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一、引言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3.熟悉质量控制的流程和过程;4.能够运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意识。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质量的定义和特点–质量管理的原则和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和要素2.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项目质量计划和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检查和验收–测量、分析和改进–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3.质量控制的流程和过程–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技术–质量控制的实施和监控4.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使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四、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通过讲解相关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实践应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巧;3.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4.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课程论文,掌握学术写作、知识整合、问题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与考核方式,包括:1.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40%):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课程论文,掌握学术写作、知识整合、问题分析等方面的能力;2.平时作业及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30%):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小组讨论的质量和贡献进行评估和打分;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对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六、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

由该图发现期初误差较大,距离零线较远,因为操作者初次接触未接受过培训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零线靠近,误差固定在一定范围内,虽有部分偏离零线较远,可能是因为长期操作疲劳所致,但是总体仍是趋于集中。
(3)不同人员加工误差平均值比较
通过观察图发现4号操作员平均误差最大,2号操作员操作误差最小。
这与人的性格及态度有很大关系,2号操作员为女生,性格沉稳,做事认真仔细,所以加工出来的产品合格率相对高一点,误差相对小一点。
而4号操作员为男生,容易粗心,所以对加工产品没有很认真的对待,致使误差在4为重最大。
虽然2号操作员比4号操作员合格率高,误差率低,但是4号操作员速度快,2号操作员速度慢,涉及到成本问题。
从质量管理角度看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

从质量管理角度看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教学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成为质量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
总的来说,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指对质量的认知和态度,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质量意识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对质量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从而减少质量管理中的不利后果。
例如,可以通过实践研习案例和现实场景,教育学生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并主动寻求改进。
其次,课程建设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技能。
质量管理技能是指掌握和实施质量管理的能力,包括数据分析、过程控制、品质改进等。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需要,重点介绍相关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技能。
第三,课程建设应该注重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理念,旨在通过持续改进和满足客户需求优化组织质量水平。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核心价值和具体实践,并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其理解和认识。
第四,课程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和任务分配,帮助学生掌握团队合作技巧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质量意识,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精品课程整体思路

精心建设一门课程
是教师一生的财富
11.队伍建设
承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的教师都具有本 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在读 硕士研究生3人。从事课堂教学的45岁以下的教 师已成为果蔬贮藏与加工课程建设和发展的主 力军;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均为从企业、行业 聘请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
一个团队,满怀感恩的心,投入地工作,他们 愿意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勤奋,他们一 定是非常成功的团队,是可以非常有所作为的。 --------教育培训专家马鸿展
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按照分析方法标准,完成产品 检测任务;
引入自主学习、仿真模拟教学;
按照企业体系建立报告格式完成质量控制的编写计划;
在完全真实企业环境氛围下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单元训练+综合训练,使学生危害分析和质量控制技能 达到娴熟水平。 全面培养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9.实践教学条件
4.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分析任务为驱动, 根据食品安全体系建立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 程; 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规范内化于课程 中,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注重职业能力、产品分析检测能力、自主学习 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流程
