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作品重点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茅盾文学作品

茅盾文学作品
茅盾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 》、《追求》)《腐蚀》、《虹》、《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 蚕》、《秋收》、《残冬》)《大鼻子的故事 》、 《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 》、《手的故事》等
《林家铺子》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 背景:主要以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 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
• 主要内容:写于1932年6月,描述“一二•八”战 争前后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林老板经营的一家 百货小商店有挣扎到倒闭的故事,反映了在帝国 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剥削和国民党反动派压榨下 中国小商业衰败的情景。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 《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 《子夜》创作背景:其创作于30s初期,茅盾灵感 来自于当时思想界的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 的的讨论。
• 主要内容:以30s初期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 吴荪甫同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相抗衡而终结失 败为情节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 实面貌和主要矛盾,有力地证明了在帝国主义压 迫和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不仅不能走上发展资本 主义的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化了,从而形象的批 驳了当时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的谬论。
茅盾散文
• 特点:茅盾早期散文多篇幅短中,以一小片人生 的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如《雾》、《虹》等 ,言简意深,引人深思。
• 如《白杨礼赞》背景写于1941年三月,那时,正 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 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希望,精神振奋,满怀 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 总之,茅盾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活中,曾数次形成 文学的高峰。他的艺术气质精细沉稳,是具有开 放的中国民族心理的现代作家,一个不知疲倦的 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式的左翼文学大师。

第九章 茅盾

第九章 茅盾

第九章茅盾【本章学习要点】1、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2、认真阅读其代表作《蚀》、《子夜》,掌握其创作特色及时代女性和资本家形象。

3、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参考书目】1、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孙中田:《<子夜>的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第一节:茅盾生平及早期创作一、茅盾的生平:艰辛、矛盾的一生笔名的含义1、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2、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3、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动时代的矛盾,4、作者自己生活与思想上的矛盾,5、有些人言行不一,掩耳盗铃的矛盾。

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的矛盾“在过去的六七年中人家看我自然是一个研究文学的人,而且是自然主义的信徒,但我真诚的自白,我对于文学并不是那样中心不贰。

那时候,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趣味和别的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

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沈雁冰,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茅盾文学奖:25万元稿费文学主张的矛盾:主张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同时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

生活情感的矛盾……茅盾研究与评价中的矛盾……生平(一)简历1896—1981年(终年85岁),浙江桐乡乌镇人。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二)求学入行1913年(17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茅盾

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样式茅盾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

茅盾通过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努力构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从《蚀》(《幻灭》《动摇》《追求》)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达到的高峰。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一)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1.《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2.在《虹》里,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3.在《子夜》里,通过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

4.茅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经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并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尤其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茅盾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茅盾

茅盾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

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他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理所当然的主角。

然而矛盾通过小说告诉我们:他生不逢时。

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家庭生活及与部下以至工人的关系中的封建专断性质,以及他依靠剥削农民作为积累资金的手段)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

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而吴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这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吴这个人物引起读者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他的自私、贪婪、专断和残酷,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平庸面,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他那强悍的生命力量却是我们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本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呼唤着吴这样的铁腕人物的出现,以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和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沉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

因此,吴落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

正像作者在《再来补充几句》中所说:“吴荪甫的悲剧中是带有某些悲壮性的。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茅盾——左翼文学巨匠一、社会剖析小说: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创造时代典型。

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并在理性指导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左翼文学主流。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

茅盾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2、人物形象塑造A、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吴荪甫(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刻画,同时写出他的性格复杂性)茅盾的性格塑造能够显现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B、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塑造。

有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都生活在都市,是30年代都市文学的最早作品)。

3、小说的结构方式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同时呈现一个发展过程:A、《蚀》的三部曲形式,每一部的结构也不同,《幻灭》是以静的经历为主线的单线结构;《动摇》是以胡国光和方罗兰为中心的两条并行线索;《追求》是以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为主的三条并行发展线索。

B、《虹》按梅行素的成都、泸州、上海的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A、B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C、《子夜》则采取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

D、《子夜》后仍在探索,部分短篇采取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待事件的最后结果,留白。

4、在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社会关系和社会阶级中刻画心理性格。

茅盾专题辅导

茅盾专题辅导

茅盾专题辅导(下)二、关于茅盾作品3.主要体现出“社会剖析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多角关系》、《当铺前》、《小巫》等。

4.抗战后的“急就章”: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小说《走上岗位》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小说《锻炼》、《腐蚀》,以及他惟一的剧作《清明前后》等。

5.未能按计划完成的作品:《虹》、《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锻炼》、《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子夜》等。

6.为追求社会功利目的硬写的失败之作:《虹》、《三人行》、《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清明前后》等。

