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胜利》

合集下载

意志的胜利影评

意志的胜利影评

赏析《意志的胜利》影片《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为纳粹拍摄的,记录了大会的盛况和会议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

《意志的胜利》实际上向大家展示了纳粹政府如何通过宣传演讲而发展壮大,希特勒是如何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纳粹思想的。

影片开始时从机窗往外拍摄云海的镜头,隐喻着希特勒像天神一样降临人间。

在这里,里芬斯塔尔用再平常不过的角度,告诉我们希特勒看到的东西。

云海随着飞机下降,纽伦堡古城展现在希特勒的眼前,历史告诉我们,希特勒此时的心情事既忐忑又兴奋,而这一幕恰如其分地揭露了这一点。

里芬斯塔尔的镜头没有选择机舱里的希特勒,而是从希特勒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外空间里希特勒的真实存在。

他从机窗往外看,然后往下俯视纽伦堡,由远而近,古城堡,街上的行人,行进的队列,隐喻希特勒的心情,由不明朗转而清晰。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从另一架飞机上拍摄希特勒的座机的镜头,里芬斯塔尔的镜头为希特勒营造了这种神秘与崇高。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仰角镜头,仰角镜头的运用能使被拍摄者显得高大,所以主要用来拍摄希特勒,这让镜头下的希特勒气宇轩昂、孔武有力,被群众围绕的他亲和力十足而又颇有威严,军队面前的他慷慨激昂而又不失儒雅稳重。

劳工部向希特勒作报告一节,劳工部队用训练有素的行动表明对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拥护。

镜头聚焦到代表各地的成员的大特写,这可以视为镜头的直接意指;同时,这也是台上希特勒所见。

这些正面的观看,可视作希特勒的主观镜头,他正在画面外注视这场表演。

对于希特勒,里芬斯塔尔选择了客观镜头来描画。

镜头回避了希特勒被观看的情景。

只有52000名劳工部成员齐声喊,“我们只有一个元首”时,镜头切换到了希特勒身上(侧面特写),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镜头指示,却不是成员们所看到的希特勒。

希特勒的背部镜头多次在影片中出现。

希特勒到达纽伦堡乘车前往下榻酒店的一幕,我们看到热情欢呼的群众夹道欢迎,以及希特勒站在车上的背影。

符号学视角下简析《摆渡人》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符号学视角下简析《摆渡人》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符号学视角下简析《摆渡人》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作者:郑天洋赵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3期摘要: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成名作《摆渡人》是一部令千万读者心灵震撼的小说。

该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内容的独特性,还在于作者以其女性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写了生活中的美好。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意象,本文笔者试从符号学的视角简析小说中某些符号意象的象征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成长、爱情、救赎等多重主题。

关键词:符号;意象;象征意义;《摆渡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1.《摆渡人》概述《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代表作。

该书讲述了一位十五岁的女孩迪伦感觉自己的生活一片狼藉,于是,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

然而,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迪伦遇难,来到了荒原,遇到了自己的摆渡人。

崔斯坦是她的摆渡人,负责引领迪伦平安穿过荒原,走向另一个世界。

在穿越荒原的过程中,他们二人遇到各种挫折和阻挠,但最终二人凭借坚强和毅力顺利穿过荒原,到达另一个世界。

在摆渡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不断加深。

当迪伦发现崔斯坦无法和她一同进入另一个世界时,她感觉自己整个世界都没有希望了。

因此,迪伦冒着自己有可能魂飞魄散的危险返回了荒原,去寻找崔斯坦,这一次迪伦反过来充当了崔斯坦的“摆渡人”,一路不畏艰难险阻,引领崔斯坦走回了人间,最终她不仅解救了自己,也让崔斯坦摆脱了命运的不公,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梦想,真正有人性的人类。

小说中的语言简单、平实,但平实中又不乏有史诗般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对人性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写。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进行描写。

本文笔者试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小说中几个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小说是如何运用这些符号意象来展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的。

2.小说中典型符号意象解读2.1 主人公的符号意象本文故事围绕两位主人公展开,十五岁的女孩迪伦和摆渡人崔斯坦。

《2024年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以《疯狂的石头》为例》范文

《2024年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以《疯狂的石头》为例》范文

《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以《疯狂的石头》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电影艺术中,空间不仅是故事情节的载体,更是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媒介。

