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 在中国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 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 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 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 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 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 行动是必要的。所以,大运 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 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 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 则是最直接的目的。Leabharlann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动机: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③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 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 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客观效果:
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 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 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 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 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 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 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THANKS
隋朝大运河
01 资料 02 修建背景 03 近代大运河 04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观动机以及客观效果 05 开凿大运河的想象图
资料
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605 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利用之前众多王朝开 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北至 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隋唐大运河开通。
隋唐大运河四段河道名称

隋唐大运河四段河道名称隋朝大运河是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
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
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我国闻名世界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共分四段:自沁水入黄河处至涿郡(今北京),名曰永济渠;自洛阳于盱眙(今江苏盱眙)入淮,曰通济渠;自山阳(今江苏准安)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名邗沟;自江都至余杭(杭州),名江南河。
隋朝大运河是为了解决南北交通运输的问题而开凿的。
因为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部分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古代,当现代化陆路交通工具还没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线,便显得特别重要。
这一历史任务是由隋朝第二代国君隋炀帝来完成的。
隋炀帝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仅仅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大运河的修建任务,而且修筑得十分气派,史称:“水面阔四十步……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洛阳)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
唐宋时候,大运河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作用。
唐末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尤其在南粮北运方面,大运河起着重要作用,以致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
唐宋时期,大运河经过了几次修整。
唐朝在永济渠上,新建了许多支渠,使大运河形成一个交通运输的网络系统。
元朝时候,对大运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开发,重新开通大云河河道。
元朝的运河,以大都为中心,南行越过黄河、淮河、长江、太湖流域,直达杭州。
这条大运河自汴河以南用了隋朝以来的旧河道。
汴河以北则为新开的河道,主要有两段:一段是会通河,从山东东北、向西北至临清,接通原有的运河河道;再有一段是通惠河,从大都到通州;从通州顺白河就可到天津,然后到临清。
隋朝大运河

开凿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
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
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
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
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千古功过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
例如,大运河开通之后,曾“游幸”江都。
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
“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
隋朝大运河,其开凿必然脱离不开间接地屠杀人民。
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
阶级矛盾,开凿过程中滥施酷刑,进行镇压民众抵抗运动。
规定: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
为复兴生产和加强漕运,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达潼关。
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
举国兴建
隋朝大运河---605年至610年开通,共四段:
(1)永济渠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
(2)通济渠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⑶邗沟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
⑷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
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隋朝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隋朝⼤运河与京杭⼤运河的区别有些⼈把京杭⼤运河误认为是隋炀帝所开凿的。
为此,下⾯就隋朝⼤运河与京杭⼤运河的基本情况及两者的区别分述如下:⼀、隋朝⼤运河(⼀)背景隋于公元581年统⼀中国后,结束了晋后⼆三百年政权割据、动荡混乱的社会局⾯,从此政局相对稳定下来。
隋⽂帝杨坚在位20多年,国家治理较好,经济有了较⼤发展,国⼒增强,积蓄了⼤量的粮⾷、布帛等财富。
从经济上看,隋朝的都城设在长安和洛阳,两都城⼈⼝和边防军所需的粮⾷相当多,北⽅所产⾕物满⾜不了供应,需要南粮北调,单靠⽜、马车和⼈⼒的陆运时间长、成本⾼。
因此⽔运成为当时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从政治上看,⽔运更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
