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2500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最近有幸拜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
让我这么一个对金融方面实属菜鸟级别的人了解了金融,在此,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金融的概念: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固有价值”,之存在相对价值;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
我明白了借贷交易就是这样,把未来的收入流移到现在来用,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即是解决价值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同时用价值来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我的理解,简言之,花未来的钱解决当前想要解决的事。
其次,此书谈到了为何“中国钱多而百姓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的钱多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它大大缩短了财富与资本和钱之间的距离。
来源有以下:(1)活跃的买卖对钱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钱的提供;(2)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带来了大量的“钱”;(3)未来现金流(包括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其中,本书认为“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对于这些观点我有些疑议。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如果过分的资本化,岂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过度的资本化,把国有企业私有,会不会打破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呢?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因此是经济制度问题造成文中也有提到我国未形成完善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保护。
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制度问题。
也并不是说国有企业一定要进一步资本化才能推动市场发展、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的确存在腐败、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国有经济民营化也无可厚非,不失为一种降低腐败同时扩充资本的道路。
但我觉得也许还有更多的途径。
公有和私有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保证不变其“质”。
金融观后感

金融观后感第一篇:金融观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陈志武教授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生活中贴切的案例阐述了金融、金融如何创造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西方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之处,等等诸多问题,不胜枚举,令我受益匪浅。
对于金融的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实在是不可多得入门工具。
第一,中国人对金钱的看法。
中国人很喜欢钱,喜欢把钱捏手里或存银行。
钱或者说货币,陈教授在《金融的逻辑》中指出,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媒介,而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物物交换或直接对货币的调用,便称为金融。
这是我对“金融”一词的概念理解,来源于这本书。
陈教授举例说,在以前,直接用金银购买物品,很是烦琐,后来有了银票,一种一定区域内所共认的金银在数值上的替代品得以购买物品,这便是货币的空间属性,这和《国富论》中货币的发展在思路上相差无几。
如果一个人看到好的商机,手头又没钱,另一方面银行有钱,却没商机,这时候这个人向银行借钱,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还给银行,这种货币在时间上的跨越就是金融运作的一表现形式。
中华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植根在我们心里,“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种未雨绸缪的理财观念使我们认为钱存银行叫“有备无患”,而不是投资,用一定的风险去换取更多的财富。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关于国人的消费理念。
第二,金融创造财富。
金融有什么用?中国人很讲究实用主义,在学术上也是如此,从清净无为的道家演变成求仙练丹可见一斑。
陈教授举了个例子:甲某有二十二亿资金的项目,可是手头只有二十个亿,这时候只要再有两个亿他的项目便能上市成为二十二个亿的运营企业,而港澳一些人(乙方)手头上有钱却没好的项目,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中介丙,甲通过丙,丙说服乙授受了此次风险的可接受性,这样甲丙达成了协议。
在此过程中,乙没有付出直接产出劳动的行为,但甲丙最后都要给予乙一定的报酬。
在中学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价值,而现在《金融的逻辑》告诉我,只有需求才能创造价值!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陈教授指出,这种认识是学习金融所必须的,即价值在未来,而不是在劳动中,不是在生产中。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2500字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2500字导读:读书笔记《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2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2500字:昨天有两个朋友,都提到了阅读基础性学科书籍的重要性。
谷粒多说:关于本质的变化原因,我想到了“第一性原理”、“想象共同体”、“知识格栅”这三个概念。
芒格所说的知识格栅,恰好就是学习基础概念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学习诸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经典著作,来理解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
这些可以作为“不变的”、“本质的”规则。
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说做事的时候,思考事物的本质规律,哪些是起到关键影响作用的因素,然后从这些因素出发去思考、决策和行动。
苏子也跟我说,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进行系统学习,学的效率就会比较高。
就在昨天,我正好听完了这本书,我觉得非常棒,这应该可以作为金融学的基础学科,回头可以买来,好好的阅读一下。
这本书还可以结合《财务自由之路》一起看。
下边我就讲一下,关于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
首先,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财富或者价值,跟时间之间的一种交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我向你借100块钱,半年之后我还你本金加上10%的利息,也就是一共给你110块钱,这就算金融的交易了。
