传统音调的新式音程排列,并且按照一定的度数相叠加,这种在定弦方式上独具创新的构思,使《西域随想》这首乐曲既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音乐元素,又与新式的调性,弹奏技巧相结合,从而使这首乐曲的艺术形象更加的丰满,同时又兼具了可听性。
二、曲式结构西域随想的曲式结构为变化展开的多段联曲体与再现三部曲式的综合。
第一部分为引子,由第1小结构成,引子部分为散板,弹奏的时候可以较为自由,乐曲以隔八度的双手同时弹奏开始,瞬间将乐曲的意境带入到空旷,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摇晃的驼队,美丽的新疆少女、、、、演奏引子时,不要太靠岳山,要选择中部,声音浑厚的音区,用中弱的力度演奏,随后的琶音在弹奏时要注意双手的连贯,每个音的力度要均匀,音色纯净。
浅析筝曲《西域随想》演奏技巧

浅析筝曲《西域随想》演奏技巧作者:刘雪琦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摘要:筝曲《西域随想》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以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为基调的作品,音乐风格充满了西域风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这首作品在传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了独特的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实现了对中西方元素的兼容,具有很高的演奏及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该乐曲各个部分的演奏技巧进行浅析,使演奏者更加理解作品的创作思维及演奏注意点。
关键词:筝曲;《西域随想》;演奏技巧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与中国传统的散、慢、中、快、散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具有类似《狂想曲》的曲式结构特征,由一个很散的部分开始,慢慢的展开变化,最后在一个非常热烈的情绪下结束了全曲。
乐曲定弦打破了原有的五声音阶构成,从定弦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西域色彩。
除此之外,作品还大胆使用了不和谐的音程,所以使乐曲在纵横方向上既保持了和声的协调性,又增添了现代的音响效果。
节奏节拍方面,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常见的是2/4节拍的莱派尔节奏型,还有4/4拍的赛乃姆节奏型,这些在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
作品的伴奏音型也很多变的,这些创作手法都衬托出边疆独特的音乐风情。
在这首乐曲中,还出现了大量模仿手鼓音响的拍击技术,比如说叩、击、拍弦等。
一、引子部分演奏技巧引子部分是一个自由的散板,乐曲以隔八度的双手同时弹奏开始,将乐曲意境带入到空旷而又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
演奏时要注意双手一致性,在不错位的情况下,双手的演奏要同样清晰干净,尤其是左手在低音区的弹奏,震动幅度比较大,这就对触弦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触弦时要快,音不要虚。
另外在幅度的处理上,双手要同起同收,右手的中音区和左手的低音区构成了两层不同的音色,中音区比较明亮,低音区比较深邃,两个音区的对此将整体音乐形象拉宽,演奏时要注意双手不同音色所带来的感觉,要将横向旋律通过不同的八度的变化做出纵向的延伸。
引子中的琶音很像是灵动的驼铃声,演奏时要注意速度、力度的处理,从而展现音色的明暗、虚实、浓淡的变化。
古筝独奏曲《西域随想》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古筝独奏曲《西域随想》演奏版本比较研究摘要:本篇论文以古筝独奏曲《西域随想》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该曲在不同演奏者手中的表现形式、技巧运用以及音乐风格差异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多位著名的古筝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分析和比较,论文发现,不同的演奏家在演奏《西域随想》时,对于音乐的表现、情感的体现和技巧的运用都有较大的差异和特点,这也很好地体现了传统音乐在演奏者手中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特点。
同时,论文还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探讨了不同演奏版本间的差异和影响,旨在为古筝演奏者在学习、演奏该曲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古筝独奏曲;西域随想;演奏版本;比较研究;差异分析正文:一、前言古筝是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方面。
而《西域随想》作为一首古筝独奏曲,由于其富有特色的音乐表现、清新的音乐形式和情感体现等方面,被广泛地演奏和传承。
