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建民筝曲创作的风格特点
筝曲《长相思》的创作特点及音乐意象分析

筝曲《长相思》的创作特点及音乐意象分析作者:王喻敏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1期摘要:王建民先生是我国一位现代作曲家,谱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创作了许多民族器乐,为民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王建民先生以传统的音乐文化为基石,汲取国外的创作手法、演奏技巧、表现形式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我国的传统音乐能够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筝曲《长相思》是王建民先生的一首代表作,对这首乐曲音乐方面的分析、音乐意象及其层次结构方面的分析,可以深度地了解这首乐曲,从而深刻体会到王建民先生的筝曲中所具有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长相思》;意象;层次结构;传统音乐古筝是我国重要的一件民族乐器,具有及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在现代筝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作曲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长相思》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乐曲。
研究这类筝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奏表现,有助于加深对筝曲内涵的理解,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中将从筝曲《长相思》的创作特点以及音乐意象及层次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横向的从乐曲的创作题材、创作特点、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其次,从乐曲中表达的音乐意象及其层次结构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长相思》的音乐分析(一)创作题材古筝曲《长相思》是以唐代诗人李白的同名乐府诗为题材创作而成的,这首诗共有三首,乐曲选用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文如下: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之后,大概是他在长安被排挤,后离开长安于沉思中追忆过往有感而发所作。
在这首诗中,不断出现的“冷”字眼将气氛层层渲染,处处体现出一种“悲苦”的思绪,无论是“簟色寒”、“孤灯”、“关山难”等这些对环境和事物的描写,还是“思欲绝”、“空长叹”、“魂飞苦”、“摧心肝”等这些对人的状态和心境的描写,都无不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表、五味杂陈的心情,有无奈,有绝望,有孤寂,也有苦闷。
古筝协奏曲《长相思》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古筝协奏曲《长相思》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蔡亚宁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4()6
【摘要】古筝曲《长相思》作为知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成名之作,是他在深入研究了谪仙人李白同名诗篇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王建民不仅将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还创造性地在乐曲的引子部分融入了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相关元素,在赋予作品优美旋律的同时保证了它的艺术性,更深刻反映出了诗人李白对自身远大理想与抱负不能尽情施展的愤懑之情。
诗篇与乐曲相互映照,又相互成就,堪称融合了古今智慧的大成之作。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蔡亚宁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32
【相关文献】
1.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解析
2.古筝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的二度创作研究——以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为例
3.古筝协奏曲《秋月吟》创作与演奏分析
4.古筝协奏曲《苍歌引》的创作分析与演奏技法研究
5.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古筝协奏曲《丹青仙子》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莲花谣》的演奏风格与技巧掌握

浅析《莲花谣》的演奏风格与技巧掌握作者:原卢頔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至今仍然受到千家万户的喜爱与追崇,无论从业余演奏者还是专业演奏家们,都见证了这件流传了三千多年的古老乐器的发展与革新,笔者是想通过《莲花谣》这首作品从演奏风格、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浅析,对古筝传承不断发展的今天尽一份微薄之力,为新生一代的演奏家们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关键词:《莲花谣》;演奏风格;技巧及表现手法;独特音色1 作品风格1.1 作品结构简述王建民先生于1995年创作了《莲花谣》这首作品,诗情画意的旋律给听众描绘一副飘飘何所似、风起舞动时、优美多姿、不骄不躁、百折不屈的莲花图。
作曲家分别通过慢板、快板、急板、广板四个段落,突显莲花的高贵气质,深深地表达了对莲花的偏爱之情。
这首作品主题鲜明,风格特异,在创作手法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为今后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