你是把现在的100块钱,变成未来的110块钱。
而我是把未来的110块钱,拿到现在来提前使用,这就是金融:价值和时间的一种交换。
其实养儿防老也是一种金融,也就是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在孩子身上进行投资,希望晚年的时候,可以由孩子对自己进行回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对孩子管束的比较严格:找工作也要管,结婚也要管,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我们是他们投资的对象,他们自然要考虑收益了。
他们之所以选择孩子应该找稳定的工作,看起来比较靠谱的对象,早点儿结婚等等,其实就是希望,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为什么那些一线城市,家庭比较富裕的环境,父母和孩子之间就相对比较平等,没有那么多的约束。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我学的是经济学流通系统的专业,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都学过一些皮毛,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因此,读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并不是觉得困难。
这本书也是2010年销售榜上100位以内的畅销书,看过之后,推荐大家看看,是本能改变世界观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是在2010年年中左右,近日又把这本书借给了别人——好书要大家分享,呵呵。
简单的总结一下陈志武《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
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
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
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
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
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
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
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
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3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一是资本的逻辑。
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
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
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
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
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
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
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
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作者:***春节前后,多次读到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是一本写成于2009年的大作,10多年时间过去了,书中的大量观点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觉得这本书观点非常鲜明,也浅显易懂,立场坚定的阐述了金融的重要性,以及在许多层面对金融的认识、忽视和改革的观点,这些方面的论述都让读者对金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主要讨论了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及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作者用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金融学功底,对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都有深入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写成的文章有历史观,有不同时代背景,得出来的结论和道理也让人信服。
第一章讲的资本化的逻辑回答了读者的困惑:为什么手中的钱多了却没有感到富有?西方的崛起仅仅是因为掠夺银子多吗?探讨了掠夺对西方的贡献程度,并归根结底回到资本化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这个主要观点上。
从这个维度讲,确实对很多过去的认知观点作了颠覆。
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金融才是西方国家发展崛起主因的话,的确有许多东西值得深刻反思。
就比如说,在许多人心里,确实感觉到现在手头的钱更多了,但是因为替代型的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缺失,那么同时在亲情友情互惠式逻辑被金融交易替代后,我们衍生出来的更多隐忧和焦虑,因此造成人们幸福感的下降。
再比如说,西方兴起的起点是掠夺和剥削,那么在后期,其实还有强大的资本制度和金融逻辑在进行支撑,如第二章谈到的金融的逻辑,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那么再富有的国家有可能都会裹足不前,这与我们一贯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可见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关键的因素仍然是体制机制层面的完善,从资本到财富的这个逻辑应该是永远不能被低估或忽视的。
第二个大的部分是本书的主旨核心,重点讲述了金融的逻辑和股市的逻辑。
这一章节,首先讲了金融技术对国家治理的作用,过去的更多认识是关注金融对企业、对家庭的作用,很少将金融推演到债券市场层面,同时也很少将金融技术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看,作者提到的两个观点不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比如说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比如说我们需要反思高利贷、网贷等民间借贷行为为什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衍生出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金融体系是不是非常完备?让一个人深刻体会到理财渠道和途径的狭隘其实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了,当人们难以有更多好的方式和手段管理财富时,那么每一个人的难处也有可能也是在金融层面的整体缺失。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 读后感]
藏了很久的书,终于在春节长假的飞机上加上火车上消灭了.介绍一下我理解的本书中的主要观点.
金融或者资本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最近几百年,尤其是在美国, 依靠股票市场,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型的企业,别如谷歌苹果, 创业者同样受到了鼓励, 主要体现在原始股的变现 (股票价值反应了企业的未来),
可以支配未来的收益.
相对来说,国内的股市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过国有企业的上市和融资,本质上面就是圈钱,却没有反应出相应的成长;
因此中国的资本化市场还远未成熟.