进入实验室 熟悉仪器 选择分析方法 样品采集、 保存、处理
理论教学
查阅标准、规范
自主 学习
样品分析检测 测试数据验证
实践教学
处理数据 编写分析报告
分析任务
7.教学体系
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单项训练 综合实训 顶岗实习
8.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控制措施

教学质量控制措施引言概述: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行质量控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教学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评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和学生参与。
正文内容:1. 教师培训1.1 提供专业培训课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1.2 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和研讨会,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1.3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保持教学的前沿性。
2. 教学评估2.1 设立教学评估机构,负责对教师和课程进行评估,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标准化和可持续性。
2.2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实验和教学观察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2.3 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和学校改进教学质量。
3. 课程设计3.1 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2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3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4.1 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设施等,提升教学效果。
4.2 建设和维护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等,方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
4.3 配备足够的教师和助教人员,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5. 学生参与5.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2 设立学生评教制度,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5.3 提供学生参与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总结:教学质量控制是确保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师培训、教学评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和学生参与等措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控制措施

教学质量控制措施引言概述: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或教育机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教学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学质量控制的五个方面,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评估、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和学生反馈。
一、教师培训:1.1 提供专业培训: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这包括参加教师培训课程、研讨会和研究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1.2 强调教学素质:教师培训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学能力、教育理论和教学技巧等。
通过提供教学示范和指导,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1.3 鼓励教师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活动,提供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这样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二、教学评估:2.1 设立评估机制: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来监测和评价教学质量。
这可以包括教学观察、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估等方式。
2.2 分析评估结果:通过对教学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2.3 提供反馈和支持:教学评估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应该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支持。
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教学指导和培训,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设计:3.1 确定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这样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 制定教学大纲: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这样可以提供给教师清晰的教学指导,保证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3 引入创新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应该积极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等。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 增强学生对质量管理的重视,树立质量意识。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管理对企业、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质量管理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实际问题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管理基本概念:质量、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质量与质量管理2. 质量管理原则:顾客导向、领导力、人员参与、过程方法、持续改进、事实依据的决策、供应商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质量管理原则与方法3. 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流程图、帕累托图、控制图、散点图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4. 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标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