本文以电影《疯狂的石头》为例,探讨异常视角下建筑空间叙事的审美逻辑。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建筑空间呈现及其叙事手法,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不同寻常的视角解读建筑空间叙事的美学逻辑。

二、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建筑空间叙事《疯狂的石头》是一部集幽默、冒险、悬疑于一体的影片,其中城市建筑空间的构建和呈现对影片的成功有着重要的贡献。

影片中运用异常视角观察城市空间,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日常认知的都市图景。

无论是密集的高楼大厦,还是隐藏于市井之中的废弃厂房,都被导演赋予了叙事和表达的功能。

三、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美学1. 空间与情节的互动:电影中通过异常视角展示的建筑空间,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相连。

例如,通过狭窄的视角观察高楼大厦的内部结构,不仅展示了空间的复杂性,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 视觉冲击力的营造: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中通过倾斜、旋转的镜头,将观众带入一个不同于常规的视觉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3. 情感表达的媒介:建筑空间不仅是情节发展的背景,更是情感表达的媒介。

通过异常视角观察建筑空间,可以引发观众对人物情感、故事主题的共鸣。

四、审美逻辑分析1. 符号学视角: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建筑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呈现,更是文化、社会符号的体现。

通过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影片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信息。

2. 美学理论:结合美学理论,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体现了审美距离的重要性。

适当的距离和角度能够使观众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3. 叙事手法:电影通过剪辑、音效等手段,将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与情节、人物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也使观众在审美体验上得到了提升。

五、结论《疯狂的石头》通过异常视角下的建筑空间叙事,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逻辑。

皮尔士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对“”的认知分析

皮尔士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对“”的认知分析

皮尔士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对“”的认知分析作者:李昕揆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3期摘要:符号本身无所谓指称和表达,由它唤起的认知和心理效果才使其产生意义。

皮尔士提出的“符号代表物—对象—解释项”三分法理论就强调意识的这种能动作用,“”作为一个符号可从皮尔士符号学理论的角度进行认知分析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字意义演化的动态性和使用方式的多样化,从解释项的角度也可追溯其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皮尔士;符号学理论;认知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148-02“”是古汉语“”的衍生字,目前在中文网络社群中成为网聊、论坛、博客中常用的一种流行表情符号。

符号最初带有任意性和偶然性,代替与被代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符号在想象的空间里运用于文字,模仿表情、声音和动作,更生动、更真实地传达意义和情感,“”字因其类似于图画的效果更是一种视觉效果明显的符号。

符号学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原是希腊传统医学中的“症候学”,后发展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古希腊的符号学理论传入中世纪的欧洲后分别以莱布尼兹和洛克为代表分为两派,而现代西方符号学的发展主要由皮尔士和索绪尔两位先驱带动,其中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直接产物,其推崇的“实用主义”就是用于说明思想是如何通过符号意义的生成而获得的。

认知科学研究人类感知及思维信息的处理过程,随着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符号学研究也出现认知转向,而皮尔士符号学理论正具有这样的认知倾向。

一、“”的象似性分析:影像象似性19世纪末,皮尔士提出符号形式和符号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象似关系、指示关系和象征性的关系。

(苏晓军,2009(6):142—145)当符号与其指称对象有某方面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质时,这种符号就是象似符号,象似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质就被称为象似性。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人脑中会形成一定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所以象似性也指“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文旭,2000:71—74)。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红色文化广告设计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红色文化广告设计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红色文化广告设计
杨莉莎
【期刊名称】《设计》
【年(卷),期】2024(37)2
【摘要】为了发展与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正确价值观。

文章梳理红色文化广告发展及现状,以《人民日报》广告版面及现有的红色文化广告为样本,从符号学视角基于皮尔斯符号的三分法从图像符号、索引符号、象征符号3个方面对红色文化广告中人物、建筑、文字、中国传统文化等各种元素进行研究,挖掘其广告设计构建的现实意义,使红色文化广告设计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杨莉莎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8
【相关文献】
1.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赣州红色艺术经典文化英译策略
2.论红色文化的社会记忆建构——基于符号学的视角
3.符号学视角下新四军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策略
4.符号学视角下浙南蓝夹缬被面的文化意蕴解读
5.符号学视角解读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社会记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

