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调研报告范文
密切联系群众调研报告

密切联系群众调研报告密切联系群众调研报告作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一直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走基层、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的活动。
因此,本文将针对我们近期的一次密切联系群众调研活动,进行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围绕城市居民与城乡结合部党员干部的联系情况展开。
我们选择了风景优美、人口密集、街道清洁、商业繁荣的市区作为调研的主要区域,对城市居民与党员干部的联系情况进行了了解,并对他们对党政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期望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总结。
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们对党政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自从上年市政府实行车辆限行政策之后,城市的交通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路面清洁程度也明显提高了。
但是,也有少部分居民表达了关心和不满,主要是对于安全问题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满。
在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和领导及时解决居民们的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商业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有些商家存在欺客宰客行为,并且一些商家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对于社会问题漠不关心。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对商家的规范管理更加严格,监管力度更加严厉,不断推进服务行业的全面提质。
对于商家们,也希望他们爱岗敬业,敬业精神发扬光大。
在了解了城市居民们对党政工作的看法后,我们又对城乡结合部的党员干部进行了调研。
结果发现,部分党员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严谨,与群众的联系不紧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安于现状、扶贫攻坚不力等种种问题。
因此,我们呼吁党员干部们要以群众的需求为中心,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争取更多社会贡献,不停努力,更加高效地为群众服务。
总之,密切联系群众调研活动是一个相对严肃和系统的调查工作,它的目的是要掌握群众及社会各界对于我党的意见和看法。
通过我的调研,我们更能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随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向,争取让自己的工作更好的贴近民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调研报告

文档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
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委群办32号,关于对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及市局领导批示,我县派专人对已确定的新一轮100个重点贫困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专题调研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重点贫困村分布地点2010年至2020年,新一轮100个全县重点贫困村分布于全县31个乡镇的旱片死角地区、水库淹没地区和边远三区三大片区。
二基本情况全县100个重点贫困村共有867个社、幅员面积295797平方公里、总户数38595户、总人口128381人、贫困人口占70533人、田48294亩、土6556648亩、林地103593亩、农业合作社28个、村社道路1043公里、已硬化1897公里、蓄水量62282万方、渠道3016公里、村办公室64953平方米、村卫生室1598平方米。
三存在的问题1交通条件差100个重点贫困村还有74078公里村社道路、7158公里入户道路和56784公里生产道路还需硬化。
2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还有6座水库、83个提灌站、511口山坪
塘、3037公里渠道、891个蓄水池、92个人集中供水站、5896口水井、918个饮水池需要整治。
3经济发展滞后重点贫困村均属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边远偏僻、水源奇缺、交通不便、产业缺乏、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四解决的办法一积极争取启动扶贫村建设,整合部门资金实行整村推进。
二积极争取交通指标,搞好村社公路建设。
三积极争取水利项目,搞好病害水利工程的维修整治。
四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搞好投工、投劳、投资,搞好一事一议建设好急需项目。
党群众路线调研报告

党群众路线调研报告党群众路线调研是对基层群众的一次深入了解和交流,并通过调研结果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改进的过程。
下面是一份党群众路线调研报告,共700字。
党群众路线调研报告时间:20XX年XX月XX日地点:XXX镇一、调研目的为了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关切的问题,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我们组织了本次党群众路线调研活动。
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们共分析了XXX镇X个社区,抽取代表性家庭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通过与基层群众的深入交流,我们得出以下调研结果:1.经济发展问题:基层群众对于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非常关注。
调研中发现,不少人表示就业机会有限,特别是年轻人更是面临着就业难题。
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职位和培训机会。
2.教育问题:群众普遍认为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
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的学校设施落后,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培训资源也不够丰富。
调研结果显示,基层群众期望政府能够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3.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基层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部分地区存在垃圾分类和处理不规范的情况,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基层群众希望政府能够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四、调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政府应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竞争力。
2.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和教职工待遇,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力度。
同时,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五、总结本次党群众路线调研活动是对基层群众需求的深入了解和交流,为我们指导和改进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联系服务群众专题调研报告