教材章节:第四章 质量管理体系5. 质量管理案例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质量管理成功案例。
教材章节:第五章 质量管理案例分析6. 质量管理实施: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实施与监控、持续改进。
教材章节:第六章 质量管理的实施与评价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质量管理基本概念第二周:质量管理原则第三周:质量管理工具第四周:质量管理体系第五周:质量管理案例分析第六周:质量管理实施与评价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教学大纲制定,涵盖质量管理的主要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 (2)

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竞争,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习质量管理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提供支持。
二、教学目标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3.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以专业术语和表格等形式表达质量管理问题。
三、课程大纲1.质量管理概述–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现代质量管理思想的演进和发展概述2.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3.质量规划和设计–质量规划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质量设计的方法和工具4.质量控制–统计过程控制和测量系统分析–检验和检测方法及其统计分析5.质量保证–品质保证的基本概念和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评价方法和指标6.过程改进–过程改进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以PPT形式呈现,辅以案例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60%,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成绩占40%。
2.考核内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3.评定标准: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综合评定,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A为最高等级。
六、参考教材1.《现代质量管理》(第四版),作者:托马斯·彼特斯和罗伯特·黑格。
2.《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指南Ⅰ——ISO9000标准》,作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3.《质量控制手册》,作者:爱德华兹试验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设计目的:本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完“质量控制”专业课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它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生产过程,综合运用课程中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开展生产系统的质量控制与改进。
通过设计训练达到下述目的:1、巩固和深化有关质量控制等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和热处理、互换性和技术测量、工程图学等技术基础课的理论知识。
2、能够根据产品及工艺要求,围绕关键质量特性开展质量分析与改进工作,具备初步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分析能力。
3、熟练应用基本计量仪表,收集、整理并分析数据;熟练运用相关质量管理软件,掌握质量数据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4、分析加工质量的提高措施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质量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和内容1、设计题目:某典型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改进2、设计要求:(1)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图(2)关键质控点质量要求分析(3)检测方案设计(量具选择、抽样方案)(4)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5)课程设计说明书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针对企业生产的典型产品,开展质量控制与改进分析。
具体内容:1.了解油缸产品(2063B)的特点及作用,查阅相关标准,了解制造要求。
2.了解油缸(2063B)制造工艺过程,画出工艺流程图。
3.根据产品技术条件,对关键质控点质量要求进行分析,明确技术要求。
4.设计检测方案,包括量具、抽样方案、调查表等。
5.实施测量,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制作直方图、控制图,并进行过程能力分析。
6.了解采购质量控制,根据原料特点及质量要求(AQL),确定抽样方案。
7.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措施。
8.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附件:1.相关标准DIN ISO 6020-1-2010 液压动力. 16 MPa (160 bar)系列单活塞杆油缸的安装尺寸. 第1部分: 中型系列(ISO 6020-1: 2007)JB/T 3042-2011 组合机床夹紧油缸系列参数GB/T 21161-2007 农用挂车单作用套筒伸缩油缸25MPa(250bar)系列Ⅰ型、Ⅱ型和Ⅲ型互换尺寸(ISO 5670:1984)可在中国标准网、标准分享网等网站查询相关标准。
四.油缸产品设计要求:a.设计参数:缸筒内径、活塞杆径、行程、油口大小、安装尺寸、安装距、工作压力。
