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维生素C,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下或溶液中,其分子结构中的稀二醇结构被很快氧化,生成黄色双酮化合物,虽仍有药效,不过会迅速进一步氧化、断裂、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因此,处方设计应主要从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原辅料的选择,用量筛选,制备工艺过程的优化。
维生素C易被氧化,降解速度受pH及金属离子的影响程度较大,1维生素C能降解成糖醛(黄色),焦亚硫酸钠的抗氧化效果好。
2加入依地酸二钠则是为了络合金属离子,进一步增加稳定性。
3加入碳酸氢钠的目的:单纯抗坏血酸注射液显酸性,注射时刺激性较大,将其成钠盐后减少因pH过低导致的刺激性。
另外,维生素C的氧化还原电位随pH值而变,所以要选择事宜的pH值,而碳酸氢钠可以说是用来维持较好的pH值的辅料。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仪器:烧杯量筒电磁炉水浴锅安瓿瓶熔封器玻璃漏斗材料:维生素C 碳酸氢钠依地酸二钠焦亚硫酸钠注射用水二.实验内容(一)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处方: 维生素C 5.0g 碳酸氢钠 2.4g依地酸二钠0.005g 焦亚硫酸钠0.2g注射用水加至100ml制法:取80%的注射用水,加入依地酸二钠,搅拌均匀,再加入维生素C溶解。
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并搅拌至无泡。
加入焦亚硫酸钠,并将溶液的pH值调节至5~7之间。
然后再将溶液倒入玻璃漏斗中进行过滤,并从滤器上补足注射用水至全量,灌封于2.0ml的安瓿瓶中,放入沸水中灭菌,即得。
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用途:防治坏血病;治疗慢性铁中毒;治疗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
注意事项:(1)配液时,注意将碳酸氢钠撒入维生素C溶液中的速度应慢,以免产生的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不断搅拌,避免局部过碱。
(2)掌握好灭菌温度和时间,同时注意安瓿瓶的避光。
(二)质量检查鉴别:取本品(约相当于维生素C0.2g),加水10ml溶解后,分成二等份,在一份中加硝酸银试液0.5ml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
注射剂的渗透压

注射剂的渗透压渗透压是注射剂在进行处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理想情况下,注射液与体液的渗透压应当大致相等。
但是在实际的处方设计实践中,出于稳定、生产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在制剂中加入的众多辅料往往使渗透压大大增加。
那么,可注射溶液的渗透压是否存在上限?若存在,合理的渗透压上限是多少?来自辉瑞的研究者总结众多研究文献的成果,为注射剂的处方设计的高渗限度考虑提供了有益建议。
1、人体对高渗的耐受性人体局部性和系统性的高渗可能导致严重的副反应。
组织和细胞渗透压的改变可能被机体认为是危险信号,进而激活树突细胞,同时刺激免疫/炎症反应。
婴儿的胃肠道中的高渗可能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浆渗透压>350 mOsm/kg将显著增加死亡率。
在各种副反应中,最为常见的是,通过各种给药途径注射高渗溶液时的局部不耐受性。
局部的耐受性可以通过感觉/疼痛的等级进行测定。
以下章节将会讨论感觉/疼痛的原因——疼痛感受器,以及在通过主要的注射途径给药时(即肌肉/皮下,静脉和血管内注射),注射高渗溶液时引发不耐受的各种实例。
(1)疼痛感受器众所周知,疼痛感受器的作用是感觉不同事件,包括注射引发的疼痛。
外周的疼痛感觉是通过特殊的传入神经(感觉纤维)介导的,其被称为伤害感受器。
伤害感受器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响应化学物质的多觉感受器以及响应物理和热刺激的机械热感受器。
因此,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不仅仅取决于化学物质的类型,也取决于注射位置、注射速率和注射体积。
高渗(低渗)流体可以从细胞中吸收水分(驱使水分进入细胞),同时激活压缩(拉伸)感受通路,从而导致疼痛。
瞬时电位感受器A1通路可以通过机械感受激活。
此外,受伤的组织/细胞可以释放ATP,其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激活剂,以激活伤害感受器。
当创伤造成维管联结消失或减小时,组织的酸度增加。
因此,注射酸溶液可以模拟受伤的环境,引发疼痛。
一般而言,Na+流有利于信号产生,而K+流抑制信号产生。
药学概论模拟试卷

药学概论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5分)1.中药的药性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C.A.四气B.五味C.收敛D.归经E.升降沉浮2.不属于药学教育中的四大专业课程的是 DA药物化学 B药物分析 C药理学 D生物制药 E药剂学3.新药研究不包括以下 C. 方法和技术。
A.合理药物设计B. 生物技术C. 临床研究D. 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技术E.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技术4.表示治疗指数的是 B.A.LD95B. LD50 /ED50C. ED95D. LD10 /ED90E.ED95 / LD55.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称为 E.A.中成药B.中药制剂C. 生药D. 天然药物E.中药饮片6.具有某种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进行结构修饰的模板为 A.A.先导化合物B.生物技术C.组合化学D.药效团E.合理药物设计7.在片剂中可以作为润滑剂的是 D.A.糖粉B.硫酸钙C.淀粉浆D.硬脂酸镁E.乳糖8.《中国药典》内容不包括 B 部分A.凡例B.检索C. 附录D. 索引E.正文9.注射剂处方设计一般不考虑以下哪项因素 D.A.药物溶解度B.药物的稳定性C.注射剂的安全性D.药物的粉碎度E.