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草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草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

草原文化期末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草原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A. 东北地区B. 西南地区C. 华北地区D. 西北地区答案:D2. 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A. 农耕文化B. 渔业文化C. 游牧文化D. 工业文化答案:C3. 下列哪一项不是草原文化的传统活动?A. 赛马B. 摔跤C. 射箭D. 插秧答案:D4. 草原文化中,哪个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A. 汉族B. 蒙古族C. 壮族D. 藏族答案:B5. 草原文化中,以下哪个节日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A. 春节B. 那达慕大会C. 中秋节D. 端午节答案:B二、填空题6. 草原文化中的_________是游牧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动物的尊重。

答案:牧羊7. 草原文化中的_________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答案:蒙古袍8. 草原文化中,_________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象征,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马9. 草原文化中的_________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

答案:马头琴10. 草原文化中的_________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力量。

答案:摔跤三、简答题11. 简述草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答案:草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草原文化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二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促进,草原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三是对体育和艺术的影响,如摔跤、赛马等体育项目以及马头琴等艺术形式,为现代体育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论述题12. 论述草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草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其次,草原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018《草原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第五套试题及答案

2018《草原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第五套试题及答案

2018《草原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第五套试题及答案叫(B),2008 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A刺绣B蒙古族刺绣C苏绣4. 第十五届中国?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坚持吸收借鉴,首次引进(B)优秀剧(节)目展演,为内蒙古群众带来当今世界顶尖演出团体的精彩表演及国内优秀的原创舞台艺术作品。

A 爱丁堡艺术节B 上海国际艺术节C 澳门艺术节5. 在历届中国?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开幕式上,我们总能享受到一场盛大、热情、独具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蒙古族的舞蹈?(C)A 哈达舞B 搏克舞C 拉丁舞6. (C)起源于清代,是王府世袭传承的蒙古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A 剪纸B 十字绣C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刺绣7. (。

被视为男子三项竞技之首,早在4000年前的北方游牧民族中就已盛行。

A射箭B赛马C搏克8. 被誉为草原历史文化艺术宝库的石文化遗存是(C)。

A敖包B草原石人C草原岩画9. (B)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经过调驯是一种良好的军马,被农业部确定为138 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

A大宛马B蒙古马C哈萨克马10. 东汉才女蔡文姬带入中原的“胡笳十八拍”是(A)音乐?A匈奴B?高车C回鹘11. 史称“汗血宝马”的良马产自古代(B)。

A龟兹B大宛C安息12. 杜甫有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诗中所说的穿越千山万壑、沟通紫台与朔漠的人是(A)。

A王昭君B刘细君C文成公主13. 据文献记载,(B)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A云中城B辽上京C元上都14. (C)是有据可查的访问中国的第一位西方人,得到过当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接见,元上都也因为其作品而享誉世界。

草原文化形考作业

草原文化形考作业

作业一(绪论、一、二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文化的核心‎部分是()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2.本书所是的‎“草原文化”的概念是从‎()层面界定的‎。

A广义文化‎ B精神文化‎ C狭义文化‎3.用空间范围‎界定文化类‎型的方法叫‎()A地理划分‎法 B文化形态‎划分法 C区域划分‎法4.我国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译为“河套人牙齿‎”的古人类化‎石属于()。

A 萨拉乌苏文‎化B大窑文化‎遗址C扎赉诺尔‎文化5.()族是最早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带诸‎多游牧部族‎的民族,()文化是北方‎草原文化中‎产生世界影‎响的第一个‎高潮。

A 鲜卑B 匈奴C 蒙古6.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改称魏王,建立魏王朝‎。

A 洛阳 B大同 C盛乐7.1204年‎,在征服乃蛮‎之后,成吉思汗命‎乃蛮人塔塔‎统阿借用()文字母,创制了统一‎的蒙古文字‎。

A回鹘 B突厥 C粟特8.以捕捉猎取‎自然界现成‎动物为生活‎来源的经济‎是()A游牧经济‎ B狩猎经济‎ C农耕经济‎9.遇到自然灾‎害,如春季干旱‎无雨或冬季‎发生大雪时‎,为御灾而采‎取的特殊方‎法称为()A走“敖特尔” B游牧 C四季游牧‎10.有“草原之舟”美称的蒙古‎式交通运输‎车辆是()A 牛车 B勒勒车 C马车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文化的主要‎功能有()A物质的体‎现 B品行的教‎化C思想的启‎示 D精神的家‎园2.广义的文化‎也被称作大‎文化,大体可以概‎括为()A思想文化‎ B物质文化‎C精神文化‎ D制度文化‎3.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A崇尚自然‎ B践行开放‎C恪守信义‎ D兼容并蓄‎4.成吉思汗时‎代主要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作是。