联系服务群众专题调研报告根据你办《关于对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委认真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认真开展专题调研我委重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走基层”活动,走访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双联”工作联系村和“三联工程”联系社区中,注重收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次又按你办《通知》要求,我委党组研究制定发了《关于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题调研方案》,委领导班子成员分为7个专题调研组,再次深入重点企业、产业园区、联系村(社区)开展调研,听取基层企业群众意见建议。
委群教办收集各调研组反馈情况,认真梳理归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一)农电体制改革问题。
两县的供电体制问题,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两县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集资修建了大量的小水电和低压电网,既解决了边远山区用电问题,又解决了农村提灌问题,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日益增加,已不能满足当地需求。
由于电力体制问题,国家电网政策性投资难以进入小水电供区,导致电网投入严重不足,供电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大,网络稳定性差,群众意见大。
(二)农村电网改造问题。
农村电网是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关系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繁荣。
近年来,我市农网改造累计投资12.57亿元,提升了已改造区域电网承载能力,有效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但是,由于全市农网改造体量大、需求多、欠账多以及地区历史形成的多元复杂的电力体制等原因,造成农网改造覆盖面还不到50%,未改区域在供电能力、用电安全等方面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
(三)无电户、无电学校问题。
由于两县小水电供区的供电主体多元复杂,供电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地处边远农村等原因,致使叙永县还有6所无电学校、两县还有98户无电户。
最新农村党员调研报告范文(3)

最新农村党员调研报告范文(3)最新农村党员调研报告范文篇3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重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全部工作。
建立和完善农村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激发农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内在活力,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我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情况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苦干实干、求真务实、崇尚创新、争创一流”的“状态”,奋力建设发展高地、休闲胜地、民族团结福地”的发展战略不断开拓创新,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党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紧跟发展步伐,从夯实基础入手,不断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目前,我乡现有基层党支部10个,党员1名。
大致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党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在现有的10个党支部中,机关支部1个,农村支部9个。
由于党员文化程度的差异,这就对所在支部的工作,乃至对我乡如何开展党建工作了新的课题。
二是党员分布面广。
在1名党员中,机关党员仅为23名,农村党员人数多,且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党员均为家中主要劳动力,时常外出务工,居无定所,导致管理困难。
三是藏区基层党支部中,大多数成员也为家中劳动力,为保全家生活有所依,往往注重发展经济,精力有所分散,抓经济工作多,抓党建工作少,对支部建设工作责任心有所松懈,有应付工作的现象,无法充当好基层组织活动“领头雁”角色。
二、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管理的力度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支柱,党员意识的强弱决定着支部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是推进支部建设,服务发展的人文力量。
我乡结合系统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教育管理,不断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为加强和创新党建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我乡党委经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了不同的考核管理办法,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农牧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问题研究(修改稿)

大河乡从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入手,不断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使农牧村党员真正成为了新牧区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 针对一些农牧村党员教育管理滞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农 1
农牧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问题研究
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拓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党员干部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性因素,但最经常、最直接地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是广大农牧村党员。大河乡通过开展农牧村党员干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牧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已探索建立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施,结合全乡基层党建情况,对农牧村党员联本情况
大河乡党委下设党支部20个,党员367名。其中农牧村党支部17个、党员294人,占党员总数的80.1%;女党员73名,占党员总数的19.9%;少数民族党员199名,占党员总数的54.2%;45岁以下党员231名,占党员总数的62.9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41名,占党员总数的38.4%。
2019年乡镇关于加强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调研报告

乡镇关于加强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调研报告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抓好村级干部的管理,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农村干部队伍,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是我们当前必须探索的一个课题。
带着这些问题,通过走访老村干部、在任村干部,以及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中亟需解决的不少问题。
一、当前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群众出行难。
xx县位于桂西北,是典型的喀斯特大石山地貌区,集“老、少、边、山、穷、库”地区于一体。
xx县xx乡总面积426.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258人,其中,库区移民4172人。
由于地形地貌限制,农村群众居住分散,村屯之间距离较远,加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有部分屯未通公路,群众步行到村委会需1—2个小时,出行办事十分困难。
(二)群众找村干部办事难。
村干部身份特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是干部,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另一方面,他是农民,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家庭责任。
既要处理村级事务,又要养家糊口。
这种双重身分和双重责任,使得多数村干部难以“两兼顾”、“两不误”,经常出现“公章挂在腰带上”、“人在公章不在、公章在人不在”、“群众追着干部跑”等现象,群众找村干部办事比较难。
(三)群众办事成本高。
当前农村事务管理仍是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加上村级组织办理农村事务的权限受体制制约,造成群众办事往往要往返乡村多次才能办成,每办一件事要开支不少交通费。
加上当地农村风俗,群众上村干部家门去办事,不带点烟酒、不拿只把土鸡,觉得很不好意思。
群众找村干部办事成本比较高。
(四)对村干部监管难。
一是由于村干工作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值班不够正常,对村干部监管难。
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按制度执行,存在形式主义问题。
三是村务公开不规范,村级财务混乱。
直接联系群众调研报告