全曲的引子重复了很多相同的节奏型,所以在演奏的同时可以酌情处理,每一次都进行了由弱到强的层层推进,两句成为对比,有了这些铺垫最后突出了强音。
从引子的总体看笔者理解为作者首先想表现的还是主题,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展姿部分由慢板构成,这一段主要在于两手之间的配合,左手都是重复的单音演奏,节奏都是后半拍,强调右手的旋律。
之后,左右手的调整互换,旋律在左手,伴奏在右手,但右手六连音的练习开始还是会有些吃力的。
小快板部分作者是想表达莲花被清风拂过翩翩起舞多姿多彩的画面,在技术、节奏上应该不存在太多的困难,结尾处出现了三连音的反复,最终推出扫摇渲染气氛。
同时也给人呈现出一副娇滴滴绽放、晶莹剔透的莲花图。
急板段采用复调的创作手法。
大量的摇指与大篇幅的右手扫摇及左手的八度抓形成复调,后紧接左右手交替的琶音演奏和弦,接着又是重复的八度音,每一遍处理的还是有所不同,酷似劳动号子。
在很多不协和和弦的连续演奏中作曲家巧妙的将调式进行了转换,从听觉上讲音响效果反差还是比较大的,色彩感对比很强烈。
古筝曲《枫桥夜泊》演奏特色分析

古筝曲麵夜泊》演奏特色分析■梁培凤(贵州省丹寨民族高级中学>[评论]|欠糾含Comment+筝曲《楓桥夜泊》由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 f t 王建民先生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改 创而成,该古筝曲在创作中参照借鉴了大量优秀 古典民乐的曲式和元素,并紧密结合诗作内容和 现代音乐风格,实现古今艺术的高度融合,既体 现了创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又彰显了古筝音乐 的独特艺术性,笔者在此对该曲的创作和演奏进 行分析。
■古筝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色和意 境(一) 古筝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色王建民先生在定弦上极其考究,他博采昆 曲、江南丝竹、民歌等多种传统音乐之所长,创 作出既具古筝调式又兼备和声色彩的特色乐曲, 他在乐曲中融合了大量的雅乐音阶元素,将苏州 水乡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筝曲《枫桥夜泊》 在定弦上突破传统的五声音阶模式,它采用七声 雅乐定弦,同时参照江南丝竹“以角定宫”的特 点,大大提升了古筝曲调式和调性的丰富性,增 强了音乐的神韵表现力,极具艺术创新性。
(二) 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意境古筝曲《楓桥夜泊》用音乐的语言将古诗词 《枫桥夜泊》中的各种景象描写的更加具象化, 整个乐曲的行进就像中国古诗一样,注重画意这 方面,整个乐曲并不是沿着这首诗的四句话一句 一句按顺序弹出来的,反而是用音乐的语言描绘 古诗词《枫桥夜泊》所描述的画面,并抒发出作 者内心所要表达的愁绪。
首先以昆曲曲调并融入 泛音,将听者带人如诗如画的水乡意境中;随后 自然过渡到细节刻画,比如枧桥之下的潺潺流 水、清风拂的枫叶、稀疏的渔火等;然后转人人物心境描绘,古筝声部采用复调形式与钢琴声部 完美结合,诗人情绪从深深的羁旅之思中逐渐归于平静,让人触景生情又意犹未尽,留下诸多遐 想。
■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演奏特色王建民版古筝曲《枧桥夜泊》是传统民乐与 现代音乐的有机融合,既具有古典音乐内涵又富 有现代音乐特色,其中多样化的曲调变换使其演 奏难度更大,演奏者需透彻分析调式,弄清其变 化特点,同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当地融人进 去,对乐曲进行个性化二度创作,这样的演奏才 具有艺术质感。
探析古筝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巧

SONG OF YELLOW RIVER2022/ 16在华彩部分,钢琴的音色和古筝的音色两者又充满张力,情绪在忧愁和激昂中交替。
再现部分又回归到了慢板,在调式上进行了改变,融入了淡淡的忧愁,描绘了在情绪泛起波澜之后又淡然离去的情感。
(二)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充分在旋律的使用上保留了中国民族旋律,是音乐的内容上使用了中国的诗词元素,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使用昆曲元素。
在调式上昆曲分为南曲和北曲,《枫桥夜泊》则属于北曲的音乐风格。
作曲者对昆曲的旋律进行了调整,既有直接引用的部分也有间接采用的部分,在旋律中昆曲的元素充分地展现,比如多处使用昆曲中的下行级进旋法走向。
二是运用诗词元素。
古筝曲《枫桥夜泊》的音乐创作来自同名诗,从诗的内容和音乐的配合来分析。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铺垫了忧伤的情绪,因此在古筝曲的引子部分便是弱起的由远及近直至消失的四组音,和诗的情感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忧愁的情绪。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对应音乐的慢板。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快板节奏的变化丰富,和声色彩明亮,但是整个基调还是下行,展现忧伤的情绪。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重现慢板旋律,由近及远、由重到轻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筝曲和诗内容的完美搭配,使得整个作品别具一格。
同时古筝曲《枫桥夜泊》还充分描绘了诗中的山水,展现了古诗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慢板的使用上,在旋律的下方加入了一拍一个的同音拨旋,让人联想到灯火、钟声。
急转的快板又展现了游子飘忽的思绪。
民族元素的使用营造了整首作品深远的意境。
(三)采用混合式定弦对于乐曲的定弦以传统七声雅乐为基础,采用了多种宫调式的转换,是以降“B”为基础的混合式定弦。
低音和高音区的音阶交相呼应,使得整首作品的旋律非常丰富。
这种巧妙地运用凸显了古筝的特点,又使得和声色彩融入得十分贴合自然,既古朴典雅又具备现代的音乐特点。
调式多变使得音乐流畅,层次丰富。