药物的理化性质10.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凭《药品生产许可证》到 D.部门办理登记注册A.药品监督管理B. 药品检验所C.卫生厅D.工商行政管理E. 药物研究所11.根据药典的标准,为适合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 D. A.载体 B.药用辅料 C.抑菌剂 D.制剂 E.剂型12.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是 D.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DNA连接酶C.磷酸二酯酶D.固定化酶E.以上全部13.批准并发放《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部门是A.A.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省级卫生厅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E.卫生部14.将药物和一定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和成型制成的剂型为 A.A.固体剂型B.液体剂型C.半固体剂型D.气体剂型E.以上全部15.判定药品优劣的检验工作是 E.A.鉴别B.含量测定C.检查D.鉴别和含量测定E.含量测定和检查16.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 B. 批准和颁布实施的法典。
抗坏血酸设计

抗坏血酸注射液处方设计一设计原理注射剂的处方与制备工艺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药物的化学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及临床用药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地选择原料药物(供注射用原料及质量要求)、附加剂(品种、用量)及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本统筹兼顾。
本实验通过对抗坏血酸注射液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确定并设计科学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抗坏血酸中因为含有烯醇结构所以不稳定,溶液状态易于氧化,影响氧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因素是溶液的pH、金属离子、氧、温度及光等。
为了明显观察影响抗坏血酸溶液稳定性的因素,利用沸水浴进行加速破坏性实验,将配制的溶液灌封于2ml安瓿中进行实验。
二主要药理作用1.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导致细胞连接障碍。
2.治疗坏血病血管壁的强度和VC有很大关系。
微血管是所有血管中最细小的,管壁可能只有一个细胞的厚度,其强度、弹性是由负责连接细胞具有胶泥作用的胶原蛋白所决定。
当体内V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流到邻近组织。
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淤血、紫癍;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涨痛。
严重情况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至死亡。
3.预防牙龈萎缩、出血健康的牙床紧紧包住每一颗牙齿。
牙龈是软组织,当缺乏蛋白质、钙、VC时易产生牙龈萎缩、出血。
维生素C有助巩固细胞组织,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强健骨骼及牙齿,还可预防牙龈出血。
4.预防动脉硬化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甚至可以使沉积的粥样斑块溶解。
5.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其它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防止自由基对人体的伤害。
6.治疗贫血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7.保护细胞、解毒、保护肝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证细胞的完整性和代谢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药学概论整合卷

单选1.中药的药性不包括以下哪一项C.A.四气B.五味C.收敛D.归经E. 升降沉浮2. 不属于药学教育中的四大专业课程的是DA药物化学 B药物分析 C药理学 D生物制药 E药剂学3.新药研究不包括以下C.方法和技术。
A. 合理药物设计B. 生物技术C. 临床研究D. 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技术E.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技术4.表示治疗指数的是BA. LD95B. LD50/ED50C. ED95D. LD10/ED90E. ED95/ LD5 5.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称为EA.中成药B.中药制剂C. 生药D. 天然药物E.中药饮片6.具有某种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进行结构修饰的模板为A.A.先导化合物B.生物技术C.组合化学D.药效团E.合理药物设计7.在片剂中可以作为润滑剂的是DA.糖粉B.硫酸钙C.淀粉浆D.硬脂酸镁E.乳糖8.《中国药典》内容不包括B部分A. 凡例B.检索C. 附录D. 索引E. 正文9.注射剂处方设计一般不考虑以下哪项因素DA.药物溶解度B.药物的稳定性C. 注射剂的安全性D.药物的粉碎度E.药物的理化性质10.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凭《药品生产许可证》到D部门办理登记注册A.药品监督管理B. 药品检验所C.卫生厅D.工商行政管理E. 药物研究所11.根据药典的标准,为适合治疗或预防的需要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DA.