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六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六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湖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的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对HIV患者进行标本送检检查,主管医师要告知检验科。

三、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初筛(+)时,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科室并及时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做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四、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五、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征得领导同意后可去相关科室进行免费检查、治疗。

八、发生HBV暴露后,经医院感染科调查审核后,受伤医务人员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疫苗。

第二篇: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一、编制目的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二、编制依据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检验科内的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非预防性接触四、组织机构(一)人员构成:组长:田永丽副组长:李阳,段弘张建强凌海峰成员:何斌(二)工作职责1协调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2组织科室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02
科学有效
遵循科学原理和规范操作,确保应急处置措施有效、合理,防止事态
扩大。
03
协同联动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确保信息畅通、资源
共享。
现场救援流程
现场评估
在实施应急救援前,对现场进行全面评 估,了解事故的性质、规模和可能的风 险。
现场控制
在救援过程中,确保现场秩序和安全, 防止发生次生事故或衍生危害。
01
针对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订,完善预案的细节和流
程。
增加成功案例的推广价值
02
将成功案例加入预案中,为其他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03
确保预案符合医院实际需求,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与其他应急预案的衔接
与其他应急预案的协调
确保预案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出现矛盾和冲突。
定期报告
03
按照规定的报告周期,将职业暴露情况向相关部门报告,包括
已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防护措施实施情况等。
03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常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应穿戴符合防护标准的口罩、手套、眼罩、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 。
皮肤消毒
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分泌物,如需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分泌物 时,应预先进行皮肤消毒。
施和人员分工。
演练结果评估与总结
1
对演练过程进行全程评估,包括演练人员的表 现、物资准备、应急响应速度等;
2
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和建议,不断完善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3
将演练结果及时向全院医务人员通报,提高大 家对应急预案的重视程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医务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医疗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常常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和有害物质,从而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健康风险。

因此,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制定一套完善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二、目的与原则1.目的: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旨在及时、有效地应对职业暴露事件,保护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原则:预防为主、科学预防、保护为重、综合应急。

三、组织机构与分工1.预案编制单位:由卫生主管部门牵头,与医院、疾控中心、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合作编制。

2.组织机构:设立职业暴露应急指挥部,主要包括指挥长、副指挥长、办公室、卫生保健组、应急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等。

四、应急预案内容1.职业暴露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的岗位和工作环境,制定相应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估标准和方法,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风险。

2.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根据不同的职业暴露类型,明确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防护和工作程序控制等。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并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3.职业暴露事故应急处置:明确职业暴露事故的分类和级别,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程序。

包括事故发生后的紧急处理、事故调查、污染场所清理和消毒等,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4.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职业暴露监测。

对于发现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及时救治和调整工作岗位等。

5.应急培训与演练:定期开展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应急培训和演练。

通过模拟实战,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六、预案实施与评估1.预案实施: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逐级下发到相关岗位。

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工作计划和检查机制等,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风险,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医疗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三、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感染性物质、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而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暴露、有害物质暴露和放射性暴露。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1. 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2.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提供详细信息。

3. 所在科室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

五、应急处理流程1. 感染性暴露(1)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用消毒液消毒。

(2)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接受相应的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

2. 有害物质暴露(1)立即脱离暴露现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根据有害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解毒、排毒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 放射性暴露(1)立即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并撤离暴露现场。

(2)清洗污染的衣物和皮肤,并采取相应的放射性防护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六、后期处理1. 医疗机构应组织专家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2.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3.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

七、培训和演练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八、记录和报告1.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暴露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处理情况,并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跟踪观察
对暴露人员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 出现的并发症。
医疗废弃物处理与消毒措施
医疗废弃物分类
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危险程度,将其分为感染性废弃物、损伤 性废弃物等。
医疗废弃物处理
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高温灭菌、化学消毒等。
医疗废弃物存放
设置专门的废弃物存放区域,防止废弃物的泄漏和扩散。
心理干预与健康监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2023-11-06
目录
• 概述 • 组织机构与职责 • 应急响应程序 • 应急处置措施与保障 • 培训与演练 • 责任追究与奖惩机制 • 附则与附件
01
概述
定义与背景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或暴露于有害 物质的情况。
背景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多种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威胁,为了保障医务人 员的健康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
心理干预
对暴露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
健康监测
定期对暴露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05
培训与演练
培训计划与内容
制定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 式等。
针对不同的医务人员岗位,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 用性。
检查与评估
对接触部位进行检查和评估,了解是否有 皮肤破损、黏膜暴露等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如 清洗、消毒、治疗等。
其他职业暴露应急响应程序
化学物质暴露
如发生化学物质暴露,应立即 脱离污染环境,脱去污染衣物 ,用流动清水冲洗污染部位。 根据暴露物质的特点选择中和 剂、清洗剂等进行特殊处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置,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应急管理小组组长:张某某副组长:吴某某成员:黄某某吕某某廖某某李某某邱某某三、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8.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