在这些演奏者中,不同的演奏版本和风格也展现出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技术运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音乐细节。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多位古筝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演奏版本的表现形式、技巧运用和风格差异等方面特征。
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分析不同演奏版本的差异和影响,为古筝演奏者在学习、演奏的该曲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二、主体部分A. 历史与背景《西域随想》作为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唐朝的一位笛箫演奏家在回疆游历时所见所闻,以及对西域风景的感受,写下了这首曲子。
后经过多位古代音乐家的加工和改编,逐渐演变为了现在的《西域随想》。
B. 演奏版本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中,《西域随想》有着非常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
例如,在古筝演奏家韩瑜的演奏版本中,她注重音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在演奏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技巧,展现了一种柔美而深情的艺术效果。
而在古筝演奏家吴莉的演奏版本中,则强调了音乐节奏和力度的变化,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感染力。
筝曲《西域随想》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研究

10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24的舞步,而左手的大切分好像少年稳健的舞蹈步伐,这样的节奏相互融合,表现出新疆独具特色的舞蹈性特点。
全曲大量出现变化拍子,也表现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之一,即非固定的节拍,使节奏具有多变性,重拍也随之变化。
除了常用的2/4、3/4拍之外,像5/8、3/8、4/8、6/8这些特殊的节拍也交替使用,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节拍组合,在乐曲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运用。
它将西域独特的音乐风情发挥的淋漓尽致,不禁让听众随着音乐的律动感摇摆。
(二)曲式结构筝曲《西域随想》的整体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但与传统复三部曲式又有所区分。
全曲在开头由一个散板引出,呈示部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中部为多乐段的联合体,再现部为再现的四部曲式,最后进入尾声结束。
第一段为散板,节奏自由,由G 大调的主音开始,中间转为C 大调,最后又回归到G 大调主和弦上,为收拢性乐段。
乐曲开头双手两个八度同时弹奏,西域风情油然而出,为后面欢快活泼,富有舞曲性质的旋律做铺垫。
以并列单二为呈示部的A 乐段,开始时是富有鼓点性质的导入,为4小节,之后A 乐段出现,如歌的行板,从G 大调的主音开始,小节数为3+3,在每乐句的最后一小节时由5/4拍变为6/4拍,结束在G 大调主和弦,为收拢性乐段,此乐段为旋律的发展做铺垫。
紧接着出现B 乐段,G 大调,小节数为4+4,为平行方整型乐段,在这一乐段中6/4,5/4节拍频繁反复交替出现,节奏跳跃,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加强主题的出现。
在C 乐段中,共有9小节,第一小节为导入,此乐段节拍为5/4拍,调式为G 大调,节奏稍快,结束于G 宫音。
左手以注入式织体作为低音伴奏,右手以拍板、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加之摇指为主。
在D 乐段中,调式转为C 大调,有12小节,非方整型乐段,此段多为切分的十六分音符,速度稍快,在最后的两小节,速度渐慢下来,紧接着是间奏,一段速度自由的散板,调式为G 大调,结束于主音,散板的最后慢起渐快,为E 乐段做铺垫,E 乐段为快板,小节数为4+4+8结构,4小节的连接,引出快板段落,调式为C 大调,节拍为2/4拍,与散板的最后相连接,速度较快,右手多为波浪式进行,左手以柱式和弦作为低音伴奏。
对新疆民族音乐元素的探索——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为例

30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对新疆民族音乐元素的探索——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为例张 琳(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下,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在飞速发展,器乐和民族音乐逐步交融、创新、发展,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新疆地区的音乐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音乐风格受到了音乐家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古筝艺术如今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古筝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独具一格的新疆音乐元素受到众多作曲家的喜爱,新疆音乐元素更是打破了古筝的传统定弦、节奏节拍、风格样式等,其中古筝曲《西域随想》就是最优秀的新疆风格作品之一。