载体B.药用辅料C.抑菌剂D.制剂E.剂型12.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是D.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DNA连接酶C.磷酸二酯酶D. 固定化酶E.以上全部13.批准并发放《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部门是AA.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省级卫生厅D.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E.卫生部14.将药物和一定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和成型制成的剂型为AA.固体剂型B.液体剂型C.半固体剂型D.气体剂型E.以上全部15.判定药品优劣的检验工作是E.A.鉴别B.含量测定C.检查D.鉴别和含量测定E.含量测定和检查16.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 B. 批准和颁布实施的法典。
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

实验六 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考察与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维生素C 注射液处方稳定性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
2、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
3、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二、实验指导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应根据剂型特点、主药的理化性质及临床使用要求,从制剂的稳定性(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安全性(毒副作用)和有效性(速效、长效等)三个主要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因素,用科学方法进行原、辅料(品种、用量)的选择,还要考虑生产条件和成本等问题。
本实验通过对维生素C 注射液处方组成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确定并设计处方,再按拟定的处方进行制备。
初步掌握注射剂(小针)的研制和生产过程。
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干燥固体较稳定,但在潮湿状态或溶液中,则很快变色,含量下降。
这是由于维生素C 的分子结构中,在羰基毗邻的位置上有二个烯醇基,很容易被氧化生成黄色的双酮化合物,再迅速水解、氧化,生成一系列有色的无效物质。
其反应如下。
因此,维生素C 注射液的处方设计应重点考虑如何延缓药物的氧化分解,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维生素C 的氧化过程常会受到溶液的pH 值、空气中的氧、重金属离子和加热时间(如加热溶解与灭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延缓药物氧化分解可采用下列措施: (1)除氧 溶液中的氧和安瓿空间的残余氧对药物稳定性影响很大,应设法排除。
在维生素C 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可在配液和灌封时通入惰性气体。
配液前,注射用水应通入二氧化碳(或氮气)去除溶剂中溶解的氧。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氮气,采用二氧化碳驱除维生素C 溶液中的氧,其效果优于氮气。
但应注意二氧化碳可使溶液的pH 下降,呈酸性,也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其稳定性。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驱除安瓿空间的氧,用氮气较好。
(2)加抗氧剂 常用于偏酸性水溶液的抗氧剂有焦亚硫酸钠(Na 2S 2O 5)、亚硫酸氢钠(NaHSO 3)、亚硫酸钠(Na 2SO 3)等,用量一般为1.0~2.O g /L 。
药物制剂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药物制剂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药物制剂的目的是:A. 增加药物的疗效B. 减少药物的副作用C. 改善药物的稳定性D. 以上都是2. 以下哪种不是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A. 安全性B. 有效性C. 经济性D. 随意性3. 药物制剂中的辅料主要作用不包括:A.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B. 改善药物的稳定性C. 掩盖药物的苦味D. 增加药物的毒性4.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A.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B.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C.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出来并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D.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5. 下列哪项不是药物制剂的类型?A. 固体制剂B. 液体制剂C. 气体制剂D. 半固体制剂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其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能力。
7. 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需要考虑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辅料的选择。