()A命乃蛮人‎塔塔统阿借‎用回鹘文字‎母,创制了统一‎的蒙古文字‎。

草原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

草原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

草原文化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民族不属于中国的草原民族?A)蒙古族B)哈萨克族C)藏族D)满族答案:C)藏族2.草原上最特有的建筑是什么?A)帐篷B)茅草屋C)石屋D)木屋答案:A)帐篷3.下列哪种食物是草原民族的传统饮食?A)米饭B)面条C)香肠D)酸奶答案:D)酸奶4.草原上最重要的畜牧业是?A)养马B)养绵羊C)养牦牛D)养鸡答案:B)养绵羊5.以下哪个节日是草原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A)春节B)中秋节C)端午节D)那达慕大会答案:D)那达慕大会二、简答题1.草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答:草原文化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草原民族以祭祀、歌舞、赛马等活动为重要文化表达形式。

草原上的帐篷是最典型的建筑形式,民族服饰以皮革、毛织品为主要材料,图案多以动物和植物为主题。

草原民族以勇敢、豪爽、包容的精神风貌为标志,同时也保持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

2.草原文化与城市文化有何不同?答:草原文化与城市文化在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草原文化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个体和群体的合作。

而城市文化则以工业、商业为主导,强调劳动分工与效率。

草原文化注重观赏自然风光、传承家族传统,城市文化则注重个人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论述题草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草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与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首先,草原文化弘扬了勇敢、包容、豪放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草原文化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草原文化以丰富多样的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为表达方式,对于丰富当代艺术文化,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草原文化的传统节日和民族习俗也为现代社会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2023年《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

2023年《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

2023《草原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草原儿女多好客!大家有没有想去漂亮的大草原开心的玩耍呢?下面呢,我预备了2023《草原文化学问有奖问答》第四套试题及答案,盼望你更加了解草原文化哦。

1、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特地设立了“乌兰牧骑展现”板块。

以下哪部歌舞剧是以乌兰牧骑为素材创作的?(A)A 《我的乌兰牧骑》B 《北梁》C 《芳华》2、首饰、长袍、腰带和( A )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局部。

A 靴子B 蒙古刀C 鼻烟壶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化中的亮丽珍宝,历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也带动了非遗爱护的传承,以下哪一项不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B)A 长调B 园艺C 漫瀚调4、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期间,举办众多活动工程,许多活动已经开头面对网友征集作品。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本次大赛征集的?(C)A 草原文化节原创音乐大赛作品B 蒙古族时装与帽饰设计作品C 保藏品5、当下年轻人宠爱的抖音等微视频APP在社交网络媒体中成为流行的表现形式,在本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就开设了“微视频大赛”,其主题是(A)。

A 我爱内蒙古奋斗正值时B 爱拍生活C 精彩无限6、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 B )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自然,由众人边唱边舞,气氛和谐而热闹。

A 爵士舞B 安代舞C 探戈舞7、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蒙古族院士是( A )。

A 旭日干B 张子仪C 周更生8、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聚落遗址是(C)。

A 红山文化聚落B 河姆渡文化聚落C 兴隆洼文化聚落9、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雕龙出土于(A)。

A 翁牛特旗B 建平县C喀左县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自己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是(B)。

A匈奴 B鲜卑C山戎11、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辞》中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的木兰是落籍中原的(B)。

A 匈奴姑娘B 鲜卑姑娘C 柔然姑娘12、公元5世纪,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被北魏地理学家(B)发觉,阴山岩画就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

“草原文化一枝独秀”阅读试题及答案草原文化一枝独秀作者: 冷月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向世人昭示着她特有的灿烂和卓越,并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为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整体形象,始终发挥了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和互为促进的积极作用。

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科学考古发掘,远在旧石器时代初期,与“北京人”同属地质年代中更新世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就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东北33公里的大窑村。