直接联系群众调研报告
《直接联系群众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开展了一项名为“直接联系群众调研”的活动,旨在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诉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与群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包括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以确保调研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前往各个社区和村落,与群众面对面交流。
通过与群众直接沟通,我们了解到他们对生活、工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以及他们对社会和政府政策的看法。
这些真实的声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众的心声。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座谈会和小组讨论,邀请群众参与,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参与者们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就社会问题、政府政策等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座谈会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富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及时调整政策,符合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此外,我们还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和诉求,从而为政府部门提供更为具体的参考。
问卷调查的结果将有助于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在此次直接联系群众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群众的热情和真诚。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参考,指引我
们更好地为民服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将会认真分析和总结调研结果,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社会公布,以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调研报告范文精心整理: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对于推进我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由于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党员中存在着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我们深入基层农村,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作用发挥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农村党员作用发挥长效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一、农村党员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总体规模稳步壮大。
目前,全县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374个,有农村党员8350名,其中妇女党员947名,占%。
具体结构为:文化结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41人,占%;高中以上的1555人,占%;初中以及下的6454人,占%。
年龄结构:35岁以下的1086人,占13%;36-54岁的3190 人,占%;55—59岁的1041人,占%;60岁以上3033人,占%。
入党时间:1949年建国前入党的94人,占%;1949年10月—1966年4月入党的799人,占%;1966年5月—1978年12月入党的1756人,占21%;1979年1月—20XX年10月入党的3754人,占45%;20XX年11月及以后入党的1947人,占%。
二、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调查,从整体上看,农村党员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在职党员比无职党员作用发挥好,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比贫困党员作用发挥好,年轻党员比老党员作用发挥好。
综合调查情况,当前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主观意识上看,一些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不主动”。
调查中,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主要靠基层党组织组织开展活动的占到70%以上,靠群众要求的占20%左右,自觉主动联系服务群众的不到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少数党员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还有的党员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不愿亮出党员身份,不愿践行党的宗旨。
主要原因:一是党员的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
部分农村党组织学习制度坚持不够好,思想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空洞枯燥,对新形势下党员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准,教育针对性不强,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是少数农村党员入党动机不纯。
座谈中有村党组织负责人反映,有的党员在入党初期表现很好,过一段时间由于捞不到什么便宜,积极性便迅速减退。
调查中,36%的党员入党是为了个人进步。
还有部分农村党员讲实惠、讲回报多,讲党性、讲奉献少,有的村召开党员会要管吃管喝,有的还要付工资,一次不给,下次开会人就少了。
二是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不到位。
部分农村干部处理事情方法简单,不尊重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注重听取党员群众意见。
有的农村党组织只强调党员义务,不注重党员应有的权利,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保障。
也有部分党员对自己的权利义务认识模糊,对村里事务不热心、不关注,参与程度很低,个别党员因为个人利益未得到满足,不仅对党组织决策决议不支持,还发牢骚,起负面作用。
从结构素质上看,一些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无能力”。
调查中,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村无职、无岗党员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的“三偏”现象,全县60岁以上农村党员占%,初中以下文化层次的占%。
一部分农村党员事实上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落伍者”,无力争先,也无法带头致富。
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部分农村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中存在视野不宽、把关不严等现象,有的村干部思想狭隘,怕丢“位子”,不想也不愿意培养优秀年轻人,有的存在家族势力影响,发展党员“近亲繁殖”。
而且我们调查的村80%以上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有年轻人,发展年轻党员便成为无源之水。
有的在村里的年轻人看到村干部干活多、报酬低,产生“入党吃亏”、“入党无用”思想,造成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优。
二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不到位。
针对农村党员的培训资源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有的村党员甚至几年都得不到一次系统的学习培训。
培训内容多以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科技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对较少,培训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