8. 药物制剂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准备、_______、_______、包装和检验等步骤。
9.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稳定性考察。
10. 药物制剂的临床评价主要考察药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安全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药物制剂中辅料的作用。
12. 解释药物制剂中生物等效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3. 描述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试验的目的和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原则及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15. 讨论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内容及其对药物开发的重要性。
药物制剂期末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D4. C5. C二、填空题6. 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稳定性7.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药效学特性、药物的药动学特性8. 制剂的制备、制剂的包装9. 外观检查、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稳定性考察10. 疗效、安全性、适应症、副作用三、简答题11. 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包括: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掩盖药物的苦味、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
药概选择判断题

1. 是由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高科技成果,于1997年通过Ⅲ期临床,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是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基因工程药物。
A.重组白介素B.基因工程人生长激素C.基因工程胰岛素D.α1b 型基因工程干扰素E.尿激酶2.现代生物工程以为首要标志。
A.植物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3.是利用酶、细胞器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项技术是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4.在体外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和载体连接,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有用产品和服务的工程技术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5.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C.酶工程D.发酵工程E.动物细胞工程6.使DNA的结构分析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的两项关键性工程技术之一是A. 细胞融合技术B. 染色体导入技术C. 细胞拆合技术D. 胚胎移植技术E. DNA分子的核酸序列分析技术。
7.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工具酶是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磷酸二酯酶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8.基因工程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工具酶是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磷酸二酯酶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9.基因工程能切割DNA双链结构的工具酶是A. 固定化酶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磷酸二酯酶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10.能承载外源DNA片段(目的基因)并将其带入受体细胞的传递者是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 基因克隆载体D. DNA连接酶E.以上全部11.不同来源的DNA重组过程是由来完成。
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 固定化酶C. 基因克隆载体D. DNA连接酶E. 磷酸二酯酶12.通过转化(或转染)可将外源性重组DNA导入表达A. 质粒B.受体细胞C. 基因克隆载体D.噬菌体E. 病毒13.目前常用的产酶微生物是A. 质粒B.大肠杆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噬菌体E. 病毒14.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先是在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作者: zhangxiaohang(站内联系TA)发布: 2006-08-28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考虑(一)药物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测定药物有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制备一种稳定的注射剂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要求测定药物以下性质:化学含量或生物效价、溶解度与溶解速度、分配系数、水分、pH-速度图、稳定性等。
