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3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一、制度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旨在全面监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工作场所,包括生产车间、办公室等。
三、定义1. 职业病危害因素: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对职工健康造成损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等因素。
2. 监测: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实时或定期测量、观测、调查和记录的活动。
3. 评价: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总结,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监测内容1. 物理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
2. 化学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物、有害液体等化学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采样分析,确定其浓度和暴露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4. 人因因素监测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作业方式、工时安排、工作强度等人因因素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职工的工作负荷和职业病诱因。
五、监测方法1. 物理因素监测方法采用仪器设备对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定期测量,确保工作场所符合相关标准。
2. 化学因素监测方法采用气体监测仪、颗粒物采样器等仪器设备对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物、有害液体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确保有害化学物质的浓度和暴露水平符合相关要求。
3. 生物因素监测方法采用采样器、培养皿等仪器设备对细菌、病毒、真菌等进行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
4. 人因因素监测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对职工的作业方式、工时安排、工作强度等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职工的工作负荷和职业病诱因。
六、监测频次1. 物理因素监测频次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对噪声、震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不少于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XX煤矿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

XX煤矿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一、为了规范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全面地评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程度,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切实保障职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2015)总局令第73号》和《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有毒有害物质、噪声、热害等。
三、矿通风队在矿职业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本矿作业场所粉尘、化学毒物、井下各产噪地点噪声的日常检测,地面产噪地点由机电队检测,监督检测由矿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委托禹州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对矿井一些地点的粉尘浓度、分散度、二氧化硅含量、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氢含量、氨等进行一次检测;建立本矿的职业病危害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机构,配置职业病危害监测仪器设备,进行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工作。
(一)粉尘危害的日常监测管理1.粉尘检测人员及设备配备。
通风队王森兼职粉尘日常检测。
2.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要求。
3.粉尘监测采样点的选择和布置要求如下:4.粉尘监测周期如下:(二)热害的日常监测管理。
1.煤矿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当空气温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必须缩短超温地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并给予高温保健待遇。
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超过34℃时,必须停止作业。
2.在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设置温度传感器实时在线监测。
(三)有毒有害物质日常监测1.煤矿作业场所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限值如下:2.化学毒物监测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作业人员接触时间最长的作业地点。
煤矿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

煤矿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为控制消除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规范我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检)测工作,预防职业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我矿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检)测管理设在职防科,组织机构由通风科长、工会主席、安全科科长、企管科长、职防科长、后勤科长组成。
我矿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与评价工作,需要做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必须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责分工1、矿职业健康领导组为本矿职业危害因素监(检)测工作的领导机构,通风科长、工会主席、安全科科长、职防科长、后勤科长组成为成员单位。
2、职防科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审核各单位确定的职业病危害监测点,并按国家规定的监测周期和项目安排进行监(检)测及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3、职防科负责协调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及功能检测评价工作。
4、各单位配合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检)测工作,并对现场监(检)测进行监督及认可。
5、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6、职防科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队组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7、要求各队组设专人,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8、职防科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9、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卫健委和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10、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文(3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价,可以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决策的科学依据,有助于预测和防范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1.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目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价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明确各类危害因素的程度和范围,找出职业危害的薄弱环节,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内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气温、湿度、光照等;(2)化学因素:如有毒有害物质、粉尘、气体、溶剂等;(3)生物因素:如致病微生物、动植物致敏物、有害生物等;(4)人因因素:如人们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
3.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方法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实地勘查法:直接到现场勘查,通过观察和测量的方式记录各种危害因素的存在情况;(2)监测仪器法:使用各种专业的监测仪器设备对危害因素进行准确测量,如噪声计、风速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3)样本采集法:采集工作场所的空气、水、土壤、粉尘等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