笔者根据翻阅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疆民族音乐;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30-02【本文著录格式】张琳.对新疆民族音乐元素的探索——以古筝作品《西域随想》为例[J].北方音乐,2020,06(12):30-31.一、新疆民族音乐(一)新疆音乐简介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漫步新疆大地,草原或者村镇城市里都时常可见那清亮的音乐节奏和翩翩的舞姿,令人陶醉。
特别是每逢节庆喜日,那节奏轻快的阵阵手鼓声和悠扬清脆的唢呐声,更会把人们引进群情织烈的歌舞盛会,让大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
新疆的所有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舞蹈,自古以来,每个人都可以唱歌跳舞。
与其他地区的音乐不同,新疆的音乐音响受到欧洲音乐和波斯系统的影响,但是结合本民族和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乐律、乐调,节拍的节奏模式,如8拍、6/4节拍、9/8节拍等,以及不同的节拍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绪。
(二)新疆音乐风格的主要体现新疆民族的乐器也十分独特,例如弹拨类乐器:弹拨尔、热瓦甫,鼓类乐器:达甫、纳格纳鼓等。
现代筝曲《西域随想》曲式结构

浅析现代筝曲《西域随想》曲式结构摘要:现代筝曲《西域随想》是一首有着浓郁西域风情的作品。
该曲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新疆民乐,音乐风格、表达方式以及演奏技巧均借鉴新疆民乐的特点。
乐曲由引子、慢板和多段快板构成,运用大量复合节拍,调性色彩丰富。
本文主要对《西域随想》的曲式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整理。
关键词:现代筝曲;《西域随想》;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一、《西域随想》的背景(一)作曲家简介王建民,作曲家,江苏无锡人。
多年来从事民乐及民族乐器的研究与教育工作,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乐作品,特别在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与谱曲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代表作品包括:《长相思》、《西域随想》、《幻想曲》《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以上作品在民乐领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全球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二)创作背景《西域随想》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新疆民乐,音乐风格、表达方式以及演奏技巧均借鉴其特点,乐曲的西域韵味十分浓烈。
在乐曲创作中,王先生选取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作为其创作的原始素材并借鉴当地的传统民乐风格。
②在古筝的器乐创作中,西域音乐的异同音阶排列渗透着乐舞的氛围,虽然只是单一的器乐演奏,但在听觉上仿佛能将人带入载歌载舞的欢乐氛围中去。
王建民先生将富有节奏感的达卜鼓作为该曲的伴奏。
古筝的演奏颇具特色,时而叩击琴盖模仿新疆舞蹈的节奏,与达卜鼓交相辉映;时而拍打琴弦,展现出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歌笑语的场面。
二、《西域随想》的曲式结构分析《西域随想》的整体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其呈示部为并列单二部曲式,中部为多乐段联合结构,再现部为再现的四部曲式。
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的再现部通常有三种情况:原样再现、动力再现(结构不变)和缩减再现,而该乐曲的再现部除了音乐材料的动力性外,结构上也扩大了,由呈示部的并列单二部曲式变为再现的四部曲式,这是一般的复三部曲式所没有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学专业论文】筝曲《西域随想》音乐形态及其演奏
表现分析
筝曲《西域随想》音乐形态及其演奏表现分析
摘要: 筝曲《西域随想》是一首以新疆音乐为题材~运用现代创作技法并且具有狂想曲特征的古筝曲。
筝曲《西域随想》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的古筝五声调式定弦的局限~使古筝也可以演奏七声型风格的作品~丰富和拓展的古筝作品的风格及类型。
