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测井用炸药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测井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测井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侧向测井的特点: 在电极系上增设了聚焦电极,迫使供电电极发出的电
流呈一定厚度的水平层状径向流入地层,从而减小井 的分流作用和围岩的影响,提高分层能力。 目前多用双侧向测井、微球型聚焦测井、八侧向
3、双侧向测井--电极系及其电场分布
电极系:结构见图。
深侧向由于增加了一对柱状屏
B1
由于测量结果受井内泥浆、围岩、侵入带等的影响, 不是地层真实的电阻率,而称为视电阻率,所以又 称视电阻率测井。
a、普通电阻率测井基础
电极系: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电极。由供电电极A、B 和测量电极M、N组成。
电极类型 :成对电极,如AaMbN中的MN

不成对电极(单电极),如AaMbN中的A电极
应用:常与双感应组合,在淡水泥浆侵入 很深和低阻环带时,用来确定Rt和Rxo.
Rmf>Rw时, 油层双感应—八 侧向曲线呈低侵 特征: RILD>RILM
当Rmf>Rw时, 水层的双感 应—八侧向曲 线呈高侵特征: RILD<RILM
感应测井
提出:前面介绍的电阻率测井要求井内介质是 导电的,而在油基泥浆和空气钻井的井中均无 法测量。为此提出了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 感应测井,以实现对地层电阻率的测量。
双极供电 正装(底 部)梯度 电极系
双极供电 倒装(顶 部)梯度 电极系

目前常用: 4米底部梯度电阻率曲线 2.5米底部梯度电阻率曲线
主要用途:
a、定性或半定量划分油气水层;确 定套管鞋深度;
b、求岩层的真电阻率; C、划分岩性剖面和确定岩层界面;
砂泥岩剖面,一般高阻层为砂 岩油层,低阻层为泥岩 d、地层对比。
电极系结构
b测量原理:电极系及 探测范围 微梯度:4 ~5cm 微电位:8~10cm 微梯度的数值主要受泥 饼的影响; 微电位的数值主要受冲 洗带的影响。

测井基础常识

测井基础常识
➢ 2. ➢ (1)电缆的机械性能。电缆的机械性能是指
电缆的抗拉强度、耐腐蚀性、韧性及弹性 等。它是电缆的重要性能之一,它决定了 电缆自身的质量指标 ➢ (2)电缆的电气性能。电缆的电气性能主要 指电缆的电阻、电容和电感。

➢ (1)检查电缆外皮是否完好
测井设备
➢ 如发现锈蚀和磨损严重时应及时处理。电缆被腐 蚀后主 要特点是变脆,钢丝失去弹性。因此要经 常检查电缆头附近的电缆。用手弯曲电缆,若发 现断钢丝或钢丝失去弹性时,必须采取剁电缆或 更换新电缆的果断措施
(2)评价油气储集层的生产能力,定量或半定量地估计岩层 的储集性能——
(3)对储集层的含油性作出评价,包括确定油气层的有效厚
(4) (5)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提供油层动态资料、研究地层压力
(6)研究油井的技术状况,如井斜、井温、井径和固井质量
测井原理及测井过程
测井仪器由专用测井电缆送到井下,测井 时绞车滚筒牵引电缆将仪器匀速上提,被 测地层物理参数由仪器获取后,经缆芯传 送到地面的记录仪器进行记录,便将采集 到的相应的物理参数,按一定的深度比例 和横向比例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将得到一 条或几条连续变化的曲线,这就是测井曲线。 如果测的是自然电位,这条曲线就叫做自 然电位曲线,如果测的是电阻率,就叫做 电阻率曲线等等
➢ (2)如果电缆发生较轻的打扭,可用锁钳或整形钳 夹住,向反方向弯曲,以便电缆恢复原状,人力 不能恢复时,可利用场地绞车,加2272~2727kg 的拉力,使电缆恢复到原来形状,加拉力时配合 整形,效果更好。
测井设备
➢ (3)如发现断丝(少数几根),可采取压接方法 来维修或进行铠接。生产测井电缆不接修,
测井原理及测井过程
三、测井系列及服务内容 1. (1)常规测井系列。对于裸眼井段的测井,一般常规测井系

