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发展史.

合集下载

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病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一、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程中药注射剂以其疗效显著、用药方便、速效等优点成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药物。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应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主要的中药注射剂已经进入了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药效。

二、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1. 丹参注射液: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巩固心脑血管壁等作用,丹参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注射剂。

丹参注射液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绞痛,并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2. 龙胆泻肝丸注射液:龙胆泻肝丸具有清热解毒、止痛化淤的作用,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龙胆泻肝丸注射液是龙胆泻肝丸的水剂制剂,其疗效比口服龙胆泻肝丸更明显。

3. 三七注射液:三七具有活血化瘀、增加血小板聚集功能等作用,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三七注射液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减少心脏损伤。

4. 巨花蛇床子注射液:巨花蛇床子具有扩张心脑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巨花蛇床子注射液能够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管病症状。

三、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1. 药物配方的优化:随着对中药注射剂的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药注射剂的药物配方优化。

通过优化药物配方,可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线,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3. 质量控制的强化: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从而保证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其研究也有了新的要求。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规范化: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建立起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2. 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建立起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评价标准,使得中药注射剂的疗效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中药注射剂研发:探索中药现代化路径

中药注射剂研发:探索中药现代化路径
中药注射剂市场增长趋势
•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注射剂市场增长较快 •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国家对中药注射剂研发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市场增长
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与应用现状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
•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尤其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领域 •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 中药注射剂在预防和治疗一些传染病、病毒性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02
中药注射剂的协同作用
•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慢性病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03
中药注射剂的个体化治疗
• 中药注射剂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 进行个体化调整,提高疗效 •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一些病毒感染、 肿瘤等疾病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中药注射剂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不足
中药注射剂研发的法规要求与监 管
01
中药注射剂研发的法规要求
• 国家制定中药注射剂研发的法规,规范 研发行为 • 国家制定中药注射剂研发的技术要求, 保证产品质量 • 国家制定中药注射剂研发的管理要求, 加强监管
02
中药注射剂研发的监管
• 国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研发的监管,保 证产品质量 • 国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研发的安全监管, 降低安全风险 • 国家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研发的市场监管, 规范行业发展
中药注射剂研发对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中药注射剂研发对中药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 中药注射剂研发需要克服关键技术难题,提高研发水平 • 中药注射剂研发需要加强安全性研究,降低安全风险 • 中药注射剂研发需要加强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

中药注射液的历史与现状

中药注射液的历史与现状

中药注射剂集中度低,重复建设
按同品种企业数量 量 50个以上
11-49个 4%
15%
6-10个
1个
9%
43%
3-5个 10%
2个 19%
按企业的文号数
10个以上
6-9个 2%
13%
1个
4-5个
36%
16%
3个
12%
2个
21%
主要中药注射剂生产厂家(按品种数量排名)
• 按生产批文数排名前10位的企业见下表。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这 些企业中未来将有望出现中药注射剂龙头。
中药注射剂逐渐为药典收录
1963版药典 1977版药典
作为西药收载,洋地黄毒甙注射液 收载了23种中药注射剂
1985、1990版药典
删除了所有中药注射剂
1995版药典
重新开始收载,只有双黄连冻干粉针、止喘灵注射液
2000版药典 2005版药典
双黄连冻干粉针、止喘灵注射液 增加了清开灵、灯盏细辛
行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
30
3
辛凉解表 柴胡注射液
4
4
瘀血阻络证
血塞通注射液、注射 用血塞通(冻干)
47
5 阴虚阳亢证 脉络宁注射液
1
6
气阴虚证 生脉注射液
26
7
活血祛瘀
血栓通注射液、注射 用血栓通(冻干)
8
活血祛瘀 丹参注射液
3
主要生产厂家 神威、太行、明兴 神威、青春宝、雅安三九、升和
多 三九万荣、珍宝岛、昆明制药
金陵药业 雅安三九、苏中、和黄、太行
第一支中药注射液诞生
• 1941年诞生于太行山革命老区山西武乡县的一二九师前总 卫生部卫生材料厂