意志的胜利观后感
首先得说,这片子从拍摄技术上讲,那是相当厉害的。

画面那叫一个讲究,各种宏大的场景,整齐划一的队伍,就像精心排列的棋子一样。

从视觉效果来说,真的很震撼。

那些纳粹士兵的方阵走起来,齐刷刷的,就像一个大型的、邪恶的艺术表演。

但这种震撼背后,又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因为你知道这是在美化纳粹。

这片子啊,就像是给纳粹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可实际上呢,纳粹干的那些事儿简直是恶魔行径。

里面把希特勒拍得跟个神似的,他一出现,群众就疯狂欢呼。

可是,那些欢呼的群众在当时可能不知道,他们追随的是一个会把世界拖入深渊的家伙。

影片里到处都在宣扬所谓的“意志”,纳粹的意志。

但这种意志是建立在侵略、迫害、种族灭绝之上的。

这就好比一个强盗说自己有坚定的抢东西的意志,这哪是什么值得赞扬的东西呢?
从这部片子我也能感觉到,宣传的力量可太可怕了。

好的宣传能让人积极向上,坏的宣传却能蛊惑人心,让无数人走向错误的道路。

纳粹就利用这样的片子来洗脑民众,让他们觉得纳粹所做的一切都是伟大的、正义的。

这就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那些表面的华丽和虚假的激情给骗了。

这部电影虽然有它的“独特之处”,但它就是一个美化罪恶的东西,我们看的时候得透过那层看似光鲜的表象,看清它背后所代表的邪恶本质。

就像在生活里,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穿得好看就觉得他是好人,得看看他到底做了啥事儿才行。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摘要] 著名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

从电影文本和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此片反复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使意象叠加、强化,以突出神圣的仪式感。

这些符号被放置在早已设定的程式里来传递两个意象:希特勒和仪式。

[关键词] 符号希特勒仪式片子一开始便出现了一架德国军用机,它呼啸着穿过浓密的云层,前行。

接着,机身被隐去,我们看的是无边无际沉重的云层。

云层是导演给出的第一个重要的符号。

那些云朵是大块的、厚压的、阴暗的,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我们不禁要问,影片的开始为什么要拍摄飞机穿越云层?云这一意象代表着什么?我们能从这一隐晦的符号中添加哪些所指,导演要为其赋予哪些引申意义?这是民族的压迫与苦难的体现?是前进中的压抑与迷茫?是民族命运的个人内化而使得内心力量的积聚与喷发?还是这些云朵仿佛战争中炸弹爆炸的瞬间?当飞机穿越云层后,我们又能看到什么?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导演运用厚密的云层这个符号以及飞机穿越云层这一幅幅动态画面一开场便交待了那一个特定的时代多义而矛盾的现实场景和内心场景。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认为符号的引申意指直接将我们带入意识形态领域,即所谓的从社会的某一个立场或一系列厉害关系角度所描绘的世界观,引申意义是大众媒体用以传播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要渠道。