测井基础知识简介上课讲义27页PPT

测井基础知识简介上课讲义27页PPT
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测井基础知识简介上课讲义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27

测井课程资料(测井基础学习)

测井课程资料(测井基础学习)

裂缝储层评价
lld =140 m lls =52 lld/lls=2.8 =7.5%
§1.4
•基本原理
感应测井
接受线圈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测量地层电导率的方法。
交流电发射线圈T交变电磁场 感应电流次生磁场接受线圈 感应电动势
涡 流
感应电动势与涡流电流大小成正比
涡流大小与介质电导率成正比。
一、测井解释面临的难题
1、 低电阻砂岩油气层 难点: 电阻率曲线不能 或很难区分油(气)水层 形成原因: a.岩性细,束缚水饱和度高 b.矿化度很高的泥质砂岩 c.伊泥石、蒙脱石、伊/蒙混层含量高 的泥质砂岩 d.菱铁矿
一、测井解释面临的难题
2、地层水矿化度低且多变的油气层 油气层与水层的电阻率都高,难区分
N
v
井中电极M与地面电极N 之间的电位差
M
§1.1
•自然电位成因
自然电位测井
一般由地层和泥浆之间电化学作用和动电学作用产生的。
1、扩散—吸附电位:
纯砂岩 纯泥岩 -11.6 mV/18 C 59.1 mV /18 C
吸附电位
泥岩 -
+
砂岩
2、过滤电位(一般可忽略):
泥浆柱与地层之间存在压差时,液体发 生过滤作用产生的。 与压差、滤液电阻率成正比 。 渗透层 平均值约为 0.77 mV
2、高阻层电位曲线
高阻层处:视电阻率增大,曲 线对称于层的中部。
层界面附近:曲线有拐点。
梯度曲线
电位曲线
§1.2
•影响因素
普通电阻率测井
测量的视电阻率是电极系附近各种介质导电性的综合反映:
1、电极系附近的地层电阻率和层厚 是主要影响因素; 2、不同的电极系,测量的曲线数值 和形状不同; 3、泥浆电阻率、井径、围岩电阻率

射孔技术

射孔技术
跟踪距=标准接箍深度+射孔零长-本炮射孔顶界深度 (+为上跟踪,—为下跟踪)
(2) 油管传输射孔调整距的计算公式 调整距=定位油管底界深度+总零长-射孔顶界深度 (+为上提,—为下放)
(3) 点火记号深度的计算公式 D=Y+H-(P+T+Z) 式中 D——点火记号深度(m); Y——油层顶部深度 (m); H——校正值 (m); P——零长差 (m); T——套补距 (m); Z——仪器零长 (m)。
第三章 油管传输射孔(TCP)
一、油管传输射孔工艺的原理 油管传输射孔的基本原理是把每一口井所需射开 的油气层的射孔器全部连在一起联接在油管柱的 尾端,形成一个硬联接的管串下入井中。通过在 油管内测量放射性曲线或磁性定位曲线,校深并 对准射孔层位。可连续采用多种引爆方式引爆射 孔器。为实现负压射孔,在引爆前,可使射孔井 段的液柱压力低于地层压力,以保护射开的油气 层。
射孔 技术
目录
第一章 炸药 第二章 射孔深度的计算 第三章 油管传输射孔 第四章 电缆射孔 第五章 电缆桥塞及工工程事故处理 第六章 油管输送射孔与地层测试器联合作业 第七章 超正压射孔工艺 第八章 完井管柱简介
第一章 炸药
第一节 概述
一 炸药的概念 1.爆炸
爆炸是物质急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在急剧变化的同 时,伴随着该物质含有的能量积聚的转变为压缩能和 运动能。从广义上讲,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 化学能量的释放过程。 2.爆炸现象 1)物理爆炸现象 2) 化学爆炸现象 3) 核爆炸现象
油气井射孔常用的几种常用炸药
1.黑索金(RDX) 2. 奥克托金(HMX) 3. 雷汞 4. 叠氮化铅 5. R-852炸药
第三节 射孔施工中常用的爆炸物品简介

测井基础知识概述

测井基础知识概述

测井基础知识概述1. 引言测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利用各种测量方法和设备来获取地层信息的技术手段。