三、职业危害因素评价1.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的目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潜在风险,帮助企业了解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的内容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性评估:根据危害因素的性质和程度,评估其对员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程度;(2)风险评估:将危害因素的潜在危害程度与员工的暴露情况相结合,评估工作环境中的风险程度;(3)危害控制措施评估:评估企业已采取的危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煤炭产业也在快速发展。
然而,煤矿职业危害因素作为一种常见的劳动保护问题,对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建立健全的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对保障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保障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监测与评价检测监测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是指对现场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测和监测。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煤矿现场物理因素的检测监测:(1)声压监测:对于声压超过规定数值的工作场所,应采取适当的隔音措施,减少职工对噪声的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环境。
(2)照度监测:主要针对照明条件较差的煤矿井下工作面进行检测监测,可通过加强照明设备、调整照明方向等方式进行改善。
2.煤矿现场化学因素的检测监测:(1)二氧化硅检测监测:主要针对煤矸石堆场、煤场等易产生二氧化硅尘的场所进行检测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一氧化碳检测监测:主要针对煤矿井下、地下封闭空间等易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场所进行检测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价管理针对检测监测出来的数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价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医学监测:医学监测主要是针对职工体检,通过监测职工身体情况,发现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及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卫生监测:卫生监测主要是针对煤矿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监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善,以保证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
管理制度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责任制度:应建立起较为严格的责任制度,将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纳入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
2.管理流程: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流程,包括环境检测监测、职工体检、环境改善等流程,并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
3.处罚制度:应建立起较为严格的处罚制度,对于不遵守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保证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某煤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某煤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摘要】目的识别、分析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方法本次评价采用检查表法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评价。
结果厂址选择、总体布局(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设备布局)、生产工艺、厂房设计、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补充措施补充完善后,均可符合国家标准。
结论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煤炭开采属于职业危害严重的项目,判定该煤矿为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严重的建设项目。
【关键词】煤矿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38-02该煤矿是根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文件要求,由六座煤矿整合而成,整合后年产量为90万吨/年。
为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的要求对该项目进行建设项目预评价。
1 内容与方法1.1评价依据及方法本次评价以《职业病防治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规范与标准作为评价依据,项目的初步设计说明书作为基础依据,采用类比法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评价。
1.2评价范围本次评价初步设计说明书中提出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包括井下生产系统、地面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对以上生产系统建成投产后运行期间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及职业卫生管理等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3 评价内容对该项目的厂址选择、总体布局(平面布置、竖向布置及设备布局)、生产工艺、厂房设计、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5XXX煤矿粉尘监测周期见下表:
监测种类
监测地点
监测周期
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
采、掘(剥)工作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个月1次
其他地点
6个月1次
定点呼吸性粉尘
1个月1次
粉尘分散度
6个月1次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6个月1次
6 XXX煤矿化学毒物监测点及监测频次:
6.1 井下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使用中的机电设备的设置点、有人员作业的地点。
XXX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1通风区、信息监测中心负责全矿职业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监测工作。
2通风区、信息监测中心安装、完善全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设施及设备。负责检测、监测设施设备的日常检查维修工作,确保检测、监测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3 通风区、信息监测中心按规定配备足够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监测人员。
6.2 采掘工作面每班至少检查2次,井下停风地点栅栏外风流中的瓦斯浓度每天至少检查一次,挡风墙外的瓦斯浓度每周至少检查1次。
7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在工人作业地点
风钻、电煤钻打眼、打眼与装岩机同时作业
距作业地点3~5m处巷道中部
锚喷
打眼、打锚杆、喷浆、搅拌上料、装卸料
距作业地点回风侧5~10m处
转载点
刮板输送机作业、带式输送机作业、装煤(岩)点
回风侧5~10m处
井下其他场所
地质刻槽、维修巷道
作业人员回风侧3~5m处
材料库、水泵房、机电硐室等处工人作业
4 XXX煤矿粉尘监测采样点见下表:
类别
生产工艺
测尘点布置
回采工作面
采煤机落煤、工作面多工序同时作业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职业病危害监测结果与评价为正确掌握我矿职业危害的来源和参数,本矿进行6处作业点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6处作业点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3处作业点的二氧化硫、噪声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并对其作出评价,提出相关防护意见。
一、作业点的检测选取准绳、采样方法、检测仪器和检测依据本次检测布点选取主要是采集作业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职业危害要素,据此,针对作业点、作业面的具体状况,选取了6处检测点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6处检测点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3处检测点检测二氧化硫、噪声。
AUW—220D型电子天平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AUW—220D型电子天平、WQF-51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HS6288B噪声频谱分析仪检测噪声,723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二氧化硫。
检测依据GBZ/T192.1-2007《任务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局部:总粉尘浓度》,GBZ/T192.2-2007《任务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局部: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4-2007《任务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局部:游离二氧化硅》,GBZ/T189.8-2007《任务场所物理要素测量》,GBZ/T160.33-2004《任务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