再说,隋炀帝抱有乘⾈楫游江南的个⼈奢望。
于是,公元604年登上皇位后,隋炀帝杨⼴利⽤当时国家已具备的较强经济实⼒,决定实施开发贯通南北的⼤运河⼯程。
(⼆)⼯程通济渠:隋⼤业元年(公元605)三⽉,开凿洛阳⾄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的通济渠。
隋炀帝下令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挖通济渠。
西引洛⽔等⼊古黄河;再从板渚(今河南省荥阳县氾⽔镇东北)引黄河⽔⼊汴河,沿径河南开封、商丘折东南皖北⾄江苏淮阴⼊淮河。
这段⼯程称为通济渠,它沟通了洛⽔、古黄河和淮河。
邗沟:在开凿通济渠的同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淮南民⼯⼗余万”,对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从淮安到扬州⼊长江170公⾥的邗沟进⾏疏浚治理。
邗沟从今江苏淮安⾄江都⼊长江。
永济渠:隋⼤业四年(公元608)正⽉,隋炀帝下令征集河北诸郡男⼥百余万开凿永济渠。
从洛阳的古黄河北岸,引沁⽔东流⼊清河(今卫河),到今天津附近,再经沽⽔(今⽩河)和桑⼲河(今永定河)到涿郡(今北京),“引沁⽔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约1100公⾥。
江南河:隋⼤业六年(公元610),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河。
该河从京⼝(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杭州),“⼋百余⾥,⼴⼗余丈”。
综上所述,隋炀帝开的⼤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分为南北两个系统。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中国的大运河一直是炎黄子孙所珍视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欢迎阅读!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隋代大运河,北到涿郡,今北京一带,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中心为洛阳。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 南北分别为辉县和涿郡.作用: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是由三个运河组成的,他们分别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分别是什么呢?根据资料所记载,京杭大运河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已经连续击败了好几个国家,只剩下当时的齐国还没有攻打,夫差怎么能允许他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所以他就利用当时有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以此来达到他运送军队北伐齐国的目的。
隋唐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隋炀帝想利用大运河坐船到江南巡游;第二点:加强南北的交通运输,更好的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第三点:抑制江南经济的发展,提高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点: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
隋唐大运河能得以开凿成功的条件是:1、南朝以来,江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可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却在北方,所以开通运河是大势所趋的。
2、前人留下的丰厚的财富。
3、隋朝统一,政治逐渐的稳定起来。
因此隋唐大运河在这些原因和条件下被开凿是必然的趋势。
浙东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较之前两个要简单的多,它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它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有很多的方便之处,而且开凿也比较容易。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是怎样的原因和条件,对于现今的世界来说,他们的开凿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工程影响
01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使
得南北物资得以顺畅流通。
02
大运河的开通还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的控制,有利于国
家的统一和稳定。
03
大运河的工程影响还表现在文化交流方面,促进了南
北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03 隋朝大运河的经济与社会 影响
隋朝大运河对经济的推动
促进贸易往来
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沿岸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地 ,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口分 布格局。
社会阶层流动
大运河的开通为贫苦百姓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些人通过经商或手工艺逐渐富裕起来,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
政治格局演变
大运河的修建与维护涉及多个政治势力的利 益,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隋朝大运河对文化的影响
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朝大运河
contents
目录
• 隋朝大运河的背景与历史 • 隋朝大运河的工程与技术 • 隋朝大运河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 隋朝大运河的衰落与遗产
01 隋朝大运河的背景与历史
隋朝大运河的起源
隋朝大运河起源于古代的邗沟,是春秋 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的。
隋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 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
1 2 3
历史文化价值
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 征,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重要实物资料。
水利工程价值
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 的杰出成就,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深远 影响。
旅游价值
隋朝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 发展。
文化交流与融合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中国的大运河一直是炎黄子孙所珍视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欢迎阅读!隋代大运河,北到涿郡,今北京一带,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中心为洛阳。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 南北分别为辉县和涿郡.作用: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是由三个运河组成的,他们分别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分别是什么呢?根据资料所记载,京杭大运河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已经连续击败了好几个国家,只剩下当时的齐国还没有攻打,夫差怎么能允许他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所以他就利用当时有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以此来达到他运送军队北伐齐国的目的。