三、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演奏技巧分析古筝作品《枫桥夜泊》是在我国传统民族乐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既具备了我国古典音乐的丰富元素,又融合了现代音乐的特点,并且《枫桥夜泊》的曲调变化比较明显,演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论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

论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作者:张敬飞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02期前言古筝独奏曲《幻想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曲,该筝曲创作于1989年。
王建民先生将西方的作曲原则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音乐素材(民歌、舞蹈、打击乐等)相结合,民族色彩浓厚,而又极具现代性。
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转调技术的运用使得音乐丰富多彩。
《幻想曲》被创作出以来,一直作为各大古筝比赛的必弹曲目、音乐机构古筝考级曲目的经典之作。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技巧两方面,对该曲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古筝曲《幻想曲》介绍(一)王建民简介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理论家。
自幼喜欢音乐,最先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专科,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事创作以来,谱写出大量优秀的极具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范围主要集中在古筝和二胡两方面。
主要作品有《幻想曲》、《戏韵》、《莲花谣》等筝曲,《天山风情》、《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二胡作品。
王建民先生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际艺术教育联合会副主席。
他曾多次赴奥地利、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座,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
王建民先生还是金钟奖、文华奖等各类比赛的评委。
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作曲领域的先行者,奠基人。
(二)古筝曲《幻想曲》的创作背景王建民先生音乐造诣极高,创作手法高超。
曾创作出多首古筝作品,幻想曲便是他在二十世纪的代表曲目。
该曲主题明确,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收放自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音乐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作曲家们积极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他们大多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调式定弦,加入了极具个人魅力特点的人工调式,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
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的独奏曲《幻想曲》便是这一时期古筝新作品的代表曲目之一,他采用了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大胆加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风格,表现出作曲家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浅析筝曲《西域随想》的西域风情

器乐演奏实践
பைடு நூலகம்
SONG OF YELLOW RIVER / 07 2020
浅析筝曲《西域随想》的西域风情
◎ 王燕贝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 要:《西域随想》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于 1996 年的一首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古筝曲。该作品通过古筝特定的演奏 技巧配以节奏性的打击乐器,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生活、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十大古筝演奏 家之一的苏畅曾谈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诗中的西域多让人联想到茫茫大漠,人烟荒芜的景象。而王建民先生创 作的筝曲《西域随想》则把人们带入了一幅唯美的西域画卷中。”该作品成功的丰富了古筝作品中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作品的欠缺。 关键词:西域随想;调式;节奏;演奏技巧
结语 《西域随想》可谓是近现代古筝音乐作品中一首最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是演奏者比赛、升学和考级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完美演绎 一首作品离不开作曲家的精心创作、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细腻 的情感表达。因而,作为一名古筝演奏者我们要勤加练习,提升演 奏水平,更好的表达乐曲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杜亚雄 . 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 [M]. 上海音乐学院出 版社 ,2014. [2] 宋经苑 . 浅析古筝曲《西域随想》[J]. 黄河之声 ,2012,(06):26-27. [3] 赵明明 . 对古筝曲《西域随想》的探索 [J]. 音乐时空 ,2015,(22):26.
