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 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个小内容,这节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以及后面内容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基础,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学习的一个承上启下。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特制订如下三维目标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一些日常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设问法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利用图示法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热力环流的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绘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规律的可能性。
同时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向理性提升。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难点: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线变化和实际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
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清楚,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问题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点也就很容易突破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确定如下教法五.说教法1.问题驱动法,教师设计本节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完成。
2.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要学生观察现象并且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归纳。
3.图解分析法,展示热力环流图从中了解规律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学法指导:六.说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图归纳地理规律,并且学会知识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自主学习】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
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理由:(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
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υ结论:理由: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出现())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近地面风从吹向海陆风 白天 ;夜晚【当堂达标】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A 、热力环流B 、气旋C 、反气旋D 、大气环流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本节课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课时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三维教学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⑴、通过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⑵、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过程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学法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图、用图、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一)引入:课件展示材料,日本上空的核物质随风扩散到周边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烟雾飘动的实验【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并观察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同课异构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1、掌握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能够绘制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示。
2、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学习目标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类型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的变化。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高效课堂模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总结概括。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1、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根据P35图2-1-6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预习题:热力环流: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2、总结讨论(1)垂直方向:近地面气体受热会膨胀(上升或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或减小),形成(高压或低压);上空空气密度(增大或减小),形成(高压或低压);近地面气体冷却会收缩(上升或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或减小),形成(高压或低压),上空空气密度(增大或减小),形成(高压或低压)。
(2)水平方向:由于垂直方向上的气体受热冷却,使得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体由压流向压。
(3)小结:由于地面,引起大气方向(先)和方向(后)的运动,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形式。
3、学生展示1、热力环流的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
3、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热力差)→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第二环节教师点评与总结热力环流1、地面冷热状况与气流升降的关系:受热处气流上升,冷却处气流下沉(热升冷降)2、地面冷热状况与气压高低的关系:近地面受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却的地方形成高压,高空与近地面相反。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第三环节随堂练习常见的热力环流(画出热力环流图)四、双基诊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知识点既是对前面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候类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示意图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过程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案例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等压面的弯曲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示意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案例引入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教学过程】感受无处不在的地理知识。
课堂小结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做小结,看看她真正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学到了什么,再次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且让学生自己来点评学生的表现,最后进行升华孔明灯开始孔明灯结束,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点燃孔明灯(孔,明灯都做好了安全措施,并且在课下老师做了多次试验确保万无一失才实施的)通过最后的孔明灯升空试验让全体同学都真正感受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认可,印象更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用其解释海陆风等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
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气压特点和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和导学案中的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
纬度间差异。
2.热力环流: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
动最简单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
面上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4.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PA PB。
5.等压面:把空间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受
热均匀时等压面平行。
比较P1 P2 P3气压大小。
A
B
A
P3
P2
P1
二、深入学习
探究一从热力环流图中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并画出热力环流简图。
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因近地面冷热不均,先有那个方向上的气流流动?
2.垂直方向上受热和受冷时气流怎样运动?
3.绘制热力环流简图。
合作探究一小组竞赛
内容通过观察热力环流示意图,分析总结以下问题。
并进行小组间提问。
1、同一地点,海拔与气压的关系?
2、近地面受冷热不均因素的影响,温度高的地方形成什么气压?温度低的地方形成什么气压?
3、分别说出气流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情况?
4、等压面在低压处怎样弯曲?高压处怎样弯曲?
合作探究二学以致用
第一站蜡烛实验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究:为什么点蜡烛切洋葱不会流泪?解释其原因。
第二站我来当柯南
一个凉爽的夜晚,海边度假村发生了一起案件。
经警方的调查,有两名嫌疑人,因为他们没有不在场证明……
警察:案发时你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