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

(三) 配制注射液时,灌注的药液必须澄明,容器 应洁净干燥后使用。 配制注射用油溶液时,应先将精制的油在150℃干 热灭菌1~2小时,并放冷至适宜的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注射用混悬液中药物的细度应控 制在15μ m以下,15~20μ m(间有个别20~ 50μ m)者不得超过10%。 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原料药应无菌, 凡用冷冻干燥法者,其药液应无菌,灌装时装量差异 应控制在±4%以内。
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 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 剂。” 制剂若为液体,则 称为中药注射液或中草药注 射液;若为粉末则称为中药 粉针剂或中草药粉针剂。
《中药药剂学》的
定义是“以中医药 理论为指导,采用 现代科学技术和方 法,从中药或复方 中药中提取有效物 质制成的注射剂称 为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学》的定
单方注射剂——鉴别目标差
在59种单方中药注射剂中,仅有1种没有 单独设立鉴别方法,但其含量测定中要求测 有效部位,也具有鉴别意义,可视为都有鉴 别方法,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由于研制、 审批年代较早,就当前科技水平而言,除薄 层色谱法中有部分涉及用化学成分对照的30 种注射剂,其鉴别目标较明确之外,其余29 种注射剂的鉴别目标不够专一、具体。
有效成分提取法——存在问题 单方注射剂——鉴别目标差 复方注射剂——组成药多难鉴别 同名原料异名注射剂——造成混乱 药味组成——药味越多鉴别越少
有效成分提取法——存在问题
水醇法—其原理是中药原料中的大部分有效成 分既可溶于水中又可溶于醇中,先用水提出有 效成分,然后用不同浓度乙醇除去杂质。 水醇法是生产中药注射剂最常用的方法。但此 法缺点较多,提取时存在多种杂质不易彻底除 尽、不良反应较多、有效成分损失较多、生产 周期较长、产品稳定性较差、质量不易控制、 药液受热时间长、能耗较高等。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不良反应、再评价及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脉以及其它组织或器官)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

主要有中药溶液型注射剂(含水针和静脉注射剂)、注射用粉针和冻干制品、注射用混悬剂和注射用乳剂。

中药注射剂起效快,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重症患者。

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现代科学技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现代剂型。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是中药注射液与中药粉针(冻干粉)。

中药注射剂克服了传统中药剂型起效慢、应用范围窄的弱点,具有起效快、作用强、作用靶点多等优点。

但由于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质量标准欠缺、原料的均一性得不到有效控制,再加之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这些都影响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

目前国内市场约有100多个中药注射剂产品在生产销售,主要应用在心脑血管、抗肿瘤、抗感染等治疗领域。

一、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1中药注射剂发展简史第一支中药注射液1941年诞生于太行山革命老区武乡县,当时前卫生部长钱信忠为解决柴胡口服剂型疗效不好的缺点,建议部队卫生材料厂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针剂。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制后,第一支中药注射剂诞生了。

临床使用柴胡注射液治疗疟疾以及一般发热症状效果显著,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柴胡注射液的问世,标志着中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柴胡注射液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当时柴胡虽然制成了针剂,但主要功效仍然是“透表泄热”,仍在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使用,基本保留了中药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的中药注射剂。

1954年12月武汉制药厂对传统柴胡注射液重新鉴定,确定疗效并投入大批生产,成为国内工业化生产的第一个注射剂品种。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上海等地研制出“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

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

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

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1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1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新中国成立后中药注射剂开始正式研制和批量生产,1954年武汉制药厂对柴胡注射液进行了重新论证并大批量生产,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抗601注射液”、“2012(板蓝根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等20多个品种在临床上使用。

20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 1977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就有“丹参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23个品种,各省市卫生部门制定的“中草药制剂规范”“标准”中也收载了大量的中药注射剂,据统计,有资料报道的达700多种。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再次迎来开发的热潮,其数量曾一度达到1400种左右。

1985年到1998年,有11个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新药生产上市,如“香菇多糖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康莱特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等。

1993年卫生部颁布了《中药注射剂研制指导原则》。

1999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要求对化学成分基本清楚,以净药材投料的注射剂要求可测性成分达到20%以上,静脉注射要求达到25%以上;以有效部位投料的注射剂要求可测性成分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用可测成分要达到80%。

200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又颁发了《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管理》,明确提出中药注射剂要建立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并于同年8月颁发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2005年版药典中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4个,另外在部颁标准中收中药注射剂70个品种,目前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达100多种[1]。

1999年到2006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2007,2008年国家药监局分别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和《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2009年,全面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2010年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原则。

中 药 注 射 剂

中 药 注 射 剂

2.39%
其它
42.2%
脑血管用药
醒脑静注射液 血栓通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 血塞通注射液 疏血通注射液 灯盏花素注射液 灯盏细辛注射液 脑心通胶囊 苦碟子注射液 复方血栓通胶囊 其它
11.4% 10.7% 6.23% 6.22% 5.62% 5.19% 4.82% 4.82% 4.41% 4.0% 36.8%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
应用——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静脉注射 优点:
吸收快、起效快、血药浓度高 有效原形吸收完全,无首过效应 与肌肉注射比刺激性小,病人接受程度好 缺点: 没有生物屏障,所有成分直接进入血液,易引 起溶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应用——给药途径
2、皮下给药:肌肉注射 药物成分经肌肉毛细血管吸收,不经胃肠道
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安全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近10多年来,我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不
断增加 1960~1993年国内期刊的780篇文献共报告
3009例中药不良反应,其中注射剂引起的仅占6.3 %(不到200例)。
1994~2002年9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的193 篇文献,就报道了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配液建议
中药注射剂尽量现用现配,缩短放置时间 对于微量蛋白残留较高的品种,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浓
度,输液时严密观察 配置时应严格控制注射剂专药专用 对于中药注射液最好使用精密输液器,以截留大于5微米
的微粒,可减少不良反映发生
谢谢观看
应用
中药注射剂治疗病种分类比例
应用——门诊常用
心脑血管中成药的市场比例
心血管用药
银杏叶注射液 14.3% (金纳多)
丹红注射液
7.9%
银杏达莫注射液 6%