王建民艺术创作特点在古筝曲《戏韵》中的体现

王建民艺术创作特点在古筝曲《戏韵》中的体现作者:王莺洁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20期摘要:王建民的艺术创作,凭借独特的艺术特点、复杂的演奏技巧,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筝曲创作。
他的筝乐作品源于民间、根系传统,并借鉴西方现代化作曲技巧,创作了仍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神韵的作品。
他的作品以质取胜,符合时代审美心理的需求。
王建民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
本文从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古筝作品《戏韵》入手,剖析这位音乐大师的艺术创作特点、审美方式,体味不一样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王建民;创作特点;古筝作品;《戏韵》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筝从“五弦筑身”起源,随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
古筝作为一件具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代表性的民族弹拨乐器,以它细腻的音色,典雅的曲调而源远流长。
随着时代发展脚步的加快,筝曲作品的艺术创作也呈现越来越多的姿态,民族乐器发展的成就日渐显赫。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卓越的民族音乐家王建民先生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所创作的古筝曲《戏韵》在继承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大胆创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思维和创新构思,并在中国原有的传统艺术上融入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方式,是古筝作品中的典范。
一、《戏韵》筝乐作品概述此曲创作于1994年。
这首作品以京剧音调为素材,用现代的音乐手法进行创作,颇具特色的“人工调式”使这首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戏”说的就是京剧,“韵”就是筝的风韵,二者各有特色,在这首曲子中完美结合。
乐曲结构上通过不同的板式变化,来体现京剧“唱念做打”的十八般武艺。
京剧在音乐中始终是创作的主基调,每个乐段看似是独立的组成,实际上都在变化中有着高度的内部联系。
此曲将中国的国剧以筝曲的形式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二、王建民创作特点在《戏韵》中的体现(一)从传统的调式定弦向非传统人工定弦转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西方音乐文化思想逐渐深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思潮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建民筝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古筝是汉族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古筝的记载,它的成长伴随着我国悠久的文化。
古筝以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通过千百年的锤炼以及众多筝家的努力,古筝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它也引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关注,他们创作了许多雅俗共赏的新作品,使古筝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其中,王建民作为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其以专业的创作水平和才华,谱写了大量的优秀古筝作品。
王建民是我国6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他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他的创作风格新颖雅致,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及艺术性。
他创作的乐曲气质独特,具有一定的艺术难度和音乐感染力。
本文通过对他个别筝曲的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王建民筝曲创作的特点。
一、筝曲风格的形成因素王建民的筝曲创作风格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他自己的文化储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在专业艺术学院所学习的专业创作技术使他的创作十分严谨,而浩瀚的音乐文献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使他在专业领域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他的筝曲创作风格包含以下主要三方面因素(一)江南音乐素材的选用王建民生长在秀丽的江南水乡,恬静的人文环境及丰富的民间音乐,成为了他创作的丰富养料,他牢牢地扎根于这些民间音乐素材的土壤,创作了大量的风格静雅的古筝作品。
例如《莲花谣》《枫桥夜治》等。