通过测井可以获取地层中的物理、化学和工程性质的参数,对地层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概述测井的基础知识,包括测井的意义、测井方法和设备、测井参数解释等内容。

2. 测井的意义测井作为一种获取地层信息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2.1. 地层评价通过测井可以获取地层中的物理、化学和工程性质的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评价地层的含油气能力、储层性质等。

这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指导油气田的选址和开发方案的制定。

2.2. 钻井工艺控制在钻井过程中,测井可以提供有关井眼稳定性、岩石力学性质、井壁质量等信息,指导钻井工艺的控制和井壁的完整性保护,减少钻井事故的发生。

2.3. 油藏管理测井还可以为油气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如油藏压力分布、水驱效果、油藏动态变化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油田管理人员了解油田的生产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3. 测井方法和设备测井方法是指测井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测井设备是指用于测量的仪器和工具。

常用的测井方法和设备包括:3.1. 电测井电测井是利用测井仪器在井中测量电性参数来获得地层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电测井设备包括电阻率测井、自然电位测井和电导率测井等。

3.2. 孔隙度测井孔隙度测井是利用测井仪器测量地层中的孔隙体积的方法。

常用的孔隙度测井设备包括密度测井和中子测井等。

3.3. 岩性测井岩性测井是通过测井仪器来测量地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组成,从而判断岩石的类型和性质的方法。

常用的岩性测井设备包括声波测井和伽马射线测井等。

3.4. 流体识别测井流体识别测井是用于判断油气层位和识别流体类型的方法。

常用的流体识别测井设备包括声波测井、密度测井和中子测井等。

4. 测井参数解释测井仪器测得的数据需要经过解释和分析,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地层信息。

测井基础知识培训(裸眼常规)

测井基础知识培训(裸眼常规)
钾盐、水文工程)
二、测井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
现代测井是石油工业中高技术含量最多的产 业部门之一,是石油工业十大学科之一,它在石 油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贯穿于油气田全过程的始终
★连接勘探开发的“桥梁”
★勘探—油气发现的“眼睛”
★开发—增储上产的“臂膀”
★工程—技术合作的“伙伴”
三、认识常规测井图?
讲座内容
一、什么是测井? 1、电阻率测井图 2、放射性测井图 二、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有何应用? 3、声波测井图 4、井斜测井图 三、常规测井图件的认识
三、认识常规测井图
电阻率测井图
三、认识常规测井图
电阻率测井图
介绍SP
RT
三、认识常规测井图
电阻率测井图-SP
1、基本原理
N
自然电位
v
Na+
- - - + + +
三、认识常规测井图
声波测井图
三)声波测井发展
声波测井40年代末50年代出现,先后出现有:声速测井、声幅测 井、井下电视、长源距声波、偶极子及多极子横波测井、阵列声
波测井等
模拟信号—数字—成像,数字化—信息化—成像化—系列化 几个代表的发展阶段: 1. Wyllei (1956) 时间平均公式提出; 2. 70年代末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出现;
电阻率测井图-RT
微电阻率测井
●微侧向
●微球形聚焦
三、认识常规测井图
微球形聚焦测井MSFL
电阻率测井图-RT
微侧向测井MLL
微侧向电极系及电场分布 探测深度:0.7in/1.78cm 纵向分辨率2-3in:5.08-7.67cm
电阻率范围 0.2-1000欧姆-米
用于测量冲洗带电阻率RXO

测井安全知识

测井安全知识

测井安全知识----3a481be4-7161-11ec-80d9-7cb59b590d7da、测井放射性在测井项目中,通常使用放射源来检测地层孔隙度、划分地层岩性、判断页岩含量和进行同位素示踪一、测井作业小队常用的放射性源(1)镅铍中子源:用于补偿中子测井仪器。

共源强度为20居里。

(2)镅铍中子源ⅱ:用于中子伽马测井仪,常见源强为5居里。

(3)镅铍中子源III:用于补偿中子测井仪的标定。

共源强度为400毫居里。

(4)铯137伽马源:用于补偿密度测井仪,常见源强为2居里。

5)镭源:用于校准自然伽马仪器。

共源强度为2.5μ居里。

(6)钴60伽马源:用于油管输送射孔校深,常见源强为2~5微居里。

(7)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示踪测井。

常用的同位素有锌65、碘131、银110、铱192、铟113等二、放射性射线对人体的伤害测井作业中使用的放射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伽马源,另一种是中子源。