传统中国的社会还是依靠儒家的思想,以家庭为单位,血缘关系为基础,包括熟人和朋友,进行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换,因此才会造成比如养儿防老人情父债子还三代买房,
如果都用借贷的模式,那么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多的停留在精神层面, 而经济层面会更加独立.所以在国内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这其中包含了小额贷款.
对于小额贷款,书中的观点是支持和开放.因为禁止民间借贷,反而会使得地下钱庄的成本变高,从而借贷的利率变高,
从而反而违反了禁止地下钱庄的初衷.
先这么多.。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篇一首先,我们都听过《货币战争》这本书吧!它是一部历史性的著作,里面有很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理论。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开头第一句话“全球财富流向三个地方”?最近几天,我读了陈志武教授所写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看完以后,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的两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关注:一个是世界著名的法律保险商因劳累猝死,让他心爱的太太成为了遗产继承人;另一个是索罗斯做空英镑却导致英国央行突然降息,给希腊带来了无限灾难。
我觉得,他们两人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没有认清楚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
比如劳累猝死的故事:据陈志武教授介绍,“劳累猝死”最大的原因是劳累,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可是劳累猝死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陈志武老师的讲课风格十分轻松幽默,他总是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
其次,他把新闻报道里、网络上的一些奇谈怪论编成一些“金融谣言”。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此书的看法。
在读这本书时,我才明白金融与传统经济学的差异。
作者将复杂的金融市场简化成简单的三段式:即买卖双方、交易量和影响交易量的各种因素(价格、利率、时间等)。
同时,他将股票定义为“一组公司的全部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将债券定义为“公司的当前或未来的支付能力”。
这些观点虽然显得简单、粗糙,但是非常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在我们投资时,我们要掌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要投入过多的金钱。
就像那个例子,如果一位劳累过度的员工想请病假去旅游,那么医疗保险公司会说,只要不超过150英镑就可以了,所以有很多劳累的员工因为生病而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由于这个错误的观念,陈教授在《金融的逻辑》这本书里提出了劳累猝死的概念,将疾病定义为劳累过度,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正确理解金融学,更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危机的本质,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也许你的困惑、疑问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是“一件物品,有时候可以是艺术品,有时候可以是装饰品,但有时候也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准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2500字
昨天有两个朋友,都提到了阅读基础性学科书籍的重要性。
谷粒多说:
关于本质的变化原因,我想到了“第一性原理”、“想象共同体”、“知识格栅”这三个概念。
芒格所说的知识格栅,恰好就是学习基础概念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学习诸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经典著作,来理解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
这些可以作为“不变的”、“本质的”规则。
而第一性原理,就是说做事的时候,思考事物的本质规律,哪些是起到关键影响作用的因素,然后从这些因素出发去思考、决策和行动。
苏子也跟我说,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进行系统学习,学的效率就会比较高。
就在昨天,我正好听完了这本书,我觉得非常棒,这应该可以作为金融学的基础学科,回头可以买来,好好的阅读一下。
这本书还可以结合《财务自由之路》一起看。
下边我就讲一下,关于这本书,我学到了什么。
首先,什么是金融?
