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

合集下载

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

64岁的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变成了一个从容面对、大彻大悟的风烛老人。

他听说儿子苏过将就任中山府通判,便给他写下了一首28个字的七绝诗——《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的大意是: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是值得观赏之景,若无缘一饱眼福,定会抱憾终身。

可是,终于到了庐山下、钱塘江前,亲眼看到这烟雨蒙蒙、潮水涌动,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得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钱塘江潮水就是钱塘江潮水。

初读《庐山烟雨》者会有些奇怪,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一模一样,是重复之句,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为何如此?有何深意?其实,苏东坡正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绘出禅宗典籍《五灯会元》所记载的青原惟信禅师提出的高深禅理——人生三境界:一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二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三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显然,“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分别就是山和水。

人们被这山水吸引,为的是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这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一种境界。

渴望前去观赏却去不了,时间长了,难免在心中有一份执念。

等到了山水前,不过是一份执念的实现,让人失去了观赏山水的初心。

这时候观赏山水的感觉常与原来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差距很大,产生“不过如此”的失望。

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种境界。

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看淡了执念之后,以无杂念的初心观赏这山山水水,这山山水水便又恢复了本来的样子。

这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第三种境界。

有个小故事,把看似一样的第一种境界和第三种境界的截然不同,讲得深入浅出: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答:“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答:“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再问:“那得道前后还有什么区别呢?”老道长答:“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
苏轼写的儿子的诗:《洗儿诗》,《庐山烟雨浙江潮》。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
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浙江,钱塘江。

恨:遗憾。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苏轼《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全诗翻译赏析[译文] 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海潮都很著名,在还没有去那里观赏的时候,心中总有许多遗憾无法消除。

[出自] 北宋苏轼《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赏析: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

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

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

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

观潮 哲理诗

观潮 哲理诗

观潮哲理诗
《观潮》是宋代文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浙江等地的潮水景观,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时光荏苒、繁华易逝的感慨。

诗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描绘了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些美景的向往和渴望。

但是,“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结尾却显得有些伤感,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些美景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的哲理在于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时光荏苒的感慨,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抓住机遇,不要让美好的时光从指间流逝。

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提醒人们要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不要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

总之,《观潮》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于人生、时光、繁华的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哲学价值。

庐山烟雨苏轼

庐山烟雨苏轼

《庐山烟雨》作者: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释]:(1)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3)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赏析]: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这是苏东坡的一首绝句,和辛弃疾的《丑奴儿》有异曲同工之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观潮原文及翻译

观潮原文及翻译

观潮原文及翻译《观潮》原文: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观潮》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观潮》注释: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庐山烟雨浙江潮”此句诗意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此句诗意是: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

语录的原句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这“三般见解”,指得是禅悟的三个阶段,也即是入禅的三种境界。

东坡此诗,正用此意。

《观潮》赏析: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

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观潮宋苏轼古诗

观潮宋苏轼古诗

观潮宋苏轼古诗
嘿,朋友!你知道苏轼的那首古诗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
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这诗多有意思啊!
就好像咱们一直心心念念想去一个特别美的地方,没去之前,心里
那个痒痒啊,各种想象,各种期待,觉得那里一定是人间仙境。

这不
就跟小时候盼着过年一样嘛,没到过年的时候,天天盼着,想着有新
衣服穿,有好多好吃的。

等到真去了那个向往的地方,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就像过年
真到了,吃了那些好吃的,穿了新衣服,好像也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兴奋。

苏轼这首诗不就是在说这种感觉吗?一开始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充
满了渴望,等真的看到了,却发现也就平常。

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或者糟糕?很多时候都是我
们自己的心里在作怪。

我觉得啊,苏轼这首诗就是在提醒咱们,别对没经历的事情抱有太
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珍惜当下才最重要!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苏轼写给他儿子的诗

苏轼写给他儿子的诗

苏轼写给儿子的诗词
1.《洗儿诗》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2.《庐山烟雨》宋·苏轼
(临终时曾给小儿子苏过留下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作者:苏轼。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

去观赏了,看到的是庐山的蒙蒙烟雨,钱塘江纷纷滔滔,了无穷尽的潮汐。

初看之时,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

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

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悟前的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这烟雨,这潮汐,就是佛,就是禅了。

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

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

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

释迦苦修六年,某日夜睹明星而产生思想上的飞跃,豁然开悟,入於禅境。

前者是渐悟,后者是顿悟。

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
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万里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洛默推荐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