中药注射液的历史和现状

中药注射液的历史和现状
摘自《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4月第25卷第2期
历史 意义
60多年发展历程
• 中药注射剂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研究,但发展缓慢,主要是当时药剂学 研究远落后于药理学,致使大量的中药研究成果只能淹没于文献中 • 1941年柴胡注射液创制成功。它的问世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 的药品,而且标志着中药注射剂时代的到来。
2008
上世纪中药注射液研发

• • • •
• •
上世纪50年代中--60年代初期,兴起了注射剂研究热潮,但进展不大,上海等 地研制出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 1963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中药注射剂 70年代是中药注射剂的“大跃进”时期,不仅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进行研 制,很多城乡医疗单位亦开展试制工作。中药注射剂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接受 当时有文献记载的中药注射剂达到700多种,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23种。 此外,各省市的中草药制剂规范、标准也收集大量的中药注射剂。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多数质量不过关,副作用大,“文革”后渐受冷落。 1985年,《中国药典》只收载了盐酸麻黄碱注射液;1990年版《中国药典》 没有收载中药注射剂。 80年代后中药注射剂又掀起了研究热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5-1998年, 批准的中药注射剂新药有11个品种。 1995年版和2000年版均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两个,即止喘灵注射液和双黄连 粉针剂。2005年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4个,新增了灯盏细辛注射液和清开灵注 射液。在部颁标准中收载中药注射剂70个品种。截至07年12月,我国已有批 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达134种。
行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
• 目前国内共有303个企业具有134个中药注射剂品种1365个 不同规格的生产批文。大量医药企业在中药注射剂领域投 入了很多资金,存在明显的低水平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中药注射剂的产生在中医急诊和中医临床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从第一支中药注射剂发展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

柴胡注射液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

柴胡注射液始创于太行根据地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在山西武乡成立了“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后定名为利华药厂),1941年,根据一二九师卫生部长钱信忠同志的建议,由利华药厂研究室主任韩刚提出了用柴胡制作针剂的主张和设计方案,并牵头研制。

经过他们艰苦工作终于研制成了柴胡注射液,而且效果良好,无副作用。

这一重大成果,在当时整个医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1943年5月《新华日报》曾为之发表了专题报道,称赞柴胡注射液研制成功是一大创举。

柴胡注射液的问世,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卓有良效的药品,而且标志着中药注射剂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中医药在危急重症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设想成为可能,这对于中药药剂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而在此之前,药剂学的研究远落后于药理学,致使大量的中药研究成果只能淹没于文献之中。

而柴胡注射液因最初是在临床急用的前提下开始的,故制成针剂并用于临床反较其它药为早。

柴胡虽然制成针剂,但主要功效仍然是“透表泄热”,仍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使用,基本保留了中药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的中药注射剂。

1954
年12月武汉制药厂对这一传统产品重新鉴定,确定疗效,投入大批生产,成为国内工业化生产的第一个注射剂品种。

建国以后,开始着手发展对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工作,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先后研制出了“抗601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等20多个品种用于临床。

中药注射剂收载于中国药典始于1963年版中国药典,而且是作为西药收载的,如毒毛旋花子甙K注射液,有效成分为绿毒毛旋花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的各种甙混合物。

作为中药的提取物——洋地黄毒甙注射剂也收载于此版药典。

当时的中药注射剂有的投产至今还用于临床,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在70年代“大搞中草药运动”中曾制出上千种中药注射液,除了中国药典收载外,各省市卫生部门不定期陆续制订了“中草药制剂规范”、“标准”收载了大量的中药注射剂,据统计,有资料报道的就达700余种。

但由于盲目性大而技术不太过关,现在已所剩很少。

《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23种,如丁公藤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和银黄注射液等。

进入80、90年代,《中药注射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出台以后,广大中药科技工作者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成功了数种中药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又陆续被批准生产。

1985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了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而1990版中国药典则没有中药注射剂收载。

到1995年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2个,即止喘灵注射液和双黄连粉针剂。

部颁标准收载中药注射剂70个品种。

1985~1998年,批准新药生产的中药注射剂有11个品种。

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有共计105个品种,其中4个粉针剂
分别为:双黄连粉针剂、丹参粉针剂、灯盏花素粉针剂和清开灵粉针剂。