除此之外~《西域随想》还创造性的发展了摇指、轮指左右手快速指序、叩击、拍击等多种新的演奏技法。
这些创新都对古筝表现音乐具有推进及完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筝曲;音乐形态;西域随想
一、创作背景及创新的定弦
《西域随想》是王建民于1996年创作的,本曲主要采用的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反应新疆风土人情的一首筝曲。
新疆的音乐总给人一种豪放、大气以及豁达的感觉。
除此之外,从古代开始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许多宗教即袄教、佛教、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地上萌芽、发展,这仿佛为新疆的音乐盖了一层薄纱,增添了几分神秘之感。
新疆因为它生态环境差异、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宗教多元、民族和语言多源、东西文化交汇等因素使其音乐丰富多彩且特点鲜明。
《西域随想》这首筝曲采用的现代的创作手法,用“钢琴化”的语言谱写了乐曲。
它使用是不同于传统五声音阶排列方式的七声音阶、不完全八度周期人工定弦方式。
这种定弦方式克服了传统演奏中,变化音都需要左手按弦才能完成的局限,使左手得以解放,同时担任许多节奏型和快速技巧的呈现是的乐曲从听觉上更有“西域”风格的特点。
二、音乐形态的分析
《西域随想》是一首以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为元素,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且具有狂想曲特征的古筝曲。
乐曲的引子部分以新疆少数民族龟兹音乐为基础,在G 调式的基础上加上了“1”、还原“4”以及升“4”的音。
引子运用富有民族特色音调、旋律,为全曲奠定了基调,为后面的慢板与快板做了引入、铺垫。
乐曲开始是在弱拍上进入,紧接着是附点的节奏。
这样的节奏型具有鲜明的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在音程的使用上,大胆的运用了二度叠置的和弦、增三度和弦以及四度叠置和弦等。
这些不协和音程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乐曲的色彩明暗的对比,为音乐增添了几分神秘以及妖娆感。
随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左右手快速指序以及琶音的演奏技法,将旋律一层层推进。
慢板首先以模仿新疆的达卜华丽的鼓点作为引入,为随后的音乐做铺垫。
和引子一样,慢板的旋律仍然是从弱拍进入,多用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使旋律具有灵动性。
慢
板体现了新疆少数民族5/4拍和6/4拍交替演奏的特点,在右手流畅、优美、富有动感的旋律下,左手始终模仿着达卜的鼓点,为之伴奏。
最后右手摇指响起,左手奏着与前段右手旋律呼应性的音符,慢板结束,场面渐渐归于平静。
随着清脆、颗粒清晰的刮奏进入,打破了慢板结束的平静,乐曲进入了多段式的快板。
多段式快板的第一段,在这段乐曲中以5/4拍为拍子,在节奏上大大增加了切分,附点及空拍的运用,同时在演奏技法上,模仿达卜鼓点的“拍、击、扣”的技法贯穿着本段旋律。
此段旋律仿佛是为后面第二段快板埋下了伏笔。
随后的散板相当于一个过渡段落,预示这该曲真正的高潮即将开始。
多段式快板的第三段相对之前第一段快板更为急促。
右手时而跳跃的单音,时而欢腾小撮与左手象征性的和弦内小撮相结合,随着较自由的音阶随意串联,乐曲进入了较舒缓的旋律中,这堪称全区的精华,及韵味与技巧为一体人听众一饱耳福。
多段式快板的最后一段也是整曲的最后一段,乐曲从缓慢的速度开始,最终,乐曲通过右手三个拍板和左手的三个小撮干净利索的结束了整首乐曲,也正是这种巧妙的结束使听者在整曲结束耳边仍回响起音乐的旋律。
三、演奏技法的分析
《西域随想》巧妙的通过高难度以及创新的演奏技巧传达乐曲的音乐意象,下面我们就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手法。
(1)左右手快速指序
乐曲以欢乐轻松的感情为基调,左右手的快速指序的演奏技巧在王建民老师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特别是长摇段落的左手伴奏及乐段之间衔接的部分大多是用指序技法来完成的。
(2)双手模仿打击乐的演奏手法
全曲最富有特色和创新意义的演奏技法就要数双手的模仿打击乐“拍、击、扣”的演奏技法了。
双手模仿达卜的演奏手法贯穿整曲,通过这一些演奏技法,为听者营造出具有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氛围,是音乐更加富有动感,激发听者舞动的潜能。
四、结语
现代古筝演奏风格、演奏技法的丰富多样,它反映出当今古筝发展的趋势。
在当今这个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环境下学会借鉴西方的一些科学的作曲理论演奏技巧,进行自我完善加强。
在借鉴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传统的乐曲传承、保留下去。
传统的乐曲反映着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保存着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历代筝家们传承的精神所在。
如何将中国传统筝乐中的“韵”字与现代的作曲方法相结合,通过现代的演奏技巧更为准确的演奏出来,是当今古筝曲创作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