它们对人体的伤害是由它们发出的伽马射线和中子射线引起的。

γ射线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杀死白细胞和血小板。

中子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当中子射线被人体内的氢减缓,然后被人体内的氯或钠捕获,产生二次γ射线杀死人体细胞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放射性射线无处不在。

像宇宙射线、建筑材料及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具和食品中都会有一定剂量的放射性射线,但由于剂量不大,而我们自身又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再生能力,所以,都不会觉得对我们有什么伤害。

经过职业病防治医院体检,符合辐射工作条件的人员,只要注意安全防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操作,注意营养和休息,就可以保持健康,但是,违反规章制度的粗暴工作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放射性射线的防护原则与手段在放射源活度不变的情况下,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外照射剂量与照射距离、照射时间和屏蔽的使用直接相关。

因此,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和屏蔽防护被称为外辐射防护原理,也称为外辐射防护三要素1.距离防护放射性射线的通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黑索金RDX受到普遍重视(1899年合成RDX)。
炸药的化学变化形式
热分解
燃烧 爆炸 爆轰
• 分解反应在整个炸药内部进行,反应速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 度
• 化学反应不是在整个炸药体积内进行,而是在某一局部如反 应阵面或者说反应区发生化学反应,以波的形式在炸药中传 播,反应速度通常在几米/秒。 • 与外界压力关系密切,压力升高,燃烧速度显著增加
炸药的定义: 炸药(explosives)是指能够发生化学爆炸并 迅速释放其能量的物质。 本质:组成炸药的物质,其本身既含氧化剂,又含可
燃剂。
• 广义上的炸药即火炸药,包括起爆药、猛炸药、火药、烟火剂(烟火 药),它们都是含能材料。 狭义上的炸药只包括起爆药、猛炸药,也称为爆轰的炸药。 火药、烟火药属于广义的炸药的范畴,它们是燃烧的炸药。
体积为1L的普通炸药爆炸反应 时,一般可产生1000L左右的
气态产物(在标准状态时)。
[例]铝热剂的反应:
• • • • • 2Al+Fe2O3 Al203+2Fe + 853.12kJ 反应的速度很快 反应的热效应可以使产物温度升到3000C 没有气态产物生成 不发生爆炸
工业炸药及其分类
工业炸药,又称民用炸药,它主要是以氧化剂与可燃物为主体 或以单质炸药与附加物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常见的有硝铵类 炸药和含水炸药。 • 按用途分:包括岩石炸药、露天炸药、煤矿许用炸药以及 特种炸药。 • 按物理状态分:包括粉状炸药、含水炸药、胶质炸药、粘 性炸药、浆状炸药、液体炸药。
【例如:】
[lkg汽油]在发动机中燃烧或[lkg煤块]在
空气中燃烧,所需要的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十分
钟。
[1kg炸药]爆炸反应的时间仅十几到几十
微秒。
炸药的爆炸要比燃料燃烧快数千万倍。
炸药并非是一个能量很高的 能源, 却是一个功率极大的能源。
生成气态产物
• 第三个必要条件。 • 反应生成气态产物是能量转换的工作介质。 • 爆炸对周围介质做功是通过高温高压的气体迅速 膨胀实现的,所以生成大量气体产物是炸药爆炸 的一个重要特征。
NH3十HN03一170.7kJ
雷管引爆 NH4N03
——————————————————————N2十H20十0.502十126.4
kJ
• 第一个反应靠外界供给能量来维持其分解,显然 不可能发生爆炸;
• 而第二个反应具有放热性,因此具有爆炸性。
反应的快速性
• 第二个必要条件。 • 是炸药爆炸一个最重要特征。 • 一般化学反应也可以是放热的,而且有许多反应 释放的热量比炸药爆炸反应释放的热量大许多倍, 但这些反应并未形成爆炸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 它们的反应过程进行得很慢。
石油测井用爆炸与炸药的基础知 识