现在批量生产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约近40种,但是不少品种的工艺水平、质量标准还尚待改进提高,仅少数品种工艺教为成熟。

影响较大、质量稳定的品种有清开灵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以及双黄连粉针等。

近年来,由于执行GMP 标准,采用先进设计和洁净技术,以及制剂生产工艺开发了新的给药注射剂剂型,促进了中药注射剂工业水平的提高。

进入了中药现代化的时代,采用以现代测试为手段的质量控制标准,特别是中药指纹图谱这一世界性语言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使对中药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的评价有了数字化的概念,促进中药注射剂工艺的统一、规范和优化,稳定产品质量,提高质量标准的可控性,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让世界了解中药,让中药走向世界。

目前,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在临床上也已相当普遍,临床治疗发现,它们在治疗不少疾病,都发挥了较好作用,如丹参、生脉、参麦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康莱特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鱼腥草注射液是医院临床常用的抗病毒产品;清开灵注射液等更是被列入内地中医医院急诊必要中成药目录。

其中参麦、醒脑静、清开灵注射液在抗击「非典」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中药注射剂发展到现代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还有待解决,值得重视。

1. 多数传统中药的成份复杂,有效成份尚不清楚,加之中医用药多属复方,因此给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中药注射剂的提取方法不够完善,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份的提取物,一些大
分子的杂质未能完全除尽,经放置一段时间后产生色泽发深、混浊、沉淀、使澄明度不合格,甚至疗效降低影响临床应用。

2.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还有待提高。

由于药品标准颁布的时间不同,已有国家标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中不可避免地留下当年技术发展水平的烙印,据国家药审中心专家透露,现在已有国家标准的100多种中药注射剂中,因而水平参差不齐。

除少量新药标准外,大部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有待提高。

部颁标准收载的70种注射剂中,有9种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定总黄酮成分,而相应的品种中不含芦丁,8个品种无含量测定项目,约5个品种仅规定特定波长下的吸收值,有的品种可测成分的含量很低,还有的品种缺少原料标准。

依据不完善的标准进行仿制,难以保证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的一致性。

3.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问题值得关注。

据有关文献,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其他剂型:1960-1993年780篇3009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仅占6.3%;1990-1999年460篇1291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占55.62%;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44.6%)和过敏性休克(22.8%)为主。

引起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质量原因,还和药物的成分有关,因为有的中药有效成分本身就是致敏原,如绿原酸及一些动物性成分。

此外临床使用不当也是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包括:中药注射剂和其他药物混合使用,超剂量使用。

此外不按照中医理论辩证使用,也是造成不良反应原因,而且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
特别是不良反应值得重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运用最大的阻碍来自医生对其安全性的担心,其次是对其疗效的不信任。

现在现代中药注射剂主要研究方向一致认为朝定向、定量给药和安全、稳定、高效方面发展。

定向给药包含着两方面的概念:一是药物作用的靶细胞和靶组织确切,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治疗作用,二是做到中药注射剂中的药物靶向给药,如毫微球,毫微粒,毫微乳,脂质体等技术,使药物富集于某些病变器官、组织或细胞,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在有效成分与药效学筛选的工作中,随着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的药理学活性与相互间作用将逐步地揭示清楚,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将显著提高。

中药注射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研究将有长足的发展。

定量给药也包含着两方面的概念:一是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份作为“药物”的量将清楚地确立,使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剂量更准确、更可控。

质量标准中指标成分的概念将成为历史;二是为使中药注射剂中的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窗的范围内,应研究给药方式和剂型使药物维持稳定和血药浓度水平。

这就要求中药注射剂中有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有更深一步的进展,某些有效成分可采用控缓释毫微水平的发散系给药系统给药。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除了在分离提取方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外,中药冻干粉注射剂将是中药注射剂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因为只有有效成分清楚的处方,才有条件制成冻干粉注射剂。

对溶解性差的成份,可通过附加剂的助溶解决澄明度与剂量的矛盾。

冻干粉注射剂无论是在物理稳定性或化学稳定性方面优势是明
显的。

在解决定向定量、安全稳定的诸问题时,中药注射剂高效的特点将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药理、药物分析以及相关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与突破,中药注射剂日益受到医药界的关注,尤其在竞争国际化的时代,相对于已被西方国家抛开了一段距离的我国化学药品产业,中药注射剂毫无疑问地被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注射剂将成为我国制药产业在未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项目。

事实上,现在看好这一市场的不仅是中国本土企业,不少国外企业对中药注射剂已不再只是"表示兴趣"。

目前一些欧美企业和科研院所也正在纷纷开展对于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中药注射剂正在一步步突破亚洲文化圈,走向世界。

在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将走得更快、更高、更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