同时还要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分子量、药物颜色、嗅味。
必要时还需要测定药物颗粒大小、形状、晶型、熔点、热分析图、吸收光谱、吸湿性等一系列性质。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是处方设计前的基础工作,应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
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也有一系列规定,国外也有较系统处方设计前工作经验可以借鉴。
这些性质与注射剂的设计,均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溶解度与稳定性更加重要,下面将作进一步讨论。
(二)药物的溶解性许多药物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临床上又要求制成溶液型注射剂。
因此,研究试制这类注射剂,首要问题是解决这类品种的溶解性。
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和pH 有关,有些药物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温度高时溶解,温度低时又析出。
一般弱酸弱碱性药物的溶解度则随pH而改变。
还有些药物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分在初制时呈胶态存在于注射剂中,贮存一段时间,胶体老化而析出沉淀。
这些说明要解决药物的溶解性,首先必须对药物的性质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制成盐类、改变溶媒、增溶或助溶等措施,这些方法的原理前面已详细讨论。
这里只介绍最常用的成盐法的个别例子。
如泛影酸与葡萄糖胺制成泛影葡胺,可制成60%浓度的注射液。
有些药物虽无酸性或碱性基因,但含有一些羟基,可与多元酸部分酯化,然后制成酯的钠盐,如核黄素磷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三)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在溶解性研究之后,对溶液型注射剂来说,就要着手化学稳定和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
此项工作历来是注射剂设计的中心。
1. 化学稳定性首先要考察主药是否稳定,属于何种降解途径,同时还要研究各种处方因素(如pH、溶剂、缓冲剂等)和外界因素(如温度、光线、氧等)对主药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处方和工艺,预测其稳定性,这方面的内容,在药物制剂稳定性一章中已作了详细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
2.生物学稳定性微生物不仅可传染疾病,也可引起药物的分解变质,解决生物学稳定性的方法,除灭菌外,还需添加抑菌剂,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注射剂中有三种情况需加抑菌剂:①多剂量容器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避免因针头多次穿抽药液被微生物污染;②用滤过法灭菌或用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加入抑菌剂起辅助作用,以保证安全,如胰岛素注射液;③低温灭菌的注射剂,加入抑菌剂,以防止灭菌不完全。
为了使用安全,添加抑菌剂一次剂量超过5ml的注射液要特别慎重,供静脉或脊椎注射用的注射剂,不得添加抑菌剂。
凡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应在标签或说明书上说明抑菌剂的名称和用量。
注射剂中常用抑菌剂的名称、常用浓度见表3-1。
抑菌剂加入注射油剂时,用量要增加,如癸酸诺龙麻油注射剂,苯甲醇用量达5%~10%。
碱式水杨酸铋油注射剂中酚用量为1%,因其分配在油中的量大于在菌体种的量。
此外还应注意抑菌剂与主药是否有配伍禁忌。
(四)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1. 注射剂的安全性注射剂的安全性,一方面指注射剂本身的毒性、溶血性,另一方面指局部刺激性、疼痛性。
在试制过程种,要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毒性实验一般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前者以小鼠、兔、猫和狗为实验动物。
亚急性毒性实验一般用小鼠和狗。
狗一般用人的5倍剂量,而小鼠则用人的10倍剂量实验。
刺激性实验一般选用家兔,在其后腿四头肌处注射观察。
刺激性、疼痛性产生的原因,有些是药物本身就具有刺激性,但多数是由于pH与渗透压不适当引起。
渗透压过低还能导致溶血。
注射液的pH值不能超过人的生理耐受范围,一般pH可在4~9。
小量静脉注射液,由于血液有缓冲作用,pH可适当放宽。
一般可在3~10之间。
而大量输入时,如过酸过碱,将会引起酸碱中毒,故以接近血液pH(7.4)为宜。
特别是脊髓腔注射,由于脊髓液少,仅60~80ml,循环又慢,易受酸碱影响,因此,此类注射剂pH更应符合生理要求。
此外,pH还与注射液的化学稳定性及药物溶解性有关,所以规定注射液的pH值,要把三者统一起来考虑。
渗透压是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被一理想的半透膜隔开,这种半透膜只透过溶剂而不透过溶质,溶剂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转移,这种促使溶剂转移的力就是渗透压。
如果注射液渗透压过高或过低时,肌肉注射也能产生刺激性,且影响吸收。
0.9%的氯化钠溶液和血浆具有相同的渗透压,故为等渗溶液。
肌内注射可耐受0.45%~2.7%的氯化钠溶液,即相当于0.5~3个等渗度的溶液。
对于静脉注射,则着眼对红细胞的影响,认为红细胞为一半透膜,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胀破,造成溶血现象,渗透压小于0.45%氯化钠溶液时,将有溶血现象产生。
大量注入这类低渗溶液,将使人感到头胀、胸闷、严重的可发生麻木、寒颤、高烧、尿中出现血红蛋白。
当然,静脉注射大量不致溶血的低渗溶液也是不允许的。
注入高渗溶液时,红细胞内水分渗出而细胞萎缩,但只要注射速度缓慢,由于血液可自行调节使渗透压很快恢复正常,所以不致发生不良影响。
至于脊髓腔内注射,由于易受渗透压的影响,必须调至等渗。