一、基本概念

二、炸药的起爆和感度
三、炸药的氧平衡与热化学参数
四、炸药的爆炸性能及破环作用
视频1 视频2 视频3
一、基本概念
爆炸是指在有限空间和极短时间内,迅速释放 大量能量或发生急剧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
• 物理爆炸:锅炉、高压气瓶、轮胎、火山喷发等 • 化学爆炸:安全气囊、鞭炮、烟花、粉尘、瓦斯等 • 核爆炸:原子弹、氢弹、宇宙爆炸等
• 按组成和物理特性分:包括乳化炸药(含粉状乳化炸药)、 铵油类炸药(含膨化硝铵炸药)、水胶炸药、胶质炸药和 其它炸药六类。
工业炸药及其分类
按作用分:分为起爆药、猛炸药、火药和烟火剂
起爆药 •可以被热(明火、摩擦等)或震动激发 •被激发后首先燃烧然后转为爆炸 猛炸药 • 被激发后发生爆炸 • 反应速度可以达到1-6 miles/sec. • 持续时间短,压力高达 50,000 ~ 4,000,000psi. 火药 • 在受热条件下可以被激发 • 燃烧速度快并放出大量的热量 • 可以产生高达50,000psi的压力 烟火剂 燃烧时产生的压力要小于火药燃烧所产生的压力
放热量>散热量
燃烧加速
热分解
燃烧熄灭
燃 烧

爆 轰

炸药爆炸的条件 (三要素) 放热:反应过程释放出大量的热 作功能源
• 常用炸药的爆热通常为1670-6280KJ/KG
快速:反应过程高速进行 作功功率
• 常用炸药的爆速通常为3000-85 Nhomakorabea0m/s
生成气态产物:反应过程生产大量气体作功介质
• 常用炸药的比容600-800L/KG 是任何化学反应成为爆炸性反应的必要条件,三者 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反应的放热性
• 第一个必要条件。
• 爆炸时能释放热量,是激发未爆炸炸药发生爆炸 的能源,促使爆炸过程自行传播下去。 • 是系统对外做功的能源。
[例] 硝酸铵的分解反应
NH4N03
————————————
起爆药
• 用以引爆猛炸药或点燃烟火药,其特点是感度高、爆轰成 长快、爆速低、威力小,一般不单独使用,如雷汞、叠氮 化铅、斯蒂芬酸铅、二硝基重氮酚等。(常用的单质起爆 药有叠氮化铅、斯蒂芬酸铅、二硝基重氮酚、四氮烯等) • 起爆药一般用于电雷管的初级装药,用以引爆或点燃次级 装药。 • 起爆药依其组分可以分为单质起爆药、混合起爆药二类。 • 单质起爆药指的是单一成分的起爆药。 • 混合起爆药指的是由几种成分混合在一起而制成的起爆药 。它们有的是由两种以上单质起爆药或单质起爆药与非爆 炸性物质组成,也有的是由几种非爆炸性物质组成。
• 反应速度在十几米~几百米/秒
• 以其最大速度传播的爆炸变化,也是一种燃烧,爆轰 速度就是爆轰反应区或反应阵面沿炸药传播的速度, 反应速度通常达到1000米/秒以上。
燃烧与爆炸的区别:
燃烧靠热传导来传递能量和激起化学反应,受环境影 响较大;而爆炸则靠冲击波的作用来传递能量和激起 化学反应,基本上不受环境影响; 爆炸反应比燃烧反应更为激烈,放出热量和形成温度 高; 燃烧产物的运动方向与反应区传播方向相反,而爆炸 产物的运动方向则与反应区传播方向相同,故燃烧产 生的压力较低,而爆炸产生很高的压力; 燃烧速度是亚音速的,爆炸速度是超音速的。
• •
炸药的发展历程:
• 第一个千禧,中国人发明了黑火药;(硫磺+硝石+木炭) • 第二个千僖的17世纪,匈牙利人用黑火药采矿,出现了“爆破”; • 西欧发明了硝化甘油、梯恩梯; • 19世纪60年代,Nobel.A.B.发明了以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制成的炸 药和以雷汞为装药的雷管,开始了用起爆药引爆猛炸药的历史; • 1885年,法国人首次用苦味酸装填炮弹(黄色炸药)(苦味酸是 1771年合成的,当初用于染料工业) • 1902年,德国首次用TNT装填炮弹(1863年合成T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