大窑文化,上承丁村文化,下接鹅毛口文化,充分显示了三者属于同一文化发展系统,尤其填补了其间时代的空白。

事实上,在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前,就有所谓“北狄”的众多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孕育、生存和繁衍了。

秦汉以降,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并首先融合北狄之众的匈奴,曾长期称雄中国的北方、辽东和西域。

两汉魏晋之时,早已存在的乌桓、鲜卑及其后的柔然,先后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隋唐一统之际,突厥与回纥纵横南北大漠,扮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相继逐鹿中原,各自扮演了各自时代的英雄角色。

特别是有元一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空前融合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中国北方草原是“行国”与“居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走廊。

“行国”与“居国”因各自生存和发展的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其接触和往来乃至参与诸侯的纷争,早在春秋时期便开始频繁起来。

除了战争,在“行国”与“居国”之间,更多地还是大量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首开中原夏族主动向草原民族学习的先河,也是草原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所做的独特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积极仿制和推行中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则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创造了第一个成功范式。

呼韩耶“和亲”与汉宣帝“册封”,一方面以“和亲”的方式制止了战争,使武帝以来乃至秦汉以来烽火不息的草原和中原重获安宁,草原“赖蒙汉力”结束了内部分裂和长期动乱,中原“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另一方面,以“册封”的方式赢得了统一,从此打破“正朔不加”胡越的陈旧传统而使草原民族自觉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辖,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在中国北方草原以至西域和中亚的政治地位,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美好象征。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2.A3.C4.A5.B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C2.BCD3.ABC4.AB5. ABCDE6.ABCD7.ABCD8.ABCDE9.ABD 10.ABCD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

(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

(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

(2)半地穴式建筑。

(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

(5)宫殿式蒙古包。

(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

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清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

草原民族在从事游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草场、土壤、水源的诸多禁忌习俗。

这些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生态观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得到了贯彻,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作业二一、单项选择1.B2.B3.A4.B5.C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1.ABD2. ABCDE 3 ABCD 4. ABC 5.ABC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CD三、简答题1.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草原作业设计及答案

草原作业设计及答案

草原作业设计及答案
一、草原作业设计
课题:以草原题材为素材,写一篇小作文
写作要求:写出你心中对草原的情怀,比如在草原美景令你心情
愉悦,又或者草原的气息令你流连忘返……
二、答案
大草原上,延绵无尽的青绿色草垛,金色的小草丛,细碎的光点,在想象中可以看见草原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使我在草原上,能够放松身心,吸收大自然的恩泽,形成新的体验与
情感。

在草原上,空气清新,犹如出洞的珍珠一般晶莹剔透,阳光也有
别样的力量,温暖如春,此刻鸟儿在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此时此刻,才能让你的灵魂得到滋润,体会到大自然的真美。

站在草原上看
远方,大片的绿地,一片无穷无尽的余辉,微风拂过,带来草原浓浓
的清香。

在这里,可以知道大自然的善良,融入大自然的气息,深深
品味这份恩赐。

草原传递着大自然的语言,它将淡淡的希望从天空洒落,花开金色,美丽而又神秘。

走在草原,可以感受到身心的舒畅与宁静,放松
心情,仿佛有一种力量在被放大,让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涵养。

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心境,把烦恼收拢起来,释放心中的美,就像草原一样绚丽又晶莹。

草原的气息令我流连忘返,它的独特的韵味也无与伦比。

草原的那一抹青绿,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草原绿意盎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它洒落着天空留下来的青春记忆,充满温馨安详。

草原是一望无际的,却又灿烂多姿,无时不可以将人情激发出恣意奔放的情怀,给我的心灵以无尽的乐趣,让我融入大自然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恩泽,并享受心逸之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2.A3.C4.A5.B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BC2.BCD3.ABC4.AB5. ABCDE6.ABCD7.ABCD8.ABCDE9.ABD 10.ABCD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

(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

(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

(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

(2)半地穴式建筑。

(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

(5)宫殿式蒙古包。

(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

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

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

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

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

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

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

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

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

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

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3)保护水源的生态观念。

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不仅热爱他们的草场和土壤,对滋润万物的江河、泉水更是怀有深深的情意,蒙古族民间谚语中有“生长之土胜于金,所饮之水胜于泉”说法,充分表达了草原民族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之情,体现了他们爱护自然的生态观。

