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 J·瓦伊纳(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 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1912~2006)等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人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功能: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③三个政策目标此长彼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经常是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
例如,为了减缓失业,必须承受一定的通货膨胀,而要稳定物价,又必须让更多工人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
又如,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有助于减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均和阶级矛盾,但为此必须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在一定条件下妨碍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J.瓦伊纳(1892~1970)、F.H.奈特(1885~1972)、H.C.西蒙斯(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哈耶克、G.J.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等人。
经济观点主要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个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
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
尽管这些主张所处的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理论根据差别很大,其共同的实质是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随时和及时调整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等)。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
例如奈特和西蒙斯都十分强调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
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取得最大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保存个人自由,防止政策决策人专断的干涉。
他不仅把经济计划与个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对立起来,甚至声称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2.理论研究 • 价格理论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㈡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
1.SCP分析范式(20世纪70年代前)(哈 佛学派)
• 1959年,贝恩在其出版的《产业组织》 中提出此范式。
1.SCP分析范式
• 作者:杜朝晖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书目
• 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李明志等,产业组织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 3.廖进球主编,产业组织理论,上海财经大学 出版出版社。
• 4.吴汉洪编著,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 5.让·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企业组织结构。
一、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组织的内涵: • 产业组织构成,即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
布状况; • 产业关联性,即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产业组织功能,即产业组织的效率。
二、产业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 分析范式
㈠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 • 案例研究 • 横断面数据回归分析 • 产业实验室研究(普劳特) • 时间序列分析
– 第二,在理论基础上,否定哈佛学派的垄断竞 争的理论基础,强调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
一、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芝加哥学派更注重对效 率(绩效)因素的研究,更突出绩效对市场结 构和行为的反作用,注重判断集中和定价是否 能提高效率,而不单单只看是否最终会损害竞 争;
–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芝加哥学派指出了哈佛 学派所采用的实证或经验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缺 陷,在完善这一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了理论 研究和规范分析方法的作用。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渊源
芝加哥学派——精选推荐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态学派、⽣态学理论)这⼀理论运⽤⽣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犯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学的⼀批社会学者创建,故⼜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物有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欧内斯特·伯吉斯(Ernest N·Burgess)、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D·Mckay)等⼈。
20世纪⼆三⼗年代,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益加速发展,城市的犯罪问题⽇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帕克等社会学家以美国第⼆⼤城市芝加哥为实验基地,深⼊调查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城市的经济、政治、⽂化、⼈⼝、种族等因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社会阶层、⼈⼝密度、种族关系、社会⼼理、居住⽅式、交通通讯等⽅⾯发⽣巨⼤的变化。
社会成员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环境的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失范、越轨和犯罪⾏为的发⽣。
(⼀)同⼼圆理论经过调查他们发现,犯罪率在城市中⼼的周围地区最⾼,随后向郊区逐渐下降,愈是远离市中⼼周围地区,犯罪率愈低。
贫困、疾病等情况也是如此。
他们的结论是,这种⽣态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然产物。
他们将芝加哥市划分为围绕同⼀圆⼼⽽形成的五个区域,即中⼼商业区、中间地带(⼯⼚区)、⼯⼚住宅区、中上层住宅区、郊区和卫星城。
犯罪⼤多发⽣于中间地带,即⼯⼚区。
因为相对于⾃然社区,中间地带⼈⼝流动⼤,混杂的⼈⼝造成了有利于犯罪发⽣的环境。
(⼆)社会解组理论这种理论还指出,⼈们通常⽣活在家庭、学校、邻⾥等群体之中,以亲属、朋友、友爱、邻⾥等关系为内容的⾮正规社会关系对于约束⼈们的⾏为作⽤很⼤,地区性的集体发挥着社会监督的功能。
⽽城市化进程则使这种⾮正式的社会关系解体,使集体作为⾮正式社会监督单位的作⽤显著下降,传统集体的习俗规范和理想受到削弱,并逐渐消失。
芝加哥学派.