在《莲花谣》中,作者采用了江南地区民歌中特有的音乐元素,旋律古意盎然而富有新声,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
全曲通过“显姿、起舞、搏浪、争艳” 等不同段落的描绘,歌颂了莲花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对洁身自清的品质追求。
《枫桥夜泊》这部作品则是根据同名古诗中描述的意境写成,这首作品描绘出了江南水乡的秋夜景色以及旅人的客愁。
作者充分采用昆曲、江南民歌、丝竹的音乐素材,又赋予自己的创新,形成了悠长婉转、清新曼妙的乐曲风格,充分描绘了原诗中所体现的景物与人物心情的高度默契与交融。
(二)少数民族及地域性音乐的提炼王建民是一位极富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曲调作为素材,并进行提炼。
例如《幻想曲》《西域随想》《湘舞》等。
《幻想曲》是他以云贵地区少数族民歌为原始材料创作的乐曲,体现出了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
这首乐曲极具创新意识,作者充分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节奏,营造出一种打击乐的效果,开拓了古筝创作的视野。
在《西域随想》中,作者以新疆少数民族音素材为出发点,充分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术。
乐曲从拍子、节奏等多个方面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是对画面的直接描写。
作曲家通过速度、情绪等多个方面及一些新的独特的演奏技法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三)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借鉴王建民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创作了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如《戏韵》《长相思》等。
《戏韵》就是一部以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的作品。
采用京剧曲牌为主题,以变幻的节奏和丰富的情绪表现了戏曲的韵味,乐曲结构上还体现了戏曲中不同板式变化的特点,展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另外一部作品《长相思》则是以李白的同名诗作《长相思》的诗意为基础而进行创作的。
乐曲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陕西民歌中的曲调与中国古代歌典中的有代表性的旋律相融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浓郁传统音乐风格的作品,将乐曲与诗作所表达的主题内容紧密融合。
二、非传统调式音阶的探索王建民是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的筝曲创作风格特点还体现在对非传统调式阶的探索。
他大胆地突破传统调式音阶的局限性,缔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采用人工调式定弦的现代筝曲,为作品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表现力。
(一)突出特定地域音乐特点的定弦王建民在筝曲创作中,充分吸收了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特点,创作出了许多采用特定地域调式为定弦的作品。
例如《湘舞》《西域随想》《幻想曲》等。
其中《湘舞》用“湘中羽调式”,其特征是音列中的“sol”和“re”反复出现并相互呼应对比,使得《湘舞》的定弦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构成了独特的调式风格。
由定弦可看出它包含了多种调式,使音乐风格和色彩更为丰富,突出了以湘南花鼓戏为素材的音调。
另一首作品《西域随想》中,作品的定弦采用非五声性的七声音阶,是不完全八度周期的自由混合式定弦。
其以新疆音乐为素材,一个八度内含有两个小二度程音程,体现了这一少数民族地域的音乐特点,使全曲动感而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情。
《幻想曲》是王建民古筝创作的代表作,它以西南地区的民歌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为题材,突出苗族“飞歌”的特点,描写了一种热情奔放、载歌载舞的意境。
其采用了非五声调式的八度周期性循环定弦,以古筝四个八度的音域为基础,加上特殊的变音音阶,有规律的排列。
其中F及#F是该定弦的特色,为乐曲增添了神秘色彩。
而bB的出现则增添了调性的张力,这首乐曲的定弦为古筝的音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二)突出汉传统民歌五声性音调特点的定弦在王建民的众多作品中,还有一部分为了突出汉族民歌的五声性音调的特点而设计的定弦。
这类作品的定弦使乐器旋律优美、流畅,表现抒情、赞美、思念的情绪。
《长相思》古朴、沉静,抒发了李白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带有中国传统宫廷音乐的雅致特点,可谓独具匠心。
该作品定弦采用两组不同宫音阶的五声式交替定弦,这种定弦方式可以做到无偏音的添加,而且在F宫与B宫调性之间可以任意转化,并保留了乐曲五声性音列的形态。
《莲花谣》这部作品充分吸收了江南地区戏曲的音乐特点,采用非八度周期性的模式化定弦。
这种定弦按照一定的音程组合,有规律有排列。
其锁链式的五度交替上行排列,包含了G宫一D宫—A宫—E宫—B宫一#F宫六个调式音阶,设计别出心裁。
它保留了传统音乐的五声性,以突出汉族民歌的特点。