7.主要资本家形象: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王和甫、朱吟秋、周仲伟(《子夜》)、唐子嘉(《多角关系》)、林永清、赵自芳夫妇(《清明前后》)、王伯申(《霜叶红于二月花》)、何耀先(《第一阶段的故事》)、严仲平(《锻炼》)等。

8.主要“时代新女性”形象:静(即“静女士”《幻灭》)、孙舞阳、方太太(《动摇》)章秋柳(《追求》)、梅行素(即“梅女士”,《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婉卿(《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赵惠明(《腐蚀》)等。

9.主要知识分子形象:方罗兰(《动摇》)、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子夜》)等。

10.其他主要形象:屠维岳、莫干丞、唐云山、曾沧海、吴老太爷、冯云卿、冯眉卿、刘玉英、雷鸣(《子夜》)、老通宝、阿多(《春蚕》)、林老板、寿生(《林家铺子》)、钱良材、张恂如、赵守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三、学习重点难点提示1.小重点(1)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有争议的观点。

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是我们这一讲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要求作全面的基本的了解。

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梳理和把握:一是80年代中期的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即“关于革命家、思想家的茅盾与文学家的茅盾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对茅盾的生平进行补课时特别提到的。

第十章 茅盾

第十章 茅盾

第十章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幻灭》:静女士、慧女士、抱素、强猛《动摇》:方罗兰、胡国光、陆梅丽、孙舞阳《追求》:章秋柳、张曼青、王仲昭、史循、朱近如《虹》梅行素、柳遇春、梁刚夫1、茅盾《子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1)是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艺术。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中轴,辐射和串联起各种人物与事件。

(2)小说中随处可见的细致的心理刻画。

茅盾是一个十分擅长人物心理描写的作家。

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2、试论吴荪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1)形象: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他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吴荪甫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的能力与才力。

他有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家庭生活、部下及工人的关系中的封建专断性质。

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以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

这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他是一在无可抗拒的命运和环境下受打击的悲剧英雄(2)吴荪甫形象的意义:这一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的深刻思想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吴荪甫的形象塑造,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必然的悲剧命运,有力地回击了托派的谬论。

第十一章老舍1、老舍创作的基本特点(1.)基本主题——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第一小节作品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秋收》(1933)《残冬》(193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锻炼》(1948,严仲平)《多角关系》(唐子嘉)《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当铺前》(王阿大)《水藻行》(财喜、秀生)《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烟云》《三人行》第二小节概述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

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及其作品重点复习资料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

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

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

“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

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

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

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

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

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动摇》中对土豪劣绅胡国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政治上他是个投机革命的老奸巨滑的狐狸,玩弄反革命的手腕,善于伪装保护自己。

他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

他笑里藏刀,一旦革命是时机成熟,他就会毫不手软地镇压革命。

生活上,在剥削阶级荒淫堕落的本质上,他给自己罩上了一层温和的面纱。

他的大度蒙蔽了一大批革命者,使他很快钻进革命堡垒的内部。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一、再现与表现。

作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本能又是主观的)。

作品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相当逼真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动荡,革命运动的起伏,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二、现实与象征相结合。

如《追求》本是想写成“又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了”的,然而结局却是“幻灭”,它超出了客观描写的本意,而趋于本能的表现。

作者常以象征主义手法赋予物体、自然景物等以特定的内涵。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②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

③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

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

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

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

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

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一、宏大严谨的结构。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

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二、心理描写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1、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2、《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

《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

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标志着矛盾短篇小说成熟期的到来。

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1、《林家铺子》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小镇林家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婚姻纠葛为副线,两线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整个作品的情节有起有伏,分层铺开,首尾照应。

作品以林老板与黑麻子、卜局长之间的冲突为主要矛盾,又以若干小事件作为多头线索,展开纷繁的细节,使得情节发展有张有弛,而有井然有序。

3、《林家铺子》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掠夺和欺压小商人以及农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1、《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沪凇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

由于转嫁危机与农民阶级形成的尖锐矛盾,同时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预示着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

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多多头却是一个正在觉醒之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化身(从他对荷花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的思想)。

他在勤劳这点上与老一代农民有着共同点,与老通宝相比,他显得豪爽、热情,更有独立见解。

2、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自然优美,在工细的笔墨中又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3、作品用极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白杨礼赞》、《风景谈》是茅盾在抗战时期写的散文名篇。

思想上:歌颂北方敌后军民团结一致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扰抗敌斗争的崇高精神,歌颂延安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歌颂延安精神。

艺术上:《白杨礼赞》借物咏怀,具有浓郁象征色彩,景物、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风景谈》吸取电影的艺术手法,由六个场景组成,注意光、影、色彩、音响的搭配,有极强的画面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