这个片子的开场便有了一个暧昧多义的引申意指。

接下来的镜头,使得我们开始的一连串的疑惑有了最明晰的答案。

飞机开始俯冲,镜头转向上万欢呼的人群,他们迷狂、热切,做着纳粹的经典手势,着魔般,全身充溢着无法遏制的能量。

他们在热盼着什么?期渴着什么?接下来,镜头开始飞速移动,从一张张脸庞掠过,从一只只高擎的手臂掠过。

个人的特征开始快速的消退,混入集体的狂欢之中。

人们的动作表情是如此的协调一致,以至于我们再也记不清其中任何一个人。

迷失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抗战记忆”——对“抗战神剧”的符号学反思

迷失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抗战记忆”——对“抗战神剧”的符号学反思
关键词 :抗战神剧 ;符号学;失衡 ;失德 ;失智
抗 日战 争 是 中 国现 代 史上 民族 苦 难 行 军 的镜 排 》 《正 者无敌 》等 ,如同一 出出闹剧从天而降 ,成
像 ,也 是 中华儿女 英勇抗 争 的集体 记忆 。著 名 电影 为 中国电影 电视 史上 的无稽 之谈 :荒 诞 的野 史 、暧
评 论家 明振江 少将 i兑: “战争一 经发 生 ,便开 始成 昧 的感情 、离奇 的情节 ……随心所 欲地 篡改 和撕裂
为战争 电影的 表现对 象 。不 同时代的 人们根 据 各 自 着历 史 ,以娱乐化 和 闹剧 化 的方式 来博 人眼球 ,让
的 需要 ,将 一 场战 争 不断地 搬 上银 幕 。”…中国 历史 成为虚妄 。这 些抗 战神剧 不仅严 重地伤 害 了中
电影走 过 了1I)()余年 的光 辉 历程 。在这 百年 的历 史 国人 民的思想 感情 、中华 民族 的价值 观 .还 在一 定
中,不 同类型 的抗 战题材 的影片 犹如 一声声 嘹亮 的 程度 上损害了正在崛起的 中国的大国形象 。
号 角,奏 响了 “中华民族到 了最危 险的时 刻”的历史
一 失 衡 于大 历 史 和 小 艺术 之 间 、
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游击队 、青纱帐 、地道 战 、地
每一 个民族 都有 其一段段 或 引以为 傲或刻 骨铭
雷战 、白洋淀 、黄 河之 滨 、延 安宝塔 山等 已经 成为 心 的历 史 ;尤 其在现 实 文化语 境 中 ,人 们总在 试 图

艺 术 长 霹
迷 失在 虚构 和真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间的 “抗 战记忆 ’’
对 “抗 战神剧” 的符号 学反 思
0 胡郑 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意志的胜利》
[摘要] 著名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是一部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纪录片。

从电影文本和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此片反复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使意象
叠加、强化,以突出神圣的仪式感。

这些符号被放置在早已设定的程式里来传递两个意象:希特勒和仪式。

[关键词] 符号希特勒仪式
片子一开始便出现了一架德国军用机,它呼啸着穿过浓密的云层,前行。

接着,机身被隐去,我们看的是无边无际沉重的云层。

云层是导演给出的第一个重要的符号。

那些云朵是大块的、厚压的、阴暗的,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我们不禁要问,影片的开始为什么要拍摄飞机穿越云层?云这一意象代表着什么?我们能从这一隐晦的符号
中添加哪些所指,导演要为其赋予哪些引申意义?这是民族的压迫
与苦难的体现?是前进中的压抑与迷茫?是民族命运的个人内化而
使得内心力量的积聚与喷发?还是这些云朵仿佛战争中炸弹爆炸的瞬间?当飞机穿越云层后,我们又能看到什么?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导演运用厚密的云层这个符号以及飞机穿越云层这一幅幅动态画面一开场便交待了那一个特定的时代多义而矛盾的现实场景和
内心场景。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特认为符号的引申意指直接将我们带入意识形态领域,即所谓的从社会的某一个立场或一系列厉害关系角度所描绘的世界观,引申意义是大众媒
体用以传播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要渠道。

这个片子的开场便有了一个暧昧多义的引申意指。

接下来的镜头,使得我们开始的一连串的疑惑有了最明晰的答案。

飞机开始俯冲,镜头转向上万欢呼的人群,他们迷狂、热切,做着纳粹的经典手势,着魔般,全身充溢着无法遏制的能量。

他们在热盼着什么?期渴着什么?
接下来,镜头开始飞速移动,从一张张脸庞掠过,从一只只高擎的手臂掠过。

个人的特征开始快速的消退,混入集体的狂欢之中。

人们的动作表情是如此的协调一致,以至于我们再也记不清其中任何一个人。

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人海。

众人中的个人形象、意志、力量、作用逐渐消退,变得无关紧要。

最后随着镜头的拉远,幻化成一个背景,最终幻化为一种热烈气氛。

这一刻,希特勒从飞机中走出,仿佛上帝降临人间。

自下而上的仰视镜头无与伦比的刻画着他的高大形象。

他就是救世主!他就是带领这些人们走出阴暗云层的摩西!
从飞机——云层——人群——希特勒,这一联串的符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的引申意指——一个神话意象:“上帝降临”。