他们把保护江河、泉水、溪水的清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

草原民族在从事游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草场、土壤、水源的诸多禁忌习俗。

这些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生态观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得到了贯彻,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作业二一、单项选择1.B2.B3.A4.B5.C6.C7.A8.B9.A 10.B二、多项选择1.ABD2. ABCDE 3 ABCD 4. ABC 5.ABC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CD三、简答题1.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答:(1)部族社会政治形式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2)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因俗而治”是北方游牧民族治理异质文化人群的自然选择。

(4)政教并行的政治制度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简述草原文化风俗习惯的功能。

答:(1)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调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2)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维系、调节与加强家族关系及社会联系的功能。

(3)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规范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

(4)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教育功能。

3.古代草原民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使普通牧人具备军人应有的素质(1).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孩子的军事技能(2).通过游艺、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和格斗技巧(3).通过集体的生产活动培养军事协作能力和纪律4.草原文化基本精神包括哪些内容?(1)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

(2)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3)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

(4)简约朴素的务实精神。

(5)豁达奔放的自由精神。

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其中宗教与哲学是其核心要素:(1)原始信仰。

包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2)宇宙观(3)“天族”与“天”哲学(4)朴素的辩证法(5)“天人合力”的观点(6)“天父地母”说(7)“天地人”一体的观念2. 答: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

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企图守正不移,原封不动地坚守文化传统,不但不可能,反而只能坐失文化转型和发展的良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草原文化要发扬其包容精神,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草原文化的一些特质正在失去它往昔的功能,许多生产、生活技能,绝艺绝技,民间艺术样式、艺术作品正在流失甚至在消亡,特别是草原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问题,堪称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吸纳与创新问题,增强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下工夫。

草原文化的发展繁荣,既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当中一切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又要以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一切外在文化,借鉴和吸纳它们的优秀成分,用以增强草原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步伐,提升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软实力。

不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业三一、单选题1 B2 C3 A4 A5 B6 A 7A 8 B 9 B 10 C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D3. BD4.BC5.ABCD6.ABCD7.ABC8.ABCDE9. ABC 10. ABD1.简述草原文化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

草原民族把英雄作为人生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1)力量是英雄的根本要素。

(2)勇气是英雄的人性力量。

(3)义气是英雄的道德限定。

(4)智慧是英雄的最高境界。

2.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起过哪些作用?(1)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组成的中国文化体系这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层面加快了中华文明的建构历程,丰富了中国文化积累;(2)草原文化丰富的底蕴与活跃的品质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双向互动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3)草原文化的世界性品质,使中华文明不断处于主动的传播状态。

3.文化全球化与草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1)全球化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它有利于强势文化的传播。

(2)对草原民族文化的认同趋于弱化。

(3)文化产业面临巨大压力。

4.草原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1)培育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智慧。

(2)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为草原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3)草原文化的保护研究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坚持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和跨国界的视野,自觉地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自觉地扬弃消极、落后的传统。

(4)在文化交流中要坚守住草原文化价值底线,维系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5)草原文化也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新的融合。

四、论述题:1.草原文化对世界历史有哪些深远影响?答案:(1)政治格局的重构。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和征伐,曾经不断重构世界政治及文化秩序,甚至彻底改变了这些秩序,今日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形成,就与草原民族的历史有着直接的系联。

(2)文化格局的重组。

草原民族所建立的横跨东西的大一统帝国,加快了东西方文化接触的频率,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更加直接。

(3)文明成果的共享。

游牧民族的自由迁徙与鼓励商贸往来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不同文明成果在两大洲范围内的流动。

2.试论草原文化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启示?(1)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树立并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最具生态特征的生产方式。

以这种生产方式为生计的人们,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护卫自然。

抱着敬畏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护自然,是草原生态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富有生命力的优势所在。

(2)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价值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如何处理增长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原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与美感,草原民族富于激情、情趣与感染力,不仅能够将自然界作为物质资源加以利用,还能够与之保持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保持一种诗意与审美关系。

用生态文明的眼光看,这就是他们善待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结果。

(3)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担心地球这一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还能否继续维持和保障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思维方式与增长模式,做到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信心,相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