b.设计标准(标准分享网):液压缸的要求:(查GB 3766-1983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JB/T 3042-1999 组合机床夹紧油缸系列参数,如下表:五.产品加工工艺流程图:1.液压油缸加工工艺流程:1缸筒:备料(无缝钢管)→检验(材料证明书)→调质→车工(车外圆,架子口,法兰止口等)→调质硬度检测→焊接(接头座及各种附件)→镗孔(粗镗,精镗,滚压)→车(内外螺纹,孔卡槽)→钳工(占油孔)→检验→防锈入库2活塞导向套:备料(铸件锻件)→检验(材料证明书等)→粗车精车→检验→防锈入库3活塞杆:备料(圆钢)→检验(材料证明书)→车(粗车)→调质→调质硬度检验→车(精车粗车)→磨(磨外圆)→电镀(镀硬烙)或表面了处理→抛光→检测→防锈入库4缸头杆头:备料(圆钢)→检验(材料证明书)→车(粗车)→调质→调质硬度检验→车(精车粗车含球头内外螺纹)→剧→铣→镗(镗内孔)→钳工(钻油孔或油口)→检验→防锈入库5孔卡轴卡丝圈压帽:备料(圆钢)→检验(材料证明书)→车(粗车)→调质→调质硬度检验→车(精车粗车)→钻(孔卡压帽)→铣→磨(孔卡轴压)→检验→防锈入库6缸体:焊(缸头与缸筒焊接)→焊缝保温去应力→焊接探伤→防锈入库7装配:熟悉装配图(含出厂试验大纲等技术文件)→零部件(含密封件工装)清理→零部件清洗→零部件装配→零部件精洗→密封件装配→零部件组装→标识标牌→检查试验装置→出厂试验→喷漆→装箱→发货2.流程图:六:设计检测方案:1.量具: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范围:0~300mm 精确度:0.02)2.抽样方案:整体抽样3.设计调查表:如下表一七:数据测量和数据处理:表一(80活塞:75±0.1)样本编号测量值X S X1 X2 X3 X4 X51 74.97 74.97 75.04 74.91 74.86 74.950 0.06822 74.90 74.89 74.94 74.90 74.91 74.908 0.01923 74.91 75.01 74.95 74.94 74.90 74.942 0.04324 74.88 74.91 74.89 74.97 74.92 74.914 0.03515 74.98 74.91 74.93 74.90 74.99 74.942 0.04096 74.90 74.92 74.98 74.96 74.91 74.934 0.03447 74.96 74.91 74.99 74.99 75.01 74.972 0.03908 75.01 74.94 74.97 74.92 75.02 74.972 0.04329 74.94 74.98 74.95 74.89 74.93 74.938 0.039010 74.96 74.87 74.86 74.91 74.91 74.902 0.039611 74.98 75.00 74.92 75.00 74.93 74.966 0.038512 74.93 74.95 74.95 75.03 74.93 74.958 0.041513 74.92 74.88 74.89 74.91 74.92 74.904 0.018214 74.86 74.92 74.89 74.95 74.94 74.912 0.037015 74.95 74.96 74.98 75.02 75.01 74.984 0.030516 74.90 74.90 74.86 74.89 74.94 74.898 0.028617 74.99 74.91 75.00 74.98 74.90 74.956 0.047218 74.93 74.91 74.96 74.98 74.92 74.940 0.029219 74.90 74.97 74.90 75.03 74.92 74.944 0.055920 74.89 74.92 74.90 74.91 74.97 74.918 0.031121 74.90 74.91 74.92 74.95 74.92 74.920 0.018722 74.95 75.00 74.96 74.96 75.01 74.976 0.027023 74.89 74.90 74.95 74.93 74.93 74.920 0.024524 74.89 74.88 74.91 74.90 74.88 74.892 0.013025 74.91 74.95 74.99 74.96 74.95 74.952 0.02861.画直方图:K=1+3.32logn=1+3.32log125=8,所以分八组由上图可知:数据出现异常型---呈偏态型,说明产品出现异常。
且大部分尺寸处于控制范围之外,应该适当放宽尺寸规格路线。
2.茎叶图显示: 80活塞茎叶图80活塞 N = 125叶单位 = 0.0105 748 6666718 748 888899999999948 749 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 (20) 749 2222222222223333333357 749 4444445555555555540 749 6666666677777726 749 88888889999914 750 0000111115 750 22331 750 43.箱线图4.画控制图:由图可知,图中点基本位于控制界限之内,且界限内点的排列是随机的(无系统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的模式),但有个别点波动过大,只能说明过程近似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1.消除降低质量的异常原因,去掉异常数据点,重新计算中心线和控制界限。
2.异常数据点的比例过大时,应改进过程,再次收集预备数据,计算中心线和控制界限。
3.重新计算中心线和控制界限时,不能去掉对提高质量有利或虽使质量降低,但未能消除异常原因的数据。
八.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指数和不合格品率:通过计算可知Cp=0.396<0.67,说明过程能力非常不足,应采取紧急措施,改善质量并追究原因,必要时规格再作检验。
1.当Cp过小时,减小分散程度的措施:A在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该过程产品的公差范围,但必须通过严格的论证,确定放宽公差范围不会影响产品质量;B.分析过程质量低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改进过程,如采用过程控制图对过程进行控制,改进工艺方法,修订操作规程,优化工艺参数,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C.检修、改造设备;可能时,采用精度更高的设备;加强过程质量监控,如进行全数检验。
2.当Cp<1.33时,若K>0.25,则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中心偏移的问题:减少过程中心偏移量的主要措施:A.对大量生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寻找人、机、料、法、环、测量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化的规律,及时进行调整或采取设备自补偿调整等;B.根据中心偏移量,通过首件检验调整设备;C.改变操作者的操作习惯,如孔、轴加工向最大实体尺寸偏移的倾向性习惯,以公差中心值为加工依据。
九.因素分析和质量改进措施:1.因素分析:因果图2.改进措施: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质量改进:防差错法就是意味着“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它包括错误预防和错误检查两部分,在错误检查的同时对错误采取纠正措施。
第一:树立防错观念,每一个员工本着“一次把事情做好”的原则,不要把寻找错误的工作交给你的下道工序,树立追求零缺陷的完美理念。
通过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人在操作过程中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把工作过程的结果对操作者的依赖降低,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差错。
第二:预防为主:在产品研制前,把一切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考虑清楚并采取预防措施,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
第二:错误检查,错误检查与事先预防并重,企业要强调采用自动检查、自动采取措施的要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第三:防错技术:企业应该优化生产过程,使用专用防错设备,精简过程步骤,使用控制图。
第四:成立QC小组,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无限能力,从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素质。
第五:采用5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降低不必要的材料、工具的浪费;减少寻找工具、材料等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采用8D过程即D0:征兆紧急反应措施D1:小组成立;D2:问题说明;D3:实施并验证临时措施;D4:确定并验证根本原因;D5:选择和验证永久纠正措施;D6:实施永久纠正措施;D7:预防再发生;D8:小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