四、各部门职责与工作流程(一)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组:负责组织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及预防性用药。

(二)感染管理科:负责检查、落实临床各部门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三)检验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的检测工作。

(四)药剂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保管和发放。

(五)设备科:负责落实预防职业暴露相关防护用品与物质准备。

医务入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入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一、背景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保障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检验、药剂等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我院职业暴露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职业暴露应急管理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和应急处理。

3. 各部门职责:(1)医务科: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职业暴露应急管理工作。

(2)护理部:负责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培训,监督防护措施落实。

(3)院感科:负责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和总结。

(4)药剂科:负责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治疗药物。

(5)检验科:负责职业暴露后病原学检测。

四、预防措施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均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后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面部时,应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应穿隔离衣。

4. 医务人员在处理锐器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放入锐器盒中。

5.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五、应急处理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采取以下措施:(1)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进行消毒。

(2)如有伤口,应立即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并包扎。

(3)根据暴露情况,及时向药剂科申请预防用药。

2. 院感科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评估,并采取以下措施:(1)对暴露情况进行记录,包括暴露时间、地点、暴露途径、暴露剂量等。

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做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 ,降低职业暴露感染疾病的危(wei)险,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等,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制定本预案.一、基本概念〔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与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与生命的情况.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其他职业暴露.〔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类1.感染性职业暴露感染性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废物清运、设备设施维护等工作时,通过眼、口、鼻与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者胃肠道外途径〔针刺、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者粘膜屏障〕接触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者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主要是指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2.化学性职业暴露从事化学性物品接触性操作发生的职业暴露.危(wei)险人群主要是从事护理和药物调配的工作人员.常見的职业暴露有:护理大剂量放化疗患者时,感到恶心、呕吐,为病人冲配青霉素等输液时发生过敏反应、严重的甚至导致休克,调配抗肿瘤药物、消毒剂等高危害性物品导致的血象改变与中毒等.3.放射性职业暴露接触射线与同位素药物时发生的职业暴露.危(wei)险人群主要是从事放射设备与同位素诊疗的医务人员和维修人员.慢性暴露于电离射线,即使是低剂量的,也可增加皮肤癌和血象的不良改变的危(wei)险性.紫外线暴露会造成眼部伤害和皮肤色素沉着.4. 其他职业暴露包括不属于以上三类的其他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三〕下列事件不属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X 畴:1.违反劳动法的职业伤害:如医务人员的孕期辐射等.2.非直接接触病人与病人样本的其他意外事故伤害:玻璃划伤,设备挤伤, 砸伤,电击等.二、合用 X 围由于工作内容需要,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带有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或者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以与暴露于物理、化学等有害因素的本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以与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其他人员.三、组织机构与职能医院设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预防保健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日常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做好应急诊疗工作.〔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与职责1.成员组长:李雪飞成员:李洁冉菁何燕周娟李超英毛志勇2.职责〔1〕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各种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操作规程和规 X 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2〕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3〕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的技术支持、咨询以与相关的物资、经费保障.〔二〕医院感染管理科1.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对暴露人员进行相应处理.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感染性职业暴露报告后,即将指导被暴露者进行应急处理,核实相关信息,详细调查原因,做出初步评估.初步评估报告后,再次对暴露源和暴露人员的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 ,根据评估结果,通知暴露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制定监测计划,采集暴露人员的基本资料和检测结果,做好登记,定期随访.〔三〕临床科室1.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为医务人员准备足够的防护用品, 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物质保障 ,并催促医务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2.负责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暂时紧急处理.3.与时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予配合,完成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者病情资料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4.当事人必须即将向科室主任或者护士长报告,并如实、完整填写相关职业暴露报告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表》、《化学性、物理性职业暴露报告表》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四〕检验科负责相关检测工作 ,接到暴露人员的检验单后即将进行检查 ,与时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五〕医务科与护理部1.做好相关科室的协调工作.2.负责解答与处理暴露人员业务外〔指与职业暴露有关、但与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置无关〕的其他疑问和事宜.3.