二、检测内容1、总粉尘浓度2、呼吸性粉尘浓度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浓度4、二氧化硫5、噪声三、职业病危害要素评价总粉尘评价:本次检测在正常作业条件下进行的,检测依据规范GBZ159-2004《任务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所粉尘进行采样,依据规范GBZ/T 192.1-2007《任务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局部:总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全部作业点总粉尘浓度均未超越国度规范GBZ 2.1-2007《任务场一切害要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局部:化学有害要素》规则。
呼吸性粉尘评价:本次检测依据规范GBZ159-2004《任务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所粉尘进行采样,依据规范GBZ/T192.2-2007《任务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局部: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全部作业点均未超越国度规范GBZ2.1-2007《任务场一切害要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局部:化学有害要素》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提要:本文通过对川西某煤矿11处作业点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处作业点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8处工作面的二氧化硫、噪声检测得到该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相关防护意见。
关键词: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消费和生产大国,煤炭目前还是我国最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源材料。
随着对媒炭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国煤炭开采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我国煤炭储存地质情况复杂,开采难度大,加之开采工艺落后,所以开采过程中产生粉尘、噪音、振动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危害了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
本文通过对川西某煤矿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作业点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硫以及噪声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关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建议和意见,为煤矿企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产奠定基础。
一、作业点的检测选取原则、采样方法、检测仪器和检测依据
本次检测布点选取原则主要是采集生产过程中有代表性的职业危害因素,据此,针对川西某煤矿作业点、作业面的具体情况,选取了11处检测点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处检测点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8处检测点检测二氧化硫、噪声。
用滤膜、吸收液现场采集样品。
AUW—220D型电子天平检测总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AUW—220D型电子天平、WQF-51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HS6288B 噪声频谱分析仪检测噪声,723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二氧化硫。
检测依据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
二、检测结果
作业场所现场检测情况:
2.1总粉尘浓度
2.2呼吸性粉尘浓度
2.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浓度2.4二氧化硫
2.5噪声
三、川西某煤矿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总粉尘评价:本次检测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进行的,检测根据标准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所粉尘进行采样,根据标准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2、5、7、9、10号作业点总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有6个作业点未超过国家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呼吸性粉尘评价:本次检测根据标准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所粉尘进行采样,根据标准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1、5、7、10号作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有7个作业点未超过国家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游离二氧化硅评价:根据标准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游离二氧化硅浓度》进行检测,全部作业点游离二氧化硅浓度未超过国家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二氧化硫评价:本次采样时为正常生产,根据标准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对作业场二氧化硫进行采样。
经检测,全部作业点二氧化硫浓度未超过国家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
噪声评价:本次按照标准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
对作业场所噪声进行了检测。
根据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1)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
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小时的场所,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dB(A)。
(2)噪声车间办公室的噪声声级不得超过75dB(A)。
根据测试结果可知:其中2、4、5、6#点噪声强度未超标;1、3#噪声强度超标。
本次所检测的噪声,其声源来自于水泵、皮带运输机绞车以及地面的主风机。
其声源性质是以机械噪声为主。
在噪声的防护上,风机房修建了隔音间,从而降低了作业工人的接噪强度,达到防护效果。
四、建议及讨论
针对川西某煤矿职业不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和评价,建议:对粉尘浓度超标的作业点加强通风、喷水防尘,工人必须按规定佩戴防尘口罩。
对噪音超标作业点应控制噪音源头,设置隔声操作(控制)室或给作业工人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
煤矿应对职业危害因素超标点进行定期监测;并定期对超标点的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如发现职业病和职业禁忌症,应及时治疗并脱离作业岗位;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提高职业危害意识。
职业病危害是困扰煤矿企业科学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才能降低煤矿职业病危害是安全生产监督、检测、职业病危害防治部门及煤矿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本人认为还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一)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
本次检测的川西某煤矿是井工开采,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粉尘和噪音是该煤矿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煤矿企业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生产技术、设备的改造、升级换代,引进现代开采设备,采用先进开采工艺,最大程度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确保个体防护
职业病危害预防应当从每一个从业人员个体做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面世和大力推广,个体防护设备、装置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泛应用,防护效果呈数量级增长。
煤矿企业必须加大对新型防护设备、装置的采购、应用,确保从业人员个体防护水平上台阶,减少职业病危害。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和煤矿企业内部管理大多是行政层面上,国家应当大力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的立法工作,将职业病危害监督、预防、诊治、鉴定、赔偿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做到有法可依。
赋予安全生产监督、检测和职业病
危害防治更大的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实行“职业安全许可证”,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不合格的生产企业强制关、停,限期整顿、整改;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安全监督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查合格后发于“职业安全许可证”等强制手段、措施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治法贯彻落实,切实营造和谐社会。
(四)健康监护
煤矿企业应该加强职工的健康监护管理工作,做到岗前、岗中、离岗后的健康检查,为职工设置健康档案。
鉴定出职业性有害物发生反应者及对其病情进行评价,对职业性有害因素预防工作效果评价,定期检查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职业病防治法》.
[2]袁聚祥、范雪云、王广增主编.煤矿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GBZ/T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GBZ/T160.33-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物的测定方法》。
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