王建民十分重视筝曲创作中的定弦,为此他也写过有关论著阐述他的看法,他深刻意识到传统五声性定弦在古筝创作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其不便于演奏快速复杂的技巧,限制古筝的表现力,为此,他重新设计及精心排列定弦。
在他看来,突破传统定弦,无疑是古等创新之路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他创作的一大特点。
三、演奏技法的创新王建民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在他筝曲的创作中,他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
他在尊重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修饰作品、增强乐曲的表现力,他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演奏技法。
(一)模仿打击的演奏技法在王建民的筝曲创作中,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出乐曲所需要的效果,创作了许多模仿打击乐的创新演奏技法,使乐曲的音响效果更饱满,突出乐曲所需要的特殊节奏,更好地渲染乐曲的氛围。
在《幻想曲》中,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拍击琴板”“握攀叩击琴板”等技法,修饰了乐曲的高潮部分,从而达到乐曲所需要的欢腾气氛。
如右手手掌拍击琴板,演奏时手指并拢并具有紧张感,来模仿敲打鼓边的声音。
右手叩击琴板,演奏时半握空拳并用第二关节敲击琴板,来模仿苗族舞蹈中的鼓伴声。
这些技法为乐曲增添了一种舞蹈风格,使音乐及表演更具有感染力。
在《戏韵》中,作者以京剧为主题,加入现代作曲的音乐构思和演奏方法,以不同的节奏、情绪体现京剧韵味,为表现戏剧中的“唱、做、念、打”的味道,充分“运用拍击琴头”“指尖叩击琴板”等技法来模仿打击乐在戏曲打斗场面中的伴奏,使乐曲整体风格抑扬顿挫。
在《西域随想》中,作者主要吸取了新疆少数民族的地方音乐特点,同时以动感的节奏、创新的技法及精心设计的曲式结构突出作品的意境。
在如歌的行板中,作者就运用了“掌根叩击琴盖“等技法,配以左手节奏型对称的旋律,使乐曲利用打击乐器手鼓的声音及舞曲的节奏来表现对西域美丽的风土人情的歌颂。
在华彩乐段中,作者运用“拍击琴弦”等来表现大漠中驼铃阵阵、风沙四起的神秘景色。
结尾处以“掌根拍击琴盖”配合小撮为结束,干净利落又给人无限遐想。
(二)对琶音的创新及运用琶音是古筝的一种传统技法,它是分解和弦的一种变体形式,在筝曲中多为伴奏或装饰性指法技巧。
王建民先生十分注重对传统指法的运用,通过自己的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并大量运用于乐曲中。
如在《长相思》中,作者运用了快速琶音的演奏技法。
琶音的演奏难度大大提高,因而需要演奏者具有扎实的功底,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琶音和弦演奏的惯用手法,而是改用由上到下依次演奏临近的琴弦。
演奏时需要注意用弹拨的方法保证每个音的均匀,手腕要放松,换指快而准确。
而在《莲花谣》中,快速琶音也得到充分的运用,为了展现莲花搏浪时的美丽,作者运用左右手交替的快速琶音,由上到下再到上的演奏,要求手指发音要结实,弹奏时腕关节与指关节相互配合支撑,有颗粒性而又不失连贯性。
作者在创作中在琶音的创新上还特别喜欢运用反琶音来装饰乐曲。
在《莲花谣》中引子部分,作者运用了左手的反琶音与右手琶音的相互配合,使乐曲有一个完美的过渡,并具有爆发力。
演奏时要求每个音要均匀、清晰。
在《长相思》中,作者运用了右手的反琶音,要求从右手大指开始,二三四指迅速的连接,演奏者需要做到平稳节奏,统一音色。
此段创新地采用了左手来演奏旋律,还要求右手大指的力点突出,来配合左手旋律,右手连绵不断的琶音使音乐具有线条感和流动性。
(三)其他演奏技法为了达到乐曲所需要的效果,王建民先生还创作了许多具有创新思想的其他演奏技法,这些技法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拓展了古筝的新语汇,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如在《长相思》中,作者为了表现空谷回声的悠远意境,使用了单手泛音的创新技法,它要求右手小指与大指紧密配合(即小指指肚或中关节点弦,太指要配合拨弦),与此同时左手还要演奏其他旋律。
泛音要求音色纯净,左手伴奏力度不能过重而掩盖右手。
自由演奏是现代作曲中一种惯用的技法之一,这种技法通常无固定音高或无固定节奏,可自由发挥,在《幻想曲》中结尾处,作者就设计了左右手分别合奏指定的四个音符,并要求自由快速地轮流演奏,从而营造出一种虚幻而自由的遐想意境。
在《莲花谣》中这种技法也同样运用于引子中;在第二部分结尾处也同样运用大段左手在琴码左侧的自由刮奏来表现浪涛阵阵的景象,栩栩如生。
《长相思》中心旋律起首处,以左手在左侧自由地上行刮奏来配合主旋律,营造忧虑伤感的氛围。
古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种弹拨乐器,有着多年文化底蕴的古筝件伴随着历史的年轮,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作曲家、筝家的改革和创新,大大提升了它的魅力,使古筝成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民族乐器。
王建民作为当代优秀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以民间音乐为题材,但他绝不引用现成的民间音乐素材,以充分保证音乐语汇的原创性和新颖性。
同时,他善于整合、精练语言素材,给每一首乐曲赋予创新性,虽然每首都是中国风格,但又充满新意和自己的特点。
在创作中,他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古等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和底蕴,它与传统音乐文化和审美意识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