金融就是财富或者价值,跟时间之间的一种交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我向你借100块钱,半年之后我还你本金加上10%的利息,也就是一共给你110块钱,这就算金融的交易了。
你是把现在的100块钱,变成未来的110块钱。
而我是把未来的110块钱,拿到现在来提前使用,这就是金融:价值和时间的一种交换。
其实养儿防老也是一种金融,也就是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在孩子身上进行投资,希望晚年的时候,可以由孩子对自己进行回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对孩子管束的比较严格:找工作也要管,结婚也要管,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我们是他们投资的对象,他们自然要考虑收益了。
他们之所以选择孩子应该找稳定的工作,看起来比较靠谱的对象,早点儿结婚等等,其实就是希望,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为什么那些一线城市,家庭比较富裕的环境,父母和孩子之间就相对比较平等,没有那么多的约束。
是因为这些父母,除了孩子,还有其他的投资。
他们不需要靠孩子,也可以把晚年过得比较幸福。
他们有自己的交际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和孩子之间,还有其他的感情交流。
其次,投资和消费有什么区别。
投资,一定是需要有回报的,要看收益的。
而消费,不一定有回报。
比如刚才说的养儿防老,其实大部分的人,都属于投资的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实慢慢也会有转变,也有一些少部分的家庭,观念比较先进,和孩子之间,更多的像朋友一样相处。
父母不依赖孩子,不需要非得有什么回报,其实就慢慢的,从投资变成消费了。
但是投资和消费,有时候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消费也是投资。
比如我们年轻的时候出去找工作,哪怕是没有钱,去借钱,也要买一身正式的衣服。
把自己打扮的很庄重,很庄严,让人一看都比较信任我们。
这看似是在消费,其实是对自己的投资。
陈志武教授说,30岁之前,不要在意自己挣多少钱。
而应该多进行尝试,学习不同的知识,经历不同的岗位,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核心能力,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投资。
30岁到50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变现为资本的一个过程。
而50岁之后,就应该让这些资本产生它的作用,就像巴菲特说的“睡后收入”,我们睡觉之后,依然有收入。
这个时候的你,是不需要依靠孩子来获得安全感的。
完全可以,把孩子变成朋友,把投资变成消费。
再次,老百姓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学?
其实现在的老百姓,比古代的时候要好的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产,自己资本。
如果是古时候的老百姓,除了吃穿,基本上剩不了什么钱,当然学金融学没用了。
可是现在的生活社会,生产力先进,物质极大丰富,在满足了基本生存的条件下,还有自己的存款和资产。
如果不会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安排的话,可能我们存到银行里的钱,没几年就贬值了。
即便我们再努力的挣钱,也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和现金的贬值。
像我们以前买房子,那些借钱买房的人,可能有的早就还清了贷款了。
而那些等着攒够钱全款买房子的人,可能到现在也没攒够。
陈志武教授说:年轻的时候借钱花的人,往往最后在事业上更成功。
他们更容易对自己的金钱,进行合理的安排,自控能力更强。
不会依赖父母,而更加的独立。
我们老百姓,也常常会抱怨,物价上涨,没钱买房子,口袋里边的钱不够花,等等。
可是这些抱怨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花点时间,把金融学的书拿过来读一读,也许,我们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了解金融基础性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普通人,往往喜欢跟风,看到别人投哪个股票,我们也跟着投,结果我们就像韭菜一样,被人割了一茬又一茬。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庞氏骗局,有亲戚朋友说,我我的收益率达到了30%,甚至有的达到50%,百分之一百。
我们一看眼红了,控制不住自己,也跟着投,结果我们投进去了,再也拿不出来了。
所以说金融学的一些常识,我们一定要了解。
因为如果我们去买国债,它的年利率也就4%到5%,这个是比较靠谱的。
但是有人跟你说,他能保证达到30%,那你一定要考虑一下,是不是骗局了。
利润和风险,一定是成正比的,利润越大风险越大。
如果有人告诉你既有高的利润,又低的风险,那这个人说的话能不能相信,你就要考虑清楚了。
读后感这就是金融的一些基础知识,帮助我们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还有一个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要多放几个篮子。
即便是这一个篮子出了问题,我们也不会全盘皆输。
可以尝试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资金。
人类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断的尝试用同样的办法去解决同样的问题,哪怕这个办法没有用,还是希望多试几次就会好。
想要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一定要从自己的心先改变。
想要心的改变,再去学习先进的思维,去勇敢的尝试。
为什么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因为读书首先改变的是思维,只有改变思维,才能改变命运。
当然,只有空想是没有用的,学了之后一定要去实践,让我们形成闭环,才可以不断持续的成长。
想要保持持续的成长,一定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养成感恩的习惯,就是基础的基础。
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来感恩吧!感恩陈志武教授,你为我打开了金融学的一扇大门,我的财富自由之路,少不了你的帮助。
感恩樊登读书会,你讲的每一本书,我几乎都是激动的听下来的,因为信任你,所以我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感恩我所有的读者朋友们,樊登为我们而读书,我和你们一起交流。
我相信并看见,我们正走在幸福、喜悦、和平、智慧、富足的道路上!。