传播学科
• • • • • 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 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 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 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3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 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 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4 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对传播学的贡献: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符号 互动论;佩恩基金研究。 代表人物:G·西梅尔(德国),C·H·库利,J·杜威,W·冯特,G·H·米德, R·E·帕克
•
•
建筑学派
一场大火引发的建筑革命
•
1873年10月8日,美国中西部城市芝加哥发生了一场火灾,熊熊大火烧毁了全市近 1/3的建筑。所谓祸兮福所倚,这场大火带来的重建,诞生了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 —芝加哥学派。这是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群体, 他们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诞生和发展。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的美国,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 但在文化上依然是欧洲的附庸,建筑也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建筑没有形 成自己的风格,往往是欧洲流行什么,他们就仿效什么。在那段时间内,他们的地标 建筑如白宫、国会山、最高法院等,基本上模仿的都是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在城市 规划上也基本照搬当时欧陆的流行。更有甚者,当欧洲开始批判和反思盛行一时的折 衷主义时,美国依然乐此不疲——这样的行为,被批评为浮夸和暴发户的心态。 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1837年仅有4000人。由于美国的 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通要道的小镇在南北战争之后急速发展起来,到 1890年人口已增至100万。经济的兴旺发达、人口的快速膨胀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 而发生在市中心的这场大火灾,更加剧了对新建房屋的需求。 要多快好省地在短时间内新建大量房屋,在当时已有的材料和建筑手段中,芝加 哥的建筑师们选择了这样一种建筑:高层、铁(或钢)框架、箱式结构。用铁构成的 箱式框架足以承担重量,外墙已无承重功能;铁框架便于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 土一层楼就出来了。高层建筑便于容纳更多的人,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赶时间, 弥补火灾的损失,却恰恰符合经济派
经济学说史第二版教学资源包 第20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芝加哥学派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是指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包括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他们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
他们还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另外芝加哥学派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开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主要有: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②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功能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
2、哈耶克信息分散论哈耶克认为,资源配置是最基本的经济问题,资源配置的决策必须依赖有关的信息和知识,而这些信息和知识分散在千百万人手中,中央计划当局不可能拥有或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因而难以做出对资源进行正确配置的决策。
有效配置资源的信息只有经过个人的交换去获取,即通过市场过程进行交换和传递3、哈耶克消费者主权论哈耶克指出,消费者在市场上进行购买,就是对商品进行货币选票的投票,这就是消费者主权。
各个生产者根据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货币投票,了解消费趋势和需求信息,然后,安排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完成的。
1。
[精品]经济学说史第二十章新制度学派
![[精品]经济学说史第二十章新制度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f57a32d6a98271fe900ef92a.png)
他的依据为:
第一,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这是社会化大生产要 求消除市场的权力。
第二,大公司及“专家组合”力图保持其独立性 。
第三,国家调节总供求、物价和工资,这在资本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也成为共同趋势。
第四,国家在培训人员方面的作用加强。
在二元体系论和“趋同”论的基础上,加尔布雷斯又 提出了“新社会主义”论:
第一,实行“信念解放”。 第二,消除二元体系的不平等。
其中具体措施为:
1.限制计划体系的权力,扩大市场体系的权力。 2.政府对那些难以通过共同行动来稳定价格,从而保 护自己利益的行业,应当直接进行价格管理。
3.政府应更多地支持市场体系在教育、准备和技术方 面的需求。
4.对两个体系之间工人的收入实行均等化措施。
《1929年的大崩溃》 (1954年)、
《丰裕社会》
(1958年)、
《新工业国》
(1967年)、
《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1973年)、
《没有把握的时代》 (1977年)、
《大众经济学指南》 (1978年)等。
谬尔达尔也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要研 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
他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新制度学派理 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二、教学重点
新制度学派的基本特征;加尔布雷斯的权力转移论、 生产者主权论、二元体系论及经济政策主张;缪尔达尔 的循环积累原理及社会改革思想
三、教学难点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原理
本章内容安排:
20.1 新制度学派的思想渊源与基本特征 20.2 加尔布雷斯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20.3 谬尔达尔的经济思想
3.企业目标的变化
随着技术进步和权力转移,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 目标由追求最大利润 转变为以“稳定”、“增长”、 “技术完善”为主要经营目标 。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诞生于1910年左右的美国,被认为是美国传播学的源头。
当时,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哈珀致力于将该校办成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并对探索新知和面向社会十分推崇,于是为芝加哥学派的诞生提供了自由的土壤。
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1.结构功能主义与定量研究的结盟力量巨大,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出现,并更加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
而芝加哥学派排斥定量方法,这无疑显得有些落后。
2.二战后,美国急于发展经济和政治,对社会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而芝加哥学派提倡的自由观念和理想主义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这让他们得不到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日渐式微。
3.芝加哥学派内部近亲繁殖,以及其关注的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果不受重视。
总的来说,是芝加哥学派本身的研究重点与美国当时的国情不符,再加上研究视野狭窄,方法有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衰落。
一、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芝加哥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城市理论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完善4.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二、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即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结构功能论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在结构功能论看来,社会首先是一个整体。
1.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①适应:;②达鹄;③整合;④维模2.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的功能分析方法。
三、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透彻的冲突论。
1.刘易斯・A・科塞:功能冲突论。
《冲突的社会功能》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
2.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达伦多夫认为,“我们称作社会分层的不平等体系,只不过是社会权力结构的派生物”这属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冲突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私人企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是目前能选择的最好制度,私人企 业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是完全的个人自由主义。(2)个人 自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社会是由单个自由人构成的,社会财 富的增进源于自由人的活动。只有个人能够自由选择实现其目的的手 段,才能保证社会的发明和创造。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自由。(3)自 由必须受法律的制约和保证。一个国家的法律应建立在个人自由原则 的基础上,体现并制约着个人自由的发展。政府的一切行动受这种体 现自由精神的法律约束。他强调社会应是法治的社会而不是人治的社 会,人治导致独裁与权力膨胀,法治能够限制个人权力膨胀和权力被 滥用。(4)主张从伦理学出发,建立一种理想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法治的、公正的社会制度。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11
6. 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以货币非中性和迂回生产的观点来解释经济周 期波动。迂回生产指的是原材料要经过一些中间生产 环节后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哈耶克指出, 影响生产力的变量主要有利率、储蓄和货币供给量的 变化,这些变量的变动引起经济波动。
哈耶克通过货币的非中性解释了经济周期的原因,指 出利用信贷政策难以刺激消费需求,只会加深生产过 程的结构失衡,引发经济危机,导致失业增加。他认 为要避免经济波动必须做到:货币供给数量基本不变, 保持货币中性;所有的价格都要有灵活性,防止货币 数量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形成的错误信息对生产 的误导。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8
3.市场机制理论
哈耶克指出,市场机制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产 生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他通过信 息分散论和消费者主权论论证了他的市场机制理论。
(一)信息分散论:哈耶克认为,资源配置是最基本的 经济问题,资源配置的决策必须依赖有关的信息和知识, 而这些信息和知识分散在千百万人手中,中央计划当局 不可能拥有或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因而难以做出对资源 进行正确配置的决策。有效配置资源的信息只有经过个 人的交换去获取,即通过市场过程进行交换和传递。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9
4.关于计划经济的理论
哈耶克在《通向奴役的道路》一书中,把计划经济看成 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是对自由经济制度的威胁。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正义、更大程度的 平等和安全等,但是社会主义的方法与个人自由的价值 观背道而驰。他从经济效率、政治和思想等方面论证了 计划经济的缺陷。
、 西
理 经机由生经 经济蒙
论 济制主平济 济学斯
的 理 论
理 论
义 理 论
和 著 作
学 说
学 说
说
的 经 济
学
说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3
一、概 述
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 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进入20世纪,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 中心。
