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课外文言文30篇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30篇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一〕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4〕自是.盗者大惭〔〕2.翻译下面句子。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老马识途(附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老马识途(附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老马识途(附答案)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

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2.道路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专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专题

页眉内容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1.①离开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郑人逃暑答案1.⑴:移动⑵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1.B2.B晏子谏杀烛邹1.略2.ABC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五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今者臣来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2.马良、用多、御者善南辕北辙3.行动和目的相反张姓者,偶行溪谷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2.(1)①的②它,指蜘蛛(2)①用②把3.(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5.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石崇与王恺争豪1. ①都用尽,用来②曾经把,左右③比得上2. ⑴①击珊瑚②展珊瑚⑵枝柯扶疏,铺垫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⑷傲慢,又胸有成竹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董行成1. 神探(或:破案高手)2. 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沿溯.阻绝___________(2)良.多趣味___________(3)空谷传响.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盖.竹柏影也( )6.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为突出“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初中语文必考的1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初中语文必考的1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答案1.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译文、答案)

中考语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译文、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答案)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_________________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_________________③故.欲杀之故:_________________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一)元琰为人善良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4)自是.盗者大惭()2.翻译下面句子。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海外诗:指轼被贬时所作的诗。

⑥气索:气短。

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前后类.如此()(2)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3) 往往以多相夸.()3.翻译下面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表现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心不在马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

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非子》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襄主学御于.王于期先则恐逮于.臣B.子之.教我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此君之所以..后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D.先则恐.逮于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下面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三易马/而三后B.此君之/所以后也C.先/则恐逮于臣D.马体/安于车3.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襄主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

”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

谀:奉承。

②辄:就。

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

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④直道:直率的方式。

事:对待。

⑤欤:呢。

句末疑问语气词。

⑥颔首:点头。

⑦语:告诉。

⑧止:通“只”。

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其修辞方法是什么?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②当不至.有龃龉()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怎样说?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你有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彬仁爱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光祖《言行龟鉴》【注释】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翻译下面句子。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开头介绍武惠王是“国朝名将”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武惠王怎样的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巨商蓄鹦鹉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翻译下面句子。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鹦鹉甚慧”的“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应答出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观月(有删改)孝祥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

(3)童隶:书僮仆役。

(4)正黄:纯黄。

1.翻译下面句子。

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临水之观,宜.独往()(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