协调相关科室做好暴露人员的后续相关治疗,包括预防用药服用后的不良反应治疗以与感染后的治疗等.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基本预防控制原则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致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采取与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珍贵的时间, 其中感染性职业暴露防护的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一>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屏,以与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二〕安全操作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其它潜在污染物,接触粘膜或者破损的皮肤或者进行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处理或者接触污染物或者被污染的物品时 ,必须戴手套;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手套,当一次性手套〔如外科或者检查用手套〕被污染、撕裂、刺破或者失去防护功能时,应尽快更换;非一次性手套必须经消毒或者灭菌后方可重复使用,一旦破损应即将丢弃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即将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殊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密闭、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6.严禁翻倒、二次分拣医疗废物,严禁重复使用利器盒.7.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8.不能徒手打开、清空或者清洗重复性使用的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避免操作时引起皮肤损伤.9.在处理血液或者其它潜在污染物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者产生飞沫.10.禁止用口吮吸血液或者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11.在采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者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12.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者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13.放射科医务人员需按照指定要求操作,做好防护措施,并每年进行一次放射剂量体检,职业照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是平均 20mSv/年,5 年内最高一年不超过 50mSv.14.调配化学药物和消毒剂时,医务人员需做好防护措施,穿隔离衣,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必要时需佩戴防护眼镜.五、暴露后的应急处理〔一〕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用 75%酒精或者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被接触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二〕化学性职业暴露的处理1.大量吸入:要迅速从有害环境中撤到空气清新处,更换被污染的衣物,洗手和其他暴露皮肤,如大量接触或者有明显不适的要尽快到相关科室诊治.2.皮肤:接触高浓度化学药物或者消毒剂后与时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用淡肥皂水清洗,如皮肤仍有持续疼痛或者刺激症状,要在冲洗后到皮肤科诊治.3.眼:溅入高浓度化学药物或者消毒剂后即将用流动清水持续冲洗不少于15 分钟,如仍有严重的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要尽快到眼科诊治.〔三〕放射性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即将脱离放射工作环境,并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医务人员离开;并上报预防保健科、医务科、分管院长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放射事故的调查和处置;对放射暴露人员做进一步的鉴定和治疗.六、报告与评估〔一〕报告程序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后,应即将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 30 分钟内向科主任或者护士长报告,1 小时内填写报告表上报给医院感染管理科.周末、节假日报告院总值班,同时填表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总值班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二〕评估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后应即将进行初步风险评估,如不能确定者,报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讨论.七、职业暴露的随访:〔一〕处置与随访: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催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监测和/或者疫苗接种,指导预防用药〔必要时〕 ,并追踪监测结果,暴露者需密切配合进行定期完成监测随访.八、 ##原则: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必须为职业暴露当事人进行##,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暴露人的情况.九、就地原则:为了保证暴露当事人得到与时、有效处理,实行"就地处置、就地报告〞的原则.医务人员,特殊是医疗废物回收工人、后勤维修工人等,发生职业暴露后,在即将报告所属部门主管的同时,还应该报告现场科室的人员.现场科室人员有责任指导和协助暴露人员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并且协助其现场填写相关报表报告.事后现场科室人员必须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应急预案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或其他传染病,特制定本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等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污染了皮肤或粘膜,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等病源物质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遭受感染的情况。

一、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杨冰
副组长:杭杲
成员:赵丽、潘寄芳、董必伟、朱琴、沈敬敬、江艳丽
黄介飞、吕学东、张贤、刘春霞、杨俊峰
二、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要求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
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相关指导,必要时给予药物预防干预。

在感染管理部的指导下,根据相关传染病的特征,进行自我监测,并保持信息沟通,以便及时、积极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艾滋病职业暴露及其处置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级别
一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三)暴露源类型
轻度类型: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重度类型: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三)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处置
按照正确程序处置污染部位,并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上级领导部门(医务部或护理部)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

认真填写《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报告卡》,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4小时内,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感染(管理)科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给予随访和咨询,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每半年将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附1] 利器损伤报告流程








[附2] 利器损伤报告卡
科室:报告日期:年月日
[附3]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报告卡
科室:报告日期: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