经济学说史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本章重点问题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奈特和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2
本章主要内容
三
二一
、
、、
哈
奈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货关三二哈耶 西奈特 述
济 周 期
币 理 论
于 计 划
、 市 场
、 新 自
耶 克 的
克 的
蒙 斯 的
特 的 经
(二)消费者主权论:哈耶克指出,消费者在市场上进 行购买,就是对商品进行货币选票的投票,这就是消费 者主权。各个生产者根据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货币投票, 了解消费趋势和需求信息,然后,安排劳动力和生产资 料进行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这一 切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完成的。
10
5.货币理论
哈耶克坚持货币中性理论,发展了维克塞尔的中性货币的 观点,指出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 影响实际总产出,因而货币的作用是中性的,如果增加货 币供给数量,会等比例地提高价格水平,但实际总产出不 变,但他又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 而影响现实经济。这里主要介绍哈耶克两个方面的观点。
芝加哥学派指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的 经济学家所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与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赖堡学派同为新自由主 义活动的中心。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是弗兰克·奈特,西蒙斯 是该学派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1950年哈耶克转到芝加哥大 学后,芝加哥大学成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大本营。
西蒙斯与所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好的政治经济秩序 的必要条件是保障、促进及适应个人的选择自由。不过,西蒙 斯进一步指出,消极的自由放任政策并不足以维持自由的经济 秩序,政府在经济社会中必须从事一些有限但又重要的活动。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6
2. 新自由主义理论
哈耶克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基础,继承了奥地利学派和 剑桥学派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理 论。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表现得最为彻底,它从伦理学角度探讨自由 与平等的含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倡导实行竞争性私人货币 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反对凯 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较集中地反映在 他的《通向奴役的道路》、《自由的宪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 学研究》和《法律、立法与自由》等著作当中。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 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12
奈特主张应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注重实证研究。
奈特在经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在《风险、不确定性和 利润》中提出的利润理论。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5
2.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亨利·卡尔弗特·西蒙斯(1899—1946)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 1920年获密歇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艾奥瓦大学任教, 1927年转入芝加哥大学任教授,1946年不幸早逝。
(一)强制储蓄的经济影响:强制储蓄是指货币数量的增 加使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的提高迫使靠固定收入生活 的人减少消费,将其剩余转入储蓄,出现了新的实际资本 的非自愿储蓄。哈耶克认为,强制储蓄有利于资本积累。
(二)私有货币理论:哈耶克认为,人们的交换活动依靠 货币,政府会利用货币发行的垄断权来增加财政收入,使 政府财政获利。在纸币代替金属铸币后,政府垄断了纸币 的发行,加强了政府的力量,现实经济中失业和通货膨胀 的根源就在于此。
西蒙斯受奈特影响很大,按哈耶克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传 播》一文中所说,奈特的人身影响远远超过他的著作的影响。
西蒙斯在世时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自由放任的实证计划》(19 34)、《个人所得税制》(1938)。1948年,芝加哥大学以 《自由社会的经济政策》为书名出版了西蒙斯发表于各刊物上 的论文及尚未发表的遗稿,他的学术思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并被认为是芝加哥学派早期最重要的代表。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
4
二、奈特、西蒙斯的经济学说
1、奈特的经济学说
弗兰克·海尼曼·奈特(1885—1972)出生于美国伊利诺 伊州,1911年获米利根学院文学士学位,1913年获田纳 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16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 位,先后任艾奥瓦大学、芝加哥大学教授,退休后任芝 加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不确定性和 利润》(1921)、《经济组织》(1933)、《经济秩序 与宗教》(1945)、《竞争伦理学及其他》(1951)、 《论经济学的历史与方法》(1956)、《智力与民主行 为》(1960)。
(一)计划经济与经济效率: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导 致经济的低效率。
(二)计划经济与政治: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引 起政治上的集权,从而导致最坏者当政。
(三)计划经济与思想: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要 求实行国有化,与工业的国有化相伴的是思想的国有化, 思想的国有化导致思想的僵化。
第二十章 芝加哥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