2. 渗透压调节根据前面的讨论,设计注射剂处方时,对于低渗的溶液必须进行调节,常用渗透压调整的方法有:(1)冰点降低数据法:血浆的冰点为-52℃,因此任何溶液,只要其冰点降低为0.52℃,即与血浆等渗。
表3-6列出一些药物的1%水溶液的冰点降低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该药物配成等渗溶液的浓度。
表3-6 一些药物水溶液的冰点降低与氯化钠等渗当量1%(g/ml)水溶 1g药物氯化钠等渗浓度溶液的溶血情况液冰点降低℃ 等渗当量(E) 浓度% 溶血% pH硼酸 0.28 0.47 1.9 100 4.6盐酸乙基吗啡 0.19 0.15 6.18 38 4.7硫酸阿托品 0.08 0.10 8.85 0 5.0盐酸可卡因 0.09 0.14 6.33 47 4.4氯霉素 0.06依地酸钙钠 0.12 0.21 4.50 0 6.1盐酸麻黄碱 0.16 0.28 3.2 96 5.9无水葡萄糖 0.10 0.18 5.05 0 6.0葡萄糖(H2O) 0.091 0.16 5.51 0 5.9氢溴酸后马托品 0.097 0.17 5.67 92 5.0盐酸吗啡 0.086 0.15碳酸氢钠 0.381 0.65 1.39 0 8.3氯化钠 0.58 0.9 0 6.7青霉素G钾 0.16 5.48 0 6.2硝酸毛果芸香碱 0.133 0.22聚山梨酯80 0.01 0.02盐酸普鲁卡因 0.12 0.18 5.05 91 5.6盐酸狄卡因 0.109 0.18例1. 用氯化钠配制100ml等渗溶液,问需要多少氯化钠?从表中查得,1%氯化钠溶液的冰点降低为0.58℃,设氯化钠在等渗溶液中的浓度为X%,则:1%: X% = 0.58: 0.52。
解之的X=0.9%,即配制100ml的等渗氯化钠溶液需0.9g氯化钠。
例2 配制100ml 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需要加多少氯化钠,使成等渗溶液?W =W:配成等渗溶液所需加入药物的量(%, g/ml)。
a: 未经调整的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
b: 用以调整等渗的药物1%(g/ml)溶液的冰点下降度。
按本例要求查表3-7,得a = 0.24℃, b = 0.58℃,代入上式得:W = = 0.478%即需增加0.48%的氯化钠,可使2%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成为等渗溶液。
对于成份不明或查不到的冰点降低数据的注射液,可通过实验求出冰点降低数据,再依上法计算。
计算时选用药物的冰点降低值,其浓度应与配制溶液的浓度相近,结果更为准确。
(2)氯化钠等渗当量,即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氯化钠量。
例如盐酸普鲁卡因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18,即1g的盐酸普鲁卡因于溶液中,能产生与0.18g氯化钠相同的渗透压效应。
例如头孢噻吩钠(cephalotin sodium)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24,若配制2%的头孢噻吩钠溶液100ml,欲使其等渗,需加入氯化钠为0.9 - 0.24´2 = 0.42g氯化钠。
渗透压调节剂常用氯化钠与葡萄糖。
(3)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如前所述,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是指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因为渗透压是溶液的依数性之一,可用物理化学实验方法求得,因而等渗是个物理化学概念。
但是,根据这个概念计算出某些药物如盐酸普鲁卡因、丙二醇、尿素、甘油等的等渗浓度,然后配制成等渗溶液,结果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因而提出等张的概念。
所谓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是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在等张溶液中既不会发生红细胞体积改变,更不会发生溶血,所以等张是个生物学概念。
红细胞膜对于许多药物的水溶液来说可视为理想的半透膜,即它只能让溶剂分子出入,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因此,许多药物的等渗浓度与等张浓度相同或相近。
如0.9%的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
但还有些药物如上述盐酸普鲁卡因、甘油、尿素等,红细胞就不能看作理想的半透膜,因它们能迅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同时促使细胞膜外水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胀大破裂,引起溶血。
关于促使水分进入细胞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这类药物一般加入适量氯化钠或葡萄糖后即可避免溶血。
例如2.6%的甘油溶液与0.9%的氯化钠溶液具有相同的渗透压,但是2.6%的甘油100%溶血,所以是不等张的,如果制成含10%甘油、4.6%木糖醇、0.9%氯化钠的复方甘油注射液,实验表明不产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也不胀大变形。
一个药物的等张浓度,可用溶血法进行测定。
将人的红细胞放在各种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从0.36到0.45%),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血。
同样,将人的红细胞液放入某种药物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血。
将两种溶液的溶血情况比较,对溶血情况相同者认为它们的渗透压也相同。
根据渗透压的大小与克分子浓度成正比的原理,可列出下式:PNaCl= iNaCl ×CNaCl; PD=iD×CD式中:P为渗透压:C为克分子浓度;D代表药物;i为渗透系数。
如果PNaCl = PD则下式成立:1.86´100ml溶液中NaCl的g数iD´100ml溶液中某药物的g数58.48 药物的克分子量式种,1.86是氯化钠的渗透系数,58.45是氯化钠的分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