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4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热点专题10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课件

2024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热点专题10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课件

2.(2022年山东潍坊三模)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主要由大湖池、沙湖、朱市湖、 象湖和常湖池等湖泊(保护区管理局自2000年获得了以上湖泊的使用权和 管理权)组成,是重要的白鹤越冬栖息地。白鹤白天主要在碟形湖(封闭 浅碟形洼地)浅水处觅食﹑集群停歇,夜栖于碟形湖辽阔的浅水之中。如 图是1983—2011年连续监测到的白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3.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 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如恒定体积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典例】图1表示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与鸭种群数量 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农田中甲、乙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 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t+1)=(Nt)。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图1、图2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 的数学模型
解题指导 已知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 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 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
[高考试练] 1.研究人员对某地区的一个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图所 示(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 B.t1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皆为零 C.该种群数量先减少,从t2时开始表现 为指数增长
热点专题10 种群增长曲线分析
1.种群数量“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 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λ-1)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c段:λ=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且达到最大值。 (3)d段和e段:λ<1(不包括两端点),种群数量下降,第25年种群数量最少。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强化训练试题答案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强化训练试题答案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强化训练试题答案
【答案揭晓】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4.⑴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基因库
⑵种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不正确,因为有翅雄蚁的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最低,但其辛硫磷的致死剂量却很高
⑶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⑷C点
15.⑴××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
⑵取样器取样样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⑶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⑷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
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酒精试管
⑸××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间:白天或晚上等
合理答案均可)。

生物高考专题知识点复习及试题讲练测(含解析):12种群和群落(测)

生物高考专题知识点复习及试题讲练测(含解析):12种群和群落(测)

专题 12 专题测试【满分:100 分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包括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40 分)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 2 中的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科研人员用构建模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了如图所示 4 个图像(不考虑迁入和迁出 ),在图示研究时间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 1中第 1年和第 2年对应的λ的数值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图 2 中在第 3年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第 3 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在图 3 的第 7年与图 4 的第 8 年,相应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达到最大值D.图 1第5年后、图 2第 3 年后、图 3 第 4 年后、图 4 第 3 年后种群增长率都下降了3.右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 a 点和 b 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 O~ d 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 a~ b 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b~ c 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 S型”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 /2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 值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 值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 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5.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种丰富度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有捕食和竞争关系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6.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

2020年高考真题分类解析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2020年高考真题分类解析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1.(2020·全国Ⅱ卷·T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

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过程。

河水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逐渐淤积,最终形成三角洲,即陆地,由此推测,最先出现的是生长在海水环境中的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然后是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的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最后是生长在陆地环境中的草甸植物群落。

2.(2020·山东等级考·T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

由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K/2时,即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项正确;混合培养时,图中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乙藻种群数量接近为0,此时限制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B项错误;单独培养乙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则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大,D项正确。

3.(2020·山东等级考·T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

2019-2020届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2019-2020届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1.(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 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故选D。

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中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A.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B.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C.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全部个体,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等生态因子,A错误;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不占A种群能量的10%~20%,B错误;E和F是不同物种,存在着生殖隔离,但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若 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推测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以D种群为食物的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2.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为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将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顶级生态群落,达到动态的平衡,所以A错误;总光合产量,将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大,植物种类的增多,数量的增大而使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所以B正确;在演变-过程中总光合产量逐渐的增大直至动态平衡,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与其成正比,所以C错误;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则其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小,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解析】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生存斗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时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呈S型,D错误。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种群和群落(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种群和群落(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种群和群落(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科研小组对某地两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t2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B.0﹣t4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C.t2时乙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D.甲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1,乙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32.如图表示某鱼类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将趋向于灭亡B.当种群密度在a~b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C.在种群密度达到b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D.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3.假设鲤鱼种群的K值=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左右D.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和S4点时都是衰退型4.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东北虎、东北豹等提供了栖息地。

调查发现6年内东北虎从27只增加到50只,其中新生幼虎数量10只。

野猪、狍子等虎豹猎物也显著增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东北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B.为了解东北虎的年龄结构需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目C.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种间竞争强度越强D.野猪等虎豹猎物的增长提高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5.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B.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平均值,最后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C.该实验需要做重复实验,一般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D.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6.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基础生态位是一种理论上的生态位,指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生物所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

种群和群落-三年(2020-2022)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种群和群落-三年(2020-2022)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

【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

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A.寄生B.领域行为C.食物D.天敌【答案】B【解析】【分析】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CD、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天敌)等,ACD错误;B、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

故选B。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是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A.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B.图中乙曲线上,时间越早,种群的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C.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在取样时没有震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致,而死亡个体会导致结果偏大,C错误;D.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是不同的,D错误。

2.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B.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不再变化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D.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曲线为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A、据图分析,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正确;B、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B错误;C、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如减少资源和空间等,C正确;D、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D正确。

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

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B.田鼠种群数量在b~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J”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答案】B【解析】A、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在O~a范围内,种群数量减小、在ab范围内,种群数量增大,在bd范围内种群数量减小,故O~d期间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错误;B、b~d 之间R值先大于1后等于1,最后小于1,因此田鼠种群数量在b~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B正确;C、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且该田鼠种群的增长并不是“J”型增长,C错误;D、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错误。

4.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可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得到准确的种群密度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答案】D【解析】A、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C、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并经计算得出的数据不是准确的种群密度,C错误;D、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

5.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第1~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答案】D【解析】第1~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第5~10年间λ值在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

第10~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

第20~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6.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B.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答案】D【解析】t4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防止害虫,A错误;t1~t2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t1时甲、乙种群密度最小,t3时甲种群密度最大,t5时乙种群密度最大,C错误;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D正确。

7.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B.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的C点C.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答案】D【解析】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图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而图2中Y曲线表示“S”型增长曲线,C点已达到K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也相等,并且C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发生变化,B正确;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

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为种间捕食关系,乙是捕食者B.图中A点时,甲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C.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图中B、D点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答案】D【解析】A、据图分析可知,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正确;B、图中A点时,甲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B 正确;C、据图分析,C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C点属于增长型,C正确;D、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时甲种群减少速率最快,D错误。

9.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答案】B【解析】由图看出,该地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

a~b段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

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10.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