调查中,有53%的党员从来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部分党员没有种、养、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发家致富的本领不强。
党员掌握信息、获取知识机会不多、渠道不畅。
三是党员自身能力不强。
调查中,农村党员近80%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在填写调查问卷时都显的十分费力。
除少数年轻党员外,多数农村党员不会使用电脑、不会驾驶车辆,面对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显得茫然无措,对发展特色产业无信心、无举措,自身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联系服务群众。
从活动载体上看,一些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无平台”。
调查中,认为农村党员开展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活动载体的占58%。
部分农村党员有发挥作用的意愿,但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有效的活动载体,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主要原因:一是活动组织较困难。
在较大的村,多数年轻党员长年外出务工,在村上的多数是年龄大的党员和无一技之长的党员,党组织也是在“七一”和年底等时机,才能组织党员集中开会学习,平时集中开展活动也不经常。
在东部小村,除外出务工的外,在家的都老党员且居住分散,人员难集中,时间难统一,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较困难。
二是活动缺乏吸引力。
目前农村党组织组织开展的活动单一,内容不丰富,缺乏针对性,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些村党组织没有开展设岗定责等有效的活动形式,一般党员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
三是活动场所得不到有效利用。
从座谈情况看,有部分党员反映村活动阵地建得确实好,但平时很少搞活动,有的阵地外观漂亮,室内却是布满一层灰尘,垃圾遍地,更不用说是经常开会、上党课了。
从农村党员服务点建设摸底情况来看,还有部分村级活动阵地破旧,党员缺乏活动场所,开会轮流在村干部家,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减弱。
从机制建设上看,一些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无保障”。
调查中,当前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办法还没有健全完善起来,而且多数农村缺乏必要的活动经费保障,对党员管理不够到位。
主要原因:一是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较弱。
我县是山区农业县,贫困面较大,多数农村是纯农业村,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开展活动经费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只能靠“化缘”搞活动。
二是对党员作用发挥重视不够。
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多数农村党组织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抓项目争取、搞基础设施和其他农村社会事务上,把党建工作作为了“副业”,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大,措施不多,成效不明。
三是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
虽然每个村都建有党员管理制度,也探索了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发挥党员作用的好办法,但还存在“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情况,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多。
二、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对策及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作用发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思路,思考新办法,妥善加以解决。
强化“一主体”,调动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
要加强教育,强化党员主体意识。
坚持分类办班和按需施教的原则,分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经常性的思想教育。
可在农村开展支部书记讲一次党课、领导干部作一次形势报告、党员观看一次优秀红色影视剧、组织一次“入党为什么,党员做什么”的大讨论、党员撰写一份党性分析材料等“五个一”集中党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
实施“两工程”,提升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素质。
一是实施队伍结构优化工程。
在发展党员观念上,变“等上门”为“领进门”,把培养教育工作做在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强化结对联系和跟踪培养,鼓励和引导年青同志及早向党组织递交申请。
要突出“三个倾斜”:即:向非党村委干部特别是村委主任倾斜;向农村妇女和大学生村官倾斜;向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和有一定技能的优秀农村青年倾斜。
注重发展有文化、有一技之长、能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优秀分子入党,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二是实施能力素质培训工程。
要充分整合资源,依托县乡党校、杨村乡村干部学校以及“一堂二校三网四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和陵川党建网、《行巅先锋》电视专栏、党建手机周报“三位一体”党员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请进来讲、走出去训、送下去教、网络上学等途径,拓宽党员能力素质提升渠道。
同时,依托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依托农技员、土专家开设农家课堂;鼓励支持党员在农业龙头企业接受培训;利用村级阵地适时开展种、养、加工等技术培训;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设施开展自主选学;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引导农村党员学习实用技术,提升致富能力。
开展“三创新”,建立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一是创新开展“联户帮带”活动。
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在县里成立党员服务中心,在乡镇设立党员服务站,在农村设立党员服务点。
按照政治素质、居住位置、协调能力、硬件条件等适宜标准,择优确定党员中心户,形成了党支部委员联系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局面,每名党员就近方便联系若干户群众,在引导群众科技致富、遵纪守法、执行政策、环保创卫、倡导新风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二是创新开展“设岗定职”活动。
按照“无职有责、无位有为”原则,组织党员开展“定岗位、亮职责、作承诺”活动,在农村组织无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认领志愿服务、治安维稳、环境保洁、护林防火、纠纷调解等相应的工作岗位或责任区。
村干部带头公开自身职责、带动全体党员亮明自身职责,并依责承诺,认真履行承诺内容,深入开展“我参与、我服务,我志愿、我奉献”活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按照“一个服务片区、一个志愿团队”的原则,结合党员自身特长,选拔党性强、觉悟高、有专业特长、年富力强的党员,分类组建有特色、专业化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并积极鼓励入党积极分子、团员、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随时随地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为“绿色崛起、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健全“四制度”,构建农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管理机制。
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以信息征集、公开承诺、动态积分、考核激励为主要内容,健全完善服务需求征集制度、志愿服务申报制度、党员服务联系制度、党员服务积分制度、量化积分考评制度等长效机制,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党员服务群众规范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