罗兰·巴特认为:“引申意指是锁定和封冻直接意指的。

引申意指通过将某一个单一并通常看来具有意识形态的所指附加在第一个符
号之上,使得第一个符号的意义变得枯竭。

”简而言之,引申意义的作用是凝固一个符号的意义,经过电影和电视的多次重复而变得广为人知。

从飞机到希特勒,这些符号的引申意也最终被固定了下来。

最开始我们单一符号的暧昧多义性也完全被消除了。

这些意象是一
次充满了智慧的甚至带有美学意味宣传。

这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单元,此后,画面出现了程式化特征。

银幕上出现字幕:“1934年9月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的苦难开始后16年;新生的德国起步之后19个月,阿道夫。

希特勒再来纽伦堡,检阅忠实的追随者的队伍。

”。

从前至后,都充斥着希特勒阅兵、演说,以及大批装甲战车整齐地隆隆驶过和人们高呼拥戴歌唱的情景。

一夜的狂欢之后是一个宁静的黎明,古老的纽伦堡城内围绕着安详与和谐,城外,一排排整齐的露营帐篷无边无沿的在田野中延伸,那是希特勒青年团和德意志青年的露营地,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如果想象不出来那样的场景的话,请看看指环王三里面洛汉国骑兵部队在支援冈铎前集结地的帐篷阵,把那个扩大10倍左右基本上是纽伦堡城外的规模。

年轻人在集体化生活的营地里过着井然有序而有丰衣足食的生活,这对于一战后被战胜国轮番盘剥压榨而经济凋敝的德国人来说就是天堂一样的生活。

游行活动在第二天继续大规模地进行着,身着传统服装的农民游行队伍向希特勒敬献丰收作物。

希特勒——阅兵——演说——人们狂热的重复口号——井然有序生活。

这些符号又一次对应了神圣仪式的最主要元素:巫师——做法(口中念念有词)——人们膜拜、敬献——法式成功(风调雨顺)。

导演通过三四组这样的镜头反复描绘希特勒是怎样动用最煽情的演说语言调激人们的激情,人们又是怎样的被感染。

美国社会学家唐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谈到:“传统仪
式是一种表演性的话语形式,说、唱、诗、舞,合成一体,密不可分,其中每一部分都具有很强的模式化的表演特征,即每一部分都具有实践的可感性,又具有超越这一层面的象征意义。

”影片中仪式的反复性和程式化无疑为了突出强调希特勒巫师般、上帝般制造的令人渴望的世界。

人们被感染并且参与其中也无疑实践了仪式的可感性。

保罗又进一步指出:“仪式经过沉积,可以形成诅咒、祝福、发誓、许愿等话语内容的特殊话语形式,来区分日常生活活动,强化仪式的参与性,制造记忆共同体。

”在影片中,在认知方面,仪式以多种感知方式影响参与者,它宣扬着居于心理感知的意识形态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某种支撑社会政治结构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

无论是影片中希特勒的拥护者还是影片外被“去意识形态”的无辜的观众,都被这些符号造就的神圣仪式所影响,成为了“共同体”。

影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在需要靠语言表达时,就使用希特勒或其
他纳粹领导人的演说同期声录音。

影片的魅力来自导演对画面和音响的处理:行进着的人们、欢呼着的人们、旗子和纳粹党徽、鹰徽、古老的德国街道和塔、民间歌舞、云彩、演讲、军服,以及频繁出现的“元首”希特勒。

有人评价说:“导演用摄影机这个工具,在大会现场体会法西斯主义的狂喜并将其升华为一种法西斯主义的视
觉美学。

”而我认为拍摄手法仅仅是一方面,而画画背后的构思,符号的运用,意象的叠加和神圣仪式的叙事框架才是“把纯粹的政治宣传品提高到了罕见的艺术高度”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美)唐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
[2](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 1999年6月
[3](法)麦茨《想象的能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