隋唐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隋炀帝想利用大运河坐船到江南巡游;第二点:加强南北的交通运输,更好的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第三点:抑制江南经济的发展,提高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点: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
隋唐大运河能得以开凿成功的条件是:1、南朝以来,江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可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却在北方,所以开通运河是大势所趋的。
2、前人留下的丰厚的财富。
3、隋朝统一,政治逐渐的稳定起来。
因此隋唐大运河在这些原因和条件下被开凿是必然的趋势。
浙东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较之前两个要简单的多,它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它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有很多的方便之处,而且开凿也比较容易。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是怎样的原因和条件,对于现今的世界来说,他们的开凿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朝大运河名词解释

隋朝大运河名词解释隋朝大运河是指中国在隋朝时期所建造的一条连接长江和黄河的大运河,全长约 1,794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 (公元 581 年至 604 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在元代时被完全修通。
大运河主要由三条河流组成,分别是江南河、黄河和海河。
江南河是大运河的主要河道,自南京向北流经扬州、淮安、徐州等地,最终汇入黄河。
黄河是大运河的次要河道,自洛阳向北流经开封、郑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海河是大运河的的辅助河道,自天津向南流经苏州、杭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隋朝大运河的建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1. 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废除奴隶制度、统一南北政权、修建大运河等,为隋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大运河的修建:大运河的修建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隋朝时期的修建。
隋朝大运河主要由江南河、黄河和海河组成,全长约 1,794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3. 江南河:江南河是大运河的主要河道,自南京向北流经扬州、淮安、徐州等地,最终汇入黄河。
江南河的修建始于隋朝,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最终在元代时被完全修通。
4. 黄河:黄河是大运河的次要河道,自洛阳向北流经开封、郑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黄河是中国北部的重要河流,其流域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5. 海河:海河是大运河的辅助河道,自天津向南流经苏州、杭州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海河是中国北部的重要河流,其流域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①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 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②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如涿郡、江都、余杭等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③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 南北动脉的作用。
5、大运河的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 《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大 运 河 开 凿 的 原 因 及 条 件
①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②隋统一后,南北、政治、文化联 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③为了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 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 ④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
海
河
隋 运 河 图
隋朝大运河 长四五千里, 以洛阳为中心, 北起涿郡(今 北京),南到 余杭(今杭 州),是古代 世界上最长的 运河。
第15课 隋朝大运河
隋文帝(581─604),姓杨 名坚,隋代的开国皇帝,弘 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父 杨忠,北周时封「随国公」。 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 袭封父爵,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 杨坚辅政。坚自为左大丞相, 总揽军政大权。为了夺取帝 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 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 杀周室诸王。大象三年(581 年)二月,杨坚代周称帝, 建立隋朝,改元开皇。
隋运河示意图
永 济 渠 黄河 通 济 渠 淮河 邗沟 长江 江 南 江苏 安徽
京、津 涿郡 河北 海河
河南
洛阳
余杭
河
钱塘江 浙江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隋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2、开凿的原因和条件
①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 ②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③为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 ④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作为基础 ⑤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主要的条件 3、大运河的概况: 4、大运河的地位: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勤劳和智慧。
大运河概况:—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三心:中心洛阳、东北到涿(zhuo)郡、 东南到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 塘江
3+4+5=1
大运河对生态环境会有哪些影响?
隋朝开凿的运河时,充分利用天 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 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 生态环境。
隋炀帝(604─618),姓杨名 广,隋文帝次子,少聪慧, 在兄弟中独为父母所锺爱。 开皇元年(581年),时年十三, 立为晋王。八年冬,为行军 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 进位太尉。兄杨勇被立为太 子后,杨广心怀不满,渐与 杨素等亲近,密谋夺取太子 位。杨广常在父母前矫装俭 朴,不好女色,以讨欢心, 及后更诬告杨勇加害于己。 开皇二十年(600年),文帝下 诏废杨勇为庶人,另立杨广 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 文帝猝死,相传为杨广所害。 后杨广即位,改元大业,即 为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